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有智
牙種植技術為口腔醫(yī)學近年的一種新型醫(yī)療技術,得到長足進步,且越來越被牙缺失者所接受[1],其不但能有效的恢復患者咀嚼功能,并對外形美觀具有決定性的作用,而且治療過程不傷及鄰牙,術后恢復快,經久耐用等[2],被公認為牙列缺損者的最理想治療方式。針對前牙缺失者,其美觀影響大[3],切牙功能丟失等甚至還可能導致的牙周疾患發(fā)生等,實施牙種植技術是其主要適應證[4]。對于前牙缺損者,通過牙種植治療后能獲得有效的美觀及正常功能,但術后早期的牙穩(wěn)定性尤其是種植部位的骨量水平對種植效果有較大影響[5]。其中引導骨再生術是目前最有效的增骨量的方法之一。為更好的提高即刻種植美學效果及功能恢復效果,本研究主要探討引導骨再生術對前牙區(qū)種植牙齦美學及牙槽骨吸收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選擇2018年2月—2020年7月本院收治行前牙種植術患者80例(80顆)為研究對象。入組標準:所有入組者均存在實施種植牙適應證,擬定種植位點無嚴重骨缺損,能同期實施引導骨再生術或單獨實施牙種植術,精神狀況正常。排除標準:嚴重心肺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咀嚼檳榔習慣、合并牙周疾病、吸煙酗酒、口腔外傷致咬合關系異常、夜間磨牙等。入組前簽署入組同意書并申報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2組,各40例。觀察組:男14例,女26例,年齡18~30歲,平均(23.2±1.5)歲,術前錐形束CT檢查提示牙槽骨寬度2.9~6.8 mm,平均(4.9±0.5)mm;對照組:男15例,女25例,年齡18~30歲,平均(23.3±1.6)歲,術前錐形束CT檢查提示牙槽骨寬度2.9~6.7mm,平均(5.0±0.5)mm,兩組性別、年齡及術前錐形束CT檢查結果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所有入組者于術前1 d行常規(guī)抗生素預防感染,所有手術操作均由同1名具有10年以上牙種植治療經驗的專職口腔牙種植醫(yī)師進行,麻醉方法選擇局部麻醉。其中觀察組術中將黏膜翻瓣后充分暴露牙槽棘頂及唇側缺損部位,對照組則僅將黏膜翻瓣并暴露牙槽棘頂位置。雖有根據牙槽骨的形態(tài)實施備洞,置入種植體并旋入愈合帽。觀察組沿術區(qū)唇側骨缺損部位種植點周圍置入自體骨、血液混合骨粉,并充分覆蓋種植體螺紋趨于,確保其與骨缺損部位完全貼合,所有褥式縫合創(chuàng)面。對照組則在置入愈合帽后縫合創(chuàng)面。
比較兩組術后3個月牙槽骨密度、牙周探診深度、臨床附著喪失及齦退縮情況;比較兩組術后3個月牙齦美學指標;比較兩組種植效果;比較兩組治療期間發(fā)生的并發(fā)癥。
牙齦美學指標包括:白色美學指數和紅色美學指數,前者主要觀察牙冠形態(tài)、體積、顏色、質地及通透性等,總分最高10分,得分在6分以內提示異常,后者主要觀察近中、遠中齦乳頭,唇側牙齦生理曲線及牙齦高度,明確根部牙齦突度及牙齦周圍軟組織顏色與質地,總分最高10分,得分在6分以內提示異常;臨床效果:種植成功為隨訪期間種植體無松動,牙齦及其周圍軟組織正常,齦袋在2 mm以內,牙齦乳頭達到III級,種植后基本成功為隨訪期間種植體出現I度松動,牙齦及其周圍軟組織輕度充血,齦袋在2 mm以內,牙齦乳頭分級為I或II級,種植失敗為:種植體出現II度及以上松動,牙齦組織出現紅腫甚至流膿,牙齦乳頭分級達到0、IV級且伴有咀嚼功能異常。
