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清
(江西省上饒市德興市第五小學,江西 上饒 334224)
對于語文的學習,能夠幫助學生進一步的提升自身的語言文字實踐能力,在交流溝通中,語言文字是必不可少的,中華漢語吸收的優(yōu)秀文化和其中所蘊含的思想文化修養(yǎng),都能夠促進學生的精神成長。小學語文是學生基礎教育階段的必修學科之一,其隨著近幾年教育改革的推進,教師應積極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更好地為學生的英語學習打下基礎。
在語文素養(yǎng)的基礎素養(yǎng)中,讀與寫是相互依存的關系。讀是輸入、寫是輸出,無讀則寫無所依、無寫則讀無所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讀與寫結合起來組織,以讀促寫、以寫促讀,要比單獨分開組織的效率高得多,小學生的認知思維偏于感性,也就是抽象思維能力弱,而直觀思維比較突出。因而,在學習中,他們主要是通過觀察、體驗、操作這些較直觀的方式來完成學習,而單一地靠邏輯推理、理念歸納來學習,則效果較差。所以,在讀寫結合中,組織學生仿寫是一種效果最佳的教學形式。這種形式,可以將學生的閱讀收獲直接轉化為寫作素養(yǎng)。但需要注意的是,和把握積累方向一樣,仿寫其實也應有具體的目標,也分為不同的類型。有些教師組織學生仿寫,任務安排得太模糊、籠統(tǒng),學生就抓不信仿寫的要點、重心。表面上看,與仿寫的對象很相似,但只是形似,不是神似。模仿之后,并不能把技法、章法遷移為自己的創(chuàng)作能力。也就是當學生脫離效仿對象的時候,仍然不會創(chuàng)作。這就失去了仿寫的意義。因而,在安排學生對閱讀對象進行仿寫時,教師首先要把握好文章的主要特征和效仿的重心,對學生進行提示,要求學生著重模仿某個方向。例如,有的文章是主題很新穎,就讓學生去效仿如何確立吸引人的主題;有的文章結構具有示范性,那么,就重點讓學生去仿寫結構,而不必關注內容;有的文章則亮點在于修辭,那就讓學生去重點模仿其修辭手法;有的文章在借物言情方面特點突出,那自然是讓學生去創(chuàng)作一篇借物抒情的文章,至于什么物,則建議學生忽略。通過這樣的方法,使學生真正仿到文章的精髓、仿到靈魂,從而有效通過閱讀提升寫作素養(yǎng)。
在小學高年級階段,語文教師在課堂上的引導能夠影響學生對于語文的初步認知,而課堂理答行為是課堂問答環(huán)節(jié)的最后一環(huán),在科學、合理、高效的理答行為指導下,能夠觸發(fā)學生對學習語文的積極主動性。教師在課堂上的理答行為對學生有著不可缺少的作用,也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達成的職業(yè)素養(yǎng)。首先,要想真正的發(fā)揮理答的作用,就需要巧妙應用技巧,確保自身能夠準確地把握時機向學生發(fā)出提問。在這其中存在著兩個關鍵的等候時間,一個是剛剛拋出問題之后,給學生進行思考的時間,另外一個是在學生回答了問題之后,教師深思熟慮的時間。這兩個時間的長短對學生內心都有著不一樣的意義,所以教師要進行仔細準確的把握。而對于自身抵達語言的豐富性,教師也要有所注重,因為理答內容需要具備針對性,同時也要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只有二者相互結合,才能夠讓學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以及被老師所吸引。其次,理答類型的運用,需要根據(jù)學生的程度來進行分別,針對小學高年級階段的學生,他們已經(jīng)具備了對文本進行自主閱讀的能力,所以教師就要著力培養(yǎng)起學生對于文本的鑒賞評價,讓學生能夠產(chǎn)生獨特的情感性理解。
情境教學法是一種在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教學之中,通過巧妙的創(chuàng)設,營造一種適合學生學習、思考、探究的積極性、互動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對教師的教學內容、課本知識產(chǎn)生一種情感共鳴和情緒互通,從而引導學生由外而內地深入到學習之中。教師可以在閱讀文教學之中引導學生進行角色扮演,為學生創(chuàng)設體驗感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自我扮演的途中感受其中的深意,領悟其中的意境。教師可以將學生化分為不同的小組,讓學生可以在組內自行商討,選擇小組合合作性的角色,也可以自己選擇單人角色,并在開始演繹前,對人物角色的心理、性格、語言特點進行深入地揣摩和分析,且在演繹過程中通過感悟有感情地朗讀和表演。這樣的方式,可以營造一種人物代入感氛圍,在學生真實的體驗和感受之中,明確中心思想、全面把握中心線索和文章結構。例如,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時可以選擇偏故事性、人物對話多、獨白多、形象鮮明的文章。這樣的教學方法,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表演欲望,改變學生的性格,提高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參與活動的意識,也能讓學生在真實的體驗和感受之中,產(chǎn)生更多的情感和想法,從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語文教師可以通過讀寫結合,有效的組織學生仿寫,提升寫作素養(yǎng);利用理答行為,觸發(fā)學生對學習語文的積極主動性;應用情境教學法,讓學生對教師的教學內容、課本知識產(chǎn)生一種情感共鳴和情緒互通,從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通過這幾種教學方法,構建高效的小學語文課堂,從而使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