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淑芳
育英學校的誕生:從延安到西柏坡的下東峪村
1946年6月26日,蔣介石悍然下令向中原解放區(qū)進攻。全面內(nèi)戰(zhàn)爆發(fā)后,中共中央決定讓延安保育院和保育小學的孩子們提前撤離延安。
在撤離的路上,每頭牲口都馱著兩只大柳條筐,每只筐里面對面坐著兩個孩子。他們隨著山路的坎坷和牲口的顛簸上下起伏,左右晃動。整個保育院都在騾馬背上,在一只只老鄉(xiāng)的籮筐中,在一個個名副其實的搖籃里,搖著、擺著、晃著。一邊是峭壁,一邊是懸崖,頭上是低沉沉的天,腳下是萬丈深淵,而這些孩子靜靜地坐在籮筐里,有的安然入夢,有的則扭頭看著路邊的人們。
行軍路上,騾馬背上搖籃里的孩子,就是育英學校最早的生源之一。
為了保證孩子們的安全,毛澤東從中央警衛(wèi)部隊中抽調(diào)一支騎兵護送他們。在上有敵機轟炸、下有敵兵圍追堵截的情況下,師生們過黃河、越太行,歷經(jīng)艱辛,行程1000多公里,終于到達中共中央所在的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村附近,勝利完成了安全大轉(zhuǎn)移。
孩子是祖國的未來。而這些孩子的父輩們,幾乎都是馳騁疆場、浴血奮戰(zhàn)的將士。在戎馬倥傯、險象環(huán)生的戰(zhàn)爭歲月,許多人把家屬和子女留在陜甘寧邊區(qū)。為了搶占先機,創(chuàng)建鞏固的東北根據(jù)地,中共中央派出了10萬大軍和大批領(lǐng)導干部,幾乎1/3的中央委員被派往東北,而他們的家屬和子女大部分都留在了延安;根據(jù)戰(zhàn)后國共停戰(zhàn)協(xié)議,中共撤出長江以南8個根據(jù)地,其中有些年幼的孩子被送到了延安;有一些在敵占區(qū)從事秘密工作的同志,也把子女寄養(yǎng)在延安大后方。撤離延安時,“洛杉磯托兒所”(原“中央托兒所”)共有近百名幼童。經(jīng)過一年半的長途遷徙,連中班的孩子也都到了該上學的年齡。
除“洛杉磯托兒所”的孩子們外,分散在平山縣各中央直屬機關(guān)的孩子也很多。許多到了入學年齡的孩子,由家長帶著學習文化,或同村里的孩子們一塊兒“打游擊”學識字,很不規(guī)范。而且當時解放戰(zhàn)爭正處于大決戰(zhàn)的前夕,中共中央不僅要指揮前線戰(zhàn)爭,還要領(lǐng)導解放區(qū)的土改工作,同時新中國政權(quán)的籌建工作也已啟動,政務繁重,機關(guān)干部們經(jīng)常無暇照顧子女的學習和生活。
在這種情況下,中共中央供給部決定成立一所小學,把分散在各村莊、各機關(guān)的學齡兒童都集中起來,讓學生全部住宿,統(tǒng)一課程,統(tǒng)一管理,以便孩子們接受系統(tǒng)教育、健康成長,同時也為中直機關(guān)干部解除后顧之憂,以便他們集中精力開展工作。
學校從1948年6月就開始籌建了。中共中央辦公廳供給部原有一所小學,設(shè)在中央辦公廳駐地夾峪村,規(guī)模很小,只有十幾名學生。中央供給部駐地在下東峪村,村里原有一所時辦時停的初級小學,只有幾個孩子。中央供給部到達時,該小學正處于停辦狀態(tài),顯然不具備一次接納100余名學生的條件。
