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
(豐城市孺子學校,江西 豐城 331100)
新課改背景下,為有效改善初中歷史課程教學受阻的局面,教師應當及時轉變教學理念,以終身學習為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模式取代以往的課程體系,并以此為基礎,提高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提高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在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符合當前教育體系的要求,有利于滲透中國文化史,在幫助學生了解歷史的同時,更讓學生樹立起愛國意識。
初中階段需要學生對歷史知識進行系統(tǒng)性的學習,對學生來說,是一個全新的體驗,歷史這門課程中包含的大部分知識內容是對歷史上發(fā)生的事件的記載,以傳統(tǒng)的方式進行歷史教學,學生很容易產生厭倦感,很難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初中歷史教學的整體質量也將產生影響。教師在初中歷史課堂中引入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以不斷創(chuàng)新的教學模式和教學理念進行教學活動的開展,能在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同時,有效加深學生對歷史相關重要知識內容的理解記憶,促進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效率的綜合提升。
教師通過對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進行培養(yǎng),也能促進學生各方面能力的綜合發(fā)展。在新課改不斷推進的教育背景下,國家教育部門對初中階段的歷史教學任務提出更高標準的要求,學生不僅要了解教材內相關的重要歷史事件,還要具備良好的自主學習能力、邏輯思維和文化意識。教師通過對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進行培養(yǎng),能引導學生了解在歷史中的各類文化知識和風俗習慣,讓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的同時,具備靈活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眾所周知,初中歷史課本的主要內容涉及數(shù)十個朝代,聚集中外千年的發(fā)展,因此,在教師授課中,一定要堅持唯物史觀,尊重每一個階段的特色。因此,教師在教學設計的每個環(huán)節(jié),在落實課本內容的同時,還要教會學生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問題。以必修一第一單元為例,本單元講述的是史前時期的中國境內的人類活動,因此教師授課中,除向學生講述人的發(fā)展史以及農耕文明的具體表現(xiàn)外,還應該讓學生深層次地了解到當時年代,這種文明出現(xiàn)對整個中華民族的具體影響。通過這種觀念的引導,有利于學生全面地看待歷史問題。
教師在對《新文化運動》進行教學時,可以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使學生對當時北洋軍閥的黑暗統(tǒng)治進行深入了解,并明確認識到知識分子求索國家未來發(fā)展的那段歷史。當學生對該段歷史有基本的了解與認識之后,便可以正確認知中西方文明的沖突,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之間展開深層次的互動與交流,進而實現(xiàn)其歷史理解能力的提升,幫助其形成良好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
教師應該堅持時空理念,強調用對比的方法看待問題,初中時期的學生對于問題地看待還處于思維片面的階段,教師傳授型的引導方式無法建立學生的時空觀念,進而讓很多學生喪失學習歷史的興趣,用片面的眼光看待問題。因此在教師的教學中,應積極強調時空理念,引導學生在進行探索與學習時,代入相關背景進行思考與研究。以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為例,該章節(jié)的內容為“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因此教師在開展課堂授課時,應該向學生進行提問:“是什么導致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教師在學生發(fā)表完想法后,要結合時代背景進行分析,這樣的做法有助于學生更好地融匯知識,能幫助學生構建完善的歷史知識框架。
初中階段的歷史知識點多,但是內容直觀,其像基石一樣,銜接高中歷史,起到奠基作用。因此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樹立一個長遠學習和扎實基礎的理念,通過講解課本中的內容,幫助學生合理構建學科體系,讓其自覺地培養(yǎng)自身的史料分析能力。比如在教師布置預習“七七事變和全民抗戰(zhàn)”這一課時,除設置預習課本的知識活動外,還應該進行拓展與延伸。可以讓學生上網(wǎng)搜索了解七七事變的原因、過程以及國共合作等知識點。這樣學生通過細致把握和對史料進行層層分析,已經(jīng)能梳理出完整的抗日戰(zhàn)爭的脈絡,更有利于學生的后續(xù)學習。而且教師為學生布置課后思考內容,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索,有利于學生以辯證的眼光看待歷史事件,從而形成自己獨特的思考點與價值觀。
綜上所述,培育學生的歷史素養(yǎng)是一個漫長和復雜的過程,教師通過歷史教學,使學生樹立核心歷史觀,具備一定的歷史素養(yǎng),能對學生的學習以及個人成長都有建設性的意義。教師在培育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時,要讓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確保其能以辯證的思維看待歷史,這也實現(xiàn)歷史學教育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