南京市六合區(qū)冶山中心小學 王 潔
蘇教版三年級下冊《混合運算》這部分內容,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尤其是分析與綜合能力,讓學生體會相關運算順序的合理性,并學會按運算順序正確計算以及列綜合算式解決實際問題。
綜合算式在二年級就有接觸,本節(jié)課的教學關鍵就是要讓學生清楚地知道算式中有乘法和加減法時,不管乘法在前還是在后,都要先算乘法。
本節(jié)課是計算教學,一位特級教師曾說過,計算教學有三個操作層次,即行為操作、表象操作和符號操作,本節(jié)內容正好可以利用符號操作歸納計算方法,達到通過理解算理形成算法的狀態(tài)。具體操作是在講解完算法之后,出示一組綜合算式,不計算,直接說說先算什么即可。
首先,出示一組已學的題目:
7+5+8= 2×5×5= 7×5+5=
10-5-2= 40÷2÷5= 4×8-2=
7+5-8= 7×5÷5= 30÷5×5=
通過舊知的復習,讓學生回憶連加、連減、加減混合、連乘、連除、乘除混合以及乘加、乘減的算式都是按照從左往右的順序計算的,引出新知。
然后,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以簡單的購物問題為素材,讓學生從熟悉的情境中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根據學生對生活的經驗以及上一單元剛剛學習過的解決實際問題,能很輕松地列出購物問題中的數量關系,再由分步列式過渡到列綜合算式,而綜合算式的運算順序可以由學生自己來講解,借助生活中的購物經驗,學生自然能理解這一運算順序。
其次,用遞等式表達混合運算題目的計算過程。
接著就是減法和乘法的混合,可以先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之后再小組討論運算順序,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根據購物經驗,應該會有學生理清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最后,由教師引導比較這兩題的異同,學生自己總結出不含括號的乘法和加、減法的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總結方法后,再次出示乘法和加、減法混合的題目:
38+4×15= 16×6+9= 80-23×3= 90+7×8=
4×15-38= 17+3×20= 23×3+80= 30×5-67=
學生只需要說出第一步先算什么,不需要計算結果,通過這樣的操作,幫助學生理解在算式中有乘法和加法時,不管乘法在前還是在后,都要先算乘法,再一次強化先算乘法的思想。
再次研究課本中關于本節(jié)課的內容,例題做了如下調整:把“3本筆記本”放在后面,“1個書包”放在前面。雖然題目作了調整,但是本質是一樣的,還是求一共用去的錢。按照這樣的順序,可能會有個別學生把求“3本筆記本”的錢的乘法算式放在后面了吧?改變條件后,如果有學生列出算式20+5×3,就讓學生說說這樣列的理由,如果沒有學生列出這樣的算式,那么教師在根據條件來解釋“20在前,5×3在后”時,學生也能很容易理解。
例題處理完,下面就該是練習題的選擇了。練習要根據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來出,還要考慮學生會出現的典型錯誤。一是在學習本節(jié)課前,學生遇到的兩步計算都是同級運算或是乘加、乘減的計算,這兩種計算都是按照從左往右的順序計算,所以學生在碰到這樣的計算時的第一反應是從左往右算。二是若加減法在前而且計算結果正好是整十數或整百數時,學生也會先嘗試按從左往右的順序算。三是書寫格式上的錯誤,如果是加法在前,乘除法在后,不影響結果,但若是減法在前,乘除法在后,比如“40-7×4”,知道第一步先算7×4,但在表示結果時,把28寫在前面,寫成28-40。針對以上典型錯誤,我覺得首先要訓練學生對運算順序的辨析,還要給學生提供操作步驟,先畫再算,也就是把第一步計算的算式先用尺子畫上橫線,再計算。
本節(jié)課我就是利用課本所給的生活情境學習新知,只是把條件稍加修改,以便于學生對算理的理解,再根據學生的典型錯誤對課后的習題加以篩選,對教材進行充分的挖掘,以解決本節(jié)課的重點,幫助學生體會相關運算順序的合理性,并學會按運算順序正確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