中直機關(guān)黨委決定由中央辦公廳主任楊尚昆總負責,中直機關(guān)黨委書記曾三、中直供給部處長鄧典桃協(xié)理,中央供給部辦公室主任孫統(tǒng)一直接承擔籌建一所紅色寄宿制學校的任務。
學校坐落在群山環(huán)抱的下東峪村,離中共中央所在地只有七八里遠,中共中央把學校建在身邊,既是為了革命后代的安全,也是為了隨時關(guān)注孩子們的健康成長。
校舍是用村中一家地主的大院子改建的。這家地主在土改時騰出來的房子正好閑著,把各個胡同用土坯和木柵欄一堵,就形成了封閉式的校園。稍加修繕,拆去土炕,壘起土臺,充當教室。利用房外小塊平地,修作操場。學校又加蓋了幾間平房,在當?shù)卣襾韼讉€木匠,打造了一些黑板、桌子、板凳、秋千、單杠、雙杠,都沒有油漆。這就是學校最初的全部家當。
之前,為方便隨父輩住在西柏坡的學生,在工作人員住室旁開辟了一間教室進行教學,負責人是中共中央直屬機關(guān)黨委辦公室副主任劉火,語文、算術(shù)、地理、常識等課都由中共中央書記處辦公處副處長葉子龍夫人蔣英來教,定名為“中央機關(guān)小學”。
這個教學點只有14名學生。他們是李訥(毛澤東的女兒)、任遠遠(任弼時的兒子)、董良羽(董必武的兒子)、王興(王若飛的兒子)、傅銳(彭真的兒子)、王明明(王明的兒子)、胡木英(胡喬木的女兒)、伍紹祖(伍云甫的兒子)、楊紹明(楊尚昆的兒子)、廖仲武(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秘書長廖魯言的兒子)、葉燕和葉利婭(葉子龍的女兒)、周燕(毛澤東的炊事員周少林的女兒)、仲小蘭(周恩來的司機仲步云的女兒)。他們年齡最小的6歲,最大的14歲。孩子們上課的教室是一間不足10平方米的土坯房,與毛澤東、劉少奇、董必武的住處遙相對望。1948年11月,這里的14名學生,一起并入了下東峪村的“中共中央供給部小學”。
1948年11月21日,學校舉行了開學典禮,宣告正式成立,“中共中央供給部育英學?!闭嬲Q生了。1949年進北平后更名為“中共中央直屬育英學?!保喎Q“中直育英學?!?。為了慶祝十月革命(俄歷十月即公歷11月)勝利,學校每年都把校慶和它結(jié)合在一起舉行,于是后來每年的11月7日,就成了育英學校的校慶日。
北平西郊萬壽路,校園原來是傅作義部隊的一處軍營
1949年4月22日,育英學校師生告別了下東峪村,遷往北平。
這些沒有進過城的孩子根本不知道城里是個啥樣子,他們以為城里人都住樓房,走馬路,以為城里沒有土路。為了讓沒有見過石頭的城里人“開開眼”,孩子們竟帶上許多石頭進城。
到達保定時天已經(jīng)完全黑了。宿營地是一座教堂,門口有一盞很亮的電燈,耀眼的燈光照得如同白晝。
4月23日下午4點多,車隊到達北平的永定門。由這里經(jīng)天橋、前門、西單、復興門、公主墳直奔新校址——西郊萬壽路。
兩天的征程和一路顛簸,人人身心疲憊。到了駐地,急急吃過晚飯,倒頭便睡了。第二天醒來,大家才發(fā)現(xiàn)原來朝思暮想的“新學?!本谷荒敲雌婆f!
