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法語”“信行”:我國傳統(tǒng)司法治理“無訟”理念之實踐意蘊

2021-11-30 06:14邱玉強
關(guān)鍵詞:法語司法理念

邱玉強

(吉林大學(xué) 法學(xué)院,吉林 長春130012)

中華法系凝聚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和智慧,有很多優(yōu)秀的思想和理念值得我們傳承,其中包括了對“天下無訟”的追求(1)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出禮入刑、隆禮重法的治國策略,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民本理念,天下無訟、以和為貴的價值追求,德主刑輔、明德慎罰的慎刑思想,援法斷罪、罰當其罪的平等觀念,保護鰥寡孤獨、老幼婦殘的恤刑原則,等等,都彰顯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法律文化的智慧?!眳⒁娏暯剑骸秷远ú灰谱咧袊厣鐣髁x法治道路,為全面建設(shè)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提供有力法治保障》,《求是》2021年第5 期,第8 頁。?!盁o訟”乃我國古代國家司法治理的最高理想,古人對“無訟”理想的追求與實踐,對于當今司法治理依然具有重要的鏡鑒意義。學(xué)界關(guān)于“無訟”理念的探討成果頗豐,既有對“無訟”理念的價值性分析,如尤陳俊指出,以“無訟”為價值追求的傳統(tǒng)訴訟文化,乃是緣自于對農(nóng)業(yè)文明這一經(jīng)濟基礎(chǔ)的回應(yīng)(2)參見尤陳?。骸度寮业赖掠^對傳統(tǒng)中國訴訟文化的影響》,《法學(xué)》2018 年第3 期,第145 頁。另外,尤陳俊還指出:“正是借助于‘法律意識’‘權(quán)利意識’等中介概念所隱含的價值傾向,諸如‘無訟’‘息訟’‘厭訟’‘賤訟’‘恥訟’‘懼訟’之類被視為與其對立的傳統(tǒng)觀念和態(tài)度,才成為頻遭抨擊的負面存在。”參見尤陳?。骸吨蓄}西影:反思中國傳統(tǒng)訴訟文化研究的思維框架及其概念使用》,《現(xiàn)代法學(xué)》2019 年第1 期,第39 頁。;馬小紅評價了“無訟”思想的利與弊,認為其合理性表現(xiàn)在對法律狹隘但卻不失為現(xiàn)實的認識,其副作用則過分依賴道德良知,其他學(xué)者亦有類似的評判(3)參見馬小紅:《中國古代社會的法律觀》,大象出版社1997 年版,第47-49 頁。學(xué)者李春明與張玉梅從公眾文化認同的角度探討了“無訟”思想的利弊,認為其消極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公眾狹隘的工具性與單一性法律認同,積極作用主要表現(xiàn)在對社會安定與秩序的追求。參見李春明、張玉梅:《“無訟”法律文化與中國公眾的文化認同》,《法學(xué)論壇》2007 年第4 期,第74-81 頁;于語和認為“無訟”思想是我國古代“律學(xué)”發(fā)達而“法學(xué)”落后的重要原因。參見于語和:《〈周易〉“無訟”思想及其歷史影響》,《政法論壇》1999 年第3 期,第114-117 頁。。又有對“無訟”理念的實踐性探討,如張中秋探討了“無訟”價值觀的形成和實現(xiàn)路徑,并與西方法律文化中的“正義”理念進行了比較,認為“禮法結(jié)合、德主刑輔”是追求無訟的基本模式(4)張中秋指出:“中國傳統(tǒng)社會居主導(dǎo)的或者說正統(tǒng)的法律思想——禮法結(jié)合、德主刑輔——就是這個社會追求無訟的基本模式?!眳⒁姀堉星铮骸吨形鞣晌幕容^研究》,法律出版社2019 年版,第364 頁,第402 頁。筆者亦對此贊同,但對“無訟的理想是不需要法律或雖有法律而擱置不用”的觀點持保留意見,并在下文中予以說明。;崔永東教授指出:“基于‘和為貴’的理念,孔子在司法層面追求‘無訟’理想,即通過平衡當事人雙方的利益達到和解?!保?]以和解為目的的“息訟”的確是實現(xiàn)“無訟”的方式(5)張晉藩指出:“如果說無訟是中國古代政治與法制建設(shè)的價值取向,那么調(diào)處則是實現(xiàn)息訟、無訟的重要手段。這在中國古代是由來已久的,不僅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而且形成了一整套的制度,是世界法制史上所少有的。”參見張晉藩:《中國法律的傳統(tǒng)與近代轉(zhuǎn)型》,法律出版社2019 年版,第289 頁。學(xué)界亦多有學(xué)者圍繞“息訟”而展開探討,柴榮認為: “傳統(tǒng)中國民事訴訟中地方官員基于‘調(diào)者’和‘判者’身份用教化的方式對‘息訟’的追求,是以儒家‘中和’‘無訟’思想為哲學(xué)基礎(chǔ)?!眳⒁姴駱s、李竹:《傳統(tǒng)中國民事訴訟的價值取向與實現(xiàn)路徑:“息訟”與“教化”》,《政法論叢》2018 年第2 期,第151 頁;張仁善從國家、民間與宗教層面探討了“息訟”的宣教作用,認為通過“息訟”宣教,有助于在個體權(quán)益與整體權(quán)益之間保持最大平衡。參見張仁善:《傳統(tǒng)“息訟”宣教的現(xiàn)代性啟迪》,《河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xué)學(xué)報》2015 年第5 期,第16-23 頁。,但在古代地方官司法治理實踐中,卻不是追求“無訟”的唯一方式。也有一些學(xué)者從古代施政和司法實踐的角度對“無訟”理念進行探討(6)如武樹臣教授將中國古代實現(xiàn)“無訟”理念的措施歸結(jié)于“富而后教”“訴訟和解”“家法族規(guī)訓(xùn)誡”。參見武樹臣: 《古往今來說“無訟”》,武樹臣:《武樹臣法學(xué)文集》,中國政法大學(xué)出版社2002 年版,第190-200 頁;龍大軒教授從統(tǒng)治者大力倡導(dǎo)與民眾被動服從的角度探討了“無訟”思想的法律實踐傳統(tǒng),其中,統(tǒng)治者倡導(dǎo)“無訟”之要有三,即思想上的宣教,制度上的完善,司法中的引導(dǎo)。參見龍大軒:《道與中國“無訟”法律傳統(tǒng)》,《現(xiàn)代法學(xué)》2015 年第1 期,第16-23 頁;等等。相關(guān)學(xué)者的分析均有重要的參考意義,但也有過于宏觀與列舉不周之嫌。,這對本文的寫作較有啟發(fā)意義。對于古代司法治理中“無訟”理念的考察,應(yīng)關(guān)注到實踐背后的價值導(dǎo)向,重視對實踐意蘊的挖掘。治政一方的地方官在其司法治理過程中“挽其非情、非理之風俗,導(dǎo)以至情至理之王道”[2],注重情理法的因地制宜性,力圖實現(xiàn)王道善治,其中不乏針砭時弊的具體措施,如“條教頻頒,示以禁規(guī)、戒約,是為法語之先聲。勸懲并行,定以賞罰、號令,是為信行之實政。法語者,隨時勸導(dǎo)之示諭也; 信行者,隨事平情之判斷也”[3]。本文注重梳理歷代先賢對孔子“無訟”理念的釋義,擬從我國古代地方官司法治理實踐中所作的勸導(dǎo)示諭之“法語”以及訟獄平情之“信行”出發(fā),探尋地方官在司法治理過程中如何以實際行動踐行“無訟”理念,以實現(xiàn)地方治理之良善。將“無訟”理念的學(xué)說釋義與實踐相結(jié)合,審視我國古代的司法文明,以期為現(xiàn)代國家治理助力經(jīng)驗智識。

