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李政道與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

2021-11-22 00:51柳懷祖
科學文化評論 2021年3期
關鍵詞:李政道

摘 要 回顧了李政道促使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的創(chuàng)立,他領導中心開展學術交流,促進了中國科學重新對外開放和交流。中心數(shù)十年來的工作,在中國現(xiàn)代科學史上留下了輝煌一頁。

關鍵詞 李政道 CUSPEA 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

中圖分類號 N092

文獻標識碼 A

收稿日期:2021 05 03

作者簡介:柳懷祖,1940年生,江蘇儀征人,先后在中國科學院原子能所、高能所、國家科委、中國科學院計劃局工作,曾任中國科學院高能所基建處負責人、國家科委三局綜合處負責人、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中國科學院辦公廳副主任、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秘書長等職。

一 緣起

1 ?1972年回國所見及憂慮

1972年秋,李政道先生和夫人秦惠女士經(jīng)歐洲到了上海,幾天后抵達北京。這是他自1946年隨吳大猷老師去美國學習并獲諾貝爾獎后第一次回到祖國。上海是他兒時成長的地方,北京卻是他第一次到訪。有關部門安排他們在上海和北京參觀了一些地方,包括到大學和研究所去訪問和座談。他看到“文革”中國內(nèi)科學和教育停頓,十分不安。由于他對國內(nèi)情況了解得不夠,在周恩來總理接見他們夫婦時,他只是向周總理強調(diào)了科學、尤其是基礎科學的重要。

當時美國社會非常不了解中國,他回到美國后,記者紛紛要求采訪,他全部拒絕了。一是因為他雖然完全不贊成當時國內(nèi)“文革”中對科學、教育的方針政策,但決不詆毀祖國。二是他不愿違心地講“‘文化大革命就是好”之類的話。

他一方面對祖國的科學和教育狀況十分擔憂,另一方面在考慮,如何盡自己力量為祖國未來的科學、教育做點事。

2 爭論培養(yǎng)科技人才的問題

1974年政道先生再次回國前,做了認真的準備。由于中美仍未通航,他與夫人經(jīng)歐洲到香港,從深圳入境,先到上海。他要求參觀復旦大學及上海芭蕾舞學校,對當時國內(nèi)教育情況做了進一步的了解。參觀訪問后,連夜寫了“參觀上海復旦大學后的一些建議”,到北京即請老友朱光亞呈周恩來總理,并請總理轉(zhuǎn)呈毛澤東主席。在周總理和當時中央領導人接見他和夫人時,他為科學人才培養(yǎng)問題與“四人幫”進行了十分激烈的辯論,盡管毛澤東主席在后來接見他時,贊同他對發(fā)展科學及人才培養(yǎng)的一些意見,這對當時中國科技和教育產(chǎn)生了一點影響,尤其為以后辦少年班打下了基礎。但整個形勢沒有什么大變化,仍使他憂心忡忡,冥思苦想地思考自己如何能為祖國科教事業(yè)做點事。

3 著手具體幫助中國科學教育事業(yè)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幫”后,政道先生看到了中國的希望。他與美國的潘諾夫斯基教授、吳健雄教授、袁家騮教授等一起研究如何幫助中國發(fā)展科學。

1977年2月第三次訪華,當時的華國鋒主席接見他時,他也陳述了發(fā)展科學、尤其是基礎科學的重要性,且培養(yǎng)人才是關鍵。華國鋒亦表示贊成他的意見。政道先生返美國后,一面與潘諾夫斯基教授、吳健雄教授、袁家騮等學者研究中國正準備建設加速器的方案,提出了建設規(guī)模不太大的正負電子對撞機的建議。一面與更多美國高能物理界科學家商討促進兩國高能物理領域研究的合作。促成了1979年開始的中美兩國政府間高能物理研究的正式合作,確保了后來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建造的成功。

