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菁菁
45年前,新中國第一代杰出的領袖毛澤東逝世。十多年后,有關他讀書的研究著述陸續(xù)面世。先是中央文獻出版社的《毛澤東哲學批注集》《毛澤東讀文史古籍批語集》,繼之又有中國檔案出版社的《毛澤東評點〈二十四史〉》《毛澤東與〈二十四史〉》等。張玉鳳主編24卷本《毛澤東藏書》之后,陳晉和馮蕙又主編了《毛澤東讀書集成》這部大型類書,共259卷,設十一編,收錄了毛澤東生前閱讀與欣賞的圖書、文章、戲曲、書法1242種??梢哉f,此書是迄今為止,公開出版的規(guī)模最大、內容最全、反映毛澤東讀書生活和讀書方法的最權威類書。陳晉的代序《走進毛澤東的讀書世界》一文中,這樣說道:“在中外歷史上,像毛澤東那樣酷愛讀書,并且讀有所得、得而能用、用而生巧的革命家、戰(zhàn)略家和理論家,非常罕見?!薄懊珴蓶|一生究竟讀了多少書,讀過哪些書?無法作完備統(tǒng)計和周詳介紹。不過,可以從他的藏書中,從他的批注中,從他的著述和談話中知其大概。毛澤東去世后,在中南海住處留存的藏書,種類繁多,規(guī)模宏大,約一萬余種,近十萬冊,一些書中留下了他的批注和圈畫。毛澤東讀而未藏,以及讀過藏過但后來丟失的書籍,更不知幾何?!?/p>
這些有關毛澤東讀書的著述接踵出版,為世人理解一代偉人毛澤東的讀書生涯及心靈世界提供了無以替代的珍貴史料。事實上,30多年來,也的確出現(xiàn)了“研究毛澤東讀書”的一個獨特景觀,這也為我們對這一奇特“景觀”作一述評提供了前提條件。
“毛澤東讀書研究”,不得不提及徐中遠及其研究成果。先說徐中遠其人,1966—1976年,他擔任毛澤東的圖書服務與管理工作;1976年9月9日之后,又負責毛澤東全部圖書、報刊資料的整理、歸檔工作,至1987年底工作全部完成。這20余年的特殊經(jīng)歷,為他2005年退休后開始“研究毛澤東晚年讀書生活”取得了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
再看徐中遠“研究毛澤東讀書”的“代表性”成果。徐中遠研究毛澤東讀書最早的論文是《讀魯迅著作》,此文最初被收入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86年9月出版的《毛澤東的讀書生活》一書,后來被收入《毛澤東晚年讀書紀實》一書時,又作了修訂。十年后,他出版了研究毛澤東讀書的首部專著《毛澤東讀評五部古典小說》(華文版1997年1月)。就研究毛澤東閱讀中國古典小說而言,這部徐中遠所著與另一位“研究毛澤東讀書”的董志新的“毛澤東讀四大名著系列”之成果比較,在研究風格上略有不同。這不僅在于徐中遠著增加了一部《聊齋志異》,而且在取材上也體現(xiàn)出了自己的優(yōu)勢。董志新作毛澤東讀書四大名著的研究,首要的是廣泛地搜集材料,還要對得到的史料作出真?zhèn)蔚目甲C。徐中遠在這方面就方便得多,因為他親歷1966—1976年間毛澤東讀《紅樓夢》等名著的場面,所以敘述起來就親切生動,讓讀者如臨其景;即使新中國成立后到1966年期間,他沒經(jīng)歷的史料,也可以很方便地引用毛澤東第一任圖書服務與管理員逄先知的原始記錄,直接從檔案中取材,用不著花功夫再多方考證。當然,董志新的研究,由于下了相當?shù)墓Ψ?,其成果則別具風采,另有一番滋味。徐中遠退休后的第七年,從2012年開始,接連出版三部著作,即《毛澤東晚年讀書紀實》《毛澤東是怎樣讀二十四史的》《毛澤東讀書十法》(中央文獻出版社2012年1月、8月,2013年9月)。