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婭妮 洪鑫蘭 陳傳鋒
(1.湖州師范學院教師教育學院 浙江 湖州 313000;2.湖州市吳興區(qū)諾亞舟理想城幼兒園 浙江 湖州 313000)
學前階段是幼兒良好行為習慣和個性形成的關鍵期,幼兒園教師與家長應密切合作,加強溝通,共同促進幼兒健康成長與發(fā)展。在經濟持續(xù)快速發(fā)展,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年輕父母忙于工作,無暇或疏忽了對孩子的教養(yǎng),接送、照顧幼兒的重任多由祖輩家長來承擔,幼兒園教師與祖輩家長接觸的頻率愈益增加,祖輩逐漸成為幼兒園的重要合作伙伴。幼兒園教師與祖輩家長在教育觀念、教育方式、對幼兒的關注點等方面均有差異,在溝通過程中經常出現(xiàn)問題。因此,探索如何促進家園共育、優(yōu)化祖輩家長與幼兒園教師溝通效果具有重要意義。
家校溝通內容是反映家校合作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1],家園溝通內容亦是衡量家園合作質量的重要指標。在家園溝通中,溝通內容應涉及幼兒的行為規(guī)范、個性、人際交往、情緒情感各方面。而在祖輩家長與幼兒教師的溝通實踐中,溝通內容卻較為狹隘。一方面,祖輩家長與幼兒園教師溝通時,多以幼兒的身體和飲食情況等瑣碎為主,幼兒的環(huán)境適應、人際關系、情緒情感等心理發(fā)展變化過程則較少涉及。另一方面,幼兒園教師同祖輩家長溝通時多傾向于反映孩子的問題及缺點,“多提醒孩子”“希望下次注意”成了教師的口頭禪,溝通內容淺白空洞。實際上,祖輩家長更想從老師那里獲得關于幼兒進步的、積極的反饋意見。[2]
家園溝通主要包括集體交往和個別交往兩種路徑。集體交往有家長會、家長開放日、親子活動、家庭教育講座;個別交往包括接送交流、家訪、電話交談、家園聯(lián)系冊等。[3]幼兒園教師與祖輩家長的溝通路徑雖具有一定廣度,但在實際溝通過程中,受時間、環(huán)境等因素限制,部分溝通路徑不易實施。如家訪、家長會、家長開放日等階段性溝通形式間隔周期長,耗時耗力且缺乏時效性。幼兒園教師與祖輩家長的溝通多以電話交流或祖輩接送幼兒時的短暫性交談為主。這兩種日常性溝通形式雖簡單便捷,溝通雙方能及時了解幼兒動態(tài),但只是選擇性的就事論事且停留在淺顯層面。
幼兒園教師接受過專業(yè)訓練,擁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和專業(yè)教學技能,而祖輩家長缺乏科學教養(yǎng)幼兒的知識和方法[4],并且對自身社會地位不自信,因此,溝通雙方間會不自覺地形成一種指導與被指導的不對等關系。從目前幼兒園教師與祖輩溝通的具體情況來看,大多數(shù)教師處于權威地位,祖輩家長只能被動地接收信息。[5]幼兒園教師根據(jù)工作需求,給祖輩家長布置任務,祖輩家長不敢“另作他想”,只有服從,違背了溝通中的互動性原則;祖輩家長與幼兒園教師所處的文化情境不同,教師認為祖輩的育兒觀念陳舊,與自己的教育理念迥異,在溝通中給予祖輩家長表達意見的機會少,阻止了一些“不同的聲音”產生,違背了溝通中的雙向性原則。