4 1979年親自為國內(nèi)年輕人補課

鑒于“文革”中,國內(nèi)年輕學子缺少學習基礎科學知識的機會,政道先生打算親自為他們補課,得到嚴濟慈、錢三強等老一輩物理學家的贊賞。1978年10月中國科學院正式邀請他回國講課,并做好了各種必備的工作,如專門定制國內(nèi)當時尚未有的投影儀等。1979年5月開始,政道先生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生院給研究生開設了“統(tǒng)計力學”和“場論和粒子物理”兩門課,每天講一上午,通過為期近兩個月的強化補課,講完了他在美國開設二三年的課程。他原計劃給兩百多位研究生講課,結(jié)果全國有33個研究單位、78所高校共1000多人來參加聽課,由于“文革”十年的封閉,國內(nèi)學者幾乎完全不了解國際科技的發(fā)展情況。所以很多老一輩學者,甚至著名科學家趙忠堯、張文裕、朱光亞、朱洪元、胡寧、周光召等都來聽課。他每天凌晨三點起來備課,上午講課,下午是同學之間進行討論,并且他也常參與其中,幫助他們迅速了解國際現(xiàn)代科學的前沿情況。每周還有兩個中午與年輕學子一起吃中午飯,了解他們聽懂多少,并聽取他們意見。看到他們狼吞虎咽的樣子,政道先生曾十分幽默地講:“他們可真能吃啊!”這句話既是指當時物資虧乏,肉類等副食品需憑票,他們平時根本吃不到如此“好飯”。但更多的是,如他常說,這些年輕人對知識的饑渴。

5 創(chuàng)辦CUSPEA

1979年兩個月的講課,政道先生目睹了當時祖國面臨人才斷檔的嚴重危機,憂慮萬分。同時亦深感,為加快祖國科學技術人才的培養(yǎng),只在國內(nèi)舉辦講座來補課是遠遠不夠的。他從自己成長的經(jīng)歷中深切感到,必須盡快為祖國優(yōu)秀的年輕人創(chuàng)造系統(tǒng)學習的機會,特別是讓他們能到美國一流的科學研究院和大學去系統(tǒng)學習,這是為祖國培養(yǎng)人才的一個重要之計,也是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但當時“文革”剛結(jié)束,國家經(jīng)濟十分困難,不可能支持很多人出國學習,而且國內(nèi)還處封閉狀態(tài),根本沒有出國學習的渠道。加之國內(nèi)與美國等國家考試制度和規(guī)則又完全不接軌,美國各院校根本不可能接受中國學生。政道先生花了大量心血和精力,設計和實際操作了中美聯(lián)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項目(CUSPEA),沖破了國內(nèi)外的種種阻礙和困難,竟沒花中國政府和學生家長的錢,完全憑他個人在美國學術界的影響和魅力,在美國物理學家和鄧小平等國內(nèi)領導人的支持下,硬是把不可能的事辦成了。1979—1989年十年內(nèi),共有951位CUSPEA學者,赴美攻讀研究生。這近千名優(yōu)秀物理學人才,今天不少已在學術上取得了斐然成就,成為國內(nèi)和國外科學院的院士,還有的在科技企業(yè)、金融界做出了十分杰出的成績。

二 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的創(chuàng)建

1 構想

在親自補課和創(chuàng)辦CUSPEA后,政道先生仍在考慮國內(nèi)科學人才的培養(yǎng)問題。1986年夏,他與時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的周光召(1987—1998年任中國科學院院長)同在瑞士的歐洲核子中心訪問,兩位物理學家都十分關心中國科學,尤其基礎科學的發(fā)展,深感中國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嚴重落后,仍處于“文革”停頓后的“恢復”階段,不但學術信息獲取不暢,國家經(jīng)濟又十分困難,研究人員工作和生活條件很差,很多“文革”前大學畢業(yè)的優(yōu)秀人才都出國去了。他們兩位憂心忡忡,希望能找到解決的辦法。他們設想,建立一個學術機構,讓國內(nèi)學者持續(xù)及時了解到國外科學研究的最新進展,在學術上能夠充分自由討論交流、并解決穩(wěn)住中青年優(yōu)秀人才的鼓勵機制,這種機構對當時的中國是十分必要的。

