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雪芳
(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qū)城關中心小學,福建 龍巖 364100)
在以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為主的教學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始終堅持“以生為本、以學為主”的指導思想,注重對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讀寫結合的能力培養(yǎng)。所以基于核心素養(yǎng)教育背景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方式與作文教學方式就逐漸形成。
核心素養(yǎng)教育背景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方式以生活為抓手,以信息輔助為抓手,著力打造素質化閱讀教學模式。下文主要結合這兩點展開分析。
語文與生活是有關聯(lián)的,關聯(lián)生活,基于生活化內涵展開閱讀教學可有效引導學生展開互動實踐過程,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生活經驗,確保學生學用結合,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生活實踐核心素養(yǎng),在語文中聯(lián)系生活點滴。
就以《陶罐和鐵罐》(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過程中,教師為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要求學生參與到角色扮演活動中,分別扮演“陶罐”“鐵罐”以及旁人,設身處地思考陶罐與鐵罐的區(qū)別甚至是不同處境。在該過程中,教師就同時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語言與肢體語言,引導他們動起來并主動深入學習體驗語文知識樂趣。而其基礎則是深刻閱讀《陶罐和鐵罐》文章內容,聯(lián)系生活中真實的陶罐與鐵罐,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等等核心素養(yǎng)。
而在教學《花鐘》(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時,教師會首先引領學生在課堂上閱讀課文,然后將學生帶到操場上,在真實情境中仔細觀察不同類型花朵在不同環(huán)境、不同時段中的花開花落景象。在該過程中,教師就鼓勵學生觀察過程,總結規(guī)律,深層次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環(huán)境。而與此同時,教師更會嘗試利用各種閱讀實踐活動實現閱讀教學拓展,豐富學生在閱讀活動中的生活化內涵,讓學生充分了解植物,深度刺激學生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甚至嘗試寫一篇有關植物的作文作為語文生活化學習的最后總結。在生活化活動實踐中,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與寫作能力都會有所提升[1]。
在以多媒體為主流的現代信息技術支持下,小學語文教學也能開展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閱讀教學活動,它能夠為學生創(chuàng)設善教樂學的信息閱讀環(huán)境,在教學《灰雀》(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過程中,教師就運用了信息技術手段,例如基于VR技術手段為學生展示了文章中列寧在白樺樹下觀看灰雀歡蹦亂跳在枝頭上歌唱的景象。當學生帶著VR眼鏡時,他們甚至也能像列寧一樣身臨其境,與灰雀問好,詢問灰雀昨天去了哪里。這種“人鳥互動”的畫面非常親切,激發(fā)了語文課堂教學的“視文互動”形式,幫助學生深入理解作者所描述的列寧、小男孩與灰雀三者之間的微妙關系,通過VR技術讓閱讀教學場景更加逼真生動。為此,教師就為學生提供了優(yōu)質的閱讀互動平臺,讓學生在閱讀活動中開展自主學習、討論與交流過程,真正融入到信息化閱讀學習氛圍中。
核心素養(yǎng)教育背景下的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方式注重拓寬學生思考維度,有效豐富學生的寫作審美體驗。簡言之就是令學生的寫作審美體驗越來越豐富,為此教師需要引領學生生活體驗,有效把握審美內化工作,讓學生認識到生活中美好無處不在,而寫作也能有效融入到語文寫作過程當中,發(fā)揮二者之間的有效聯(lián)動作用。
在《富饒的西沙群島》(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一課教學中,教師借助多媒體信息化平臺為學生動態(tài)展示了祖國美麗富饒的西沙群島,同時在講解輔助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全面認知西沙群島美麗景象。例如學生就在多媒體動畫中觀察到了西沙群島南海海域中自由的游魚,看高空航拍下的美麗島嶼,如此就對西沙群島的美麗擁有了相對直觀、深刻的感官認識。在觀看視頻圖片后,教師則希望學生用文字來描繪西沙群島所見所聞,嘗試用自己理解的方式來詮釋西沙群島的美好,提高學生的審美認知能力。為此學生就開始寫作,作文完成之后則要展開師生點評活動,教師在點評過程中會引導學生有效調整寫作思路,教會他們采用正確的寫作修辭手法。在教師給出具體指導與寫作方向后,學生會對自身寫作內容進行針對性修改,以求提升寫作質量,真正做到對學生寫作審美體驗的有效優(yōu)化與豐富[2]。
在針對小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過程中,教師要把握學科知識要點。例如在本文中所探討的小學語文閱讀與寫作教學過程中必須思考運用各種方法模式指導學生學習參與,同時培養(yǎng)他們的審美意識、合作能力、想象能力與創(chuàng)作能力,處處體現語文教育的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內涵,提高小學生的語文知識學習能力與運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