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兵轉
(哈爾濱理工大學 外國語學院,哈爾濱 150080)
語言的主觀性已逐漸成為語言學和語言哲學研究的一個熱點,一方面,人類使用語言與客觀世界交流與聯系,使用語言認識、了解、解析客觀世界;一方面,人類使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態(tài)度、情感、思想等主觀世界。人是社會中的人,則語言也是社會中的語言。在社會交流的背景下,人類頻繁地使用語言,在對語言進行編碼和解碼過程中,語言使用者必然會加入自己對語言、語境的詮釋,自己的觀點、態(tài)度及想法,才能實現自己的交際目的。因此,為更全面地研究和理解語言,本文基于不同的語料庫,從三個方面對語言主觀意義的循環(huán)機制進行解析:(1)由客觀意義到主觀意義;(2)由較少主觀意義到較多主觀意義;(3)由編碼意義到解碼意義。
離開了主觀性的語言是難以想象的。Lyons指出:說話人在語句中的自我表現并不能歸屬于一組命題[1],而是關涉自然語言如何提供言語主體對于自我及其態(tài)度和信念的表達[2]。語言的主觀性不僅客觀地表達命題式的思想,還表達言語的主體即說話人的觀點、感情和態(tài)度以及說話人要實施的言語行為[3]。語言的“主觀性”是指語言的這樣一種特性,即在話語中多多少少總是含有說話人“自我”的表現成分。也就是說,說話人在說出一段話的同時表明自己對這段話的立場、態(tài)度和感情,從而在話語中留下自我的印記[1],可見,主觀性是語言的一種普遍特性。
語言表達其實是人類主體性思想及心理的外化形式,其中必然蘊含著大量的主觀因素。語言并非是一個靜止的、封閉的、自給自足的系統,同樣,語言的意義不僅僅局限于語義意義和客觀意義層面,語言使用者在使用語言的過程中,使語言具有了語用意義和主觀意義,使語言蘊含了主觀因素。語言主觀意義會在使用過程中受到影響而發(fā)生動態(tài)變化并在這種動態(tài)變化中得以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隨著人們認知的不斷深入與豐富,語言系統本身、語言使用系統、人類的認知系統及概念系統會被不斷擴充。
聽話人基于說話人表達的主觀意義,再根據語境,將自己的主觀觀點、想法、意見、態(tài)度等編碼到話語中,形成了聽話人新的主觀意義;出于交際的需要,說話人再根據新的語境,對聽話人剛剛形成的主觀意義再進行解碼,并同時將自己的主觀觀點、想法、意見、態(tài)度等再次編碼到話語中,又形成了說話人的新主觀意義,原語境被新語境代替,聽話人的新主觀意義被說話人的新主觀意義代替,變成了前主觀意義……在此過程中,語言主觀意義經歷的這種不斷變化、發(fā)展、動態(tài)的循環(huán)更替即為語言主觀意義的循環(huán)機制。語言使用者并非任意對語言進行編碼和解碼,而是要受到特定的語境、條件的制約。語言使用者對語言做出的每次編碼和解碼都會在原有意義基礎上不斷生成新的主觀意義,與此同時,又不斷生成新的語境??梢哉f,對語言不斷進行編碼、解碼和新語境的不斷生成是語言意義的存在與發(fā)展的關鍵,維系了語言意義的存在與發(fā)展。
雖主觀化并非必然是一種語義演變的機制[4],但語義從系統意義到使用意義的轉變體現了語言越來越以說話人為中心。意義可以對態(tài)度、信念加以編碼和調節(jié),而且一旦主觀化后,可能越來越傾向于以聽話人為中心[5]。由此可見,兩種主觀化過程存在某種共性,即語言越來越以語言使用者為中心。
可以把以下幾種情況視為制約說話人個體意義出現在詞層級上的因素之一。具體個體在自己的日?;顒又袝龅绞挛锖同F象界限的非離散性、連續(xù)一體性以及靈活多變性??梢?,此處交織著兩個因素:一是世界現象的客觀離散性或非離散性;二是個體對客觀離散性或非離散性的感知和詮釋[6]。換言之,語言使用者在使用語言的過程中,交織著兩個因素,一是語言的客觀意義,二是語言的主觀意義。在語言使用中,為了交際的需要,說話人的思想、態(tài)度、觀點或看法等主觀因素的介入會越來越明顯,語言的主觀意義會逐漸增強。
以“l(fā)ooking”為例:
(1)However,lookingat the number of initiatives (33), one wonders if people are working at opposite ends on this situation. (ACAD: Journal of Maritime Law and Commerce, 2017, COCA)