2 世界實驗室

此時正值由意大利政府出資的世界實驗室于1986年7月在日內(nèi)瓦正式成立。這是意大利政府為落實1982年由狄拉克(P ?A ?M ?Dirac)、卡皮查(P ?Kapitza)及齊基基(A Zichchi)等世界知名科學家在意大利埃里切(Erice)島的埃托里·馬約拉納科學文化中心發(fā)表的“埃里切宣言”,倡議“科學應為全人類的和平發(fā)展進步服務”而成立的國際非政府的學術機構。1982年的“埃里切宣言”得到世界幾萬名科學家及鄧小平、里根、戈爾巴喬夫等政治家的支持及聯(lián)合國的承認。

世界實驗室的宗旨是提倡科技信息的自由交流,不論地理、政治、意識、宗教和人種的差異,促進發(fā)展中國家的科技人員與發(fā)達國家的同行進行合作研究。即促進東 西,南 北的科技合作,開展對發(fā)展中國家科技發(fā)展項目的支持。

3 與世界實驗室合作

李政道和周光召認真研究了世界實驗室的宗旨后,希望中國能在世界實驗室資助下,在中國國內(nèi)組建一個學術機構,來促進國內(nèi)科學界與世界科學界的交流,使中國學者能及時得到世界科學發(fā)展的信息,并建立相應激勵機制,穩(wěn)定和培養(yǎng)國內(nèi)基礎科學人才,促進中國基礎科學的恢復和發(fā)展。

1979年后,因政道先生一如既往的關心,并投入很大精力幫助中國科學事業(yè)發(fā)展和人才培養(yǎng)。所以每次來國內(nèi)時,鄧小平、胡耀邦、宋平、胡啟立、方毅等領導人都會與他見面,討論中國科學技術發(fā)展和人才培養(yǎng)問題。他的很多建議,如:設立博士后流動站,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以及用自己和夫人的積蓄辦的政基金(推動大學生學做研究)等等,都得到鄧小平等領導人的高度贊賞和支持。

李政道和周光召與對中國很友好的物理學家、世界實驗室主任齊基基教授溝通和商討了此設想,得到了齊基基的支持。政道先生在當年回國與鄧小平等國內(nèi)領導人會面時建議:由中國科學院和世界實驗室合作在中國成立一個中外合作的民間學術機構,亦即世界實驗室的中國分部,受世界實驗室和中國政府的雙重資助。目的是在中國創(chuàng)造一個具世界水平的、寬松的、不受行政和學術流派干涉、面向科學新發(fā)展的研究環(huán)境,資助國內(nèi)科學家進行前沿性基礎研究,促進國內(nèi)研究機構及科學家之間的廣泛聯(lián)系和交流,鼓勵中國科學家在國內(nèi)做出世界水平的研究。中國科學院、國家計委都贊成和支持此事。并得到鄧小平、宋平、方毅等國家領導人的高度贊賞,定名為“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以下簡稱“中心”),方毅為中心題寫了名字。中心于1986年10月正式成立。世界實驗室主任齊基基教授專程來北京祝賀。鄧小平接見了他,并對世界實驗室的支持表示感謝。周光召親擬中心章程,規(guī)定了中心由主任負責。并提議,政道先生為中心“終身主任”。周光召為副主任。1998年路甬祥任中國科學院院長后也擔任該中心副主任。

中心下設“凝聚態(tài)物理分中心”“高能物理和同步輻射分中心”“天文和天體物理分中心”及“理論物理分中心”,后由于資金原因,分中心很快停辦。

中心當時是國內(nèi)唯一具獨立法人,獨立編制的中外合作的民間學術機構。也是改革開放初期,專門以對外科學交流為特色的學術單位。但為便于國內(nèi)外聯(lián)系渠道,出入境簽證等技術性事務的方便,掛靠在了中國科學院,由科學院的有關部門協(xié)助辦理各種事務性手續(xù)及工作。

