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浩
錢幣上有雕刻師署名在西洋已有千年的傳統(tǒng),幾乎與硬幣的歷史一樣悠久。15世紀文藝復(fù)興時代末期,歐洲工匠開始用手工機器制造硬幣,18世紀末的工業(yè)革命更掀起產(chǎn)業(yè)翻天覆地的變化,造幣技藝進一步成熟。而中國在19世紀晚清才引入近代機器工業(yè),這時傳統(tǒng)的工藝派不上用場,必須仰賴外人代勞。1910年至1918年間,天津造幣總廠曾聘請意大利雕刻師喬奇(LGiorgi),從而開創(chuàng)了中國錢幣上留下雕刻師名氏的首例。
在我國的飾物及金銀錠上多印有鋪號或匠名,但遺憾的是錢幣上并無此慣例。在傳統(tǒng)觀念中,工匠與書畫家相比地位卑微,因而常被忽略。故各廠各幣模究竟為何人手筆,外界不得而知,僅在因緣際會下有少數(shù)錢幣留下了只字或詞組。
董益謙攝于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10月10日中央造幣廠遷回上海的復(fù)工紀念典禮
比如意大利外交官羅斯在訪問各地造幣廠時,曾留下一些中國籍雕刻師名氏的記錄:宣三壹角銀幣背面是天津廠余子貞,孫像五星版開國紀念幣是南京廠的何子梁,黎元洪像銀幣及袁世凱十文銅元小面是武昌廠的朱子芳,袁世凱十文銅元大面是王少賢……除此之外,前天津造幣總廠廠長李伯琦提到該廠有學生唐尚金“摹刻飛龍模最佳”,其余在北伐之前各廠的技師就很難找到文獻記載。因此,天津廠雖出品不少精美的人像幣,如徐世昌、文武曹、段祺瑞、褚玉樸、張作霖乃至孫像背地球等,至今尚無法確定是由哪位雕刻師操刀。
北伐統(tǒng)一后,上?;I措多年的中央造幣廠終于成立,隨著制度的完備,情況也有所改善。雖欠缺完整資料,但仍可在零星的文獻中梳理出若干雕刻師的經(jīng)歷,筆者在此先介紹一位曾任職于上海中央造幣廠的雕刻師——董益謙。
董益謙(1906年至1980年),字遜之,河北滄縣人,曾在滄縣百家口村小學、滄縣牛市街縣立中學接受教育。1923年3月,經(jīng)任職天津造幣廠熔銅處的同鄉(xiāng)介紹,董益謙考入津廠附設(shè)雕刻專門學校習藝5年,算得上是承襲喬奇技藝的隔代傳人。1928年5月學成升為雕刻員,由于津廠營運不定,停工被遣散又復(fù)工回任,隨后再度停工被解雇。1932年9月,他到河南機器制造局(河南銅元局)任雕刻員,半年后離職返津。1933年10月至1935年1月在山西太原壬申制造廠擔任雕刻技師,隨后轉(zhuǎn)西北實業(yè)公司雕刻技師任職一年,工作多半與銅元有關(guān)。
河南“中華民國伍百文”銅幣
此幣為傳世河南雙旗伍百文中品相最佳者,NGC評鑒為MS-63BN;45毫米、37.5克。其于2010年12月美國Ponterio公司(現(xiàn)名SBP)香港黃華樞專場以10.35萬美元成交。
河南雙旗伍百文是中國銅元里面值最大者,有紅銅及銅鍍錫兩版。存世僅十余枚,為銅元名譽大珍品之一。因幣面無發(fā)行地名及年份,早期爭議頗多。近年來經(jīng)考據(jù),被認為是由1931年11月底至1935年12月中任職河南綏靖公署主任的劉峙在1933年下令制作,后因通貨膨脹過速、銅料來源困難及外界批評等緣由沒有發(fā)行。
據(jù)民國三年(1914年)制定的《國幣條例》施行細則可知,改二十文銅幣為貳分重二錢八分(10.44克),相當十文的壹分重一錢八分(6.71克)。河南五百文規(guī)格是45毫米、37.5克,若按比例,面值是這兩種最通行銅元的25倍及50倍,但其重量僅為3.5倍及5.5倍的一兩(37.3克)左右,這在硬幣以幣材價值與面值掛鉤的年代窒礙難行。在使用的方便性方面,雙旗伍百文直徑比壹圓銀幣(約39毫米、27克左右)超出甚多,即便發(fā)行也難受歡迎。此正面雙旗、背嘉禾“伍百文”的設(shè)計及雕刻均十分精美,嘉禾的工藝可媲美袁大頭銀幣,細致程度是地方發(fā)行硬幣中的異數(shù)。筆者認為其出處是河南此說無需質(zhì)疑,但雕工之精細絕非未受專業(yè)訓(xùn)練的地方工匠可及。幣面雖無年份,但比照董益謙1932年9月在生產(chǎn)銅元的河南機器制造局擔任雕刻員、半年后離職的時間、模具雕刻的完成及幣樣的試作,應(yīng)是其在此任職期間所作,1933年之說與事實出入不大。
