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學生宿舍矛盾解決的思索"/>
單永花
(商丘工學院,河南 商丘 476000)
對于大學生來講,宿舍是他們學習、生活、社交的基本單元,更是他們進一步擴大人際交往范圍的基礎。舍友們在學習、生活方面的互相支持,給離家在他鄉(xiāng)求學的學子帶來家的溫暖。但實際上,大學生宿舍矛盾現(xiàn)象普遍存在,在對此類矛盾進行協(xié)助解決的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雖然導致宿舍矛盾有個體和環(huán)境的差異等大學生自身因素的影響,但更重要的是家庭的影響和學校的教育,只有家校聯(lián)手才能幫助更好地打造和諧宿舍、共助學生成長。
1.案例:T 是一個穿戴干凈的女孩子,找輔導員的主要原因是宿舍沒人愿意跟自己玩。T 說:“我好像從小就找不到知心朋友,連家里人也不愿意跟我玩……我自己的親哥哥都不愿意搭理我!現(xiàn)在在宿舍也沒人跟我玩,我跟我媽說的時候,我媽說我有病,要不然怎么從小到大都沒人愿意跟我玩呢!老師,我是不是真有病呀?”
T 哭得好傷心,她說在家沒人愛自己,只要看到哥哥,爸媽眼里好像就只有哥哥了,自己一點兒位置都沒有。宿舍里大家也不喜歡她,可是她感覺自己也沒有什么大毛病呀。
當T 離開后,輔導員向宿舍其他女孩子了解相關情況的時候,宿舍長說“老師,俺們都不愿意跟您說這些事,因為感覺都搬不上臺面,說出來可丟臉。既然您讓說,俺們就不要臉了”。舍友們反映,女孩子們都不愿意跟T 玩,因為感覺玩不到一起,雖然說T 大毛病沒有,但那些讓人無法人忍受的小毛病實在太多。具體如下:
(1)自私自利:大家跟T一起吃飯都吃不飽,因為無論愛吃還是不愛吃,T 總會盡量多地把菜往自己碗里弄,然后撿愛吃的吃,不愛吃的咬一口就扔桌子上。吃火鍋的時候,菜不熟,T就開始往自己碗里弄,她說有競爭對手,要不然的話,她吃不飽。往往是菜全讓T 吃了,最后她還會說自己沒吃飽,而真正吃不飽的是其他人。最后為了避免此類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大家去吃一人一鍋的小火鍋(自己吃自己出錢),這時T 會拿個韭菜餅或是燒餅,隨便點幾塊錢的東西,然后一直喝小火鍋的湯(免費),最后還說“好飽啊”。
(2)貪小便宜:跟其他人借錢,一元兩元五毛的借,多次借而且多次不還。T 明明有時候明明有錢卻還是要借錢,因為她不舍得換開自己的整錢,五元都不想換開,借完還說“你真的不要我還了嗎?那我就真不還了啊”,可是明明誰都沒說不讓還。次數(shù)多了大家就不愿意再跟她交往了。另外,自己不帶平板電腦的充電線,用宿舍其他人的,當別人問她為啥不帶的時候,她說“我爸說了,用某某的就可以了”,直接霸占別人充電線。類似的事件實在是太多。
(3)虛榮、拜金:學校統(tǒng)計個人情況的時候,在班里很大聲給爸媽打電話,“我怎么寫你的職務呀?”“哦,董事長呀,那我就寫董事長了呀,爸!”其實,大家都了解她爸爸是賣化肥的,媽媽是在某小單位當會計的。結識一個家庭稍微好一點的男孩后,立馬就跟自己的男友分手了。所以,大家都不喜歡T 虛榮。
(4)個人衛(wèi)生不到位:兩個月甚至三個月不換洗床單,一周不洗頭洗澡等。
2.反思:其實,從其他人的反映來看,T 的缺點倒是真不少。但T 自己卻沒有意識到這些事缺點,因為這已經(jīng)內(nèi)化成了她的行為方式。這讓我想起一個菜市場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場景,某人買了兩塊錢的大蔥后,臨走還要再順點兒香菜什么的。其實,T 所有的小毛病都來源于這種模仿的“順”,目的就是為了獲得心里那個權威的認同和接納!筆者認為,父母對T 的忽視讓T 一直在尋求自己的存在感,這種對存在感的追求讓T 不斷地想要獲得父母和哥哥的認同及接納,唯一的方式就是做父母喜歡的事。我們常說,家庭是影響個體人格形成與發(fā)展的只要因素,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也好、家庭氛圍也好,總是要通過父母的榜樣作用來引導孩子,“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深入去了解的話,我們會發(fā)現(xiàn)T 的父母也存在某種程度的缺陷,比如貪小便宜(霸占別人充電線事件)。