4 中心宗旨

中心旨在支持和幫助中國科學技術人員獲得科技信息并進行學術交流,資助科研人員在中國國內(nèi)進行基礎前沿研究,建立不受行政和學術流派影響的寬松學術環(huán)境。各種學術觀點均可得到展現(xiàn)。

三 一個新型的學術交流與人才培養(yǎng)的平臺

1 常年舉行學術活動

中心主要工作是常年不斷舉行各種學術交流研討會,向全國開放。讓國內(nèi)學者及時了解國內(nèi)外學術進展的情況。同時,進行學術的交流,培養(yǎng)人才。

由政道先生領導的中心,聘請了30多位國內(nèi)物理學為主的、有一定的成就并在研究第一線的科學家,其中大都是中青年院士,組成中心學術顧問委員會。每年開兩次會,對國外學術的發(fā)展及國內(nèi)的需求,進行認真分析研究后,確定下一個半年的各個學術研討會內(nèi)容、以及各個學術活動的組織者和主持人,一般都選定該研究領域第一線的領軍人物進行組織工作,同時確定人數(shù)和時間的分配。

2 每年一、二次大型國際學術活動

大型國際學術活動為顧問委員會選定國際前沿和國內(nèi)急需的學術研究議題后,由政道先生親自策劃、組織、安排和主持。如1987年舉行的“粲物理”國際研討會,就是在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和北京譜儀建造即將建成時,為確定首先進行的物理實驗題目。這個會議就是國際上“粲物理”頂尖的理論和實驗學者共同深入研討,對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及北京譜儀上首批開展物理實驗項目有極大的作用。對國際“粲物理”的研究起了很大作用。

在中心舉辦大型國際學術會議的方式上,政道先生選擇世界上該領域前沿工作的5至7位第一線學者,來中國參加一周左右的研討會,并規(guī)定每人一般要講三次以上,每次都不少于1小時。將該研究領域的由來、發(fā)展情況研究的困難和前景、專利申請進展等都要講清楚,使聽者對這領域的研究前世今生都弄明白。報告人還必須自始至終參加會議并參加討論,以使國內(nèi)參會學者有機會與這些第一線研究的報告人認識并深入交流,后續(xù)還可保持聯(lián)系、溝通、請教和研討,使我國參加會議的學者都能很快進入到這領域的前沿從事研究。

為便于年輕學者、尤其是研究生更快更有效地學習到該領域的知識,政道先生還在會前安排了二至三天的“會前準備班”,請國內(nèi)該領域的“學長”講授這方面的基礎知識,以提高會議的效果。

20年來中心舉辦國際學術討論會18次,有幾千人次與會,還有不少年輕學者旁聽。

中心雖以物理學研討為主,但他亦十分關注環(huán)境等方面的研討,1990年中心舉辦了關于地球危機的學術研討會。此后,還舉行過“中國水資源持續(xù)開發(fā)利用”“中國酸雨及其控制”“荒漠化防治、黃河斷源和北方缺水問題”“中國草原的經(jīng)濟效益問題”的討論會。1994年又舉辦了“21世紀中國的環(huán)境與發(fā)展”大型學術研討會,中央主管領導與會并作了有關學術報告,還參加了討論。該會收到了109篇有關環(huán)境的論文并匯制成論文集,成為中國與聯(lián)合國環(huán)境機構重要文獻。

1996年舉辦的“加速器驅(qū)動核裂能源”學術研討會,包括了用加速器驅(qū)動核裂變和用激光壓縮點火核裂變等,產(chǎn)生能源的問題的研討。王淦昌、朱光亞、于敏、胡仁宇、賀賢土、王乃彥、何祚庥、李家明、方守賢等11位院士參加研討會。此后,中心又舉辦了一次這方面的研討會。后來由于中國科學院原子能研究所對此問題有極大興趣,這方面學術研討活動就轉(zhuǎn)由原子能所主辦了。