一、孔子“無訟”之言的注疏集釋

“無訟”一詞最早語出《論語·顏淵》。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7)解釋為“孔子說:‘審理訴訟,我同別人差不多。一定要使訴訟的事件完全消滅才好。’”楊伯峻譯注: 《論語譯注》,中華書局2019 年版,第179 頁。這或許曾是孔子做魯國司寇時的任職宣誓(8)據(jù)《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定公以孔子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則之。由中都宰為司空,由司空為大司寇?!保蹪h]司馬遷: 《史記》(第三冊) ,中華書局2020 年版,第1715 頁。。對于此句中“無訟”的解讀引起了后世人的廣泛關(guān)注,結(jié)合相關(guān)的注疏集釋,梳理文獻,對“無訟”的解讀可歸納為以下幾個層面:

其一,“謀始作制,化之在前”說?!白釉唬?聽訟,吾猶人也。包曰: ‘與人等?!匾?,使無訟乎! 王曰:‘化之在前?!保?]三國時期的玄學(xué)家何晏為“無訟”作注,將其解釋為“化之在前”,北宋學(xué)者邢昺為之作疏:“必也,在前以道化之,使無爭訟乃善?!睂τ谌绾巍霸谇耙缘阑?,邢昺又引用了三國時期經(jīng)學(xué)家王弼的觀點,“無訟在于謀始,謀始在于作制。契之不明,訟之所以生也。物有其分,職不相濫,爭何由興? 訟之所以起,契之過也。故有德司契而不責於人?!保?]也就是說,訟是由于先契不明所致,“無訟”的實現(xiàn)需要“謀始作制”,即要落腳于完備的制度實踐,定分以止爭,以訟未起而作制化之,南朝梁人皇侃將之闡釋為“防本”目標,“言我所以異于人者,當訟未起而化之,使不訟耳,故孫綽云:夫訟之所生,先明其契而后訟不起耳,若訟至后察,則不異于凡人也。此言防其本也”[6]。另外,對于“化之在前”的“無訟”方式,清代康有為結(jié)合前人注疏而作注指出: “上圣不務(wù)治民事而務(wù)治民心,導(dǎo)之以德,齊之以禮,民親愛則無相害傷之意,勸思義則無奸邪之心,非法律之所使,非威刑之所強,此乃教化之所致,孔子自以明決斷獄不足貴,必使無爭訟乃可尚也?!保?]追求“無訟”也要從治民心出發(fā),“謀始作制,化之在前”的關(guān)鍵在于民眾對其的可接受性,要注重德禮的作用,貴在“使民日徙善遠罪而不自知也”(9)“曰‘禮云’‘禮云’者,貴絕惡于未萌,而起教于微眇,使民日徙善遠罪而不自知也??鬃釉唬?‘聽訟,吾猶人也; 必也,使無訟乎。’此之謂也。”黃懷信譯注:《大戴禮記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 年版,第34 頁。,潤物細無聲,以此實現(xiàn)民眾對“作制”的接受,并為其“化之”。

其二,“用意精誠”說。針對《大學(xué)》中提及的“無訟”(10)“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志?!保蹪h]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禮記正義》(下)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年版,第2249 頁。,唐代經(jīng)學(xué)家孔穎達結(jié)合東漢經(jīng)學(xué)大師鄭玄的注而作疏:“‘必也使無訟乎’者,必也使無理之人不敢爭訟也?!疅o情者不得盡其辭’者,情,實也。言無實情虛誕之人無道理者,不得盡竭其虛偽之辭也?!笪访裰尽?,大能畏脅民人之志。言人有虛誕之志者,皆畏懼不敢訟。言民亦誠實其意也?!犜A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是夫子之辭?!疅o情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志’,是記者釋夫子無訟之事。然能使無訟,則是異于人也,而云‘吾猶人’者,謂聽之時備兩造,吾聽與人無殊,故云‘吾猶人也’。但能用意精誠,求其情偽,所以使無訟也。”(11)[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禮記正義》(下)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年版,第2255 頁。清代郭嵩燾指出:“使天下皆有為善之樂,而憚于為惡,以幾至于無訟,則是上下之交相與以誠。故新民者,一誠之感通者也。知本所以立誠也,明德新民之事,至于意誠而無余蘊矣?!保矍澹莨誀c:《郭嵩燾全集》(第二冊) ,梁小進主編,岳麓書社2018 年版,第742 頁。從中可以看出,“無訟”乃是“用意精誠,求其情偽”的“聽訟”結(jié)果,“聽訟”時兩造備至乃是與人相同的,而能夠使言無實情、訴無道理的訴訟一方當事人不得逞其虛假荒誕之辭才是與人不同的,這需要司法官“用意精誠”地“聽訟”,也正是這點的不同才是實現(xiàn)“無訟”的關(guān)鍵??梢?,對“無訟”理念的追求亦在“聽訟”的實踐之中。

其三,“正本清源,明德既明”說。南宋理學(xué)家朱熹在《論語集注》中引范氏與楊氏之言對“無訟”進行解釋,“聽訟者,治其末,塞其流也。正其本,清其源,則無訟矣”[8]。追求“無訟”必須要“正本清源”。那么如何才能“正本清源”? “子路片言可以折獄,而不知以禮遜為國,則未能使民無訟者也。故又記孔子之言,以見圣人不以聽訟為難,而以使民無訟為貴”[9]??梢姡词鼓苓_到像子路一樣“片言折獄”的高超技術(shù),也未必就能實現(xiàn)“無訟”,而“以禮遜為國”才是“正本清源”實現(xiàn)“無訟”之正道。為此,明代張居正主張以德化為首務(wù)(12)“必也,正其本,清其源,而道之以德,齊之以禮,使民知恥向化,興于禮讓,自然無訟之可聽,乃為可貴耳?!w治民而至于使之無訟,則潛消默奪之機,有出于政刑教令之外者,視彼片言折獄,又不足言矣。明君觀此,可不以德化為首務(wù)哉。”[明]張居正: 《張居正講解〈論語〉》,中國華僑出版社2008 年版,第188 頁。。與此同時,朱熹在《大學(xué)章句》中對“無訟”亦作詮釋:“引夫子之言而言圣人能使無實之人不敢盡其虛誕之辭。蓋我之明德既明,自然有以畏服民之心志,故訟不待聽而自無也。觀于此言,可以知本末之先后矣?!保?0]據(jù)此,朱熹認為“明德既明”為本,“無訟”為末,在國家治理過程中應(yīng)發(fā)揮德禮之作用,以此實現(xiàn)“正本清源,明德既明”與“無訟”的前因后果。此實現(xiàn)“無訟”的前因后果并非是一蹴而至,而是要有其時間過程,如清代劉寶楠指出: “無訟由于德教,此最是難能,正如勝殘去殺,必俟百年,王者必世而后仁,此須以歲年,非可一朝能者,故只言‘必也’以期之?!保?1]追求“無訟”理念,不僅要力行“正本清源,明德既明”,也要秉持赤誠之心對“無訟”飽含期待。

