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忠
(廣東省潮州市饒平縣建饒鎮(zhèn)饒中小學 廣東 饒平 515700)
少年強則國強,對整個國家而言,少年的發(fā)展關乎祖國未來的發(fā)展,所以我們要重視學生在每個階段的教育。無論是個體的發(fā)展,還是整個民族的發(fā)展,最終要的是有正確的發(fā)展方向,而德育,就是對方向最好的把握。一個人的思想決定其個人的行為,而一個人的行為又決定著一個人的未來,也就是說,一個人的思想可以影響到這個人未來的發(fā)展,思想的高度在某種意義上意味著發(fā)展的長遠。因此對小學生的思想教育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而小學語文的學科性質,正是非常適合對小學生進行思想和道德品質的教育。文以載道,小學語文中的每篇課文都是經(jīng)過專家精挑細選,同時蘊含著豐富的內容和教育意義的。從尊老愛幼、尊師重道的個人品德教育,到堅強勇敢、誠實守信的個人品質教育,再到愛黨愛國、熱愛和平、保護環(huán)境等等價值觀教育。小學語文通過形象生動的語言,將每一項優(yōu)良的品質用鮮明的人物形象表現(xiàn)出來,通過優(yōu)美的句子,將祖國大好山河和美好的風土人情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讓學生雖然接觸的是文字,卻仿佛能親身體驗和感受,激發(fā)學生對優(yōu)良品質和美好精神的向往。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教育不僅是語文學科的課程目標之一,也是學科性質所決定的。[1]
2.1 小學語文教學中注意學生的情感體驗。對于小學生的思想教育,從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入手會有更好的效果。因為小學生的思維發(fā)展不夠成熟,感性的認識更容易引起兒童的注意,在小學生心目中形成對引起情感體驗的事物的記憶。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注重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小學語文的內容廣泛,有描寫祖國大好河山,有講述一方風土人情,也有各類神話故事和童話故事,有人物傳記和歷史故事,但每一篇課文都具有自己獨特的教育意義。教師在備課的時候要能從多個角度挖掘每一篇課文對學生的教育意義,然后通過設計課堂讓學生產(chǎn)生情感體驗。對于學生來說,每一篇課文不再是簡單的文字和句子的組合,而是一種精神和思想的傳遞。[2]例如在《開國大典》一課的學習中,教師可以在課前尋找相關的視頻資源,在課堂上介紹開國大典的時代背景,然后通過視頻,讓學生直觀地感受開國大典的盛況,使學生體會中國共產(chǎn)黨自成立以來,經(jīng)過了頑強的斗爭和不懈的努力,才迎來了全國的大解放,才真正開始了人民當家做主的新中國。通過視頻的形式,讓學生們體會開國大典時全國人民為新中國的誕生而歡欣鼓舞的心情,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國家自豪感,同時引導熱愛祖國,同時使學生明白每一個青少年對祖國發(fā)展都負有義不容辭的責任,更有義務維護祖國的安全和穩(wěn)定。
再如在《只有一個地球》的學習中,教師可以讓學生看一些關于地球資源現(xiàn)狀的紀錄片,還可以讓學生了解一些某種必需資源較為匱乏的地區(qū)人民的生活狀態(tài),使學生明白在浩瀚的宇宙中,雖然有著數(shù)不清的星體,但唯一孕育了眾多生命的星體就是我們生活的地球,而且在這個地球上,所有的資源都是有限的,一些原本可再生的資源現(xiàn)在也面臨著匱乏的危機。讓學生產(chǎn)生對人類生存下去的危機感,進而明白珍惜資源的重要性,懂得保護地球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重要性。引導學生不但要從自身做起愛護環(huán)境珍惜資源,也要做好宣傳,為更多的人能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而貢獻自己的力量。
2.2 小學語文教學中注意與學生的習慣養(yǎng)成相結合。根據(jù)認知行為理論的觀點,可以通過改變行為來改變一個人的認知。在小學生價值觀形成的過程中,如果要改變學生的一些固有觀念,要先改變學生的行為,讓學生在改變行為的過程中逐漸改變自己的觀念。另外,在學生的德育教育中,習慣養(yǎng)成也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檢驗一個人是否相信某個道理最好的方法,就是看他有沒有按照這個道理做出來。因此在小學生德育教育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培養(yǎng)學生的行為習慣,行為可以改變想法,想法同時會指導學生的行為,二者相輔相成。那么,如何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行為習慣呢?小學語文所包括的方面是非常廣泛的,其中需要對學生個人品質的教育,例如,堅持和勇敢,誠實和正直,在進行素質教育的時候,教師可以根據(jù)現(xiàn)在學生的生活實際,要求學生慢慢養(yǎng)成某種習慣。如在《夏天里的成長》一課的學習中,作者通過描寫夏天萬物生長的自然規(guī)律,來提醒我們珍惜時間,通過有限的時間里盡量用力地長。在引導學生明白時間的寶貴和珍惜時間的重要性后,要求學生制定每天節(jié)約五分鐘的計劃,旨在通過改變學生某個拖延時間的行為來達到節(jié)約時間的目的。學生可以每天在小組分享自己節(jié)約的五分鐘給自己的生活帶來了哪些變化,一周或者一個月可以進行班級分享活動,讓同學們就自己節(jié)約時間的計劃進行總結和分享。小學教學要善于從課文的啟示出發(fā),設計一些活動來達到小學生習慣養(yǎng)成的目的,通過改變小學生的行為和習慣,進而改變小學生的思想。