3 常年舉行專題學術交流研討的“工作月”

政道先生主持顧問委員會確定中心的學術活動主要是物理領域,尤其是凝聚態(tài)物理、粒子物理、光學及激光、天文等方面內(nèi)容,并隨著科學的發(fā)展,擴展到了超級平行計算機、納米技術、神經(jīng)網(wǎng)絡、生物芯片、清潔核能及考古等空白和交叉學科的專題。由顧問委員會決定后,專題的學術研討會一般就由國內(nèi)該領域第一線工作的權威學者具體組織、主持,規(guī)模可大可小,一般幾十人,時間可長可短,短的可為一周,長的也可為幾周,形式多樣。為給國內(nèi)學者創(chuàng)造一個寬松的互相交流、討論、啟發(fā)的學術環(huán)境,所以學術討論會議都給予充分的報告和交流時間,尤其是理論方面,采用他提出的“報告—討論—相互啟發(fā)—工作—報告”的循環(huán)模式的工作形式。因而這種專題學術活動被稱之為“工作月”。一般受邀的國內(nèi)領域?qū)W者都來參加,并帶著研究生,而且有的“工作月”還請一兩位國外的該領域一線研究人員參加,進行廣泛充分的研討和交流。

4 “雪中送炭”的強化培訓

中心還按政道先生“雪中送炭”的思想,針對國內(nèi)特定的需要,舉辦特別的強化培訓班,如1998年國內(nèi)計劃在上海建設一個同步輻射光源,急需培養(yǎng)一些年輕的骨干人才。于是中心在1998年和美國加速器學校(USPAS)合作從美國、歐洲聘請了30位國際上著名的加速器物理和技術專家,2名中國加速器專家為教師,在北京開辦了“1998年中國加速器物理學?!保–APS98)。來自全國相關大學和研究所的118人(其中博士35人、碩士23人、研究生33人、學士23人、其他4人)參加了這個為期一個月的強化培訓。開始兩周全體都上“加速器引論”的基礎課,后兩周共開14門專題課,每個學員可選兩門。每天師生都從清晨到深夜一起學習、討論,強度很大,為上海同步輻射光源和中國加速器建設和運行培養(yǎng)了一批人才。

5 邀請海外學者回國參加學術活動

1989年下半年后,一些西方國家對中國實行了“制裁”,停止了與中國的科技交流。為應對因國內(nèi)與國際學術的交流減少而產(chǎn)生的對中國基礎研究的影響,中國科學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國家計委領導與政道先生商討,提出了“海外青年學者歸國訪問計劃”。1990年夏開始邀請在海外學有所成的青年學者,共211人,其中很多是CUSPEA學者,回國進行幾周的學術訪問,參加中心的“工作月”學術活動。向國內(nèi)學者介紹國外的科學發(fā)展信息情況及其本人的學術成就。使國內(nèi)繼續(xù)了解國際科學發(fā)展的情況。同時,他們“來去自由”,也使得他們把國內(nèi)所見所聞的真實情況,在返回美國等西方國家后向公眾介紹,對消除國外的種種誤解和不實之傳說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6 推進科學與藝術的交流和溝通

中心在進行促進國內(nèi)科學學術交流的同時,還推動了科學與藝術的溝通。政道先生本人有很高的文化藝術修養(yǎng),對藝術、尤其繪畫和古代瓷器有相當?shù)呐d趣和造詣。他認為,科學與藝術兩者共同的基礎都是人類的創(chuàng)造力,追求的目標都是真理的普遍性,都源于人類活動的最高部分,都具有自己的深刻性、普遍性和永恒性??茖W與藝術猶如硬幣的兩面,是人類進步的兩翼。他借中心的科學學術研討會的機會使科學家與藝術家進行交流和溝通。他請李可染、吳冠中、黃胄、常沙娜、劉巨德等著名畫家分別通過創(chuàng)作表達中心某國際學術研討會科學含義的主題畫,作為該會的標志。一般是由他與畫家朋友進行交流溝通,介紹這個學術研討會的科學內(nèi)涵,邊說明邊勾畫,再由畫家根據(jù)自己理解的科學含義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有的作品完全改變了畫家的原風格,成為創(chuàng)新的作品。以至于有些作品,我送到“榮寶齋”去裝裱時,“榮寶齋”師傅不相信是這位畫家之作。這些在當時引起了科學界、藝術界乃至新聞、出版等各界的關注和興趣。同時,每次國際學術會議以主題畫為主體的海報,政道先生又都請當時中央工藝美院裝璜設計的老師進行設計,亦成為藝術佳品。被很多科學家收藏。

