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陶瓷鑒賞家、香港永寶齋主人及香港國際古玩展創(chuàng)始人翟健民先生
清麗、雅致的青花瓷,是我國傳統(tǒng)名瓷。古人對青花的評價是“五彩過于華麗,殊鮮逸氣,而青花則較五彩雋逸”。青花瓷也成為海內(nèi)外最廣為人知的中國瓷,在英文中,青花被稱為“blue and white”,即“藍與白”。
雖然只有藍、白二色,但青花瓷的色調(diào)卻相當豐滿:淺、淡、深、濃……并不會讓人感覺刻板單調(diào)。縱觀青花瓷上的紋飾,有的層層鋪陳、刻意求工,有的寥寥數(shù)筆、簡約寫意,盡顯青料豐富的色彩張力。
青花瓷自元代創(chuàng)燒后,經(jīng)歷了“元至正”和“明永宣”兩大高峰期,到了明代正統(tǒng)、景泰、天順三朝,青花瓷生產(chǎn)跌入低谷,就是人們常說的“空白期”。到明中期成化、弘治、正德三朝,官窯青花瓷呈現(xiàn)出新的面貌,充溢著精致纖麗的典雅氣息。正德官窯青花上承成、弘,下啟嘉靖,處于明中期向晚期過渡的階段,但也有很多自身獨特的風格,最為顯著的就是阿拉伯文裝飾。
比如一件明正德青花靈芝阿拉伯文大罐(圖1),高36厘米,釉色白中泛青,青花發(fā)色濃艷,整個器身由上而下繪有布局嚴謹?shù)难b飾,口部回紋與云頭紋間置圓形開光,腹部靈芝紋夾兩菱形開光,下端為蕉葉紋和三角格間云頭紋,器底落雙圈“大明正德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據(jù)我所知,這是正德一朝書寫阿拉伯文官窯瓷器當中尺幅最高的器皿,非常少見。再看一件筆架(圖2),其造型如同五座相連的山峰,山體描繪的是青花靈芝,器座有如意云頭,在最中間的山峰開光內(nèi)接方框,方框內(nèi)也書寫了阿拉伯文。
圖1 明正德 青花靈芝阿拉伯文大罐
圖2 明正德 青花靈芝阿拉伯文筆架
除此之外,北京故宮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院都藏有正德時期帶有阿拉伯文紋飾的器物。當然,并不是僅正德一朝有阿拉伯文裝飾的器物,但在這期間數(shù)量最多,造型最豐富。而且,這些器物明顯是宮廷自用,不屬于外銷瓷或者贈禮。那么,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呢?這要歸因于正德皇帝的喜好。
正德皇帝即明武宗朱厚照,他15歲即位,31歲就駕崩了,在位16年。其短暫的一生卻極富戲劇性,后世對他的評價通常是縱樂、玩武、荒淫等等。此外,正德皇帝還喜好宗教、異域文化,常與來自西域的法師、番僧相伴,他尤其篤信伊斯蘭教,還有一個阿拉伯文名字,叫作“妙吉敖蘭”。他對伊斯蘭教的推崇也體現(xiàn)在當時官窯瓷器上,大量出現(xiàn)的阿拉伯文裝飾內(nèi)容包括器物用途、吉祥語句等。當阿拉伯文與中國傳統(tǒng)紋飾在瓷器上相結(jié)合,也是當時兩種文化交融的生動體現(xiàn)。
到了嘉靖一朝,大明王朝國政逐步走向衰敗,但嘉靖皇帝卻依然大興土木,肆意揮霍。僅有檔可查的記錄,嘉靖朝對景德鎮(zhèn)的派燒就達到6 0多萬件,其中嘉靖二十六年一年就達到12萬件之多。除了數(shù)量多,這一時期燒制出的器型也較大,比如大龍缸、大罐、大盤等較為多見。這類大型器物相對粗糙,不太注重修胎,有些琢器腹部的胎體接痕甚至比明初還明顯。
圖3 明嘉靖 青花龍紋環(huán)形盒
其實,此時出自官窯的小件器物仍然很精細,比如一件龍紋環(huán)形盒(圖3)。盒上紋飾描繪的是行龍穿于蓮花之中,蓋沿下方框內(nèi)書“大明嘉靖年制”六字楷書款。尤其值得一看的是,此盒青花發(fā)色濃艷泛紫,這是嘉靖時期青花瓷的典型上品。
嘉靖皇帝在位時間長達45年,因此瓷器燒造年份跨度大,不同時期呈現(xiàn)出不同的特點:前期使用成化青花所用的平等青料,發(fā)色淺淡,而且胎體玲瓏,釉質(zhì)細潤,與成化一朝的風格相似;后期改用回青料,便呈現(xiàn)出青翠艷麗且微微泛紫的顏色,好像寶石藍一般鮮亮。清代朱琰《陶說》一書中形容此時的青花是“嘉靖尚濃,回青之色幽菁可愛”。當然,回青料僅供官窯使用,由官府專門保管,一般民窯是不可能得到的,少數(shù)“官古器”窯戶可能會在接受官府派燒任務(wù)時偷偷挪用。
圖4 明萬歷 青花纏枝石榴紋碗
其實,即便是官窯也并不是百分之百使用回青料,需要摻雜一定量的石子青?!督鞔笾尽ぬ諘酚涊d嘉靖時期官窯青花配料的情況為:“回青淳,則色散而不收;石青多,則色沉而不亮。每兩加青一錢,謂之上青;四六分加,謂之中青;十分之一,謂之混水……”從這段記錄中就能知道,這只環(huán)形盒的青花發(fā)色之所以濃翠艷麗,就是青花料配比正確的效果。
與一年燒制12萬件瓷器的嘉靖帝相比,有明以來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萬歷皇帝有過之而無不及?!睹魇贰酚涊d:“萬歷十九年命造瓷器十五萬九千,既而復增八萬,至三十八年未畢工?!?/p>
萬歷一朝的官窯瓷器以龍鳳、纏枝蓮、嬰戲圖等傳統(tǒng)紋飾為主,嘉靖時期流行的云鶴、八卦、蓮塘魚藻也較為常見。但一件萬歷時期的青花碗(圖4)為纏枝石榴紋,查閱公私收藏及各大拍場的歷史記錄,極少見到將纏枝石榴紋繪于碗、盤、碟等器物上,因此十分難得。
圖5 明萬歷 青花百壽紋罐
此碗紋飾構(gòu)圖嚴謹,勾描精細,填青精準,不漫不溢,彰顯了萬歷御窯窯工嫻熟的繪畫技藝。青花發(fā)色藍中閃紫,是標準的萬歷時期所用青花料的發(fā)色。外底心青花雙圈內(nèi)書“大明萬歷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款識書寫規(guī)整,為典型萬歷官款。其胎釉質(zhì)量非常精細,沒有尋常萬歷官窯變形、窯封或是積釉等瑕疵,屬于萬里挑一的萬歷御窯杰作。加之石榴紋寓意著“多子多?!?,表達了人們祈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再來看一件百壽紋罐(圖5),器身以青花飾纏枝蓮托“壽”字,寓意百壽延年,接近底部繪有如意云頭紋,底部書“大明萬歷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是典型的祝壽用器。需要特別關(guān)注的是,萬歷時期出現(xiàn)了許多“福、祿、壽”圖案,基本都是取諧音寓意。并且,這些吉祥圖案逐漸形成定式,一直延用至清代,比如清乾隆時期常見的百鹿圖、五蝠捧壽等,都是以這類紋飾為基礎(ch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