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啟迪, 魏善元
(貴州省農(nóng)業(yè)科學院 農(nóng)作物品種資源研究所, 貴州 貴陽550006)
大球蓋菇(StrophariarugosoannulataFarl.ex Murrill )又名皺環(huán)球蓋菇、皺球蓋菇、酒紅大球蓋菇,在植物分類學上屬于擔子菌門、傘菌綱傘菌亞綱、傘菌目、球蓋菇科、球蓋菇屬[1]。大球蓋菇的人工栽培始于德國(1969年),其后波蘭(1973年)、捷克斯洛伐克(1974年)相繼引種栽培。1992年我國福建省三明真菌研究所引進在福建等地用稻草栽培[2]。大球蓋菇抗逆性較強[3],在樹林下能夠利用木屑、樹葉和農(nóng)作物秸稈汲取營養(yǎng)生長[4]。1997年福建省三明真菌研究所研究人員顏淑婉等就大球蓋菇柑桔園栽培套種模式進行了研究[5],之后大球蓋菇林下栽培研究也有相關報道[6-7]。我國森林資源豐富,為進一步挖掘林下經(jīng)濟潛力,充分利用林下種植大球蓋菇提供技術支撐,現(xiàn)將大球蓋菇林下栽培技術介紹如下。
林下種植大球蓋菇品種選擇大球蓋菇1號、黑大球蓋菇1號等。選擇有灌溉水源且方便的喬木林或灌木林地(保護林地除外)栽培,要求郁閉度0.4~0.6、環(huán)境潔凈、地勢開闊、向陽通風、排水良好、土質(zhì)疏松肥沃團粒結(jié)構好、土壤pH 6~7(pH為6時菌絲生長速率最快且最健壯[8-9]),種植前7~14 d平整土地,澆透根水,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nóng)藥殺菌防蟲。
大球蓋菇林下播種一般安排在9—11月播種,氣溫要求在10~25℃。
利用水稻秸稈、玉米秸稈、蔗渣等農(nóng)業(yè)殘渣作為培養(yǎng)料,粉碎長度5 cm左右,接種前用濃度1%的生石灰水或用水浸泡1~3 d,瀝水,使其含水量維持在65%~75%;或采用噴淋法向培養(yǎng)料噴水3~5次/d,連續(xù)噴3~5 d,直到培養(yǎng)料完全濕透(生料栽培法);或建堆發(fā)酵,即將上述材料在完成發(fā)水過后,在地面上堆成寬1.5~2 m、高1 m、長度不限的料堆,堆置5~6 d,中間翻堆2~3次,再將料堆攤開,調(diào)水降溫,使其含水量維持65%且料溫28℃以下,即可播種。
采用分離、擴管所制得的大球蓋菇袋狀栽培種,每棒菌種規(guī)格為10 cm(直徑)×15 cm(高)。
1) 在平整好的土地上做高40 cm、寬90~100 cm畦,并留走道。
2) 將處理好的培養(yǎng)料3~5 kg/m2平鋪于畦面上,均勻播入菌種;然后再鋪一層培養(yǎng)料,放培養(yǎng)料6~10 kg/m2,均勻播入菌種;最后再蓋1層培養(yǎng)料3~5 kg/m2,形成一個2層菌種、3層料的菌床。菌種自袋中取出后用手掰成直徑約2 cm大小的塊,一般按1袋/m2播種。
3) 播種后將走道上的土壤均勻覆蓋(厚度1~3 cm)于菌床上,走道約低于菌床底部10 cm。將完整的水稻秸稈均勻地覆蓋在菌床上,不宜太厚。
完成播種后20 d內(nèi)一般不澆水,可根據(jù)天氣情況適當噴施少量水。時刻觀察堆溫,盡量控制在20~30℃,25℃時菌絲生長快且健壯。定時觀察培養(yǎng)料情況,當水分不足時可向畦面噴霧。待菌絲長出覆土進入出菇管理,注意保濕及加強通風透氣,每天早晚向畦床噴霧,根據(jù)少噴、勤噴的原則,盡量使空氣相對濕度保持在80%~95%。出菇期菇體對光照需求較多,但在子實體生長期間需要50%~70%遮陰處理。
大球蓋菇子實體菌蓋呈鐘形,菌幕尚未破裂時根據(jù)成熟度和市場需求及時采收。
不同溫度條件下以及種植時間差異,大球蓋菇出菇時間亦不同。一般在種植后40~60 d進入出菇期,出菇后7 d收菇。采收后用土填滿菌床上留下的洞穴,除去帶土菇腳后即可上市鮮銷。也可直接用冷庫大冷4 h以上,鮮品銷售;或制成鹽漬品、干品進行銷售。
潮菇采收后清理床面,補平覆土,并進行停水養(yǎng)菌3~5 d,噴水增濕。原料中心偏干時兩壟之間多灌水,讓水浸入料壟中心或采取扎孔洞的方法讓水浸入壟料中部,以加速菌絲的繁殖生長,形成大量菌絲束,滿足下茬菇對營養(yǎng)的需求。
大球蓋菇種植周期較短,常見害蟲及雜菌有螨類、菇蚊、蛞蝓、鬼傘、草菌等,做好滅菌殺蟲處理工作會大大減少病蟲害的發(fā)生危害。蟲害防治:在栽培過程中場地四周噴10%食鹽水以驅(qū)趕蛞蝓,或在菌床周圍置放蘸有0.5%敵敵畏棉球以驅(qū)避螨類、菇蚊等害蟲,也可以在菌床上放報紙、廢布并蘸上糖液(可以用蜂蜜),或新鮮肉食類或油餅等以誘殺螨類。雜菌的防治:一定要嚴格保持培養(yǎng)料的濕度以及及時進行人工清除雜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