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豪 李明航
通過對《論語》全文分析,并結(jié)合《史記·孔子世家》和《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的史料記載,總結(jié)出《論語》中孔子對子路的評價有“好勇”“野”“喭”“果”“兼人”“具臣”“佞”“升堂未入室”等,展現(xiàn)出子路更加全面立體的人物形象。通過全面分析孔子對子路評價形成的原因,總結(jié)出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育方法,以及孔子對“勇”“君子”“中庸之道”“為臣之道”的定義。
《論語》中“子路”二字出現(xiàn)48次;“季路”二字出現(xiàn)4次;“由”字出現(xiàn)35次;與子路有關(guān)的有26處,包括仲由3處。子路其名共計出現(xiàn)78次?!白勇贰倍殖霈F(xiàn)于32個章節(jié),“季路”二字出現(xiàn)于4個章節(jié),“由”字出現(xiàn)于19個章節(jié),除去重復(fù),《論語》513章中,子路其名共計出現(xiàn)于41個章節(jié)。由此可見,子路作為孔子弟子,經(jīng)常跟隨孔子左右,受到孔子言傳身教,耳濡目染,深受其影響。
以往人們對子路的認(rèn)識,更多是從“好勇”的角度來看。而通過對《論語》文本分析,結(jié)合《史記》記載,可以看出孔子對子路的評價是“好勇”“野”“喭”“果”“兼人”“具臣”“佞”“升堂未入室”等??鬃釉u價子路的本性喜好為“好勇”,孔子評價子路的言語表達為“野”和“喭”,孔子對子路的行為舉止評價為“果”和“兼人”,孔子對子路的從政能力評價為“具臣”和“佞”,孔子評價子路的音樂和志向境界為“升堂未入室”。
一、本性好勇
《論語》中“勇”字出現(xiàn)16次,散見于12個章節(jié)。孔子評價子路的本性喜好是“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論語·公冶長》。以下凡引《論語》,只注篇名)首先說明孔子評價子路為“好勇”。其次子路的“好勇”卻并非孔子所說的君子“三達德”之“勇”。再次子路好勇的精神大大超過孔子,就會“過猶不及”,不知節(jié)制。故孔子最后評價子路是“無所取材”。
孔子認(rèn)為修身必先讀書為學(xué)。而子路不重視好學(xué)修身,認(rèn)為“何必讀書然后為學(xué)”,更認(rèn)為正名是“迂”的表現(xiàn),故被孔子斥為“佞”。為此,孔子通過“六言六弊”告訴子路“好勇”的基礎(chǔ)是“好學(xué)”??鬃诱J(rèn)為勇是以“義”為上,而子路問勇,卻沒有阻止季氏發(fā)動不義之戰(zhàn),沒有見義勇為,非孔子所謂君子之“勇”。孔子認(rèn)為勇的行為過程要符合“禮”。子路作為孔門弟子,卻“使門人為臣”,僭越禮法,被孔子斥為“行詐”。孔子認(rèn)為勇要有智謀,認(rèn)為子路是“暴虎馮河,死而無悔”,是莽夫之勇,血氣之勇,勇而無謀,勇而無智;不如“臨事而懼,好謀而成”之勇??鬃诱J(rèn)為勇者不懼是“勇者”的最高境界。當(dāng)子路聽到別人說自己的壞話時,不假思索,直接暴起要殺人,以力服人,是匹夫之勇、血性之勇,也體現(xiàn)出其懼怕流言蜚語的攻擊。而孔子,不懼流言的惡意中傷,不怨天不尤人,以命相勸,阻止子路,真正做到了“勇者不懼”。不僅如此,孔子在面對“陳蔡之圍”的生死困境時,同樣展現(xiàn)了“勇者不懼”的境界。
子路本性“好勇”,卻表現(xiàn)出“好勇不好學(xué)”“勇而無義”“勇而無禮”“勇而無謀”“勇而有懼”。孔子提倡的君子三達德之“勇”是:“好勇”以“好學(xué)”為基礎(chǔ),“勇為”以“義”為動機,“勇”的行為以“禮”為規(guī)范,“勇為”的過程以“知”為價值判斷,“勇者”的表現(xiàn)為“不懼”,“勇”統(tǒng)攝于“仁”。為此,孔子教導(dǎo)子路要勇而好學(xué)、勇而有義、勇而有禮、勇而有智、勇而不懼。
二、言行野喭
《論語》中“野”字出現(xiàn)3次?!耙霸沼梢?!”(《子路》)是子路認(rèn)為孔子為政先正名的“迂”,而孔子則斥責(zé)子路為“野”。“質(zhì)勝文則野”(《雍也》)根據(jù)孔子對“野”的定義看,子路是質(zhì)好勇而文不足?!跋冗M于禮樂,野人也”(《先進》)《論語》中“喭”字的出現(xiàn)只有1次,“由也喭”(《先進》)質(zhì)言之,孔子對子路的言行評價是“野”“喭”。