這里在民國初年是回民師范成達學校,日據(jù)時期被改建為一所日本小學,解放前被傅作義改為部隊馬廄和軍需品倉庫區(qū),是個軍營。
一眼望去,軍營孤獨破敗,四周幾乎沒有人家。
遍地是荒草和廢棄的工事,到處是彈坑,到處是子彈殼。所有院墻上都用石灰畫著大圓圈,據(jù)說這里經(jīng)常有野狼出沒,畫白圈是為了嚇唬野狼的。校址選中這里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其東面和北面隔壁是中央書記處和中央警衛(wèi)局,安全上較有保證。
清理舊戰(zhàn)場是一件非常危險的工作。隨處可以撿到?jīng)]有爆炸的炮彈、手榴彈和生了銹的子彈。有一次,有兩個孩子撿到一個鐵球就用石頭砸,被老師及時發(fā)現(xiàn)沒收了。原來是一顆地雷,幸好沒爆炸!這些危險品都被及時收繳上來,統(tǒng)一銷毀了。經(jīng)過解放軍工兵營的清掃,排除了所有戰(zhàn)爭遺存的危險品,建設(shè)新校園的工作全面展開了。
在隨后的一個月里,師生們憑著意志和雙手,用簡單的工具,拔草整路,拆網(wǎng)填壕,修房葺舍,夯地建場,使校園環(huán)境有了初步改善。
當時的領(lǐng)導研究決定,保留校園里的碉堡,并在上面修筑一座亭子,寓珍惜和平不忘戰(zhàn)爭之意。又把整修校園挖出的土,在亭子邊上堆積成山,栽植蒼松翠竹,成為校園一景。目前學校的知樂園,就是在當時保留下來的活教材——碉堡的基礎(chǔ)上建立起來的。
隨著解放戰(zhàn)爭在全國的迅速勝利,大批干部抵達北平,中直機關(guān)所屬的學齡兒童日漸增多,為避免成為特殊化的高干子弟學校,學校放寬了招生條件,到1949年9月開學時,在校生由4個班增至10個班(每班20余人),并有繼續(xù)擴大的趨勢。
學校規(guī)模的迅速擴大,推動了育英學校歷史上第一次校園建設(shè)高潮的到來。
1949年底,中共中央辦公廳決定撥款興建中直育英學校新校園,1950年初正式開工,以位于列寧格勒(今圣彼得堡)的蘇聯(lián)納希莫夫少年海軍學校為藍本進行校園建設(shè),1953年全部竣工。
1956年后,學校逐漸面向群眾招生。1970年,學校正式更名為“北京育英學?!薄?/p>
嚴禁炫耀家長的榮譽地位,毛澤東親題“好好學習”
在育英有條不成文的規(guī)定:嚴禁炫耀家長的榮譽地位。老師從不問學生家長的名字,學生之間也從不打聽父母的情況,不互相攀比。育英小學的孩子們從小就牢牢記住,自己是普通的勞動者;現(xiàn)在學習知識,將來要把一切都獻給勞苦大眾;同學間不問父母是誰,不攀比父母職位的高低。
“當時作為中直機關(guān)的干部子弟小學,育英的學生中有中央領(lǐng)導同志的孩子,有各部門負責同志的孩子,也有一般干部的孩子,但在育英這個大家庭里,大家都是一樣的學生。校長、老師比父母還要操心,絕不因家長的官大而偏向什么人。同學間就像兄弟姐妹,大伙吃在一起,睡在一起,穿的一樣,用的一樣,一樣地受老師的關(guān)心、照顧和教育。同學間相互直呼其名,不加姓,大多不知道誰的爸爸媽媽是誰,當然更不知道家長們的職務,時間一長,也就忘了姓什么。就是知道家長干什么,也沒有人炫耀,更沒有人攀比。聽說實行軍銜制后有的學校學生比爸爸星和杠的多少,育英的學生們對此嗤之以鼻。在同學當中,威信高的是品學兼優(yōu)的學生,沒有聽說誰的家長官大就在同學中稱王稱霸的?!钡?屆學生喬丹林回憶時動情地說。