中心還分別在他主持下與黃胄藝術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科技日報》合作舉行了幾次“科學與藝術展”,每次都引起社會各界很大興趣。

7 計算機服務

1986年中心成立時,國內(nèi)大學和研究所的計算機性能很低且很少,大大影響了很多科學研究的進行,因此國內(nèi)急需大型計算機。在政道先生推動下,中心與世界實驗室商定,由世界實驗室出資近70萬美元為中心購買了當時很先進的美國DEC公司的VAX8550計算機和配套設備,無償向全國科技人員開放,當時有幾百名科技人員使用了這臺機器。這臺VAX8550的CPU的利用率達90%以上,是當時國內(nèi)利用率最高的計算機之一。

8 穩(wěn)定人才的激勵機制

1986年夏,李政道與周光召在瑞士CERN討論中國科學發(fā)展時,令兩人都十分憂愁的還有當時由于國內(nèi)經(jīng)濟狀況,中國從事科學研究的人員待遇太低這一問題,一級研究員每月工資才人民幣360元,“文革”前大學畢業(yè)的研究人員每月僅幾十元,以致一些優(yōu)秀的中青年科學家紛紛出國去工作,特別是基礎科學研究隊伍很不穩(wěn)定,人才流失現(xiàn)象很嚴重。而當時國家的經(jīng)濟力量又不可能解決這個問題。政道先生提出了通過世界實驗室提供的資助,先在中心的凝聚態(tài)物理、粒子物理和同步輻射、天文及天體物理、理論物理四個領域,聘請少數(shù)從事基礎科學研究的中青年骨干為中心研究成員,任期一年。給他們相當?shù)慕蛸N,改善他們的生活,以穩(wěn)住他們在國內(nèi)進行科學研究。中心的研究成員分特別成員和一般成員兩類。特別成員一般在55歲以下,可連任一次,1986—1989年共三屆,每人每年可獲6000美元的津貼,其中5000美元可自己支配,共55人;一般成員一般40歲以下,不得連任,三屆共72人,每人每年可獲4000美元津貼,其中3000美元可自己支配。經(jīng)政道先生與世界實驗室多次研究,世界實驗室同意提供這筆費用。政道先生親自主持評選委員會,認真、嚴格、公正評定了在國內(nèi)相關學術領域有成就的中青年骨干。除學術成就外,唯一的條件是他們在任期內(nèi)必須在國內(nèi)從事科學研究。這樣的津貼大大改善了這些優(yōu)秀中青年骨干的生活和工作條件,某種程度上穩(wěn)住了一些物理學研究人才,1989年后,世界實驗室停止了這項資助。但隨著國內(nèi)經(jīng)濟的發(fā)展,國內(nèi)科技人員的生活待遇也已有了很大提高。

中心還設立了另一個“協(xié)聯(lián)成員”的激勵機制,激勵國內(nèi)科研人員,尤其是年輕科研人員參與國際科學的交流與競爭。國內(nèi)科學工作者均可申請為中心的“協(xié)聯(lián)成員”。凡在中心規(guī)定的國際一流學術刊物上發(fā)表科學論文的“協(xié)聯(lián)成員”,均可獲中心100美元以上的獎金。這個措施大大改善了當時一些從事基礎研究的優(yōu)秀中青年研究人員的生活條件,30多年后這些人均已成材,成為了中國基礎科學的領軍人物了,仍會?;貞洰斈昕恐行馁Y助的津貼“脫貧”的情況。