2.3 小學語文教學中注意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現(xiàn)在的小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與物質條件跟以往相比,都有很大的提高。再加上網(wǎng)絡時代的影響,小學生的思想和生活習慣都和以往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在對小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時,需要結合小學生生活的實際情況來進行教育。小學語文中的有些課文是在與當今社會發(fā)展相去甚遠的時代背景下完成的,特定的時代背景會有特定的情感召喚,所以在這樣有跨度的時代背景下,如何讓學生能體會到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又如何讓學生通過課文的學習來形成正確的思想和價值觀呢?我的答案是,小學語文教師需要在透徹理解課文的教育意義的背景下,結合小學生的生活實際,對小學生進行教育。在教學《狼牙山五壯士》這篇課文的時候,小學生生在和平時代,也許無法體會到戰(zhàn)亂時期每個革命戰(zhàn)士自我犧牲的精神,他們臨危受命,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一心只想著抗戰(zhàn)的勝利。對于或是獨生子女或是備受家長寵愛的小學生來說,為了更多人的安危而犧牲自己的偉大精神是很難體會到的。這時候小學語文教師需要結合生活實際,進行潛默易化的教育。再如疫情期間的逆行者和眾多的抗疫英雄。在祖國處于危難之中、人民處于災難之中,我們需要貢獻自己全部的力量,就是最好的體現(xiàn)。另外教師可以多尋找一些身邊的平民英雄,往往榜樣離我們越近,對我們的影響就越大。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在此類課文的學習中結合身邊的一些典型的案例,來增強學生對某種精神的更深刻的理解,進而改變學生的思想和價值觀,達到小學語文中滲透德育教育的目標。
其次,可以通過讓學生感受生活來進行德育教育。學生對生活各種現(xiàn)象的所思所感本身是體現(xiàn)和形成兒童價值觀和人生觀的方式之一,語文教學包含聽、說、讀、寫,在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都可以滲透德育教育。其中,寫作是能與生活實際相結合的更好的方式。小學語文教學可以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各類事物或者各種現(xiàn)象,同時引導學生對生活現(xiàn)象進行思考,能夠通過文字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如:在學習課文《橋》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先根據(jù)課文的內容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同時引導同學們去主動發(fā)現(xiàn)身邊類似的例子,學生在進行觀察之后,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寫下來,然后在小組分享,將小組一致認為更能引起感情共鳴的文章在班級內共享。這種方法既可以鼓勵學生關注自己的生活,又可以將課文所表達的教育意義更進一步地被學生理解,對學生思想道德的教育是十分有效的。語言是思維的外衣,我們把思維外化成語言的過程,也是我們進一步確定自己思想的過程。所以讓學生觀察生活、書寫生活,也是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重要的方法之一。
在素質教育的影響下,小學語文課程不再只是為應對考試而進行傳統(tǒng)的講授知識,同時也要注重對學生思想道德和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同時需要對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有正確的引導。所以小學語文教師要在課程中努力探索各類新的方法和方式,在語文教學中始終秉承立德樹人的教育觀,小學語文的教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需要教給學生做人的道理。另外小學階段是一個人價值觀培養(yǎng)的重要階段,在這個階段,教師需要讓學生接收到愛國主義的教育、精神文明教育、道德情操的教育和遠大理想的教育。小學是開始接受系統(tǒng)教育的基礎,在這個階段,對小學生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的教育對小學生的發(fā)展是十分重要的,德育滲透在小學階段的方方面面。由于小學語文學科的特點,在小學語文中滲透德育教育是課程目標的要求。小學語文學科的人文性、語言所蘊含的思想道德教育的素材的廣泛性、語文的生動性和形象性,這三個特點決定了在小學語文教育中滲透德育教育是有很大的優(yōu)勢。小學語文教師需要不斷創(chuàng)新,利用語文學科和教材本身的優(yōu)勢,在教學過程中滲透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為學生有更好的發(fā)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