1952年六一兒童節(jié)前夕,育英學校的學生家長紛紛以各種方式向?qū)W校和孩子們表示節(jié)日的祝賀。當時毛澤東的小女兒李訥也在育英學校上學,高爾恮老師擔任李訥的班主任。高老師清晰地記得,1952年六一兒童節(jié)前,學校號召各個班級和課外活動小組以集體的名義做些什么送給學校,以表示對自己節(jié)日的祝賀。高老師的班是全校的最高班(小學五年級),當然不甘落于人后。于是,高老師在班上作動員:為了迎接國際六一兒童節(jié),我們也要做件禮物送給學校,請同學們動動腦筋,送點兒新鮮的,不同凡響的,但不能用錢買。這一動員,同學們就開始紛紛想辦法,有的要刺繡,有的要畫畫。高老師引導說,星期天你們回家時(當時所有學生皆寄宿在學校,只有周日回家)也可以請家長幫幫忙呀!這么一提醒,同學們思路一下子開闊了。
就在六一兒童節(jié)前夕,一個星期一的早晨,李訥拿來了一張宣紙,上面寫著“好好學習、好好學習”八個字。李訥說:“昨天我央求爸爸給寫幾個字,爸爸寫了‘好好學習四個毛筆字。但不小心被水滴弄了水印,于是爸爸又在這個‘好好學習的左側(cè)偏下寫了‘好好學習四個小字。”
同學們看到毛主席的“好好學習”題詞,激動得熱烈鼓掌。高老師捧著題詞,帶同學們到學校木工教室,請潘仲賢老師指導,做了個木框,并安上玻璃,小心地把“好好學習”的題詞鑲嵌于內(nèi)。然后,全班同學排隊送到校長辦公室,交由韓作黎校長親自妥善保存。
不久,韓校長把它掛在辦公室入口處對面的墻上。只要一進樓門,就可以看到毛主席的教導——“好好學習”。這幾個字時時刻刻鼓舞激勵著師生們不斷奮進!
后來,學校又把毛主席的題詞鐫刻在一進校門的影壁上,時刻提醒同學們好好學習,提醒教師要辦好學校,提高教育質(zhì)量。如今,“好好學習”已成為育英學校的校訓,內(nèi)涵也更加豐富。
圍繞辦學使命,劉少奇和老師們談話到晚上9點半
1954年12月25日下午,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劉少奇和夫人王光美將韓作黎校長和正在育英學校上學的孩子濤濤和丁丁的兩位班主任請到家里,請他們吃晚飯,并和他們進行了長達5個小時的談話。
在聽取了學校情況匯報后,劉少奇意味深長地說:“你們教育質(zhì)量的好壞,現(xiàn)在固然可以看出一些,但真正要看出來,還在十年或十五年以后,也就是看你們教育出來的學生,到社會上表現(xiàn)如何。如果表現(xiàn)好,群眾擁護,那就是你們的教育質(zhì)量好;如果表現(xiàn)不好,人家都討厭,那就是你們的教育質(zhì)量不好。你們要經(jīng)常注意,不要叫人家十年、二十年后來清算你們的教育思想。”
接著,劉少奇又問了老師們許多問題:辦這樣的學校到底有些什么經(jīng)驗?學生有哪些缺點?有沒有表現(xiàn)特殊難管的?學校教職員工的編制怎樣?鉆研業(yè)務的情形如何?都安心不安心?家長用小汽車接學生的情形怎樣?老師們都如實地一一作了匯報。
晚飯后,劉少奇把濤濤和丁丁叫來,讓老師們當面說出他們的優(yōu)缺點。老師們說了之后,劉少奇和王光美就囑咐孩子們要聽老師的話。如果不聽話,犯了錯誤,在學校老師要嚴格地管教,回到家里爸媽還要嚴格地管教。兩個孩子都表示記住了,劉少奇就叫他們出去玩,談話繼續(xù)。
問到學校畢業(yè)生升學的情形,劉少奇對育英學校畢業(yè)生能有這樣多的人升上中學表示懷疑,懷疑學校是否運用了組織力量講了情面:“一般小學差不多百分之三十的畢業(yè)生考上中學,你們育英為什么幾乎百分之百?”〓韓校長向他解釋說,近兩年教育局規(guī)定得很嚴格,組織了統(tǒng)一招生委員會,進行編號考試。我們兩屆畢業(yè)生都有不少同學考不上師大附中,第二屆有134名畢業(yè)生,我們留下了4名成績差的沒讓畢業(yè),有一名在北京一所中學都沒考上,隨家長去了南京才考上了中學,另有一名到滄縣他父親處也沒有考上中學。我們育英從未要求上級黨委給講情面,上級黨委也從未這樣做。王光美也就自己了解的情況替老師們向劉少奇作了解釋,他這才放了心。