其四,“修身情通”說。明代邱浚強調(diào)以“仁”“義”修身,“無訟”則是其水到渠成,“吾能仁以存心,義以制事,非所有者不敢取,非所言者不敢道,非所為者不敢作,則感其德者心孚,聞其風者意銷,自然有以畏服其心志,攝伏其意氣矣,訟不待聽而自無也”[12]。以“仁”“義”修身重在使民心服,情通則重在使民感服。清代焦循考證了前人對孔子“使無訟”之言的五處引用,認為:“‘厚其情’而明恕也,恕則克己,克己則復(fù)禮,‘克己復(fù)禮’,則天下歸仁?!裰尽穭t有恥,有恥且格,格即格物也。上格物以化其下,天下之人亦格焉,格則各以情通而‘無訟’,而天下平?!保?3]追求“無訟”理念,關(guān)聯(lián)了一系列的“修身情通”實踐,而針對前人對“無訟”注疏集釋中以“虛誕無實之詞不敢訟”的主張,焦循不禁反問“不虛誕則敢訟矣,何得為‘無訟’?”民眾若憑以虛假捏造之詞則不敢訟,而憑以真實有據(jù)之詞則敢訟,由此不得不讓人反思什么才是真正的“無訟”。焦循認為使民畏懼而不敢爭訟乃是不足以“知本”,也并非是真正的“無訟”,追求無訟在于“修身情通”,即上下一體以修身為本,情通為徑,“知修身則知本矣。然而修身在正心、誠意、致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者,旁通情也。情與情通,則自不爭,所以‘使無訟’者,在此而已”(13)對于如何“情與情通”,焦循進一步解釋道:“《大學(xué)》特指出‘情’字‘性’字,以為格物之目,而于潔矩之道暢言之?!兑讉鳌吩唬骸髡悦:咸?,乃利貞。’又曰:‘利貞者,性情也?!:咸汀瘎t‘無訟’,而歸其本于性情。夫人皆相見以情,而己獨無情,志乃畏矣。民自畏其無情,則天下皆情矣。天下皆情,自‘不得’獨以無情之辭盡,‘不得’也,非不敢也?!保矍澹萁寡?《雕菰集卷九·使無訟解》,劉建臻整理:《焦循全集》(第十二冊) ,廣陵書社2016 年版,第5804 頁。。

上述對孔子“無訟”之言的注疏集釋,雖各有側(cè)重,但也均有一定的道理?!啊悦駷楸尽俏覈糯痉ㄖ卫淼暮诵摹保?4],歷代先賢對“無訟”理念的注疏集釋始終秉持于此,其中,“謀始作制,化之在前”說與“用意精誠”說,注重治民以使民畏服;“正本清源,明德既明”說與“修身情通”說,注重教民以使民感服。從司法實踐的角度看,“謀始作制,化之在前”說與“正本清源,明德既明”說,旨在訴訟未發(fā)生之前以實現(xiàn)無訟;“用意精誠”說乃是將“無訟”理念的追求落實在“聽訟”的過程中;“修身情通”說則對前兩者兼而有之。在古代地方官的司法治理實踐中,種種舉措多與先賢對“無訟”的注疏相互印證。作為古代國家司法治理最高理想的“無訟”,若要全面地闡釋其價值理念的鏡鑒意義,不僅要考察到歷代先賢為孔子“無訟”之言所作的注疏集釋,更要關(guān)注到具體的司法治理實踐對“無訟”理念的追求。

二、勸導(dǎo)示諭之“法語”:承教宣化以“無訟”

作為古代社會官方之“法語”,其形式多表現(xiàn)為各級衙門發(fā)布的曉諭榜文、告示、勸文、禁規(guī)等,乃是民眾知悉官府治世舉措的有效渠道之一。以“法語”為載體亦為皇帝所重視,明皇朱元璋曾頒布《教民榜文》曉諭天下,清帝康熙親作《圣諭十六條》通行全國,以此確立了地方官治世“法語”的最高準則,即“化民成俗”以實現(xiàn)國家治理的長治久安。在地方,勸導(dǎo)示諭之“法語”是地方官員承教宣化以治世的直接見證,也是其追求“無訟”理念的堅實基礎(chǔ)。