四 管理即服務

1 精干有效的管理

中心不但學術上由政道先生直接領導,而且行政管理上亦由他直接領導,他強調(diào)中心只是個為學術交流、溝通的平臺。中心的管理工作就是服務。中心內(nèi)不設機構。

中心學術方面工作由葉銘漢院士和趙維勤研究員協(xié)助,成立前期日常行政事務管理工作曾先后由裘照明、李小源協(xié)助。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建造工程時期,政道先生在國內(nèi)的主要精力放在幫助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的建造上。我負責他與工程領導小組的聯(lián)系、溝通。1987年工程結(jié)束后,我到中國科學辦公廳工作后就兼任中心秘書長,協(xié)助他處理中心及他在國內(nèi)其他工作。從1983年開始,政道先生在國內(nèi)期間,我都全程陪同并協(xié)助他工作。1996年他的夫人秦惠女士逝世后,他每次回國時,我每天晚飯后與他一起討論工作或陪他聊天至深夜。他學術淵博,使我受益匪淺。他不在國內(nèi)期間,每天還都與我有傳真來往,有時甚至有二三個傳真。他還常讓他身邊的弟子龐陽給我打電話,傳達他的意見。2000年我從科學院退休后,仍在中心工作,直到2007年我因患腦血栓請辭徹底退休。

中心機構簡單,人員很少。除上述幾位協(xié)助他工作外,中心正式在編人員只有滕麗、吳少華二位負責中心與有關部委、大學,以及中國科學院辦公廳、外事局、計劃局等部門日常事務的聯(lián)系,以及中心內(nèi)部財務出納和管理外聘的幾位文秘、司機和勤雜人員。王垂林負責計算機管理和維護工作。

政道先生親力親為,大到安排與中央領導同志的會面,小到過年賀卡的制作,他親自過問安排,甚至手把手教外聘的年輕工作人員復印及整理文件。

2 資金

(1)中心是由中國政府和世界實驗室共同出資,中國國家計委投資建設辦公和會議場所、部分參加會議人的住宿公寓以及購買車輛等。中國科學院則負責撥發(fā)工作人員的工資和日常行政費用。

中心不設財務部門,國內(nèi)的財務由科學院辦公廳財務處代為管理。

(2)凡是當時中國財政規(guī)定不能報銷的一些費用,如部分來參加會議的國內(nèi)外專家及研究生的交通和在京開會的食宿費用,招待宴請國內(nèi)外科學家、藝術家以及下午茶等費用均向世界實驗室核銷。

20世紀80年代中期,國內(nèi)物資還十分匱乏,中心的辦公家俱等均由意大利進口,公寓的煤氣罐由國務委員兼國家計委主任宋平批了才解決的。

隨著中國經(jīng)濟的高速發(fā)展,我國對科學技術投入也有了大幅增加。世界實驗室2005年后停止了對中心資助。此后,中心的經(jīng)費全由中國方面支持。

3 在中國開始了下午茶

1986年中心開始舉辦學術活動時,政道先生提出,要在會議休息時,提供咖啡和小點心,稱“下午茶”。因當時大學畢業(yè)生工資才幾十元。而北京“友誼賓館”一杯咖啡就要30多元,國內(nèi)學術會議尚從未有過這樣高的“待遇”。我表示,“是否太奢侈了”。政道先生當即對我說:“你就先辦吧,但可以買大瓶的雀巢咖啡來自己沖兌,可以便宜些。”還開玩笑說:“別兌水太多,太稀了啊。”他顯然知道,我雖照辦了,但并沒想通。幾天后,一次晚飯之余,喝茶聊天時,他說:“我知道你沒想通。下午茶源于英國劍橋、牛津大學已幾百年了,它對科學的交流溝通起了非常大的作用,科學家在下午休息時,邊喝咖啡或茶,邊自由、輕松談天;特別是不同學科或?qū)W術觀點在交談中得到啟發(fā),而產(chǎn)生了很多突破,甚至是很多諾貝爾獎項目產(chǎn)生的源頭”。由此不但使我對“下午茶”在科技發(fā)展的作用有了了解,也更加深了我對廣泛、自由、寬松環(huán)境下的交流、溝通碰撞出思想火花對科學技術的突破作用的理解。特別我們中心,一般同時進行幾個不同學術領域的學術“工作月”,“下午茶”時,使各不同“工作月”參加者互相認識、互相交流、互相啟發(fā),彼此有著很好的促進?,F(xiàn)在“下午茶”在國內(nèi)被稱之為“茶歇”,已成為國內(nèi)學術活動的程序了。“下午茶”也應算是中心在中國的首創(chuàng)吧。

