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華(渤海大學文學院,遼寧錦州 121013)
在《詩經(jīng)》中“是”出現(xiàn)146 次,其中《國風》23 次、《小雅》56 次、《大雅》39 次、《周頌》3 次、《魯頌》14 次、《商頌》12 次。這表明“是”在《詩經(jīng)》中使用非常普遍。
1.代詞,近指代詞,共126 例,占86%。
2.形容詞,共2 例,占1%。如:“彼人是哉”(重復2 次)(《園有桃》)。
4.連詞,共4 例,占3%。如:“承筐是將”(《鹿鳴》)、“德音是茂”(《南山有臺》)、“匪舌是出/維躬是瘁”(《雨無正》)。
5.連詞“是用”,共7 例,占5%。如:“我是用急”(《六月》)、“是用不集/是用不得于道/是用不潰于成”(《小旻》)、“是用大諫”(《民勞》)、“是用大諫”(《板》)、“是用大介”(《酌》)。
6.連詞“是以”,共3 例,占2%。如:“是以有袞衣兮”(《九罭》)、“是以有譽處兮”(《蓼蕭》)、“是以有侮”(《正月》)。
1.賓語,共53 例,占42%。其中動詞的前置賓語,44 例,占83%。如:“是剝是菹(重復兩次)/是烝是享(重復2 次)/先祖是皇?!保ā缎拍仙健罚┙樵~的前置賓語,8 例,占15%。如:“是以為刺”(《葛屨》)、“亂是用長/亂是用暴/亂是用餤”(《巧言》)、“是以有譽處兮/是以有慶矣/是以似之”(《裳裳者華》)、“我是用憂”(《角弓》)。動詞后的賓語,1 例,占2%。如:“反是不思”(《氓》)。代詞“是”作賓語,有98%都放在動詞或介詞的前面。
2.賓語前置的標志,共46 例,占37%。如:“外大國是疆/受小國是達/受大國是達/上帝是祗/百祿是遒/百祿是總”(《長發(fā)》)。
3.定語,共18 例,占14%。如:“成是貝錦/成是南箕”(《巷伯》)。
4.主語,共7 例,占6%。其中一般句的主語,6 例。如:“維是褊心”(《葛屨》)、“是曰既醉(重復2 次)/是謂伐德”(《賓之初筵》)、“亦是率從/亦是戾矣”(《采菽》)。判斷句的主語,1 例。如:“是紲袢也”(《君子偕老》)。
5.狀語,共2 例,占1%。如:“是生后稷”(《閟宮》)、“曾是莫聽”(《蕩》)。
從以上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出:從金文一直到《詩經(jīng)》時期,“是”的主要用法都是代詞,主要用作前置賓語和賓語前置的標志,在《詩經(jīng)》中這兩項已占到其全部代詞用法的79%。同時在《詩經(jīng)》時期,又出現(xiàn)了“是”的形容詞、連詞、疑似系詞等用法,這都說明“是”的使用范圍在不斷擴大。
在《詩經(jīng)》中既有“非”,又有“匪”,下面我們分別進行論述。
“非”在戰(zhàn)國文字中有四種用法:(1)否定副詞,相當于“不”。如《青川牘》:“非除道之時”(此為判斷句,“非”否定名詞謂語,幫助表達否定判斷);《中山王鼎》:“非恁與忠”(“非”否定形容詞謂語)。(2)指示代詞,通“彼”。如《侯馬盟書》:“麻非是”,應讀為“昧夷彼是”。(3)地名。如《貨系四九五布空》:“非”。(4)人名。如《陶匯三·一二三七》:“非囗”,即“非子”,伯益之后。
通過上面的論述,可以得出:(1)“非”的本義是“違背、不合”,為動詞。(2)“非”的引申義是“不”,為否定副詞,可以用在否定判斷句中,幫助表達否定判斷。(3)“非”的通假義是“彼”,為指示代詞。
在《詩經(jīng)》中,“非”共出現(xiàn)3 次,都在《小雅》中,有兩種用法:
(1)動詞,違背(“非”的本義),共1 例,占33%。即:“無非無儀”(《斯干》)。
(2)否定副詞,共2 例,占67%。即:“莫非王土/莫非王臣”(《北山》)。兩個“非”都用在判斷句中,否定名詞謂語,幫助表達否定判斷,是“非”的引申義。