此后經(jīng)過五年的研讀,2018年又接踵出版了兩部著作,即《毛澤東讀書十二講》和《毛澤東晚年讀書研究札記》(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年6月、8月)。兩年之后,一口氣再出版三部作品,即《毛澤東讀書生活二十問》《像毛澤東那樣讀書》《毛澤東批注圈畫二十四史解讀》(分別為人民出版社2020年9月;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20年10月;當代中國出版社2020年11月)。至此,“研究毛澤東讀書”的第一座重鎮(zhèn)初步形成。
徐中遠研究毛澤東讀書的這些成果,從性質上來看,大致分為兩類。用電視傳媒的語言講,一類是屬于“實況轉播”“用事實說話”,如《毛澤東晚年讀書紀實》《毛澤東讀書十法》等書皆然,《毛澤東晚年讀書紀實》一書,全書43萬字,除《前言》和《附錄》(四篇)之外,正文的十六部分分別闡述了毛澤東晚年閱讀“馬列著作”、邏輯學、“古典小說”、《二十四史》、“自然科學類圖書”,以及“報章雜志”、博覽群帖與研究書法等方面的真實情況;《毛澤東讀書十法》一書,近30萬字,具體陳述了毛澤東“聯(lián)系實際”“古為今用”“辯證分析”“對照、對比、研究”“三先、先后,多視角”等十大讀書法,每種方法均附有讀書實例。若從治學角度講,這就叫作“先搜集、占有、考證相關史料”。另一類,則是“現(xiàn)場解說”“實事評論”,如《毛澤東晚年讀書研究札記》《毛澤東晚年讀書生活二十問》等?!睹珴蓶|晚年讀書研究札記》一書,全書42萬字,除《前言》《總論》《后記》之外,正文設13個專題、45個章節(jié),分別論述了毛澤東讀“馬列著作”“讀自然科學書籍”“讀中國古詩詞賦”“讀魯迅著作”“讀邏輯學著作”“讀《二十四史》”等13個讀書類別的研究成果;《毛澤東晚年讀書20問》一書,是在上述《札記》一書基礎上的進一步深化研究,就毛澤東晚年所讀之書提出20問,并作出20答,將毛澤東讀書的目的,收到的效果,以及對后人的啟迪,有理有據(jù)、讓人信服地揭示出來。譬如第20問《為什么對〈二十四史〉24年手不釋卷?》,回答中說:《二十四史》這部史籍蘊含著十分豐富的治國理政的歷史經(jīng)驗和寶貴的思想文化遺產(chǎn),包含著許多對國家、社會、民族及個人的成與敗、興與衰、安與危、正與邪、榮與辱、義與利、廉與貪等客觀方面的經(jīng)驗與教訓,是歷代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鑒往知來、治國安邦、修身齊家、為人處世的鏡鑒寶庫。這樣,就說明了自毛澤東1952年得到《二十四史》這部書后,直到1976年逝世都“手不釋卷”的原因所在。
“研究毛澤東讀書”的三大重鎮(zhèn)之二,是“陳晉及其研究成果”。
陳晉,學者,早期著重研究毛澤東的文藝作品,調任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之后,開始專門研究毛澤東思想。他認為,研究毛澤東思想,首先要讀毛澤東著作。但同時還要閱讀和研究毛澤東讀過的書,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準確探索其心跡與成長過程,從而更好地感知與理解其思想的文化淵源?;谶@樣的認識,他到中央文獻研究室之后,就與同事馮蕙共同主編了《毛澤東讀書集成》這部大書。而陳晉本人的“毛澤東讀書研究”之內容與水平,也因主編此書升華到更高、更深的層次。