劉少奇接著指示老師們:“以后不要強調(diào)升師大附中,同時要大力向?qū)W生進行教育并向家長進行宣傳,要在學校里造成一種輿論,小學畢了業(yè)要樂于參加勞動生產(chǎn),要樂于當工人、農(nóng)民、護士和小學教師等。就是全國實行了普及教育后,也總有學生升不上中學。如果你們在這方面著重地進行了宣傳,人家畢了業(yè)考不取中學就不會罵你們;如果你們只宣傳或強調(diào)要升中學,那人家升不上中學就會罵你們,說你們沒有完成任務?!?/p>
關(guān)于學校對家長的工作,劉少奇強調(diào)說:“你們要主動地按照一定的教育原則去辦學,不要聽到家長這樣一說那樣一說就晃蕩不定。家長提出的意見正確就接受,不正確你們就要批評反對并向他們解釋清楚……”
劉少奇和老師們的談話,直到晚上9點半才結(jié)束。
周恩來親赴學校,任弼時提出忠告,胡耀邦題寫校名
1952年冬,周恩來的一名秘書把自己在育英學校讀書的孩子,帶進了中南海西花廳。周恩來看到孩子時,一下子就注意到孩子身上穿著的小中山裝是呢料制作的。
周恩來問孩子:“你的衣服是誰給買的?”孩子回答說:“不是買的,是學校發(fā)的?!焙⒆踊卮鸬脽o心,可周恩來卻聽得有意。
周恩來問:“你們學校的伙食怎么樣?。俊薄巴玫?,老吃雞、鴨、魚、肉。”孩子說?!班蓿铣詥??”周恩來繼續(xù)發(fā)問?!袄铣?,有的同學都吃膩了,就丟在飯桌上。”顯然,孩子并沒覺得這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幾天后,是個休息日。那天下午周恩來難得有暇,就要了車直奔育英學校而去。校長得知總理來了,立刻迎了出來。
在周恩來的詢問下,校長匯報了學校近期的情況。
周恩來等他講完,隨即說出了從秘書的孩子那里了解到的情況,并對此提出了嚴肅的批評:“你們學校的學生,都是革命干部的后代。學校有責任好好教育他們,不能特殊化,不要把他們培養(yǎng)成八旗子弟!”
20世紀50年代,因?qū)W校實行供給制,學生吃的、穿的、住的、用的完全一樣。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大家情同兄弟姐妹,老師對同學一視同仁,不管你是國家主席的孩子,還是司機、伙夫的孩子,都要疊被子、擦臉盆、補襪子、釘扣子,輪流值日掃地,事事民主,一律平等。老師不論在什么情況下,從不偏愛任何一個孩子。
在西柏坡,被稱為“人民的駱駝”的任弼時擔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和中央秘書長等職務,在那個革命形勢迅速發(fā)展的時期,任弼時的工作十分繁忙,而他的身體狀況也每況愈下。
在百忙之中,任弼時從沒有忘記子女的教育問題,對子女的要求特別嚴格。
1948年,任弼時的小兒子任遠遠才六七歲,從延安到西柏坡時,帶來一輛小自行車,雖已很舊,孩子卻十分愛惜,每次騎后都擦一擦。
一天,遠遠要他的姐姐遠志領(lǐng)著他到院外的打谷場練習騎車。天真活潑的遠遠騎上自行車繞場轉(zhuǎn)圈,一陣快,一陣慢,騎得十分開心。兩人玩了一會兒回家后,遠遠讓姐姐幫他擦自行車上的塵土。他說:“看,漆都掉了。好姐姐,給小車做件車衣吧!”遠志看著弟弟乞求的目光,只好答應了下來。