《詩經(jīng)》中“非”的用例雖然非常少,卻證實了“非”的本義和引申義從甲骨文開始一直在使用的現(xiàn)象。
“匪”,甲骨文、商周金文以及戰(zhàn)國文字中均未出現(xiàn)?!墩f文解字》:“器,似竹筐。從匚,非聲。本義為竹筐。
從《說文》及造字規(guī)律中可以得知:“非”產(chǎn)生在前,本義為違背、不合;“匪”在“非”之后產(chǎn)生,本義為竹筐;“篚”最后產(chǎn)生,本義為車笭?!胺恰钡囊炅x是否定副詞“不”,而“匪”和“篚”與“非”形相關、音相近,所以都與“非”在表達否定副詞“不”時,形成通假字的關系。
1.《詩經(jīng)》中“匪”的用法
“匪”在《詩經(jīng)》中,共出現(xiàn)99 次。其中《國風》33 次、《小雅》34 次、《大雅》25 次、《周頌》4次、《魯頌》2 次、《商頌》1 次,這表明“匪”在《詩經(jīng)》中使用非常普遍。
“這99 例‘匪’共有六種用法:
(1)否定副詞,共75 例,占76%。
(2)代詞,遠指代詞,共11 例,占11%。如:匪車不東《旄丘》,匪風/匪風發(fā)兮/匪車偈兮/匪風飄兮/匪車嘌兮《匪風》,如匪行邁謀《小旻》,匪鶉匪鳶/匪鳣匪鮪《四月》。代詞‘匪’,都作定語,修飾后面的名詞,相當于遠指代詞‘彼’。
(3)動詞,相當于‘無’,共5 例,占5%。如:匪斧不克/匪媒不得《南山》,匪斧不克/匪媒不得《伐柯》,莫匪爾極《思文》。
(4)通‘斐’,是‘匪’的通假義,共5 例,占5%。如:有匪君子(重復5 次)《淇奧》。
(5)通‘誹’,誹謗,是‘非’的通假義,共1例,占1%。如:雖曰匪予《桑柔》。
(6)連詞,相當于‘非但、不但’,共2 例,占2%。如:匪手攜之/匪面命之《抑》”[2]。
2.“匪”作否定副詞的用法
“75 例作否定副詞的‘匪’,按照意義可以分為四種情況:
(1)‘不’,用在一般句中,共34 例,占45%。匪+動詞謂語,16 例;匪+形容詞謂語,18 例。如:匪載匪來《杕杜》,匪饑匪渴《車舝》,這種用法的‘匪’在《國風》中一例也沒有,都出現(xiàn)在《雅》和《頌》中。
(2)相當于‘不是’,用在一般句中,共20例,占27%。匪+動詞謂語,11 例;匪+主謂短語,9 例。如:匪適株林《株林》,匪女之為美《靜女》。這種用法的‘匪’只出現(xiàn)在《國風》和《雅》里,《頌》中沒有。
(3)相當于‘不’,用在判斷句中,幫助表達否定判斷,共18 例,占24%。匪+名詞,17 例;匪+代詞,1 例。如:匪兕匪虎《何草不黃》,兄弟匪他《頍弁》。這種用法的‘匪’,《風》、《雅》、《頌》中都有。
(4)相當于‘沒有’,用在一般句中,共3例,占4%。匪+動詞,如:如匪浣衣《柏舟》,匪教匪誨《瞻卬》。前一句中的‘匪’與“浣”一起作衣的定語”[2](95)。
根據(jù)以上論述,我們可以看出:“匪”在《詩經(jīng)》時期,主要用法是作否定副詞,占76%。除此之外,還有動詞、代詞、連詞等用法,這也說明“匪”的用法非常靈活。
“匪”用作代詞時,從不與“是”成對出現(xiàn);“是”用作疑似系詞時,也沒有與否定副詞“匪”成對出現(xiàn)。這兩個字雖然沒有成對使用的用例,但它們都有用在判斷句中表示肯定或否定的用例。而且這兩個字用法都很靈活,不像“彼”和“此”那樣單一。
在《詩經(jīng)》中,“此”出現(xiàn)86 次,其中《國風》21 次、《小雅》34 次、《大雅》28 次、《周頌》2 次、《魯頌》1 次。這表明“此”在《詩經(jīng)》中使用非常普遍。
這86 例“此”只有一種用法,即作代詞。
“此”作代詞的用法:
1.定語,共73 例,占85%。其中賓語中的定語49 例,如:“逢此百罹/逢此百憂/逢此百兇”(《兔爰》);其他定語24 例,如:“此日而微/今此下民/此日而食/抑此皇父”(《十月之交》)。