孔子認(rèn)為治國必先正名。而子路認(rèn)為“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從子路的言語來看,其言語是粗俗的,是野而無知的。從子路的態(tài)度來看,其行為對孔子是不敬的,是野而無禮的。從子路的思想來看,其認(rèn)為正名思想不合時宜。因此,孔子評價子路“野哉由也!”而孔子對“野”的評價是“質(zhì)勝文則野”(《雍也》)。
在《論語·先進·侍坐》篇,孔子主張為國以禮,其言有讓。而子路主張為政以勇,其言不讓??鬃又鲝堉?jǐn)言慎行,謙虛禮讓。而子路言行表現(xiàn)則為魯莽武斷,驕傲自大。孔子不僅發(fā)出了“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里仁》)的感嘆,而且指出了“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八佾》)的禮讓思想。由此看出,子路言行野而不讓,思想為政以勇,而孔子認(rèn)為君子之言行在于“文質(zhì)彬彬”,君子之爭在于“揖讓”,治國之政在于“正名”與“禮讓”。
孔子認(rèn)為“務(wù)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雍也》)。而子路“問事鬼神”“敢問死”(《先進》)。當(dāng)孔子疾病之時,“子路請禱”(《述而》)??鬃诱J(rèn)為禮的內(nèi)在本質(zhì)是仁,禮的情感基礎(chǔ)是孝,而非“玉帛”和“鬼神”??鬃诱J(rèn)為“非其鬼而祭之,諂也”(《為政》),而子路“問事鬼神”“問死”“請禱”“淫祀”,皆是野而無知的言行表現(xiàn)。
子路言語粗俗,頂撞孔子;其言不讓,非“君子之讓”;為國以勇,非“禮讓為國”;問事鬼神,言語無知;請禱淫祀,行為近“諂”。這是孔子評價子路“野”“喭”的原因。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孔子在政治上提倡“正名”和為政以禮讓的思想,在做君子上,提倡文質(zhì)彬彬和揖讓的言行標(biāo)準(zhǔn);在對待鬼神上,提倡敬而遠之的態(tài)度。
三、果而兼人
《論語》中“果”字出現(xiàn)4次,其中“由也果”(《雍也》)是孔子正面評價子路的。《論語》中“兼人”二字出現(xiàn)只有1次,“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進》)是孔子對比冉求和子路后,側(cè)面評價子路的。
當(dāng)季康子問孔子,子路可使其從政時,孔子對子路的評價為“果”,對子貢的評價為“達”,對冉求的評價為“藝”。當(dāng)季子然問孔子,子路和冉求可謂大臣時,孔子對子路和冉求的評價為“具臣”。當(dāng)子路與冉求同問孔子“聞斯行諸”時,孔子鼓勵冉求,約束子路,因為孔子認(rèn)為“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進》)。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對子路的評價為果而兼人,具臣而非大臣。因此,子路和冉求是孔門弟子的政事科的代表。
孔子評價子路“果”的原因主要在于數(shù)阻孔子為政,從《論語》所載“子見南子”“公山召孔”“佛肸召孔”“葉公問孔”四事中,體現(xiàn)出子路的“果敢而窒”、不知變通、果敢而行、“不得其死”的行為特點和結(jié)果。
在“子見南子”一事中,“子見南子”體現(xiàn)出孔子提倡的“君子時中”的權(quán)變思想。而“子路不說”則體現(xiàn)出子路“果敢而窒”的思維定勢。孔子認(rèn)為“魯衛(wèi)之政,兄弟也”(《子路》),魯君因中了齊國的美人計,而荒廢朝政,孔子在子路的勸說下離開魯國??鬃拥恼伪ж撘蛑荒茉隰攪鴮崿F(xiàn),打算退而求其次,希望在衛(wèi)國實現(xiàn)“東周夢”。而在孔子付諸實踐的過程中,又受到子路的質(zhì)疑,繼而“矢之”。
在“公山召孔”一事中,“子欲往”體現(xiàn)出孔子堅持追求理想,通權(quán)達變的思想。而“子路不說”再次出言阻止,體現(xiàn)出子路“果敢而窒”的思維定勢,以及傲慢無禮的態(tài)度?!叭缬杏梦艺撸崞錇闁|周乎”(《陽貨》)體現(xiàn)出孔子希望恢復(fù)東周禮樂制度的政治理想和“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態(tài)度。
在“佛肸召孔”一事中,子路轉(zhuǎn)換策略,以孔子教育弟子的話“親于其身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陽貨》)來阻止孔子前往??鬃右浴皥浴薄鞍住泵髦荆w現(xiàn)出孔子自信不僅能堅守正道,堅守“出淤泥而不染”之志,而且希望通過自身的努力,成為有用的“匏瓜”,實現(xiàn)“東周夢”。