1.案例:W 找輔導員的主要原因是自己不懂得怎樣跟別人溝通,好像所有跟自己玩得好的人最終都會被其他人整得很慘,最后大家就都不理自己了。W 反映:父母打工在外,自己和弟弟(一個)跟隨爺爺奶奶生活,自己跟弟弟關系還不錯。以前的自己也是很開朗,愛說愛笑的,不知從何時開始變得內(nèi)向了。大學剛入學的時候還有一兩個同學跟自己關系比較好,但當她們讓自己感覺不太舒服時,自己好幾天就不理她們,慢慢地就沒人再跟自己一起玩了。W 對自己的評價是,膽小、懦弱、愛依賴人、沒主見、有時可以幾天不說話等(這些自我評價都是消極的,沒有一個是積極)。W 總感覺所有跟自己關系好的人,最后都會遭遇不幸,自己就是個災星。
在征得W 的同意下,輔導員決定和W 一起聽聽舍友怎么說。輔導員跟W 約定,我們就想聽舍友說真話,即便是有些真話可能不那么好聽,但是我們不能生氣,因為想要改變的話,就得面對最真實的情況。W 的改變意識很強烈,所以就有了以下的談心內(nèi)容:
(1)W 不跟大家交流:有些事,其他人說好幾遍,W 也不聽,這種不聽表現(xiàn)在不接受別人的建議和不回應別人的談話。W 解釋說,以前上學的時候,別人說話她回應的話,別人就會說“有毛病啊,又沒跟你說話,瞎說啥呀”,慢慢地自己也就不回應了,除非別人喊自己的名字。所以,很多時候不是W 不愿意回應舍友們,而是怕她們嘲笑或者拒絕自己。舍友們都表示不知道有這種情況,要是早知道的話,她們就會喊W 的名字了,以后說話的時候,會注意的。
(2)開玩笑時,太當真:有時候可能就是開個小玩笑,W 就生氣了。W 說以前自己也跟同學們開玩笑,可是人家都捉弄自己,甚至會說“給點兒陽光就燦爛呀,誰讓你這么說的呀”,所以自己慢慢地也就不敢跟大家開玩笑了。舍友們表示,以前的事情都過去了,以前的朋友也代表不了現(xiàn)在的朋友,現(xiàn)在大家其實都還是很愿意和W 一起的。
2.反思:W 從最開始的樂于與人交往到最后關上自己的心門,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家庭氛圍壓抑下,W 油然而生的那種自責、內(nèi)疚感。父母的爭吵也許有其他的原因,但在還不懂得分辨的孩子眼里,所有的一切都是自己的錯。父母高興,那是因為自己做得好;父母不高興,那是因為自己做得不夠好。慢慢地這種開始討好的姿態(tài)和傾向于內(nèi)的歸因模式,開始由家庭內(nèi)部轉向家庭外部的溝通和交流。
1.案例:K 是由于申請走讀的問題來找我的,一起來的還有K 的父親。K 的父親可以用“未語淚先流”來描述,眼含淚花的四十多歲男子反映,K 的母親是確診精神病患者,雖然看著跟正常人一樣,但一直在服藥。K在家從未干過活,生活基本全由家人照料進行,車接車送到學校,吃飯由家人端到面前,K 只負責學習?,F(xiàn)在在學校生活自理較難,學習壓力大,跟同學交流出現(xiàn)問題,同學都不愿意跟K 玩。K 自己反映說,宿舍里大家作息不規(guī)律,在學校不能有效休息,每天都感覺睡眠質量不好。上課聽不懂,總害怕學不會,沒有安全感。無論學校有什么理由,自己都會堅持走讀,不會再住校了,否則的話,就退學。
宿舍反映:提到K 的話,大家都有點兒小無奈。剛接觸的時候,發(fā)現(xiàn)K 還挺好的,就是說話方式讓人很難接受。被別人幫助之后,不懂得去致謝,感覺別人都是應該這樣做的,有時候甚至用命令式的語言要求別人的幫忙。K 爸爸卻要求宿舍其他女孩多讓著點兒K,多忍忍她。當說到讓K 慢慢學會適應集體生活時,K 爸爸一直在為K 的不適尋找各種理由和借口,然后央求宿舍里的其他女孩讓著自己的女兒。