“蔣”字天壇章此章有鎳及紅銅質(zhì),部分戴掛。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12月,成都造幣廠奉命在圣誕節(jié)前制成蔣字天壇紀念章贈送外賓,董益謙自12月9日開始雕刻,于12月16日完成。工廠隨即在12月22日至23日生產(chǎn),從接獲指令到任務(wù)完成約兩周時間。前后兩批分別制作3000枚及5000枚,合計8000枚。紀念章中心“蔣”字為雙鉤設(shè)計,外圈英文字亦多;天壇圖案精致細膩,頗費工夫,董日夜趕工在七天內(nèi)耗用140余工時雕刻完成。
蔣介石七分臉戎裝背天壇章此章有鎳及紅銅。天壇模型確定由董益謙于1943年12月中旬制成,蔣像的日期尚未見記載。蔣字天壇章制于開羅會議后一個月,依此,千頭萬緒間應(yīng)無力立即完成難度更大的人像鏤刻,筆者認為除非蔣像模具早已雕成,可配天壇模型同時生產(chǎn),蔣像天壇章可能是次年(1944年)制作,這也或是分兩批生產(chǎn)的原因。
1936年1月,董益謙經(jīng)上海中央造幣廠雕刻室技正周志鈞及同學介紹入廠任雕刻技佐。周志鈞是在津廠師從喬奇的學員之一。次年5月周志鈞病逝,6月定由董益謙暫代,7月又改派黃偉存負責雕刻室。董隨即在當月辭職回赴山西教授雕刻技藝,據(jù)其自述是受西北實業(yè)公司邀請,筆者猜測是因未扶正而藉詞離去。1937年8月13日,上海爆發(fā)淞滬戰(zhàn)役,中央造幣廠于當日停工并籌劃遷至大后方,先成立于重慶,1938年6月接收前清的成都造幣廠后設(shè)成都分廠。同年7月,董氏到達重慶,再調(diào)派到成都分廠任雕刻技師股長,1940年9月調(diào)升總廠兼任技師,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在1948年5月回上海,后升雕刻技正。1949年遷廠時未至臺北,1950年在材料庫房工作,1954年回造幣廠任雕刻技正,1973年退休。以上生平經(jīng)歷主要是依據(jù)董益謙的自述整理而成,由于當時局勢動蕩,若干時間點可能因其記憶不夠準確而與其他記載有別,但誤差并不大。
董益謙雕刻的作品頗多,早期的有河南伍百文、閻錫山像“主張公道”章,民國二十九年版伍分、壹分鋁輔幣,民國三十七年版蔣像伍角、民國三十八年版金幣系列以及臺灣伍角銀幣、壹角銅幣的比稿等。筆者從他所雕刻的眾多幣章中精選三款四枚,以饗讀者。
民國二十九年版布圖伍分純鋁輔幣20毫米,1.12克。此幣僅一年左右即因不敷成本停產(chǎn)。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前,上海周遭淪陷,雖已成孤島狀態(tài)但商業(yè)活動照常。此時全球金屬原料價格上揚,該地區(qū)輔幣缺乏,乃由上海銀行行業(yè)公會聯(lián)合準備委員會與已遷至后方的中央造幣廠秘密接洽,請求供應(yīng)流通。成都分廠受財政部命雕刻不同面值的幣模多種后,委托上海美商北極公司(Ame r i c a n E n g i n e e r i n gCo.)代制,發(fā)行民國二十九年版伍分、壹分鋁輔幣兩種在上海租界使用,后因鋁材持續(xù)高漲停造。
西洋以槌打造幣之初當然是以手工雕模,18世紀時開始有人設(shè)法先在軟材上制成模型,再用機械轉(zhuǎn)刻到鋼模上,但效果始終不佳。19世紀下半葉,法國人強威爾(Victor Janvier)設(shè)計一種能將雕塑模型準確轉(zhuǎn)制的縮刻機器,此后歐美各造幣廠逐漸采用其法,其姓氏也成為縮刻機的代名詞。廣東錢局開辦時,購機合同內(nèi)無此設(shè)備。上海中央造幣廠在抗戰(zhàn)前雖已購置雕刻機,但機器未啟用即因日本侵華而于搬遷中遺失。
清末至民國時期,本地籍雕刻師所制模具都是手工雕成的,手雕基本上分西洋的刀法與我國傳統(tǒng)的鑿法。前者以刻刀為主、以鑿為輔,將圖案雕于鋼模之上,風格細膩;后者以榔頭敲打鑿子切出花樣,輔以刀刻,風格粗曠。無論何種方法,都是交互運用。董益謙習藝于津廠,技法以刀刻為主。1954年中央造幣廠新建,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將其命名為“國營六一四廠”,董益謙擔任雕刻技正,成為上幣手雕刀法的代表人。他與出身雕刻世家的陶秉麒是上幣廠模具雕刻技藝承先啟后的兩位關(guān)鍵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