在“葉公問孔”一事中,“子路不對”體現(xiàn)出子路認(rèn)為葉公僭稱公,有超越禮數(shù)的地方,所以不對。從孔子對子路的回答來看,孔子愿意結(jié)交葉公,并希望通過葉公接近楚王,借楚王實現(xiàn)以德治國,以禮齊民的為政理想,借楚國實現(xiàn)“東周夢”的。
除此之外,從《論語》中通過子貢、閔子騫、子路的對比中,還可以看出子路行為的“果”。
首先,從三人擅長領(lǐng)域來看,“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xué):子游,子夏”(《先進》)。閔子騫善德行,子貢善言語,子路善政事。其次,從三人的樣貌來看,“閔子侍側(cè),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貢,侃侃如也。子樂?!粲梢?,不得其死然”(《先進》)。閔子騫恭敬而正直,子路剛強而果敢,冉有、子貢溫和而快樂。再次,從三人為士的境界來看,“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xiāng)黨稱弟焉。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保ā蹲勇贰罚目鬃踊卮鹱迂暤臑槭咳辰鐏砜?,第一層境界“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對應(yīng)子貢善言辭,肯定子貢的外交言語能力,引導(dǎo)子貢向言語方面發(fā)展。第二層境界“宗族稱孝焉,鄉(xiāng)黨稱弟焉”,對應(yīng)閔子騫善德行,肯定閔子騫的孝悌忠義的行為。一方面,孔子曾稱贊閔子騫“孝哉閔子騫!人不間于其父母昆弟之言”(《先進》),體現(xiàn)出閔子騫的孝悌;另一方面,“季氏使閔子騫為費宰,閔子騫曰:‘善為我辭焉。如有復(fù)我者,則吾必在汶上矣。”(《雍也》)。閔子騫辭季氏之事,亦體現(xiàn)出閔子騫的忠義,不愿與季氏同流合污的決心。第三層境界“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對應(yīng)子路善政事,肯定子路言語信實,行為堅決。綜上對比可知,子貢、閔子騫、子路雖皆可為士,卻有境界高低之分。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保ā断冗M》)這既體現(xiàn)出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也是孔子對子路性格的直接評價?!白勇酚新劊粗苄?,唯恐有聞”(《公冶長》),子路聞道即行,而且恐怕踐行的不及時,又聞新道。由此可以看出子路的“兼人”與急行?!凹疚淖尤级笮校勇勚唬骸偎箍梢??!保ā豆遍L》),季文子屬于三思而后行,而子路屬于不思而行或思而立行,都不符合孔子提倡的“再斯可矣”的中庸之道。
綜上所述,子路屢次出言阻止孔子的“東周夢”,表現(xiàn)出“果敢而窒”“果敢而行”“行之兼人”的特點,是孔子評價子路“果”與“兼人”的原因。
四、具臣非臣
“片言可以折獄者,其由也與?”(《顏淵》)“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公冶長》),孔子認(rèn)為子路具有片言折獄與治千乘之國賦稅的能力,卻未能做到“以道事君,不可則止”,因此被孔子斥為“亂”“佞”,所以孔子評價子路“具臣”而非“大臣”,更“不知其仁”。
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和子路沒有做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和“以道事君,不可則止”。子路與冉有不阻止季氏伐顓臾,反過來勸說孔子,并為季氏找借口,這是助紂為虐、為虎作倀,非為臣之道。類似的例子還有,冉有不阻止季氏祭泰山和為季氏斂財?shù)龋瑸榇丝鬃訐P言“非吾徒”和“鳴鼓攻之”,此雖未提及子路,但子路與冉有同為季氏之臣。子路不符合孔子的為大臣之道,表現(xiàn)出“勇而無義”之“亂”。
子路推薦子羔為費宰,孔子認(rèn)為子路的這種做法會害了子羔。在子路強詞奪理說出“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讀書然后為學(xué)”后,被孔子斥為“佞”。幸而子羔是大智若愚之人,在衛(wèi)國政變中明哲保身,并勸子路同去,而子路卻不聽勸,導(dǎo)致其“結(jié)纓而死”。子路不符合孔子的為大臣之道,表現(xiàn)出“好勇不好學(xué)”之“亂”和強詞奪理之“佞”。