五 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的歷史作用

每次專題“工作月”和國際學術會議后,中心都總結(jié)出版一本論文集,對推動國內(nèi)有關領域研究有很好的作用。至2006年9月,20年來中心每月都會舉辦一次以上人數(shù)及時間長短不等的“工作月”式的學術交流活動,累計共350次以上,參加者超過2萬6千人次。大型國際學術會議18次,幾千人參加?!爸行摹眱?nèi)部出版國內(nèi)學術文集168集,國際學術會議文集12集,國際一流學術刊物上發(fā)表文章達3991篇。

由于中心這個激勵的方式帶動了國內(nèi)高校和研究機構對優(yōu)秀科學論文的獎勵。使2005年我國學者在國內(nèi)外學術刊物發(fā)表的論文,被SCI收錄的總數(shù)已進入世界各國排名第五。

因此,中心在“文革”后對中國科學工作的恢復及發(fā)展、人才培養(yǎng)的作用,完全可與1982年發(fā)表“埃里切宣言”的意大利的“埃托里·馬約拉納科學文化中心”相媲美,該機構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20年中,開設近1200門課程,全世界140個多國家近千大學和研究機構,約十萬人曾在這里培訓和科學交流,對二次大戰(zhàn)后,歐洲科技復興和發(fā)展起著重要作用。

20世紀80年代的改革開放初期,中心幾乎是國內(nèi)唯一面向國內(nèi)外開放科學交流的學術機構。當年中心所進行的國內(nèi)外學術交流活動,隨著中國越來越開放,在進入21世紀后,國內(nèi)各科學機構和大學均已廣泛開展,遍地開花,中心已無當年特殊優(yōu)勢。中心體制也在2021年改由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所領導。但李政道、周光召在鄧小平等中央領導人支持下創(chuàng)辦的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沖破了“文革”十年造成的封閉局面,促進了中國科學工作重新對外開放和交流。撫今追昔,1915年任鴻雋、秉志、周仁、胡明復、趙元任、楊杏佛、王琎等中國現(xiàn)代科學先驅(qū),創(chuàng)辦了中國最早的民間綜合性現(xiàn)代科學團體“中國科學社”,引進了現(xiàn)代科學。從某種意義上,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可以說是傳承了中國科學社的余緒,80年代重新開啟了中國現(xiàn)代科學事業(yè)對外開放的局面,在中國現(xiàn)代科學史上留下了輝煌一頁!

Li Zhengdao and China Center of Advanc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commemorate the 95th anniversary of the birth of Mr ?Li Zhengdao

LIU Huaizu

Abstract:This paper reviews the establishment of China Center of Advanc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moted by Li Zhengdao, who led the center to carry out academic exchanges and promoted the re opening and exchange of Chinese science to the outside world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center in the past decades was a glorious chapter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science.

Keywords:Li Zhengdao(Tsung Dao Lee), CUSPEA, China Center of Advanc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猜你喜歡
李政道
李政道的考卷
李政道先生畫中的科學元素
李政道:我不是來表演的
我不是來表演的
李政道和秦惠箬的芝城之戀
多扣15分
李政道赴美深造記
大師的大師
經(jīng)驗的陷阱
特殊教育成就了李政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