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麗婷
(廣東省茂名市人民醫(yī)院乳腺科,廣東 茂名 525000)
乳腺癌(breast carcinoma,BC)主要是指發(fā)生在乳腺上皮或導管上皮的惡性腫瘤,是乳腺科較為常見的惡性疾病之一[1]。其發(fā)病原因至今尚未闡明,但已發(fā)現(xiàn)諸多高危因素與BC存在密切相關性(如遺傳因素、某些物理因素、性激素以及環(huán)境因素等等)。BC的早期主要臨床特征為乳房腫塊以及乳房皮膚異常,晚期可出現(xiàn)癌細胞的遠處轉移、同側腋窩淋巴結腫大等,臨床中還有一部分BC患者伴有骨轉移以及肝轉移等[2-3]。由于BC發(fā)病原因較為復雜,其發(fā)生率呈逐年上升的特征。臨床中常采取X線、組織活檢等進行檢查。上肢水腫作為BC術后較為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若未采取有效方式進行干預,不僅會影響B(tài)C患者的生活質量,嚴重者還會危及生命。目前對于BC術后上肢水腫的治療,主要采取藥物治療,但長時間服用西藥,易出現(xiàn)耐藥性。近年來隨著對中藥的深入研究,眾多中醫(yī)藥物在治療BC患者時可取得理想的臨床治療效果[4]?;诖?,本研究將BC患者作為研究目標,進而分析中藥湯劑(活血逐瘀方)對該病的治療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選擇2019年6月~2019年12月在我院進行治療的84例BC術后上肢水腫患者作為研究目標,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0例。對照組年齡37~59歲,平均(48.64±4.58)歲;病程7~11個月,平均(8.91±1.30)個月;輕度水腫19例,中度水腫14例,重度水腫7例;觀察組年齡36~58歲,平均(47.93±3.97)歲;病程6~10個月,平均(8.58±1.27)個月;輕度水腫20例,中度水腫15例,重度水腫5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對比性。納入標準:①所選實驗對象均符合《中國抗癌協(xié)會乳腺癌診治指南與規(guī)范》(2017年版)[5]中的診斷指標;②均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③積極配合治療者;④無心、腦、肺等重大系統(tǒng)性疾??;⑤年齡37~59歲;⑥具有詳細的臨床記錄者;⑦無中藥過敏;⑧無吸煙、飲酒;⑨病程6~11個月。
排除標準:①血管栓性疾病者;②具有精神障礙者;③近期采取其他措施治療者;④中藥過敏者;⑤合并有其他部位的惡性疾病者;⑥哺乳期婦女者。
1.2治療方法:對照組給予呋塞米片(廣東九連山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4022210)口服,2片/次,40 mg/片,2次/d(早晚各1次),連續(xù)治療時間為4周,每2周視為1個療程,2個療程后統(tǒng)計臨床治療效果。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活血逐瘀方進行聯(lián)合治療,活血逐瘀方主要是由丹參、烏藥、白僵蠶、三棱、莪術、白芥子、厚樸、橘紅、土貝母、沉香所組成,用水煎取400 ml,2次/d,早晚各1次,200 ml/次,連續(xù)服用4周,2周為1個療程。
1.3觀察指標與療效標準
1.3.1觀察指標:①兩者治療療效的對比觀察;②兩者患肢周徑的變化情況:分別于治療前后測量患肢肘關節(jié)伸直時上肢腕橫紋處、腕上10 cm處、遠橫紋處、肘上10 cm處及肘部的周徑,計算公式如下,患肢周徑=(患肢腕橫紋上10 cm周徑+肘10 cm周徑)/2。③水腫程度分類:輕度水腫:患側上肢周徑比健側粗3 cm以下;中度水腫:患側上肢周徑比健側粗3~6 cm;重度水腫:患側上肢周徑較健側粗6cm以上。④兩者患肢功能評分的對比。
1.3.2療效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6]中的指標進行評價:治愈:臨床癥狀(患肢水腫)完全消失、活動無異常;顯效:臨床癥狀(患肢水腫)明顯緩解;有效:臨床癥狀(患肢水腫)有所改善;④無效:臨床癥狀(患肢水腫)未見改善,活動無明顯緩解,甚至出現(xiàn)加重的趨勢。總有效率=(治愈例數(shù)+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2.1兩組患者臨床效果對比: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2.50%,觀察組為95.00%,兩組間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例(%)]
2.2兩組患者患肢周徑的變化情況:兩組治療后,患肢周徑(輕度、中度以及重度水腫周徑)均有所緩解,但觀察組BC的改善情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肢周徑的變化情況
2.3兩組患者患肢功能評分的對比:兩組患者患肢功能評分的對比均有所下降,但觀察組的變化情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肢功能評分的對比分)
目前,BC術后上肢水腫的具體發(fā)病機制尚不清楚,故臨床醫(yī)務工作者在治療該病時,往往存在較大困擾,且若不及時進行治療,不僅對患者的生活帶來影響,嚴重者還會危及患者生命安全。目前在臨床中,BC術后上肢水腫主要以藥物或手術治療作為治療措施,前者具有安全、使用方便等優(yōu)勢,已經(jīng)被廣泛應用于臨床,但也有患者常伴有復發(fā)的現(xiàn)象,后者對肢體損傷較大且患者往往難以接受[7]。近年來,有相關學者研究報道,中藥湯劑對BC術后上肢水腫患者可取得理想的臨床療效。
在中醫(yī)學中,BC術后上肢水腫屬“脈痹”“水腫”等范疇,且中醫(yī)理論認為,外由六淫內(nèi)侵,內(nèi)因享賦不足,后天失養(yǎng),肝氣郁滯,沖任失調,臟腑虛弱,以致氣滯、血瘀、痰凝、邪毒結于乳絡而成是其病機所在;BC術后氣血耗傷,脈絡損傷,致瘀血內(nèi)停,氣虛無力推動血行,血行不暢,脈絡瘀阻加重,氣虛致水液不能敷布而停滯,血不利則為水,溢于肌膚而生水腫是其病因所在。故其治療應以疏散風熱,清熱解毒,利水消腫,活血通絡為原則進行治療[8]。本試驗中所用活血逐瘀方,方中丹參具有活血、祛瘀止痛之功效;烏藥、沉香具有行氣止痛的作用;白僵蠶具有祛風解痙、化痰散結的作用;三棱、莪術具有破血行氣,消積止痛之功效;白芥子具有通絡止痛、溫中散寒的作用;厚樸具有下氣除滿的作用;橘紅具有利氣、散結的作用;土貝母具有消腫、解毒之功效,上述諸藥合用共奏清熱解毒、利水消腫以及活血通絡的作用。本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2.50%;觀察組為95.00%,這提示活血逐瘀方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兩者在治療后,患肢周徑(輕度、中度以及重度水腫周徑)均有所緩解,但觀察組BC的改善情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這提示活血逐瘀方可明顯患者的水腫情況;兩者治療后,其患肢功能評分均有所下降,但觀察組的變化情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提示加用活血逐瘀方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肢體功能。
綜上所述,活血逐瘀方對BC患者的治療治療效果明顯,可緩解患者的臨床體征,值得臨床應用與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