綜上所述,子路具有“折獄”“治賦”的能力,有從政為臣的能力,但是從其實際為政的表現(xiàn)來看,卻有失孔子所倡導(dǎo)的“為臣之道”,助紂為虐,甘做“亂”“佞”之臣,是孔子評價子路“具臣”而非“大臣”的原因。
五、升堂未入室
《論語》中兩次重要的言志,第一次是子路與顏回言志,第二次是子路和曾皙、冉有、公西華言志。通過孔門弟子言志的對比,我們可以看出孔子評價子路“升堂未入室”,既是說子路音樂造詣“升堂未入室”,亦是說子路志向境界“升堂未入室”。
“子曰:‘由之瑟奚為于丘之門?門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保ā断冗M》)此章值得注意的有兩點,首先孔子為維護子路,對子路的境界的評價是中肯的,子路僅學(xué)得皮毛,并未得到精髓,不如顏淵“升堂入室”。其次從“門人不敬子路”來看,弟子門人編撰《論語》時,雖記載子路言行較多,卻也免不了把“不敬”寫入《論語》,對子路的言行多是負面的記載,這是孔子對子路有“偏見”的原因,也是《論語》對子路有“偏見”的主觀原因。
《論語》中兩次言志,第一次是子路與顏回言志。子路“愿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愿無伐善,無施勞”,孔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公冶長》)。由此可知,子路之志仍停留在外在物質(zhì)層面,夸己邀功,積極求仁,有求仁之心,但境界較低。顏淵之言,不夸耀、不表功,在指出子路邀功夸耀的同時,還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意,達到了“不違仁”的境界??鬃又?,推己及人,達到了“仁者安仁”的境界。志向境界高低對比,可以看出子路“升堂”,顏淵“入室”。
第二次是子路和曾皙、冉有、公西華言志。子路之志為國以勇,不以禮;子路之人其言不讓,不知讓。子路之治是“可使有勇,且知方也”的“北方之強,強者居之”,不如冉求之治是“如其禮樂,以俟君子”的禮樂治國和“南方之強,君子居之”。子路欲治理“千乘之國”,不如冉求欲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國謙虛,更不如公西華“為小相”的謙虛??鬃诱J(rèn)為子路“其言不讓”是傲慢過度。冉有謙退,見孔子哂由,故又退之,言辭更加謙遜。公西華謙虛過度,屬于“過猶不及”。三人都不符合孔子提倡的“中庸之德”。從子路和曾皙、冉有、公西華言志來看,子路的志向境界確如孔子所評價的“升堂未入室”。
六、結(jié)論
綜上所述,孔子對子路的評價為“好勇”“野”“喭”“果”“兼人”“具臣”“佞”和“升堂未入室”。評價形成的原因有六:第一,孔子對子路的第一印象差;第二,本性好勇,不符合孔子提倡的君子“三達德”之勇;第三,言語粗野鄙俗,不符合孔子提倡的“文質(zhì)彬彬”的“君子之風(fēng)”;第四,行為果敢兼人,不符合孔子提倡的“中庸之道”;第五,具臣非臣,甘做亂臣佞臣,不符合孔子提倡的“為政以德,為國以禮”和“君子之義”;第六,志向境界低,易滿足,不知恥,不好學(xué),不思進取,不符合孔子的“仁”“知”和“好學(xué)”?!伴T人不敬子路”是《論語》對子路有“偏見”的主觀原因。
即使第一印象差,孔子仍通過“設(shè)禮稍誘”子路,體現(xiàn)出孔子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傲粤住斌w現(xiàn)出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育方法。評價子路“好勇”,體現(xiàn)出孔子提倡的君子“三達德”之勇以“好學(xué)”為基礎(chǔ),以“義”為動機,以“禮”為規(guī)范,以“知”為價值判斷,以“不懼”為境界,最終統(tǒng)攝于“仁”。評價子路“野”“喭”,體現(xiàn)出孔子提倡的君子之風(fēng)為“文質(zhì)彬彬”。子路數(shù)次阻止孔子從政,孔子“惡果敢而窒”,體現(xiàn)出孔子提倡的中庸之道為“時中”。評價子路“具臣”“佞”,體現(xiàn)出孔子提倡的為臣之道是“以道事君,不可則止”。評價子路“升堂未入室”,體現(xiàn)出子路未得孔子思想之精髓,守禮而不知“時中”,最終落得“結(jié)纓而死”的結(jié)局。
項目:本文系河北大學(xué)2021年研究生創(chuàng)新資助項目“儒道‘推己思維模式對構(gòu)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啟示”(項目號:HBU2021ss077)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