(一) 直書勸言,厚善民風

古代地方官所作之“法語”多為“采風俗之疵者,直書勸言”[15],從其形式上來看,既有“謀始作制”之用,又有“化之在前”之功;從其內(nèi)容上看,凸顯了“正本清源”之主旨,強調(diào)了“明德既明”之本義,乃是地方官厚善民風踐行“無訟”理念的應(yīng)然與實然之舉。元代張養(yǎng)浩認為:“無訟者,救過于未然,非以德化民,何由及此?!保?6]追求“無訟”可避免禍亂的發(fā)生,踐行“無訟”先要“以德化民”,“人之不可無教也。生知如圣人,猶胥教誨、胥訓(xùn)告,況不能圣人萬一者,可忽焉而不務(wù)哉? ……與其事敗而治,曷若先事而教之為愈哉! 吾之此言,雖曰薄汝,實厚汝也;雖若毒汝,實恩汝也。茍能如是諭之,吾知退而必有率德改行,易兇惡為善良者矣”[17]。人離不開德教,德教之用亦在于未雨綢繆,因此,古代地方官所作勸導(dǎo)示諭之“法語”,乃是力求先行作制,以德教舉措為其基本內(nèi)容并貫穿始終,彰顯“明德既明”,使百姓之日常合于規(guī)制。在勸導(dǎo)示諭之“法語”中,既有娓娓道來厚善民風之期頌,如宋代真德秀蒙上恩擢守湘土而作的“諭俗榜文”(14)“今以天性人倫之大者與夫遷善改過之方,為爾民告名之,曰‘諭俗三事’,今具于后:一古者教民必以孝弟為本。……一古人于宗族之恩百世不絕?!还僦c民誼同一家,休戚利害合相體恤?!保鬯危菡娴滦悖?《真德秀榜文》,楊一凡、王旭: 《古代榜文告示匯存》(第一冊) ,社會科學(xué)文獻出版社2006 年版,第117-129 頁。,元代王惲所撰的“敦諭百姓文”(15)“汝等性秉五常,智周品物,聞善必遷,知過速改。此汝固有之理,恒久保身之道也?!保墼萃鯋磷?《王惲告示》,楊一凡、王旭:《古代榜文告示匯存》(第一冊) ,社會科學(xué)文獻出版社2006 年版,第403-406 頁。,明代荘起元任蘭溪縣令時所作的“諭齊民檄”(16)內(nèi)容強調(diào)“于列款之終而杜防微,以為不虞之戒云”。[明]荘起元: 《荘起元告示》,楊一凡、王旭: 《古代榜文告示匯存》(第一冊) ,社會科學(xué)文獻出版社2006 年版,第663-684 頁。,清代任會稽知縣的張我觀所作的“申教令廣勸導(dǎo)等事”(17)內(nèi)容有“圣天子浩蕩洪恩各上憲惠愛至意,故不憚再三曉諭,諄切告誡,凡我紳衿士民,尚其體諒本縣苦心,恪遵所諭,毋面從而心不革也,今將條例開列于左……”[清]張我觀:《張我觀告示》,楊一凡、王旭: 《古代榜文告示匯存》(第五冊) ,社會科學(xué)文獻出版社2006 年版,第451-461 頁。,等等,都注重從宏觀思想上宣德化道;又有事無巨細防患未然之告誡,如宋代朱熹在浙東任職時為避免治內(nèi)田產(chǎn)糾紛而作的“約束侵占田業(yè)榜”[18],清代嘉興知府盧崇興為消除地方盜賊之隱患而作“一件申嚴除盜之法以靖地方事”[19],清代郿縣知縣葉晟因擔心百姓麥苗被毀而作的“嚴禁撒放頭畜以保麥苗事”[20],清代聶亦峰在新會縣任內(nèi)針對粵中獷悍之民情而作“嚴禁械斗示”[21],等等,都是地方官針對各地民情積弊的了解,而以“法語”曉諭,使百姓知悉,杜絕訟釁;還有針對已然之亂事導(dǎo)民向善之規(guī)勸,如清代郿縣知縣葉晟針對治域內(nèi)賭博行徑,為避免不教而殺所作的“嚴禁賭博以靖地方以安民生事”[22],聶亦峰為使地方各匪悔罪自新而作的“曉諭各首匪投誠示”[23],等等,都希望現(xiàn)有之亂民能夠知過必改。上述“法語”之內(nèi)容亦都合于“法意”與“人情”,可謂是古代社會中的“間接性普法”。明代仁和教諭汪天錫奉侍御張維之命所作的《官箴集要》中指出:“愛民之要,尤先於使民遠罪。夫民之罹刑,豈皆頑而好犯哉? 愚蒙無知,故抵冒而不自覺。今宜以其條律之大者,榜之墻壁,明白戒曉曰:‘某事犯某法,得某罪?!怪杂汹叡堋!保?4]地方官也多有借助榜告之媒介實現(xiàn)“直接性普法”,將載于方策之律例法令活躍于榜告之上,曉諭明白以入人心,使人皆知畏懼,行為有所趨避,以期于無犯。地方官所作種種先聲之“法語”,無不體現(xiàn)了其力求地方善治“無訟”之努力。

如前張養(yǎng)浩所言,地方官所作先聲之“法語”,并非是對治百姓的“薄汝”“毒汝”,而是“厚汝”“恩汝”。在這些“法語”內(nèi)容中,在現(xiàn)代看來雖多有“禁止性的規(guī)定”,但地方官作此之初心并非是對所治之民的貶低與凌虐,而是潛思禍亂之可能,先行杜絕,是其苦口婆心之勸導(dǎo),更是其治世智慧的傳達。勸導(dǎo)示諭之“法語”的表達方式多是事理清晰、通俗易懂,即使是愚民亦可明白曉暢,地方官親自逐條陳勉以求面面俱到,并期待能夠使所治之民聞善必遷,知過速改。對于其實效則如清代郿縣知縣葉晟所言:“從此事事奉行,人人遵守,非但爾民不罹法網(wǎng),本縣亦可刑措不用,豈不與有榮施哉。”[25]

(二) 痛陳訟弊,以期無訟

為勸導(dǎo)示諭百姓踐行“無訟”理念,地方官在“直書勸言,厚善民風”的同時,不惜揮毫筆墨,借“法語”先聲之名,向百姓痛陳好訟的種種弊端,以期實現(xiàn)“無訟”。清代裕謙作《戒訟說》時,曾錄示告民興訟之害有十條之多(18)內(nèi)容包括:“訟則終兇,害多不測?!瓕⒔湓A十條錄示于后,爾民其慎思之,毋負諄諄告誡之意: 一曰壞心地?!缓呢涁斒??!徽`正事?!脑粋靷??!逶恢录膊?。……六曰結(jié)怨毒。……七曰生事變。……八曰損品望?!旁徽傥耆?。……十曰失家教。……”[清]徐棟:《牧令書·卷十七》,官箴書集成編纂委員會:《官箴書集成》(第七冊) ,黃山書社1997 年版,第393-394 頁。??v觀地方官所書勸導(dǎo)示諭之“法語”,好訟之弊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多個方面:其一,因一時之忿而壞終身之名,宋代黃震曾作榜指出: “訟乃破家滅身之本,骨肉變?yōu)樵┳嚕徖锘癁槌饠?,貽禍無窮,雖勝亦負,不祥莫大焉。但世俗惑于一時血氣之忿,苦不自覺耳?!保?6]在親族鄰里關(guān)系中,因一時之忿而大興爭訟,無疑是對親鄰和睦關(guān)系的踐踏,也是對厚善民風的破壞,爭訟者往往也因此而聲名狼藉。其二,時間消耗過長,“久者相訟數(shù)年,近者半歲,一人在獄,舉家狂奔,夫一夫不耕或受之饑,一婦不織或受之寒,今至使舉家聽成,數(shù)年不解,然則饑寒之患,何由免焉”[27]。正是因為訴訟耗時過長,從而使得爭訟之人耽誤了本業(yè),使原本的生活狀態(tài)面臨經(jīng)濟危機。其三,經(jīng)濟消耗巨大,除因耗時爭訟而耽誤本業(yè)的經(jīng)濟消耗外,還有爭訟過程中而產(chǎn)生的經(jīng)濟支出,如“寫狀詞有費,發(fā)差票有費,央房科有費,請證佐有費,往來食用盤纏有費,是未見輸贏其費不知多少矣”[28]。在各方打點過程中被無良衙蠹敲詐索財也是時而有之,如清代嘉興知府盧崇興所諭“殊不知一經(jīng)準理,不論理之曲直而先飽衙蠹之橐”[29],即便是付出了大量的時間與金錢成本,也不見得必定就會勝訴。其四,爭訟多有不測,原告敗訴之處分,在地方官所作的詞訟告示中,多有重申“如審系虛妄,定照誣告律究治”[30]之內(nèi)容,對于攀誣行詐之人,不但賺不得半點便宜,反而要受罪究治,實可謂咎由自取;等等。好訟之弊實難列舉窮盡,綜合多方因素,“無訟”乃是百姓的良善之選。此外,地方官在踐行“無訟”過程中所作“痛陳訟弊”之“法語”并非是要徹底地“禁訟”。對于重大冤抑事情,地方衙門仍然是黎民百姓訴說冤情以求昭雪之所。提倡“不訟”乃是針對虛誕誣告之詞與睚眥小利之爭,對于人命盜賊等重情案件,地方官還是照常準理的,如清代嘉興知府盧崇興針對府轄內(nèi)的“健訟”之風而作“一件勸民息訟以保身家事”中指出:“仰府屬士民人等知悉:嗣后果有情關(guān)重大冤抑事情,如人命、強盜、貪官、惡蠹、勢惡、土豪、十惡等項,方許據(jù)事直陳,以憑伸冤理枉?!保?1]