2.反思:K 和她的家人壓根就沒意識到問題出在哪里,他們只會一味地為K 的不適尋找借口和理由,早早地就為K 的“不會”找到了退路。筆者是一個教師,在筆者的眼中,所有孩子在接受教育和學校提供的學習環(huán)境方面是平等的,雖然在實際的生活中,同學們相互磨合,有些人可能會付出的更多,但從本質來講,大家是一樣的,學生們來到學校都是來學習的,沒有人必須承擔無法適應集體生活同窗的一切,更沒有責任要一直“讓”著這樣的同窗,老師們更無權把這些責任和重擔壓給其他學生。所以最后,筆者建議還是讓K 選擇走讀的好,因為這樣對大家都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
上述案例在實際學生工作中,并不少見,只不過是宿舍矛盾的表現(xiàn)形式不同而已,但問題的實質基本都是大同小異的,比如作息時間沖突、宿舍內(nèi)務的整理等。由于同學們來自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家庭,各自擁有不同的性格、生活習慣等,所以宿舍矛盾的出現(xiàn)是很正常的,一般情況下,同學們在相處的過程中,慢慢會達成共識解決矛盾。在處理此類學生問題中,筆者認為改變的發(fā)生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進行努力:
薩提亞認為,在這個世界上的任何一個人,不論他(她)擁有怎樣的外部條件和環(huán)境,都可以在內(nèi)部加以改變。[1]我們所有人都擁有讓自己成功應對和成長所需的內(nèi)部資源,在面對壓力時,我們擁有更多的選擇。薩提亞認為,問題本身并不是問題,應對問題的方式才是問題[2]。我們無法改變過去發(fā)生的事情,但是可以改變這些事情對我們的影響程度。改變是可能存在的,即便外部的改變非常有限,內(nèi)部的改變?nèi)匀豢赡艽嬖?。因此,個體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讓自己更好的應對,并最終形成更加健康的機能!
學者們研究一致認為家庭氛圍、父母教養(yǎng)方式、兒童地位與角色等,都影響著個體健康人格和應對方式的形成[3]。另外,父母教給孩子的,并不包括所有值得學習的東西,而只是他們所知道的最好的東西,比如K 的父親。因此在給予的時候,父母應該選擇的除了給什么之外,更要選擇怎樣給。我從來不曾懷疑父母之愛的深刻性,但我懷疑他們愛的方式的正確性。因此,若愛孩子,就給他們健康的環(huán)境、選擇正確的方式!
1.加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些人認為只要學生不死就可以了,但我認為心理健康教育更應譜一曲心靈和諧交響樂,真正讓學生能夠積極健康的生活,切實推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而不僅僅是解決生命危急問題!
2.加大輔導員隊伍的培訓。高校心理咨詢雖然不同于醫(yī)院的心理治療,但若要學生真正的認識這個問題,還有一定的難度。輔導員是深入一線,是與學生打交道比較多的老師,輔導員應掌握一些心理健康知識,為學生提供更專業(yè)的幫助,不知不覺中達到心理咨詢的效果。
馬克思說“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4],在心理咨詢室里發(fā)生的改變,最終必然要走出咨詢室去面對已知或未知的社會環(huán)境,尤其是人文環(huán)境。因此我們呼吁:家校聯(lián)手共助學生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