員海嬌
(河北省陽原縣浮圖講中心學校,河北 陽原 075826)
“數學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這句話充分說明了數學是來源于生活,又應該運用于生活的?!稊祵W課程標準》中提出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fā),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
所謂數學生活化,即在數學教學過程中,針對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出發(fā),將數學的教學過程、學習過程和學生的實際生活密切聯系在一起講數學,把生活問題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
雖然學生的年齡小、知識面窄,但對于自己的生活環(huán)境和周邊事物并不陌生甚至是非常熟悉的,能夠在這些環(huán)境中得到很多的動手實踐、操作的機會,可以培養(yǎng)出一定的能力,因此,要想讓學生對于數學的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教師就要在數學教學中最大程度地挖掘數學知識本身所蘊含的生活性、趣味性,充分調動學生自主探究,發(fā)現數學與生活之間的密切關系,利用學生已有的這些能力,探索數學教學生活化、數學課堂生活化的教學方法。
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特點是能夠提高課堂效率,并且使學生能夠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達到學以致用,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形成實踐能力,提高綜合素質。傳統(tǒng)的數學教學模式很難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fā)學習興趣。運用數學教學生活化的教學模式,就能夠將書本上的數學知識轉化為現實生活中的相關事物展開學習,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進學生對數學學習的喜愛,還可以提升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在數學生活化教學過程中,用輕松活潑的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習的效率,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和應用能力也有很大的幫助,數學教學生活化不僅注重學生對課本知識的學習,而且還要讓學生能夠將所學的知識應用于現實生活,充分了解數學與現實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系,提高學生的應用和實踐能力。
開展數學教學生活化的重要性在于,學習數學的目的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形成數學能力,利用這些能力來改造我們的現實生活,為現實生活服務。在教學時如何引導學生通過主動參與,合作探究,獲取新知識,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都體現了數學教學生活化。我們應該利用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些許生活經驗、已經掌握的各類知識和生活實際聯系起來,使書本上的知識與現實生活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真正實現小學數學生活化。體現數學來源于生活,運用于生活的真諦。
數學知識是非常抽象的,學習內容又遠離生活實際,加之繁瑣而又枯燥無味的數字計算,各類符號組成的運算公式,更容易使學生對數學學習失去興趣,越來越不愿意學習數學,甚至厭煩數學。
由于所學的許多數學概念本身都非常抽象,并具有極強的概括性,這與小學階段的少年兒童的認識能力根本不相匹配。所以要充分利用語言功能彌補這個不足,鼓勵學生在課堂中多提問、多交流,使數學中的各類概念和符號公式變成簡單易懂的具有兒童化特點的語言類型,使教學語言生活化。語言可以代表人類的思維,如果語言生活化了,就會促成思維的生活化,而生活化的數學語言則會更加貼近兒童的生活,讓生活中的數學更加語言化,發(fā)揮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fā),創(chuàng)設各種情境,為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激發(fā)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愿望。加強生活經驗的積累,在日常生活中,自身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里,學生通過仔細觀察發(fā)現實際問題,利用數學知識進行解答,得出結論。運用在課堂上學習的知識進行拓展與延伸,進行數學生活的實踐體驗,培養(yǎng)學生數學的應用能力。
數學源于生活,如果我們能根據日常生活中出現的各類問題創(chuàng)設相應的學習情境,學生就能立刻感到身臨其境,產生強烈的學習動機,所以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要著重強調創(chuàng)設數學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引用生活中的實際事例來創(chuàng)新數學教學情境,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學有效性,讓學生實實在在地掌握數學知識,提高對數學的學習興趣,教師在掌握足夠的素材的基礎上,把握住課堂教學與生活實際的切入點,合理設疑,引導學生主動的觀察、實驗、推理及交流等。
《全日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稿)》明確指出:“教學中要創(chuàng)設與學生生活環(huán)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年齡特點,在課前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在課堂教學中擴大數學的學習范圍,增大信息量,培養(yǎng)學生運用數學的意識和各方面的實踐能力,把書本知識與生活情境進行有效的連接,利用觀察、合作、交流等“生活化”的手段使教學重點得以突出、教學難點得以突破,積極有效地學習數學,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在教學認識角、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這些圖形時,教師可以先例用多媒體投影出示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時常見到的書、皮球、直尺、三角板、紅領巾等實物,然后利用實物描繪出長方形、正方形、圓形、三角形等幾何圖形,讓學生發(fā)現這些圖形原來就在我們的身邊。
教師在教學“加減法的簡便計算”時,可以設計這樣一個問題,“小明有187 元錢,要去書店買一套標價96 元的精裝版《三國演義》,問小明買完書后還剩多少錢?”(187-96 元),接著教師換種角度來提問:“當小明先付給收銀員100 元的整鈔時,小明還剩多少錢?”(187-100 元),“當收銀員找給小明4 元之后,小明還有多少錢?”(187-100+4 元),如此一問一答,學生便可以輕易地理解多減去的部分一定要加回來的道理,最后再將解決的問題形成固定的法則以便以后加以運用。
傳統(tǒng)的數學教學都是硬性的知識說教、灌輸,學習策略單一,為了學習數學而學習,書中許多的概念和定義只是教條的記憶和機械的套用。抽象的教學內容也只是從抽象到抽象,沒有使學生的思維達到發(fā)散性拓展。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幫助他們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動手操作。要善于把抽象性較強的數學知識生活化,從生活中找到學生認知的實際事例進行教學,克服小學生抽象思維薄弱的不利因素,使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真實,甚至是看得見、摸得著的。給學生更多的生活體驗,使他們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讓整個教學過程充滿生活的氣息。這樣,學生就能在具體的生活經驗中展開學習,學生可以在實際生活中進行探索、發(fā)現和研究解決,并且在這一過程中發(fā)展自身能力、培養(yǎng)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實現數學教學的三維目標。
“讓學生在生活中學,在生活中用,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這是新課改所倡導的教學理念,讓數學教學生活化正是體現了這一教學理念。我們教師都應該在深刻領悟《數學課程標準》的基礎上,在數學教學中加強與生活實際的聯系,使課堂教學生活化,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綜合素養(yǎng)。充分體現數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鮮明特點,使學生學會運用相關的數學知識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簡單的數學問題。提高學生應用與實踐的能力,強調數學素質教育的實施,為國家培養(yǎng)更多更好的新時代全面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