(2)Lookingat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not shown in the exhibit), funds in the Americas are less likely to charge management fees...(ACAD: The Journal of Real Estate Research, 2017, COCA)
按照英語語法,例(1)中的“l(fā)ooking”引導了一個狀語分詞從句,主句的主語為“one”,是“l(fā)ooking”動作的發(fā)出者,兩者之間的意義相互聯系。顯然,此時的looking為系統意義或命題意義,屬于客觀意義。然而,從嚴格的語法角度講,例(2)的主句主語為“funds”,是無生命的,并不能發(fā)出“l(fā)ooking”這一動作,兩者的語義并沒有聯系。但我們可以預設語境,理解例(2)表達式的隱含義:“(‘我’)考慮到區(qū)域差異(未在展覽中顯示),(‘我’主觀上認為)美洲的資金不太可能收取管理費”。由于“l(fā)ooking”的隱含主語為說話人,所以此時的“l(fā)ooking”已經失去了客觀意義,同時,例(2)的主句也不再表達客觀意義,體現了語言的語用意義,是說話人試圖調節(jié)與聽話人之間交流的結果,傳遞了說話人外化了的自己對事物的主觀識解、感受、態(tài)度、情感、認知等,反映了說話人與聽話人的互動。
再以“其實”為例:
(3)還有一種叫安居爾,其實就是無花果。(《作家文摘》)
(4)英國人管中國的達官貴人叫mandarin,其實就是“滿大人”的音譯。(《中國兒童百科全書》)
(5)盡管人們推崇真話,還是搞了一個“愚人節(jié)”,其實就是說謊者的節(jié)日。(《讀者》)
例(3)、例(4)、例(5)中的“其實”都表達了其離開語境而存在的客觀意義,是其認知意義,體現了其語義功能,即表達了客觀事實,其意義是完全客觀的,毫無任何說話人的情感、判斷等主觀因素。離開了語境,其意義也會仍然存在,不會發(fā)生任何改變。例(3)中的“安居爾”和“無花果”,例(4)中的“mandarin”和“滿大人”,例(5)中的“愚人節(jié)”和“說謊者的節(jié)日”,雖是不同的表達手段,但都表達了同一概念。
(6)都說梨花像雪,其實蘋果花才像雪。雪是厚重的,不是透明的。(《葡萄月令》)
(7)在王亞平看來,經濟行為其實也是一種社會行為和文化行為。(《作家文摘》)
根據語境,例(6)我們可以理解為“雖然大多數人覺得梨花像雪,但我主觀上卻覺得蘋果花才像雪”。同樣,根據語境,例(7)我們可以理解為王亞平認為經濟行為其實也是一種社會行為和文化行為,言外之意,其他人并不一定都這么認為??梢?,例(6)和例(7)中的“其實”一詞反映了說話人的主觀想法、態(tài)度和觀點,均體現了語言意義的主觀性。此時,“其實”在上述語境中,已經失去了其客觀意義,實現了其語義功能向語用功能的轉變,同時,說話人利用“其實”更好地表達了自己對事物的看法,否則說話人將無法進行交際。
可見,語言意義從客觀意義到主觀意義的演變過程離不開其客觀意義和語言使用者的語用推理,此過程是語言使用者根據具體的交際語境,基于語言的客觀意義,為實現交際目的,對言語進行動態(tài)編碼與解碼的過程。
以形容詞complete和其副詞completely為例(以下釋義或部分例子來自有道字典網絡版):
complete:
①having every necessary or normal part or component or step 完整的
②perfect and complete in every respect; having all necessary qualities 完美的、完全的、十分的
③highly skilled技藝高超的;精通的,造詣很深的,完美無缺的
completely:
①to a complete degree or to the full or entire extent徹底地;完全地
②so as to be complete; with everything necessary十分地
(8)acompletewardrobe一個完整的衣柜
(9)acompletegentleman一個完美的紳士
(10)completecontrol完全的控制
(11)acompletemusician一個造詣很深的音樂家
(12) Hallie: Ooh, now I’ve got goose bumps. My God, so I’m not an only child. I’m a twin. I’m a twin — there’s two of me. I mean, two of us. This is like...
Annie: Mind boggling
Hallie: Totally.
