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嚴雅雯
幼兒與動物有著天然之緣,對動物充滿了好奇和興趣,特別是小班幼兒存在獨特的泛靈心理,他們往往會將小動物當成和自己一樣有想法、會說話的親密伙伴。幼兒正處于以自我為中心的認知階段,教師需要做的是利用多種感官激發(fā)幼兒的興趣,使其在實際觀察和探索中了解小動物的外形特征及生活習性,從而逐漸使其產(chǎn)生關心愛護小動物的情感。
晨間談話時,老師問:“你的身邊有什么小動物呀?它們長什么樣呢?”幼兒們七嘴八舌地議論起來。第二天,幼兒們紛紛帶來自己喜歡的動物繪本,并相互交流。
教師提出在班級自然角飼養(yǎng)大家喜歡的小動物。很快,幼兒們在自然角里養(yǎng)了金魚、小蝌蚪、小烏龜、小兔子等,教師鼓勵并提醒幼兒按時給小動物喂食,引導幼兒注意觀察小動物的外形特征、活動特點等,鼓勵幼兒大膽與教師、同伴交流分享。
《3 ~ 6 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指出,3 ~ 4 歲的幼兒喜歡接觸大自然,經(jīng)常會問各種問題,或好奇地擺弄物品;對感興趣的事物能仔細地觀察并發(fā)現(xiàn)其明顯特征;能用多種感官或動作去探索物體,關注動作產(chǎn)生的結果;認識常見的動物,能注意和發(fā)現(xiàn)周圍的動植物是多種多樣的。
支持策略:我們結合幼兒搜集的有關小動物的資料,發(fā)現(xiàn)幼兒的興趣點,開展系列活動。教師可根據(jù)動物園的場景,請家長配合,利用廢舊材料和幼兒共同設計、布置班級環(huán)境“動物園”,讓幼兒仿佛置身于動物園之中。
散步時,教師帶領幼兒們在幼兒園的走廊里邊走邊欣賞大班哥哥姐姐的作品??吹接盟艽罱ǖ淖髌窌r,幼兒提出:“我們可以用水管做一頭梅花鹿嗎?”于是,幼兒們計劃用水管和爸爸媽媽共同制作自己喜歡的小動物。緊接著,幼兒們又提出了問題:“水管有哪些形狀?”“大小一樣嗎?”“彎頭的水管可以做動物什么部位呢?”根據(jù)幼兒們提出的問題,教師制作了一張計劃表,鼓勵家長與幼兒共同搜集不同大小和形狀的水管,共同制作自己熟悉的小動物。
第二天,教師帶來了一塊草坪,幼兒們用木樁圍起了柵欄,還添置了小花、鵝卵石,設置了一個“動物園”。睿睿和萱萱將自己和爸爸媽媽一起用水管制作的“梅花鹿”“斑馬”“奶?!币黄鸱诺健皠游飯@”里,有的幼兒還將動物沙盤游戲里的紙黏土小動物也拿了過來。漸漸地,我們的“動物園”越來越有趣,還吸引了小托班的弟弟妹妹前來欣賞。
幼兒的探究點是生活中常見的事物,其探究過程是循序漸進的。幼兒們給小動物設計了一個家園,用綠草地當草坪,還提供了柵欄、鵝卵石,還能將在其他區(qū)域的勞動成果投放在“動物園”里。這充分說明幼兒對這個游戲的興趣很濃,愿意發(fā)現(xiàn)和探索。親子活動的開展,還增進了親子間的互動和情感交流。
支持策略:“動物園”富有森林氣息,是動物的家,教師可提供綠色的樹葉布置“動物園”,引導幼兒欣賞“柵欄”的造型,利用水粉顏料給“柵欄”涂色,進行裝飾。引導幼兒給小動物涂色。
教師還可以結合幼兒的經(jīng)驗,組織幼兒們討論:動物園里有什么?我們班可以怎樣開展“動物園”活動?帶領幼兒利用圖片、視頻等展開調(diào)查、記錄、繪畫活動,制作游戲規(guī)劃圖。
根據(jù)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我們認識到課程教育內(nèi)容應來源于幼兒生活,來源于幼兒身邊真實的自然和人文世界。我們應在生活中挖掘教育資源,在更廣闊的空間為幼兒創(chuàng)設開放的教育環(huán)境,為他們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資源和活動資源,讓幼兒在自然和社會的大課堂中自主學習、主動探索,從而提升幼兒的生活經(jīng)驗。
動物是幼兒日常生活中常接觸到的事物,也是小班幼兒感興趣的話題,動物主題活動的設計,既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又貼近幼兒的生活實際,有利于幼兒運用已有經(jīng)驗進行探究活動,推進主題活動的延伸與拓展,豐富和拓寬幼兒的新經(jīng)驗,引導幼兒在生活中發(fā)展、在發(fā)展中生活,體現(xiàn)”課程回歸生活“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