地方官在“痛陳訟弊,以期無訟”之“法語”中,亦多方探索著踐行“無訟”理念的種種舉措。其中,對于民間細故以及輕微的械斗糾紛,地方官希望爭訟者能夠冷靜忍忿,如清代嘉興知府盧崇興告諭:“戶婚田土斗毆錢債口角小嫌,可忍,則勉自忍耐;不可忍,則聽親友鄉(xiāng)里調(diào)處和平。此非為讓人,乃自為身家計也,本府諄諄告誡,勸化爾民?!保?2]忍忿乃是為自家計,即使是忿恚難平,也優(yōu)先鼓勵百姓能夠通過親友調(diào)處化解糾紛,甚至是官府已經(jīng)受理了的一些案件,也可通過調(diào)處實現(xiàn)定分止爭,從而“無訟”,如“戶婚田土等情,雖經(jīng)告準,仍許親友解紛,使有訟者復(fù)歸無訟”[33]。也有地方官直接在告諭中講明“不輕準”細故糾紛,如清代郿縣知縣葉晟所作的“注銷自理辭訟事”指出:“邑內(nèi)無命案奸盜諸訟,凡有雀角,不過戶婚田糧細故,本縣以爾等一時之忿,過后必有悔心,故不輕準?!逼淠康氖窍M麪幵A者能夠忍一時之忿,生悔過之心,其效果則是“多有因本縣之不準而釋然中止者,自屬可與為善之民”[34]。地方官在厚善民風踐行“無訟”理念的過程中,刁棍訟師伙串扛幫、借命居奇、抄假聳聽、誣捏設(shè)計等,乃是為害一方之禍首,為此,不僅朝廷律例中有專條之禁,在地方官所作的“法語”中亦重申“教唆詞訟”之律例并嚴飭訟師刁誣囂訟之惡舉,如清代天臺知縣戴兆佳曾告誡:“自示之后,倘敢怙惡不悛,輕聽訟師妄肆刁控,除依律反坐,并嚴拿訟師黨棍,立置重法。本縣言出令隨,決無寬假,毋貽后悔?!保?5]如此以表明地方官已然洞察一切詐偽壞法之伎倆,先行講明并加以嚴禁,為免不教而殺,是希望百姓能夠惡念毋萌,以實現(xiàn)“無訟”。

三、訟獄平情之“信行”:精誠聽訟以“無訟”

所謂“信行”,乃以法布信于天下。早在先秦時期就已有“賞罰必信”的思想主張(19)《商君書·賞刑》主張獎賞與刑罰的統(tǒng)一,由此“明賞之尤至于無賞也,明刑之尤至于無刑也”。參見石磊譯注:《商君書》,中華書局2011 年版,第120 頁?!俄n非子·有度》強調(diào)賞罰的一視同仁,“法不阿貴,繩不撓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辭,勇者弗敢爭。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眳⒁姼呷A平、王齊洲、張三夕譯注:《韓非子》,中華書局2015 年版,第50 頁?!豆茏印?quán)修》: “賞罰不信,則民無取?!薄豆茏印ぐ擞^》:“賞罰不信,五年而破?!睆娬{(diào)“賞罰必信”對于國家與人民的重要性。參見李山、軒新麗譯注: 《管子》(上) ,中華書局2019 年版,第28、250 頁。。賞罰的依據(jù)在于法,“夫人君所與天下共者,法也。已令四海,不可以不信以為教,方求天下之不慢,不可繩以不信之法”[36]。因此,地方官訟獄平情乃是“信行”之實踐?!白杂猩褚詠?,莫不有訟。訟也者,事勢之所必趨,人情之所斷不能免者也”[37]。訟獄的發(fā)生,乃是在所難免,由此帶來了地方官司法治理的難題,如明代呂坤指出:“禁訟,則民有抑郁之情;任訟,則民有拘系之苦。今無訟萬不敢望,倘得聽訟猶人,亦可免濫息刁,伸冤理枉?!保?8]地方官司法治理過程中對“無訟”理念的追求不在于“禁訟”,如漢代修德清靜的陳寔任太丘縣長使得百姓以安,“吏慮有訟者,白欲禁之,寔曰:‘訟以求直,禁之,理將何申?’亦竟無訟者。寔在鄉(xiāng)里,平心率物,或有爭訟,輒求判正,曉譬大義,退無怨者?!保?9]地方官司法治理過程中對“無訟”理念的追求亦不在于“任訟”,如宋代胡太初在針對“人情漓靡,機事橫生,已難使之無訟”的情形,總結(jié)了十條“惟盡吾情以聽之”的縣令省訟之道(20)“其一,間日一次引詞,卻將鄉(xiāng)分廣狹分搭;其二,有事情急迫,令即引問,與之施行;其三,嚴反坐之法; 其四,有詞在官,易于剖晰即于施行,追會不齊合聽有司區(qū)處,不應(yīng)疊疊陳詞,兩月之外不睹有司結(jié)絕,方許舉詞;其五,有教唆把持之人,須與研究跟勘,重置于罰;其六,須察事勢輕重,止將緊要人點追一兩名;其七,告訐者未問虛實,先坐不應(yīng)為罪,若狀詞本訴之外因而告首其家隱微者,亦勿聽理,并先坐罪;其八,引到詞人供責,防變易真情;其九,呼理曲者來前,明加開說,使之自知虧理,宛轉(zhuǎn)求和,或求和不從,彼受曲亦無辭矣;其十,逐一披覽案卷,述其是而折其非?!保鬯危莺酰骸稌兒熅w論·聽訟篇》,元周:《政訓(xùn)實錄》(第三卷) ,中國戲劇出版社2001 年,第831-835 頁。。前者不“禁訟”以實現(xiàn)“無訟”,關(guān)鍵在于“判正曉義”之“聽訟”;后者不“任訟”以實現(xiàn)“省訟”,關(guān)鍵在于“惟盡吾情”之“聽訟”。清代李惺總結(jié)了“聽訟”之經(jīng)術(shù),“就聽訟中而悉其致訟之由,防其再訟之奸,并予以不必訟之路,此即使無訟之道,不必于聽訟外別求過化存神之方”[40]。以明訟由、防再訟、示以不必訟,乃是以“聽訟”實踐實現(xiàn)“無訟”。與此同時,結(jié)合歷代先賢以“用意精誠”“修身情通”等觀點對“無訟”所作的注釋集解,可知,“無訟”之道亦在“用意精誠”的“聽訟”實踐之中。清代歷任懷慶知府的劉禮淞指出“夫聽訟而使民咸惕然內(nèi)訟,以幾于無訟,此守土者之責也”[41]。精誠聽訟以期“無訟”乃是地方官治政一方的職責使然,在地方官訟獄平情之“信行”中,相關(guān)的行動實例不勝枚舉。