Annie:Completely(from movie Parent Trap)
例(8)中complete表“完整的”,用于修飾具體事物名詞,其完全實施命題功能,表達其客觀意義。例(9)和例(10)中complete表“完美的、完全的、十分的”,用于描述人,也可以描述事物,其命題意義已經逐漸轉向了其非命題意義,具有較少的主觀意義。例(11)中complete表“技藝高超的;精通的,造詣很深的,完美無缺的”,體現了言語者對外界客觀事物“musician”的主觀評價,此處的“complete”已經失去了其命題功能,具有了非命題意義的語用功能,即描述功能,此時,其帶有較多的主觀意義。例(12)中副詞completely單獨使用,說話人完全處于臺下,為凸顯其最大化的主觀意義,表達了劇中主人公Annie內心的喜悅、興奮之情,此時,“completely”具有了最大的主觀意義。
又如:
(13)Vanessa jumped across the table. (Langacker 1990:17)
(14)Vanessa was sitting across the table from me. (同上)
(15)Vanessa was sitting across the table. (同上)
例(13)指陳述了客觀事實,脫離語境,其意義不會改變,說話人和聽話人基本無須語用推理,即可理解其意義。例(14)中說話人從自己的角度出發(fā),作為觀察者,將自己編碼到話語中,此時說話人為顯性。因此,主觀性還未到最大程度。而例(15)中說話人為隱性,將自己的主觀想法、態(tài)度編碼到話語中,即說話人的主觀想法、態(tài)度顯化在話語編碼中。同時,說話人還建構了語境,在此語境中,說話人和聽話人可以成功進行交流,例(15)句體現了最大程度的主觀性。可見,例(13)到例(15)體現了在不同交際視角下話語主觀性的逐漸增強。
語言使用者在對語言意義的識解過程中,語境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語境可以幫助語言使用者更好地對話語意義進行解碼,同時又制約著語言使用者對話語的編碼。語言使用者、語境、語言與語言主觀意義四者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說話人通過語境將自己的想法、態(tài)度和觀點等主觀因素編碼到語言中,形成語言的編碼意義或主觀意義,聽話人又根據語境,通過語用推理、判斷、分析,理解說話人的意義,并將自己的觀點、態(tài)度和想法編碼到語言中,形成了解碼意義,即新的主觀意義。此過程是語言使用者選擇語言的過程,也是語言概念化和符號化的過程,語言就是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變化、發(fā)展和循環(huán),可以說,語言主觀意義的形成是主觀意義和新主觀意義不斷更替、不斷循環(huán)的過程。
(16)A: Do you think our son will pass his courses this term? (Verhagen 2005:12)
B: Well,hepassedthemintheautumnterm.
例(16)中說話人與聽話人均處于臺下,此句的主觀性程度最大。B 根據交際語境,對A表達的主觀意義進行解碼,即A想詢問自己對兒子這學期是否能夠通過考試的態(tài)度或觀點,而后將自己的觀點、態(tài)度或想法編碼到話語中,使話語具有新的解碼意義,即如果他通過了秋季學期的考試,他就可以通過這學期的考試。
(17)Woman: Don’t you think my cooking is wonderful?
Man: Youfishingforcompliments? (FIC: Cosmopolitan, 1997, COCA)
這則對話中兩人為男女朋友關系,男士根據語境,將自己對于女士問話的想法、態(tài)度、觀點編碼到了話語“You fishing for compliments?”中,女士可通過對此話語的解碼,形成解碼意義,理解男士想表達“自己假裝謙虛為了讓別人說一些表揚的話,恭維自己”, 即拐彎抹角謀求恭維之意。此話中,男士用了含蓄性的說法,將自己的意識世界呈現給了對方,既巧妙地回答他女朋友的問題,又沒有讓女友不開心,達到了交際的目的。
(18)Nic is atruefriend. (FIC: Girls’ Life, 2006, COCA)
例(18)中的true一詞如果理解為“真正的”,則表達的就是客觀意義,但此句還可能有另外一種理解:聽話人可以通過語用推理對此句的解碼,理解為說話人將自己的想法或觀點編碼到話語中,用了反語的修辭,實際是對說話人的心里掃描,實際是強調,想表達Nic是個不可信的人。此時,“true”就失去了原本的客觀意義,其意義發(fā)生了改變,具有了表意功能,使說話人達到了交際的目的。
語言主觀意義循環(huán)機制的研究有利于人們更加全面地理解語言意義及其主觀意義,豐富語言主觀意義研究的文獻。語言的使用離不開語言使用者,換言之,語言的使用以語言使用者為核心,語言的生成與產出便以語言使用者為中心,語言的意義便必定給會或多或少地載入語言使用者的主觀烙印。語言主觀意義的循環(huán)機制體現了語言使用者對意義構建的心理軌跡與認知構建,是說話人、話語、聽話人和語境共同作用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