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俊生
山東廣電網絡有限公司萊陽分公司 山東煙臺 265200
目前,網絡技術在社會各行業(yè)中廣泛應用,出現了很多如融媒體的新事物。融媒體技術的發(fā)展需借助互聯網技術,有效的突出媒體互動性,差異性等,并實現人力、內容、宣傳的充分結合,新型技術為廣電工程可持續(xù)發(fā)展帶來了機會。以下,就對網絡技術、融媒體、廣電工程技術等相關領域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研究。
廣電工程對信息數據的傳遞具有有線傳遞和無線傳遞模式,無論是何種方法,都需要嚴格防止出現其他信號的干擾作用,尤其是無線信號,常用的傳遞模式為模擬信號,其更加容易遭到干擾。網絡技術的使用過程,可以將模擬信號轉變成數字信號,數字信號本身具有極高的抗干擾性,另外信息傳遞過程中,會逐漸減少對于無限傳遞信號技術的使用,有限信息傳遞相對于無限信息傳遞具有更高的干擾防范水平,在這兩個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網絡技術在廣電工程中的運用意義是,可以讓干擾防范能力水平得到全面的維持[1]。
廣電工程中,當前發(fā)展中已經開始建成融媒體平臺,而融媒體的核心特征是,通過對于各類信息獲得平臺的建設,以及資源類型的確定,可以讓整個體系內部的所有子系統(tǒng)和相關工作部門,都可以直接從平臺中獲取信息,用于節(jié)目的制作。該平臺中,本身要具備極高的數據存儲能力,同時各類信息的上傳效率也要得以升級,可以說,借助網絡技術,可以讓建立的融媒體平臺更具有使用意義。
融媒體技術的發(fā)展特點是,可以實現資源共享,包括硬件資源和軟件資源兩種,而所有資源共享中,無論是融媒體平臺下轄的各個子系統(tǒng),還是對于融媒體平臺本身,都要具備極為強大的數據分析能力。網絡技術中,當前可以在其中通過加入大數據技術和云計算技術,實現對所有數據的收集、利用和調整,可以說正是由于網絡技術本身得到了更新換代,可以讓資源共享平臺更加適配目前的廣電工程運行要求[2]。
資源調整既包括各類獨立子系統(tǒng)的資源調整,也包括融媒體平臺本身的資源調整,在廣電系統(tǒng)的運行過程,日常工作階段就已經能夠產生龐大的數據,若整個系統(tǒng)的建設水平效率較差,即使僅僅對日常工作中的資源調整,也是一個極其困難的項目,更不用說對已經儲存的所有資源調整。網絡技術的運用過程,由于其具備極其龐大的數據處理能力,同時也可以實現硬件和軟件的進一步融合,讓整個系統(tǒng)的運行響應速度和信息的處理水平提升,因此在資源的調整工作中也可發(fā)揮更好的作用。
傳統(tǒng)廣播電視所形成的許多信息數據,主要來自廣播電視。在網絡技術的作用下,廣電工程當中的信息數據也融合了互聯網、微信及微博等新媒體的信息數據資源,拓寬了信息數據獲取渠道。廣電工程技術通過網絡技術,積極搭建了融媒體業(yè)務服務平臺,并和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設備相結合,借助智能手機與電腦平臺網站等渠道,對外發(fā)布廣電節(jié)目,提高廣電節(jié)目吸引力。另外,當前相當多的廣電臺都自主研發(fā)電視平臺應用軟件,以湖南衛(wèi)視與浙江衛(wèi)視為例,二者就分別研發(fā)了芒果TV 和中國藍,用戶可以借助智能手機、平板電腦以及電腦等電子設備來下載軟件,安裝這些移動終端,就能夠實現突破時間與空間限制觀看湖南衛(wèi)視與浙江衛(wèi)視等衛(wèi)視的節(jié)目內容。
網絡技術在融媒體廣電工程中運用的最大價值在于能快速分析受眾的興趣、收聽習慣、愛好等,幫助工作人員精準定位廣電用戶的真實需求,并以此為基礎提供真實有效、精準化的服務,突出廣電媒體服務的專業(yè)化程度。例如,受眾打開一個網頁瀏覽,互聯網技術可隨時隨地實時收集受眾的瀏覽內容,對用戶瀏覽記錄分析可推斷用戶的真正需要興趣及需求,為其推送感興趣的內容和視頻。根據受眾標簽為其提供符節(jié)目內容,深度提高融媒體廣電工程技術的精確度和專業(yè)程度。網絡技術在融媒體廣電工程技術中的使用不但具有此功能,還能充分有效利用網絡技術對廣告的內容、投放時間合理把控[3]。
融媒體時代背景下,將網絡技術應用于廣電工程當中,不斷擴大其服務領域,通過網絡技術做到電視購物、在線教育及游戲宣傳等。融媒體整合了廣播和電視等內容,利用網絡技術進行播放時,電視節(jié)目可以將相關的周邊產品投放到節(jié)目的左下角或右下角,方便人們發(fā)現的同時,也不會對電視節(jié)目的觀看體驗帶來不好的影響。[10]例如在播放電視劇《慶余年》時,就可以在播出之前投放原著的購買鏈接與信息,還能夠帶動人們的購買欲,對廣電工程發(fā)展新業(yè)務十分有利。融媒體時代背景下廣電工程同樣可以起到良好的宣傳作用。
綜上所述,網絡技術在融媒體廣電工程中,可以適用的技術包括通信系統(tǒng)、信息的調整技術、信息的收集技術等,所有的技術都可以讓廣電工程處于更完善的運行狀態(tài)。在技術的應用過程,要建成軟件和硬件的深度融合模式,由這類技術實現硬件系統(tǒng)的自我檢查、信息的自主收集等多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