(一) 本之于勤,行之于善

地方官精誠“聽訟”要能夠本于之勤,行之于善。蒞事以勤,乃居官守則,早在唐代考課的“四善二十七最”中就已將“恪勤匪懈”定為一善。地方官精誠“聽訟”應(yīng)恪守于勤,“聽訟貴公而尤貴勤,官聲之賢否,恒視聽斷之勤惰,隨到隨訊隨結(jié),百姓未有不悅服者”[42]。勤審案件不僅可以搏得賢名,還可以彰顯“聽訟”平曲直、雪冤枉的裁判功能,正如清代袁牧在《答門生王禮圻問作令書》中指出: “怨氣不伸,訟必愈多,不知使無訟之道,即在聽訟之中,當機立決,大畏民志,民何訟耶?!保?3]地方官勤審案件以追求“無訟”,并非是對民間訟獄的草率應(yīng)對,而是出于職業(yè)操守與技能的行之于“善”。

面對地方訟獄紛繁之擾,行之于善則表現(xiàn)為“善批”。民間訟牒之來,不外乎官府所作批詞之“準”與“不準”,“善批者,可以解釋誣妄于訟起之初”[44]。勤于審理案件的地方官可以“善批”的形式為民平情并減輕訴累,批詞系因兩造爭訟到官而生,批詞的內(nèi)容相較于追求“無訟”的榜文告示而言,同樣具有厚善民風的教育意義,不同的是地方官針對事主雙方所作的批詞更具有針對性,即針對文令不解的爭訟者,批以詳言質(zhì)語,使之領(lǐng)悟;針對不循善道的爭訟者,批以嚴厲斥責,使之悔悟。善批詞狀并非是一律都“準”或都“不準”,“若濫準濫駁,左翻右覆,非冤伸無路,即波累無辜,呈詞日積而日多矣”[45]。善批詞狀不論“準”與“不準”,關(guān)鍵在于內(nèi)容,即“能抉摘紕漏,動中窾要,使無情者不得肆其诪張,而冤結(jié)者先有伸理之望,未經(jīng)訊鞫,而人心動矣”[46]。或是聽候查明稟覆再奪,或是候?qū)㈥P(guān)鍵之人喚案訊明,或是嚴飭不準,其中,所“不準”者也要將不準之由詳細明飭,避免其纏訟不休,如清代渭南知縣樊增祥針對縣民寧恒謙訴胡玉清欠債一案所作的“批寧恒謙呈詞”(21)內(nèi)容為:“批寧恒謙呈詞:同治二年之債,遲至光緒十九年始因索討不還興訟,一無理也。其兄借爾錢麥,三十年不要,只待其兄身死,然后責償于弟,二無理也。爾持帳簿討債,帳簿即錢憑也,何以交與素不認識之梁姓拿去,以致被胡玉清扯掉一頁,三無理也。債系玉清之兄玉中所借,何以帳簿中又書玉清姓名,致為所扯,四無理也。此等無情無理之詞,敢于無故具控,實屬糊涂膽大。不準?!保矍澹莘鱿樽嫞骸斗脚小ぞ砹罚瑮钜环?、徐立志:《歷代判例判牘》(第十一冊) ,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05 年版,第268 頁。中,詳明開列了呈詞內(nèi)容中四點無理之處后才作以“不準”之論。善批詞狀亦在于地方官的良苦用心,即“將刁捏之情與可以不告之處批示以使省悟,無非欲爾民平情守理歸于無訟,化澆俗為厚俗也”[47]。以批詞內(nèi)容直接教化爭訟事主,是官民之間的“以情通情”,借此以期省悟歸于“無訟”。

面對案情詐偽層出不窮,行之于善,則表現(xiàn)為“善察”,即要察度情理,以此據(jù)法下判?!懊耖g戶婚田土以及命盜各案,雖郅治之世不能無,非聽之者即其事以察其情,審其辨以度其理,虛心研究誠偽判別,亦安能由聽訟而幾于無訟哉。”[48]天下事,不外于情理,地方官若要做到“善察”,在思想上則要秉持于“盡情”,即“盡己情”與“盡人情”(22)“盡己情”是司法官的職業(yè)操守,排除了任何私情?!氨M人情”是司法官諳悉人性以發(fā)揮情法聯(lián)動效應(yīng)的表現(xiàn)。參見邱玉強:《我國傳統(tǒng)司法“案結(jié)事了”服判智識》,《河北法學(xué)》2020 年第11 期,第159-161 頁。;在行動上則要付諸于“公”“慈”“明”“剛”等方方面面的準則(23)治獄有四要:公、慈、明、剛。公則不偏,慈則不刻,明則能照,剛則能斷。[明]薛瑄: 《從政錄》,載元周: 《政訓(xùn)實錄》(第四卷) ,中國戲劇出版社2001 年,第1084 頁。。察度情理是據(jù)法下判的基礎(chǔ),判詞的作出需要地方官“能揣度人情物理,覺察奸刁詐偽,明大義、諳律例,筆簡而該,文明而順,方能語言中肯,事事適當,奸頑可以折服其心,訟師不敢嘗試其伎”[49]。這彰顯了地方官能夠平衡“情”“理”“法”的司法技術(shù),不但可以實現(xiàn)平曲直、雪冤枉的裁判功能,還可以以案論理實現(xiàn)對民眾的教化。賢能之官為之樂此不疲,如清代樊增祥將批發(fā)詞狀視為居官之樂。

另外,面對個案以及各地的風土人情,“勤”“善”之義也要注重因地制宜性,如清代素有刑措之風范的郿縣知縣葉晟,針對“邑俗素輕生,每以小忿輒投繯赴水,借命居奇,訟經(jīng)年不休,被累者往往破家”的情形,能夠從容應(yīng)對,即“概不之究,惟于報聞時單騎馳驗,必親,必速”,以此實現(xiàn)了“訟獄衰息,輕生者亦遂鮮少”[50]?!案胖痪俊辈⒎遣弧扒凇保氨赜H,必速”亦有“勤”“善”之義??傊?,地方官精誠“聽訟”本于之勤,行之于善,則情無不當、理無不真,可使疑者釋,枉者伸,暴者化,詐者服,爭訟者也就不復(fù)爭訟。