陳晉研究毛澤東讀書的第一部專著是《毛澤東和他喜歡的二十本書》,署名武思縈、樊靜,1993年9月云南人民版。三年后他再出版上下冊的《毛澤東讀書筆記解析》(廣東人民版1996年7月)。2014年1月,北京三聯(lián)書店出版了他的另一部專著《毛澤東閱讀史》,全面系統(tǒng)地論述了毛澤東一生孜孜以求的閱讀生涯,及其盡享讀有所得,得而能用,用而生巧的書山風景與人生智慧。在上述三部書的基礎上,經(jīng)過三年精研,他完成了包括戰(zhàn)略卷、哲學卷、文學卷、歷史·附錄卷在內的四巨冊《毛澤東讀書筆記精講》(廣西人民版2017年1月)。這部《毛澤東讀書筆記精講》是在上述《毛澤東讀書筆記解析》等書基礎上修訂而成的,收錄范圍大幅度增擴,精講內容更為完整、嚴密與準確,是陳晉研究毛澤東讀書的集大成者。而在這期間,他還穿插研究了毛澤東的文藝、文化思想,以及毛澤東其人,并分別出版了一批研究成果,如《毛澤東的文藝生涯》(上下卷,人民文學版2014年1月)、《毛澤東的文化性格》(東方出版社2014年7月版),以及《讀毛澤東札記》(一、二集,三聯(lián)書店版2009年9月、2020年6月)。這些研究,與其對毛讀書的研究,彼此呼應,相得益彰,形成了“讀毛”“研毛”的有機整體。
由陳晉的這些研究成果,不難看出他的“毛澤東讀書研究”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研究范圍不斷拓展,研究水平逐步深入。他最初的《毛澤東和他喜歡的二十本書》,研究內容只涉及毛澤東不同時期愛讀的20部書;而到了《毛澤東讀書筆記解析》一書,不僅頁碼由《二十本書》的317頁增至1663頁,而且內容也擴充,歸納為“早期”“政治”“軍事”“經(jīng)濟”“哲學”“歷史”“文學”等七編,所收篇目增加到425個;再至《毛澤東讀書筆記精講》一書,卷數(shù)由《毛澤東讀書筆記解析》一書的上下卷增為《戰(zhàn)略》《哲學》《文學》《歷史·附錄》四卷,研究內容也修訂為“政治”“軍事”“哲學”“文學”“歷史”及“附錄”諸編。每一個條目分為三個部分,即毛澤東所閱讀的“原文”,“毛澤東的批注、評點和讀書筆記”;編寫者的“精講”(包括毛澤東所讀“原文”的基本情況、毛澤東閱讀時的社會歷史背景及批注內容的針對性、毛澤東批注或讀書的基本觀點);毛澤東的這些觀點在現(xiàn)實中的反映。這樣,就形成了他學術研究的一個完整過程鏈。以上幾部書的出版時間,跨度為15年之久,體現(xiàn)了陳晉研究由淺入深、長期拼搏的科研軌跡。此外,陳晉的這幾部研究成果,每一部都是既有“實況轉播”,同時具備“現(xiàn)場評論”。只是各書的研究層次及達到的學術高度有所不同而已,這是他與徐中遠研究風格略有的不同之處。此外,陳晉對毛澤東文藝領域的研究,也具有逐漸擴展、層層遞進的特點,先“詩詞”,后“文藝”,再“文化”,以至“讀毛澤東(札記)”,最終升華成《獨領風騷:毛澤東心路解讀》(中國人民大學版2013年10月)。
“研究毛澤東讀書”的三大重鎮(zhèn)之三,是董志新及其兩個研究系列的代表作。
董志新,出身軍旅,曾任吉林白山出版社總編輯、編審;中國《紅樓夢》學會理事;中國《水滸》學會副會長。他用了近30年的時間,研究毛澤東的讀書生活,頗見功力。他的研究分為兩個系列,一個是“毛澤東品讀先秦諸子”系列,一個是“毛澤東賞閱古典小說”系列。
“毛澤東品讀先秦諸子”系列的“代表作”有六部,即《毛澤東品論語》《毛澤東品孟子》《毛澤東品莊子》《毛澤東品老子》《毛澤東品孫子兵法》《毛澤東品韓非子及其他》(均為萬卷出版公司2015年2月版)。
