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易瓊英,王甜恬
肺結核疾病的致病菌為結核桿菌。結核桿菌在傳播過程中,受體細胞的免疫功能降低,同時,還會對患者多處器官造成損傷。據(jù)有關統(tǒng)計表明:國內(nèi)肺結核的發(fā)病率相對較高,且逐年提升。所以,肺結核需要做好早期診斷,才能夠有效控制傳染,還可以對患者的預后效果產(chǎn)生良好的改善作用。由此可見,通過有效的診斷方法對結核病患者的病情進行準確判斷,意義重大[1]。因此,作者抽取我院于2019年08月至2020年12月期間收治的結核病患者508例作為研究對象,分析實時熒光定量PCR檢測法的檢測效果,現(xiàn)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我院于2019年08月至2020年12月期間收治的結核病患者508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269例女性患者,239例男性患者,年齡范圍在23-64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2.21±5.76)歲,病程范圍在2個月到12年之間,平均病程為(8.46±3.46)年。通過CT以及X線檢查,患者的雙肺紋理增多,并且變粗,部分患者還會出現(xiàn)胸痛、胸悶等情況。
一方面,于清晨,采集患者的痰標本,將患者的痰標本和健康人群的痰標本進行對比。首先需要使用雙氧水漱口,防止檢測受到影響?;颊哂昧人?,采集第二次痰液,使用無菌器皿裝好送檢,連續(xù)三天獲取痰標本做檢測,通過鏡檢,對結核桿菌的陽性率進行統(tǒng)計。余下的痰液用三倍量的4%濃度的NaOH混相混合,然后進行室溫液化,持續(xù)20分鐘,之后離心5分鐘,獲取上清液,然后震蕩處理,再以15000r/min的速度進行離心,持續(xù)十分鐘,進行至少兩次的去離子水沉淀;另一方面:采集外周血。于清晨,抽取患者空腹狀態(tài)下5ml靜脈血,將血液標本和EDTA凝膠相混合,做抗凝處理,然后棄置血漿,紅細胞被滅菌高純水溶解之后,再次離心十分鐘,除去上清液,在沉淀標本中加入50μL DNA提取液震蕩,然后離心5s,然后進行沸水浴,持續(xù)10分鐘,之后將其放入4℃的水中半小時,之后轉入100℃的水浴中做離心處理,保存上清液備用,裂解物在-20℃的環(huán)境下密閉保存,然后使用紫外分光光度計對RNA的濃度以及純度進行測定。
實時熒光定量PCR技術:結核分枝桿菌復合群核酸檢測試劑盒,嚴格按照試劑盒上的說明書操作。使用25μl反應指標作為檢測樣本的判定標準。β-actin反應標準為:72℃延伸三十秒,94℃變形三十秒,94℃預變性兩分鐘,63℃退火三十秒,共36個循環(huán),然后以擴增條件為檢驗,72℃延伸三十秒,94℃變形30s,94℃預變性2分鐘,64℃退火30s,共42個循環(huán)。
采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CR痰定量陽性率為46.26%(235/508),痰涂片陽性率為14.96%(76/508),PCR外周血定量陽性率為59.84%(304/508),外周血定量陽性率和痰定量陽性率要高于痰涂片陽性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肺結核患者的病理診斷需要將觀察到的典型結核結節(jié)作為診斷依據(jù),對于已經(jīng)滲出的病變類型,典型結核結節(jié)并不常見,所以,臨床中準確診斷的難度較大,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隨著PCR技術逐漸發(fā)展,檢測效率大大提升。通過熒光定量PCR檢測法,可以對靶基因序列有效鑒別,通過熒光標記寡核苷酸探針擴增,對特異性熒光進行探測,然后通過對熒光值的增加情況進行檢測,進而提高臨床確診率[2]。
熒光定量PCR檢測法的原理是通過利用結核分枝桿菌的特異性,以及其熒光反應,判定結核桿菌。通分析PCR反應液和耐熱DNA聚合酶的變化情況,然后和4種核苷酸單體相結合,作出判斷。通過體外擴增法檢測時,對于結合分枝桿菌基因的判斷率顯著提升。但是,該方法還尚不成熟,除此之外,對標本中的結核桿菌含量進行動態(tài)監(jiān)測,其不會被細胞表型的內(nèi)在所影響,特異性以及靈敏度較高,結核桿菌的測定結果準確率以及實效性明顯提升[3]。
本次研究結果表明:PCR痰定量陽性率為46.26%(235/508),痰涂片陽性率為14.96%(76/508),PCR外周血定量陽性率為59.84%(304/508),外周血定量陽性率和痰定量陽性率要高于痰涂片陽性率。
綜上所述,通過熒光定量PCR技術檢測痰液和外周血中的結核桿菌來診斷肺結核,其陽性率明顯提升,臨床診斷精準度較高,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