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柳宗元
北之晉,西適豳,東極吳,南至楚越之交,其間名山水而州者以百數(shù),永最善。環(huán)永之治百里,北至于浯溪,西至于湘之源,南至于瀧泉,東至于黃溪東屯,其間名山水而村者以百數(shù),黃溪最善。
黃溪距州治七十里,由東屯南行六百步,至黃神祠。祠之上,兩山墻立,如丹碧之華葉駢植,與山升降。其缺者為崖峭巖窟,水之中,皆小石平布。黃神之上,揭水八十步,至初潭,最奇麗,殆不可狀。其略若剖大甕,側(cè)立千尺,溪水積焉。黛蓄膏渟①,來若白虹,沉沉無聲。有魚數(shù)百尾,方來會石下。南去又行百步,至第二潭。石皆巍然,臨峻流,若頦頷龂齶②。其下大石雜列,可坐飲食。有鳥赤首烏翼,大如鵠,方東向立。自是又南數(shù)里,地皆一狀,樹益壯,石益瘦,水鳴皆鏗然。又南一里,到大冥之川,山舒水緩,有土田。
(選自《柳宗元詩文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文學(xué)鑒賞辭典編纂中心編著,上海辭書出版社2014年版)
【注釋】
①黛蓄膏渟:溪水積在潭里,烏光油亮,像貯了一甕畫眉的油膏。
②頦頷龂齶:均指人嘴唇以下的部位。頦,兩腮及嘴下面的部位;頷,下巴;龂,牙根;齶,牙床。
本文作于唐憲宗元和八年(813年)。時逢大旱,柳宗元隨同永州刺史韋中丞前往黃神祠求雨,趁便游覽黃溪,隨后寫下《游黃溪記》。本文節(jié)選的是原文的前兩部分,充分體現(xiàn)了柳宗元描山畫水的高超功力。近代文學(xué)家、翻譯家林紓在《柳文研究法》中說:“黃溪一記,為柳州集中第一得意之筆?!?/p>
本文和《三峽》一樣,都是詳寫水,略寫山,靜動相襯,體物入微。當(dāng)然,二者也有各自的特點:柳宗元在文中灌注了絕妙的想象,借奇山麗水含蓄地表達了自己的思想情懷;酈道元則下筆利落爽脆,寫景雄健清新,余味悠然。
1.本文和《三峽》都采用了動靜相襯的寫景手法,請具體分析有何不同。
2.結(jié)合柳宗元的經(jīng)歷,說說他為什么認(rèn)為“黃溪最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