術后觀察組牙槽骨密度高于對照組(P<0.05),牙周探診深度小于對照組(P<0.05),臨床附著喪失指數低于對照組(P<0.05),齦退縮小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術后3個月牙槽骨密度、牙周探診深度、臨床附著喪失及齦退縮情況比較 (x- ±s)
術后3個月隨訪,觀察組牙齦美學指標中白色美學指數和紅色美學指數得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3個月牙齦美學指標比較(分,x- ±s)
觀察組種植成功比例達到77.5%,顯著高于對照組的50.0%(χ2=6.545,P=0.011<0.05),失敗率為2.5%,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2.5%(χ2=7.314,P=0.007<0.05)。見表3。
表3 兩組種植效果比較 [例(%)]
觀察組發(fā)生充血、感染、面部腫脹及探診出血的比例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期間發(fā)生的并發(fā)癥比較
缺牙者尤其是前牙缺失者,目前多數選擇牙種植技術進行修復,雖然其能較理想的恢復患者美觀,并提高功能,但對技術提出更高要求[6]。對于牙種植手術,臨時氧化錯支架雖能有效恢復即刻軟組織外形,但長時間置入對周圍軟組織要求較高,故建議置入小顆粒骨移植物聯合膠原膜進行輔助,進而提高引導骨再生術成功率與有效性[7]。對于前牙缺失者,選擇何種治療方法,對患者預后有重要影響[8]。其中要求唇側牙槽骨厚度超過2 mm,以更好的保持牙槽骨水平,植入種植體后唇側牙槽骨則亦應超過2 mm,舌側牙槽骨需要超過1.5 mm[9]。故種植體的周圍須有一定骨量方可維持種植體的穩(wěn)定性確保美學效果。
針對前牙缺失患者,本研究觀察組實施引導骨再生術,相對于對照組僅將黏膜翻瓣并暴露牙槽棘頂位置,后置入愈合帽后縫合創(chuàng)面的方法。比較兩組術后3個月牙槽骨密度、牙周探診深度、臨床附著喪失及齦退縮情況發(fā)現,術后觀察組牙槽骨密度高于對照組,牙周探診深度小于對照組,臨床附著喪失指數低于對照組,齦退縮小于對照組。說明針對前牙缺失患者,實施引導骨再生術,能有效的提高牙槽骨密度,降低牙周探診深度,減少臨床附著喪失指數,更利于種植牙穩(wěn)定性恢復。另外比較兩組術后3個月牙齦美學指標發(fā)現,術后3個月隨訪觀察組牙齦美學指標中白色美學指數和紅色美學指數得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提示針對前牙缺失患者實施引導骨再生術,對恢復患者術后牙齦美觀指標有重要意義。同時比較兩組種植效果發(fā)現,觀察組種植成功比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最后比較兩組治療期間發(fā)生的并發(fā)癥發(fā)現,觀察組發(fā)生充血、感染、面部腫脹及探診出血的比例顯著低于對照組。進一步說明針對前牙缺失患者,實施引導骨再生術,對提高種植效果,減少并發(fā)癥有重要價值。
引導骨再生術能有效的解除嚴重牙周疾病且因缺牙困擾患者的難題[10],尤其對于前牙缺損者,通過術前的規(guī)律抗感染治療[11],結合引導骨再生術,能有效的提高種植體成活率[12],改善美觀度[13],是目前治療前牙缺損的首選方案。本研究針對前牙缺損者,在進行種植術前實施錐形束CT檢查,明確缺牙部位唇側骨厚度與牙傾斜角度[14],更好的指導術中置入骨量水平[15],通過引導骨再生術[16],更好的提高種植體于口腔中的穩(wěn)定性[17],進而提高種術后患者牙穩(wěn)定性與美學效果,確保有效預后[18]。
綜上所述:針對前牙缺損患者,實施引導骨再生術,能有效的提高種植牙穩(wěn)定性,改善美學指標,提高臨床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