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漢兩種語言在詞匯、句法結構等方面存在很大差異,其中英漢句法差異是英漢翻譯的要點和難點之一,也是影響譯文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將從英漢比較的角度,通過一系列翻譯技巧和翻譯方法對外國小說《廊橋遺夢》的節(jié)選片段進行中英比較和分析。從細節(jié)之處感受兩種語言的微妙差別,從而對英語的學習有更深刻地認識。
關鍵詞:英譯漢;中英差異;小說
ST: On the morning of August 8, 1965, Robert Kincaid locked the door to his small two-room apartment on the third door of a rambling house in Bellingham, Washington.
TT: 1965年8月8日上午,羅伯特·金凱在華盛頓貝林厄姆一棟雜亂無章的房子里鎖上了他那間位于第三扇門的兩居室小公寓。
此句話主要對羅伯特·金凱的居住環(huán)境進行描寫。英漢比較差異首先體現(xiàn)在時間的翻譯,英文中的日期是“由小到大”,一般情況的順序為“月+日+年”或“日+月+年”,日和年之間用逗號隔開。中文是“由大到小”,順序為“年+月+日”。所以譯文是按年、月、日的順序翻譯。英文將morning作為定語放于句首,限定August 8, 1965,中文將“上午”放于年月日之后表明具體時間段。
此句話中,Robert Kincaid為主語,locked為謂語,door為賓語。to his small two-room apartment為賓語補足語,表明“鎖上的門是他的兩居室小公寓的門”?!皁n”和“in”兩個介詞都表示他房子的地點。中英句法結構存在差異,英文習慣把重要的放在前面,修飾部分放于后面。原文先說了“羅伯特·金凱鎖上了門”,再說“是他兩居室小公寓的門”,最后說“他這兩居室公寓的地點”。在譯文中,先譯了“a rambling house in Bellingham, Washington”,將其處理為地點狀語,譯為“在華盛頓貝林厄姆一棟雜亂無章的房子里”;再譯謂語“l(fā)ocked”,鎖上了;將源語中的“on the third door”處理為中文的定語“位于第三扇門的”,來修飾最后譯出的“兩居室小公寓”。
ST: He stepped from the truck and looked at her, looked closer, and then closer still. She was lovely, or had been at one time, or could be again.
TT: 羅伯特一邊目不轉睛(增譯)的看著她,一邊從皮卡車里踉蹌而出,距離越近她越發(fā)動人,若影若現(xiàn),似有似無。
“stepped” 和“l(fā)ooked”為并列謂語,結合后文語境可以看出羅伯特對弗朗西絲卡的癡迷,所以譯文用了“一邊……一邊……”表示羅伯特對弗朗西絲卡第一次見面就一見鐘情。在譯文中,兩個比較級closer與lovely進行合譯,譯為“越……越……”句式,更符合中文的閱讀習慣。
中文多用四字格,能加強語言效果,使得譯文在音韻上有節(jié)奏美,形式上有整齊美,內(nèi)容上有意向美。此句話多個地方運用四字格。如“目不轉睛、踉蹌而出、越發(fā)動人”,這些都強化了羅伯特第一次見弗朗西絲卡時就被其所吸引,因為盯著她看下車時都要摔跤了。“踉蹌而出”還與后文羅伯特見到女人時的“手足無措”相對應?!癝he was lovely,or had been at one time, or could be again”表明弗朗西絲卡的美并非一直都是外露的,譯為“若影若現(xiàn),似有似無”一方面很好地體現(xiàn)了原文之意,一方面這樣連續(xù)兩個ABAC形式的四字格詞語使譯文更加流暢。
ST: And immediately he began to feel the old clumsiness he always suffered around women to whom he was even faintly attracted.
TT: 他立刻又開始有那種手足無措的感覺,他在女人面前總有這種窘態(tài),即使那女人對他只是隱約有些吸引力。
英文表達往往比較抽象,中文表達則較為具體。“clumsiness”的英文釋義為“A clumsy person moves or handles things in a careless, awkward way, often so that things are knocked over or broken”,在譯文中被具體化為“手足無措的感覺”。
“old”為形容詞,英文釋義為“former; belonging to past times or a past time in your life”,在文中表示“手足無措之感”已經(jīng)不是第一次了。翻譯時運用了詞性轉換,將形容詞“以前的”轉換為副詞“又”。為了達到最好的表達效果,英語和漢語在表達同一個意思的時候會使用不同的結構來表示,因此為了適應語言的表達習慣和語法規(guī)則,我們在翻譯中必須運用一些詞性和表現(xiàn)方法的轉換技巧。
詞句中還運用了顯化技巧,增譯了連詞“即使”,在目標語中對源語隱含的可以從語境或情景中推斷出的信息加以明確說明。“即使”就表明即使這個女人沒有太大的吸引力,羅伯特也會感到手足無措。
此句話還采用了分譯。英漢兩種語言的表達方式存在差異,英語中常用一個詞或短語表達一層意思,而漢語常用包含動詞的小句表達一層意思。在翻譯時我們可以把英語一句話中的一個詞、一個短語或一個從句譯成漢語中的幾個詞或幾個短語。主句主語為“he”, 謂語為“feel”, 賓語為“clumsiness”。“he always suffered around women”為賓語補足語,修飾“the old clumsiness”,譯文將“he always suffered around women”單獨提出來譯為“他在女人面前總有這種窘態(tài)”
由于語言表達習慣的不同,英語中常用被動語態(tài),中文里常主動語態(tài)?!皐hom he was even faintly attracted”采用了被動語態(tài),主語為“he”,謂語為“was”,賓語為“attracted”。翻譯時轉為主動語態(tài),主語改為了“那女人”。
作者簡介
騰秋雯(1998—),女,傣族,云南瑞麗市人,翻譯碩士,英語筆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