幼兒園教師與祖輩家長溝通時缺乏技巧或技巧不嫻熟會降低溝通效度。有的幼兒園教師不注重與祖輩溝通時的禮貌禮儀,不關心問候直切主題,使祖輩家長一開始便產生了不好的溝通體驗。部分幼兒園教師認為祖輩老人的教育方式欠妥,對幼兒存在一味溺愛和偏袒,與其交流時缺乏耐心和熱情,甚至投其所好,只談論祖輩感興趣的話題,涉及對幼兒的評價時態(tài)度不誠懇,未做到客觀公正全面,甚至一些“無心之語”可能會讓祖輩心生芥蒂,產生溝通障礙。[6]也有祖輩家長認為幼兒園教師年輕缺乏育兒經驗,對于教師的建議,不細心傾聽甚至表現(xiàn)出不屑。這種缺乏技巧和藝術性的溝通,很難達到理想效果。
幼兒教育改革的縱深發(fā)展要求家園共育須注重鞏固教師與家長的合作關系,提高共育內在質量,這無疑對合作雙方的素養(yǎng)提出了更高要求。祖輩家長文化程度普遍較低,接受的是傳統(tǒng)教育和文化熏陶,教育觀念相對守舊,對家園共育、家園溝通的內在價值缺乏理性認識;而幼兒園教師接受過專業(yè)學習和培訓,教育理念先進并且在實踐中不斷更新。因此,幼兒園教師與祖輩家長觀念和認知上的差異,導致雙方不僅在對幼兒的日常照料方面會產生意見分歧,對幼兒的全面和諧發(fā)展更為重要的個性、人際交往、情緒情感等方面更是無法進行深度溝通。
幼兒園教師與祖輩在照顧幼兒的時間、精力、情感等方面的投入存在差異,對幼兒會表現(xiàn)出不同的關愛情境。[7]首先,祖輩家長眼里只有自己的“心頭肉”,而幼兒園教師須顧全大局。其次,祖輩時間充沛,對幼兒的照顧精細入微,甚至一味溺愛、縱容,而幼兒園教師日常工作繁雜,很難顧及每一位幼兒的每一方面。最后,祖輩家長對幼兒的關愛是出于感性,“隔代親”使他們很難用理性思維去考量幼兒的成長與發(fā)展,而幼兒園教師關愛幼兒是感性與理性并存,他們要用滿滿的教育愛精心呵護幼兒,以專業(yè)、平等的眼光全面看待每位幼兒,遵循動態(tài)性原則、差異性原則評價幼兒。
溝通具有互動性、參與性和平等性。幼兒園教師與祖輩家長的溝通應是平等的、理解的、尊重的,雙方在溝通中應同時扮演教育者、學習者、合作者等多重角色,這樣才能增進家園關系,共促幼兒良好發(fā)展。然而,受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人們(包括教師和家長)都已習慣把教師看作是社會主流文化的代表者和傳承者,是知識與能力的權威;而家長在教書育人方面(尤其是在老師面前)似乎天生是“矮子”,是“低能”的[8],加之教師與祖輩家長存在先天角色差異,導致雙方在溝通時通常只扮演某個應然的單一角色,即教師扮演著教育者的權威角色,祖輩家長則只能被動接受任務,扮演“接受者”或“學習者”的角色,這種單一的角色定位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雙方關系。
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和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人們的通訊媒介和溝通方式越來越智能化。幼兒園紛紛拓展了“互聯(lián)網(wǎng)+家園共育”新途徑,鼓勵家長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隨時隨地關注幼兒動態(tài),與教師溝通互動。集各種功能于一體的智能產品是把“雙刃劍”,為祖輩帶來便捷,增加生活趣味的同時,也帶來了挑戰(zhàn),存在使用上的不流暢和迷茫。祖輩家長年齡較大,學習和接受新事物能力弱,教師想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向祖輩家長展示幼兒風采及作品,以便祖輩了解幼兒的在園表現(xiàn)和成長過程,但祖輩家長認為上網(wǎng)比較麻煩,智能手機操作復雜,學不會。因此,幫助祖輩跨越“數(shù)字鴻溝”抑或開拓更為便捷有效的溝通媒介,成為幼兒園亟待解決的問題。