2.主語,共7 例,占8%。其中一般句的主語4 例,如:“此有不斂穧/此有滯穗”(《大田》)、“此維與宅”(《皇矣》)、“此宜無罪”(《瞻卬》);判斷句的主語3 例,如:“此何人哉”(重復3 次)(《黍離》)。
3.動詞賓語,共6 例,占7%。如:“為此春酒”(《七月》)、“予美亡此/予美亡此/予美亡此”(《葛生》)、“知我如此”(《苕之華》)、“在此無斁”(《振鷺》)。
通過以上論述,我們可以看出:從古文字資料一直到《詩經(jīng)》時期,“此”的主要用法是代詞,尤其是《詩經(jīng)》中全部是代詞。這說明“此”的用法非常單一。用作代詞的“此”,主要作定語,占85%;作動詞的賓語都是放在動詞的后面。
在《詩經(jīng)》中,“皮”共出現(xiàn)3 次?!案嵫蛑ぁ保ā陡嵫颉罚?、“相鼠有皮”(《相鼠》)、“獻其貔皮”(《韓奕》),都是指“獸皮”。這表明,代詞“bǐ”在《詩經(jīng)》時期已經(jīng)不假借“皮”來表示了。
“彼”,甲骨文,商周金文以及戰(zhàn)國文字均沒有出現(xiàn)。但代詞“bǐ”的用法卻有,用“皮”來表示?!墩f文解字》:“彼,往有所加也。從彳,皮聲。”[3]徐鍇《說文解字系傳》:“彼者,據(jù)此而言,故曰有所加?!盵4]王筠《說文句讀》:“《釋名》‘往,暀也,歸往于彼也?!盵5]徐鍇和王筠都依據(jù)《說文》,解釋“彼”與“此”詞義相反。
“皮”為“獸皮”之義,可以表示外部、外邊、外面。用“彳”做形符的字,都與行走或道路有關,而“往有所加”,表明“彼”是跟“往”義有關的一個動詞?!巴保凹坠俏膶懽鳌ê霞逡灰涣?,從之從王,王為聲符,為往來之往本字……之也,去也,從此適彼也?!盵6]所以“彼”的本義應該為“前往離此處很遠的地方”,動詞。再由動詞本義引申為代詞“那、那個、那些”等。
綜上所述,代詞“bǐ”最初沒有本字,假借“皮”來表示,“皮”表示“bǐ”這個詞是假借字?!氨恕弊之a(chǎn)生之后,就用“彼”來表示,“彼”表示“bǐ”這個詞時是本字。 因此,皮和彼在表示代詞“bǐ”這個義項上是古今字的關系。
在《詩經(jīng)》中,“彼”出現(xiàn)311 次,其中《國風》130 次、《小雅》121 次、《大雅》39 次、《周頌》7次、《魯頌》9 次、《商頌》5 次。這表明“彼”在《詩經(jīng)》中使用非常普遍。
1.《詩經(jīng)》中“彼”的用法
這311 例“彼”共有兩種用法:
(1)代詞,共309 例,占99%。
(2)通“匪”,否定副詞,共2 例,占1%。
此時“彼”通“匪”,相當于“不”,用在一般句中,彼+動詞謂語,共2 例。如:“彼交匪敖”(《桑扈》)、“彼交匪紓”(《采菽》)。
2.“彼”作代詞的用法
(1)定語,共276 例,占88%。其中賓語中的定語149 例,如:“寘彼周行/陟彼崔嵬/我姑酌彼金罍/陟彼高岡/我姑酌彼兕觥/陟彼砠矣”(《卷耳》);補語中的定語1 例,如:“城彼東方”(《烝民》);介詞賓語中的定語1 例,如:“自彼成康”(《執(zhí)競》);其他定語125 例,如:“正域彼四方/肇域彼四?!保ā缎B》)。
(2)主語,共31 例,占9%。其中一般句的主語17 例,如:“彼采葛兮/彼采蕭兮/彼采艾兮”(《采葛》);判斷句的主語4 例,如:“彼何人斯”(《巧言》)、“彼何人斯”(重復3 次)(《何人斯》)。
(4)重復它前面的詞,共7 例,占2%。如:“嘒彼小星”(重復2 次)(《小星》)、“毖彼泉水/孌彼諸姬”(《泉水》)、“敦彼獨宿”(《東山》)、“宛彼鳴鳩”(《小宛》)、“敦彼行葦”(《行葦》)。