(二) 誨誘頑民,息爭無訟

地方官精誠“聽訟”,也是“以情通情”的過程,要能不遺余力地誨誘頑民以息爭無訟。清代張鵬翮在《當官功過格》中指出:“聽訟得平,能誨誘頑民,平其忿心,使息爭省訟,算功?!保?1]地方官在司法治理過程中追求“無訟”之“聽訟”實踐,不僅要能本之于勤,行之于善,還要“以情通情”,并在此過程中不遺余力地誨誘頑民,勸民息訟。訟獄的興起,未必皆為不法之事,大多起于細微嫌隙,以致負氣構(gòu)怨,因此,清代汪輝祖曾告誡:“審理平情,明切譬曉,其人類能悔悟,皆可隨時消釋,間有準理后,親鄰調(diào)處,吁請息銷者,兩造既歸輯睦,官府當予矜全,可息便息,亦寧人之道?!保?2]對于戶婚、田宅、錢債等引發(fā)的自理詞訟,官府鼓勵息爭以實現(xiàn)“無訟”,實現(xiàn)息爭“無訟”的關(guān)鍵則在于誨誘頑民,這是一個“以情通情”的過程。

“聽訟”過程中,實現(xiàn)息爭“無訟”,在于頑民能夠自醒。清代黃六鴻曾總結(jié)道: “息訟之要,貴在平情,其次在忍?!保?3]其中的“平情”乃是希望想要爭訟的事主能夠先換位思考,即“以情而論,在彼未必全非,在我未必全是,況無深仇積怨,胡為希勝爭強? 我之所欲勝,豈彼之所肯負乎? 以此平情,其忿消矣?!保?4]考慮各自的是非對錯,思考爭訟定勝負之后所積累的仇怨。其中的“忍”乃是希望事主想要爭訟之前先能夠冷靜地思考,權(quán)衡利弊之后而選擇忍讓,即“彼為橫逆,從旁自有公論,何損于吾? 或有挑唆,無如忍氣讓人,便宜自在,彼即受辱,吾寧不費錢乎? 以此為忍”[55]。此兩點的實現(xiàn),在于頑民能夠自醒,是爭訟雙方的“以情通情”,若人人都能以此為念,又何至于興訟。然澆俗之世,人心不古,常有貧弱者受凌于豪強,賢讓者受虐于蠻俗,針對這些情形,若一味地鼓吹“平情”“忍讓”,賢讓者與貧弱者守之,蠻俗與豪強則不屑,如此黑白顛倒,勢必會釀以禍亂,如清代崔述所言:“吾恐賢者亦將改行,而孤弱者勢必至于結(jié)黨,天下之事從此多,而天下之俗從此壞矣?!保?6]此時,“聽訟”則為事勢所趨,地方官以“聽訟”剖明是非曲直,目的亦在于實現(xiàn)厚善民風。為了能夠讓爭訟頑民自醒,地方官在“聽訟”過程中所作的處斷內(nèi)容宜詳盡明了,如清代萬維翰指出: “自理詞訟,批斷不妨詳盡,能將兩造情偽指出,則直者快,曲者畏,漸漸心平,可以息爭,亦使民無訟之一道?!保?7]批詳以使頑民明是非,可息銷結(jié)案,斷明以使頑民知對錯,可甘結(jié)不控。平頑民之忿心使之氣和,方能醒悟息爭,為此,地方官若能善于調(diào)處委曲勸導(dǎo),亦是“無訟”之良策。

“聽訟”過程中,實現(xiàn)息爭“無訟”,也需要地方官之教誨以使頑民能夠自悔醒悟。地方官“聽訟”過程中對頑民的教誨策略,一方面表現(xiàn)為“德”,即以德化民,“德”之內(nèi)容或表現(xiàn)為訟案中的大義,如“陳俊卿治郡,崇尚風教,民有骨肉之訟,親以理義,反覆譬之,民亦悔悟,感激而去”[58]。對于親族爭訟,重視倫理教化,陳之以大義,可使頑民知義而悔,從而息爭“無訟”;“德”之內(nèi)容或表現(xiàn)為地方官的以身率德,如“隋辛公義為并州刺史,下車先至獄中露坐驗問,十余日間,決遣咸盡,還領(lǐng)新訟,事皆立決,有須禁者,公義即宿廳事,終不還閣?;蛑G曰:‘公事有程,何自苦?’公義曰:‘刺史無德,不能使人無訟,豈可禁人在獄,而安寢于家乎?’罪人聞之,咸自款服。后有訟者,鄉(xiāng)里父老遽曉之曰: ‘此小事何忍勤勞,使君訟者多兩讓而止?!?,[59]辛公義以“無德,不能使人無訟”來自省,乃是其以身率德,躬親訟獄之事而不辭辛勞,非其自苦,而是欲民息爭“無訟”,至于已爭訟者感服,未爭訟者不忍其勞,乃是其以身率德之實效;“德”之內(nèi)容又或是表現(xiàn)兩者的兼而有之,如“吳祐為膠東相,以身率物。民有爭訟,輒閉閣自責,然后斷其訟,以道譬之,或身到閭里,重相和解,自是爭隙省息”[60]。以身率德,并為爭訟而自責,以訟案之義感之,乃反復(fù)曉諭以期和解,所治之民為其所化而息爭“無訟”。地方官“聽訟”過程中對頑民的教誨策略,另一方面表現(xiàn)為“法”,即以法為教,示無理者以法?!吨菘h提綱》中曾提到:“官僚、胥吏明法尚寡,小民生長田野,朝夕從事于犁鋤,目不識字,安能知法? 間有識字者,或誤認法意,或道聽途說,輒自以為有理,至謀于能訟者,率利其有獲,唯恐不爭,往往多甘其辭以誘之,故彼終于傷肌膚,破家產(chǎn)而不知悔,原彼之意,蓋自以為是耳?!保?1]普通民眾目不識丁而不知法又或是誤解法意,再加上時有搬弄是非之人的幾番挑唆,以致自以為有理,乃是其爭訟緣由之一。為此,地方官在“聽訟”過程中的以法為教誨誘頑民,關(guān)鍵在于使頑民知法明理,自知所求無理,于法無據(jù),自然也就不會纏訟不休了,即“當念愚民之亡知,兩造具備,必詳覽案牘,反復(fù)窮詰,其人果無理矣,則和顏呼之近案,喻之以事理,曉之以利害,仍親揭法貼以示之,且析句為之解說,又從而告之曰:‘法既若是,汝難訴于朝廷,俱不出是耳,使今日曲法庇汝,異時終于受罪。汝果知悔,當從寬;貸不知悔,則禁勘汝矣。’稍有知者,往往翻然自悔,或頓首感泣以訴曰:‘某之所爭,蓋人謂某有理耳,今法果如是,某復(fù)何言?!视惺脑竿诉d而不復(fù)競者,前后用此策以弭訟者頗多。如頑然不知悔,始置之囹圄,盡法而行,自后往往不從勸諫者蓋寡,如不先委曲示之,以法而驟刑之,彼猶以為無辜而被罪宜,其爭愈力而不知止”[62]。以法教民,并非驟然對爭訟之民依法施刑,而是念其無知,曉以法理,以期悔悟,若驟然依法施刑,爭訟者不明所以定會纏訟不休。對于曉以法理之后,仍不知悔悟之頑民,則宜盡法而行,以懲刁鉆。地方官“聽訟”過程中對頑民施以教誨是官民之間的“以情通情”,無論是以德化民,還是以法為教,其目的都是要使頑民明德守法,從而悔悟息爭,亦是追求“無訟”理念之正道。