幼兒園教師與祖輩家長應互相支持、理解,緊密聯(lián)系,有效溝通,提高溝通質量,共同促進幼兒健康發(fā)展。
與祖輩家長進行溝通時,教師不能報以迎合態(tài)度,將溝通內容局限于幼兒的衣食住行,應當發(fā)揮專業(yè)引領作用。一方面,為祖輩家長提供幼兒在園的高品質表現(xiàn)信息[9],將攝影攝像、幼兒作品、日常表現(xiàn)記錄等重要資料,適時與祖輩分享,使他們全面及時了解幼兒。另一方面,幼兒園教師可運用自身專業(yè)素養(yǎng),循序漸進地將幼兒的社會性、情感、人際關系和道德等方面的發(fā)展情況納入日常溝通范疇,引導祖輩全面關注幼兒,使溝通發(fā)揮真正效用。在與祖輩家長溝通時,也可增加意見收集環(huán)節(jié),定期收集祖輩家長對于幼兒園及教師的小小意見,及時調整改進工作,真正做到“一切為了幼兒”。
祖輩家長對QQ、微信等線上溝通方式接受性弱,因此可積極拓展其他溝通路徑。首先,增加家長座談會、家長開放日、家長同樂日等活動的頻率。讓祖輩家長走進幼兒園,走近教師和幼兒,加深對幼兒園教學與活動的認識。其次,定期開展家庭教育講座。組織骨干教師或者聘請專家(如幼兒心理專家、藝術家、兒科專家等)為祖輩家長開展專題講座,使祖輩家長能汲取新知識,更新育兒理念。最后,增設觀察室或休息室。增設觀察室供有充足閑暇時間且想多了解幼兒的祖輩家長入園觀察幼兒,從而提高與教師的溝通效率;開辟休息室一方面方便祖輩接送幼兒時休息,另一方面為祖輩間交流學習提供機會。
秉持熱情耐心的態(tài)度,營造輕松愉快的溝通氛圍,為雙方積極有效溝通搭建“腳手架”。幼兒園教師不能總以教育者的角色自居,要做一個學習者。尊重祖輩家長,發(fā)現(xiàn)他們比自身和父輩有更加平和的心態(tài)、更為豐富的人生閱歷和經驗的優(yōu)勢并虛心請教。幼兒園教師不能總以說教、命令的口吻與祖輩家長談話,要做一個真誠的傾聽者。鼓勵祖輩家長及時說出教養(yǎng)幼兒過程中的煩惱和困難,共同討論協(xié)商解決,并且要及時肯定和重視祖輩提出的合理工作建議。幼兒園教師要成為祖輩家長的朋友,要做一個理解者。換位思考,理解祖輩家長教養(yǎng)幼兒時面臨的身心壓力,體諒其不易。
掌握并靈活運用一定的溝通技巧和藝術可使溝通更加順暢。幼兒園應提供相關培訓,使幼兒園教師能更專業(yè)地與來自不同背景的家長溝通,以促進伙伴關系。[10]首先,溝通時幼兒園教師要確定溝通目的,明確溝通問題,預測溝通效果,必要時可做一定的記錄。其次,了解祖輩的性格特征和教養(yǎng)特點,結合幼兒在園表現(xiàn),對不同家長采用不同的溝通辦法。最后,注意言語與非言語藝術的運用。溝通時教師要給予祖輩家長肯定的眼神,示以友好的微笑,在給祖輩家長提建議時,注意語氣和措辭,肯定祖輩的價值和付出,以親切、沉穩(wěn)的口吻與祖輩家長真誠交流,還要注意把控好語言的先后順序,先肯定幼兒的優(yōu)點,后談幼兒還需改進和努力之處。[11]這些“潤滑劑”的使用,可以拉近彼此距離。
總之,應重視隔代教養(yǎng)背景下的家園溝通,密切伙伴關系。教師尤其要做好祖輩家長的溝通引導工作,秉持熱情負責的態(tài)度,講究溝通藝術和技巧,豐富溝通內容,注意溝通形式,重視溝通效果,以發(fā)揮家園合作共育的最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