通過上面論述,我們可以看出:代詞“bǐ”的用法可以上推到金文時期,只是那時候還沒有產(chǎn)生“彼”這個字,假借“皮”字來表示。到了《詩經(jīng)》時期“彼”字主要用法仍然是代詞,占99%;另一種用法是通否定副詞“匪”,只占1%。而且,我們結合《詩經(jīng)》時期的“匪”來看,“匪”和“彼”,在用法上偶爾可以通用。這樣,實際上“彼”的用法也是很單一的,用作代詞時,經(jīng)常作定語,占88%。
在《詩經(jīng)》中,“彼”和“此”經(jīng)常成對使用,如:“維此圣人……維彼愚人/維此良人……維彼忍心/維此慧君……維彼不順(重復2 次)”(《桑柔》)、“此宜無罪……彼宜有罪”(《瞻卬》)、“彼有不獲稚,此有不斂穧,彼有遺秉,此有滯穗”(《大田》)、“在彼無惡,在此無斁”(《振鷺》)、“舍彼有罪……若此無罪”(《雨無正》)、“彼月而微,此月而微/彼月而食……此月而食”(《十月之交》)、“維此愚人……維彼愚人”(《鴻》),等等。
經(jīng)過分析發(fā)現(xiàn):彼和此,確實用法相似,它們都最常用作指示代詞,而且都是常用作定語,又常成對使用。
王力主編的《古代漢語》在講指示代詞時說:“‘是’和‘此’是同義詞,它們常常可以互換?!盵7]但是為什么“是”后來發(fā)展為判斷句的系詞,而“此”沒有呢?我們據(jù)前述內(nèi)容,分兩個方面進行論述。
是和非、彼和此的字義有著兩兩相對的規(guī)律,最后還各自形成新詞,并在此基礎上產(chǎn)生大量的成語。
1.是和非
“是”的本義為正、適宜;“非”的本義為違背、不合。二者本義相反?!笆恰庇杀玖x引申為對的、正確的,再引申為表判斷的系詞,表達“是”的含義;“非”由本義引申為不對的、錯的,再引申為否定副詞,表達“不”“不是”的含義。二者引申義也相反?!笆恰钡耐倭x為近指代詞,表達“這”的含義;“非”的通假義為遠指代詞,表達“那”的含義。二者通假義相反。
“是”與“非”無論是本義,還是引申義,抑或是通假義都是相反相對的,是矛盾的兩個方面,互相補充,相反相成,最后還合成了一個新詞“是非”,并由此形成很多成語,如搬弄是非、是非不分、是非之地、是非之心等。
2.此和彼
“此”的本義為所立之地、眼前,名詞。由表空間的本義引申為表時間的“眼下時刻、當下”,也是名詞。再由名詞引申為代詞“這、這個、這時”等。
“彼”的本義為“前往離此處很遠的地方”,動詞。再由動詞本義引申為代詞“那、那個、那些”等。
“此”與“彼”無論是本義,還是引申義,都是相反相對的,是矛盾的兩個方面,相反相成,最后也合成了一個新詞“彼此”,并由此形成很多成語,如此起彼伏、此消彼長、不分彼此、彼此彼此、此一時彼一時等。
從《詩經(jīng)》中,我們可以看出:“是”和“非”可以放到一起來看,而“此”和“彼”也可以放到一起來看。盡管《詩經(jīng)》中的“是”也經(jīng)常用作代詞,但除此之外,還有其他用法。而“此”卻只有代詞一種用法。即使都用作代詞,它們的差別也很大:“是”經(jīng)常用作前置賓語和賓語前置的標志;而“此”經(jīng)常用作定語。“此”和“彼”經(jīng)常成對使用,而且它們都是最常用作定語,這也就限制了“此”發(fā)展其他詞性的可能。
綜上所述,“非”在《詩經(jīng)》時期經(jīng)常用作否定副詞,其中一種用法就是用在判斷句中,幫助表達否定判斷,這也就同時需要一個可以表達肯定判斷的詞,如果從“是”和“此”中挑選一個的話,那肯定“是”更合適,因為它的用法靈活,而且“此”又經(jīng)常與“彼”成對使用,所以選“此”的可能性就不存在了。所以才會在《詩經(jīng)》中看到了疑似系詞的五例“是”。同時語言中“是”和“非”、“此”和“彼”組成了兩組反義詞,并且“是”和“非”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fā)展,而“此”和“彼”卻始終堅守著代詞這個陣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