先秦諸子,是中國春秋戰(zhàn)國時期“百家爭鳴”的主體,而“百家爭鳴”則是先秦諸子創(chuàng)立和傳播各自學說的廣闊平臺。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農家等代表人物,及其《論語》《孟子》《老子》《莊子》《韓非子》《商君書》《孫子兵法》等代表著作,所構成的先秦“子學”,開辟了中國古代思想文化史上的“黃金時代”;也在其年深日久的歷史傳承中,逐漸形成了中華民族根深蒂固、約定俗成的文化心理。就像哲人常說的那樣:儒家拿得起,道家放得下,墨家挺得住,法家做得徹,兵家干得成。毛澤東一生中從先秦“子學”里不斷吸取精神營養(yǎng),而評論“百家爭鳴”和先秦“子學”的內容,也是他口中和筆下的經(jīng)常話題。在1951年,毛澤東曾提出“百花齊放,推陳出新”;在1953年提出“百家爭鳴”;1956年4月25日至28日,在全國省市委書記參加的政治局擴大會議上,他則正式提出將“百花齊放 百家爭鳴”作為繁榮和發(fā)展我國文化和科學事業(yè)的一項基本方針;4日后,1956年5月2日,在最高國務會議第七次會議上,毛澤東再次提出:“在藝術方面的百花齊放的方針,學術方面的百家爭鳴的方針,是有必要的。百家爭鳴,是說春秋戰(zhàn)國時代,二千年以前那個時候,有許多學派,諸子百家,大家自由爭論?,F(xiàn)在我們也需要這個。”但是,毛澤東的這個指示并未真正得到實施。1957年“反右派”及其1958年的“補課”之后,在文化與科學領域,就只有“無”“資”兩家,而并非“百家”了。董志新這六部有關毛澤東品讀先秦“子學”的著述,每一部都包括《品讀卷》與《引用卷》兩大部分,將毛澤東閱讀或講話、文章中引用的內容,分別以時間為序編輯到兩卷中。董志新的研究是很細微的。譬如,據(jù)該系列的總序中統(tǒng)計,毛澤東對《論語》的品評與引用,共有180次,其中肯定性的引用達160次,否定性的引用不到16次;毛澤東對孟子其人與《孟子》其書的品讀及引用共108次,其中,肯定性的引用達105次,否定性的引用只有3次。毛澤東于1958年5月8日再次在中共八大二次會議的講話提綱中稱贊先秦時期的“百家爭鳴”是“辯證法”。
“毛澤東賞閱中國古典小說”系列的代表作品,有四部,即《毛澤東讀〈三國演義〉》《毛澤東讀〈紅樓夢〉》《毛澤東讀〈水滸傳〉》和《毛澤東讀〈西游記〉》(萬卷出版公司2009年6月平裝一版;2011年1月精裝一版)。
董志新這個系列的“叢書后記”,取名為《我這樣寫毛澤東讀“四大名著”》,實際上,他是在介紹自己的治學方法。擇其要點為:一是以“韓信將兵,多多益善”的態(tài)度,長期、廣泛地搜集、梳理,考證有關毛澤東閱讀、批注、引用、評論四大名著的史料。二是將毛澤東閱讀“四大名著”過程的時空系統(tǒng),與“四大名著”文本故事發(fā)展的時空系統(tǒng)組合交叉,“四大名著”的情節(jié)延伸、故事發(fā)展、人物形象為經(jīng),毛澤東解讀和運用“四大名著”的內容為緯。每部書稿的第一單元為毛澤東對該書文本的閱讀及對作者的評論,第二單元是毛澤東對該書思想性與藝術性的借鑒,第三單元是毛澤東對該書詞語典故的運用,第四單元為毛澤東對書中人物的漫議、鑒賞與引用。如果說書前的《自序》乃全景鳥瞰,各篇則是個案透視。如此的謀篇布局,就使全書的結構十分嚴密、均衡。三是作者以“解釋學”的治學方法,對毛澤東的各個批注、評說和引用,力求講清楚三個方面的問題:講清毛澤東作評論的具體歷史背景,事情的來龍去脈;小說的相關情節(jié)、人物、語詞,力求明晰;揭示出毛澤東解讀和運用小說內容的微妙之處,點評其智言睿語的豐富內涵,至此,毛澤東的讀書經(jīng)驗也就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地顯現(xiàn)到讀者面前。而這恰恰是“研究毛澤東讀書”的宗旨所在。
這就是“研究毛澤東讀書”三大重鎮(zhèn)的史實及其特點。當然,“三大重鎮(zhèn)”之外,毛澤東讀書研究的風景,同樣是絢麗多彩。
作者單位:濟南職業(yè)學院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