四、踐行“無訟”理念的價值評析

“無訟”是理想化的,但卻是現(xiàn)實的司法治理實踐所追求的。在古代地方官司法治理實踐中,對“無訟”理念的追求應(yīng)著眼于對“訟”的全方位認識以及對“無訟”的全面性解讀。通常人們以《周易·訟卦》視為傳統(tǒng)中國社會“訴訟觀”的肇始,“訟卦,訟: 有孚窒,惕,中吉,終兇。利見大人,不利涉大川”[63]。對于此內(nèi)容的解讀,后世人多以“訟終兇”來斷章取義,忽視了“有孚窒”的訴訟緣由、“惕”的訴訟態(tài)度、“中吉”的訴訟結(jié)果以及“利見大人”的處斷因素等。黃源盛先生對此解釋為: “由于誠信被窒塞才引起爭訟,倘若心中能夠有所戒懼,堅持中正而不偏頗,可獲吉祥;若窮爭不止,將導(dǎo)致兇險。遇到公正的‘大人’[即指法官]裁判以解決爭訟將有利,倘像涉大川一般逞強冒險,則不利?!保?4]因此,并不能僅僅以“終兇”的一種結(jié)果以偏概全闡釋訴訟實踐。歷代先賢對孔子《論語》中“無訟”的注疏集釋,豐富了人們對“無訟”理念的理解,形成了“謀始作制,化之在前”“用意精誠”“正本清源,明德既明”“修身情通”等學(xué)說,并且與地方官司法治理過程中追求“無訟”理念的實踐相互印證。

從地方官司法治理過程中勸導(dǎo)示諭之“法語”與訟獄平情之“信行”來看,“無訟”理念乃有其特定的實踐內(nèi)涵。地方官頻頻張貼榜告,其內(nèi)容無非是對風俗之弊直書勸言以及重申法令新規(guī),這乃是希望能夠以“謀始作制,化之在前”的方式,厚善民風實現(xiàn)“無訟”。在官府的榜告內(nèi)容中甚至不惜“痛陳訟弊”,多有學(xué)者誤解此舉是“為了和諧的目的犧牲公正”[65],盡管地方官在司法治理過程中發(fā)布多則的“息訟告示”“不準詞訟約文”“停訟榜文”等,但其本質(zhì)上乃是屬于勸導(dǎo)性的而非決定性的,對于民間重大冤抑命盜之案等依舊是照常準理的,衙門公堂伸冤雪枉的本質(zhì)屬性未曾動搖。另外,有學(xué)者認為“無訟”具有空想性,并誘導(dǎo)人們對法律失去應(yīng)有的信任[66],這種觀點忽視了“無訟”之道亦在“用意精誠”的“聽訟”之中,“聽訟”又豈能無“法”,“聽訟者,所以行法令而施勸懲者也,明是非,剖曲直,鋤豪強,安良懦,使善者從風而向化,惡者革面而洗心,則由聽訟以馴致無訟,法令行而德化亦與之俱行矣”[67]。由“聽訟”以致“無訟”的過程并不是缺失法律的,而是以法令為標準施勸懲的,以“聽訟”衛(wèi)善革惡,亦是實現(xiàn)了“正本清源,明德既明”之“無訟”的過程。“訟”之結(jié)果的“中吉”與“終兇”,取決于“以情通情”,這不僅在于爭訟者的選擇,也在于能否“利見大人”?!奥犜A”是地方官的職責,如何“聽訟”關(guān)乎著其對“無訟”理念的追求。一方面,本之于勤,行之以善,務(wù)求情真理切,決法妥當;另一方面,不遺余力地誨誘頑民,以德化之,以法示之,務(wù)求頑民能夠自悔醒悟。

“理想的社會必定是人民無爭的社會;爭訟乃是絕對無益之事;政府的職責以及法律的使命不是要協(xié)調(diào)紛爭,而是要徹底地消滅爭端。為做到這一點,刑罰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教化。要利用所有的機會勸導(dǎo)人們,以各種方式開啟他們的心智,使之重反人道之正?!保?8]古代地方官在司法治理實踐中勸導(dǎo)示諭之“法語”與訟獄平情之“信行”,均是開啟人們心智使民“無訟”的重要方式,這對當今的司法治理依然具有鏡鑒意義。首先,要重視“法語”的先聲勸導(dǎo)之用,不遺余力地做好普法宣傳,強化對社會民眾的道德教化與法治教育。其次,要重視“信行”的精誠平情之功,精誠平情是“聽訟”啟動之時,也是“無訟”啟動之時,案件的審結(jié)要具有可接受性,避免纏訟。一方面,需要法官認真對待司法案件,不持有“禁訟”“任訟”的態(tài)度,以精誠“聽訟”的方式,勤審案件,善察案情,判正曉義,平曲雪枉;另一方面,在司法過程中踐行富有時代意義的“教化”內(nèi)容,將教化手段融入司法程序中,向爭訟者明訟由、防再訟、示以不必訟。最后,發(fā)揮勸導(dǎo)示諭之“法語”與訟獄平情之“信行”的聯(lián)合之用,將“無訟”理念的追求落實于司法治理的全過程,即“謀始作制”“明德既明”,要在“聽訟”之前追求“無訟”; “用意精誠”“以情通情”,要在“聽訟”過程中踐行“無訟”; “正本清源”“判明曉義”,也要在“聽訟”之后貫徹“無訟”。總之,“無訟”是古今司法治理的最高理想,即使不能立即實現(xiàn),至少也要以此為目標而努力奮斗。

猜你喜歡
法語司法理念
建筑設(shè)計應(yīng)對低碳理念的相關(guān)思考
少捕慎訴慎押刑事司法政策下偵羈關(guān)系的反思
環(huán)保節(jié)能理念在建筑給排水設(shè)計中的應(yīng)用
服務(wù)大局司法為民忠實履職
建筑設(shè)計應(yīng)對低碳理念的相關(guān)思考
低碳理念在建筑設(shè)計中的融入
提升法語學(xué)習方式的多樣化研究
人大代表活躍在“司法大舞臺”上
奏好人大內(nèi)務(wù)司法監(jiān)督“三步曲”
唱到愛恨纏綿時,以愛化解世仇——法語音樂劇《羅密歐與朱麗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