那時候?qū)嵭械氖枪┙o制,遠志開了個領(lǐng)六尺白布的條子,找到行政科批了個字,然后把批條交給了警衛(wèi)員邵長和。邵長和拿上批條,當即就把布領(lǐng)回來了。
這件事很快被任弼時知道了。他讓邵長和把倆孩子叫來,問清情況后,嚴肅地說:“全國雖然快要解放了,可是我們的國家還很窮,前線更需要物資支援,建設(shè)新中國需要大量的資金。毛主席還穿著補丁衣服,你們?yōu)槭裁匆鲕囈卵??”遠遠雖小卻十分懂事,聽了爸爸的話后說:“姐姐,咱們不做車衣了,把布退回去吧?!比五鰰r站起身來摸著遠遠的頭說:“遠遠懂事,是個好孩子。今后要注意勤儉節(jié)約,再領(lǐng)什么東西要讓我知道,不然不要領(lǐng)?!边h志點頭答應。隨后他們回到宿舍,遠志把布讓邵長和交還給了后勤處的倉庫保管員。
同年,中央機關(guān)小學成立,孩子們終于可以上學了。任弼時對兒子任遠遠提出忠告:“小孩子要用心讀書,現(xiàn)在不學,將來沒用?!焙髞?,這句話成了整個學校對學生的學習要求,實際成為育英學校早期的校訓。
1986年清明節(jié)時,育英學校第一屆“五四”學制實驗班剛上初一的同學,代表學校參加了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的全市各單位風箏大賽。兩個實驗班的同學在老師和家長的幫助下扎了一個長達七米的龍形大風箏,但龍身上沒有學校的名字,于是大家便央求樊明德校長題字。
樊校長沒有自己書寫,而是通過當時常駐學校協(xié)助進行“五四”學制教改的中央教科所研究員莊福慶,幾經(jīng)周折聯(lián)系到了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請求他為育英題寫校名。胡耀邦對育英的紅色歷史滿懷深情,且更欣喜于育英在學制上的改革創(chuàng)新,于是欣然提筆揮寫了“北京育英學?!绷鶄€大字。這幅字不僅印在了那年春天的大龍風箏上,更由此而鐫刻在育英的校牌上,流傳至今。
老校門與影壁,絕對安全與時代見證
1950年至1953年,中直育英學校在韓作黎校長的主持下,以列寧格勒納希莫夫少年海軍學校為藍本掀起了第一次校園基礎(chǔ)設(shè)施建設(shè)高潮。1951年,紅墻、紅瓦、門楣上鑲嵌紅星的學校大門率先竣工。此后,它守護著千千萬萬的育英學子40余年,直到1995年學校改建時方被拆除。2012年11月7日校慶之際,經(jīng)現(xiàn)任的于會祥校長籌劃,紅色的老校門又一次矗立在了育英校園的南邊。
早在“洛杉磯托兒所”時期,校園安全曾經(jīng)有過血的教訓?!奥迳即壨袃核崩镉胁簧僦醒胧组L和前線指揮員的孩子,也有不少烈士遺孤,所以“洛杉磯托兒所”也就成為特務們破壞的目標。
1945年8月18日晚,所長查房之后,守夜的兩名保育員因為天冷,一個去燒開水,一個突發(fā)肚子痛去找藥。她們?nèi)f萬沒想到,只是幾十分鐘的疏忽,劉伯承的二女兒華北就遇害了,年僅6歲。劉伯承強忍悲痛,勸慰哭泣的保育員后,第二天就趕赴前線去了。
育英學校自建校之始,為了保障孩子們的絕對安全,訂立了嚴格的規(guī)章制度。校門把守得極其嚴格,平時絕對不允許孩子外出。外人接送孩子必須有蓋公章的介紹信,介紹信上沒有公章的,即使明知是某單位職工的孩子,也不準離校,更不讓探視。門衛(wèi)中甚至有1935年參加革命的老紅軍,因為他們政治可靠,責任心強。
20世紀50年代初,陳毅在上海當市長,他的三個孩子在育英學校上學。中央召開會議,陳毅來到北京。中午,陳毅想利用休息時間去看一看孩子,于是帶了秘書、警衛(wèi),驅(qū)車趕到位于萬壽路的育英學校。
陳毅到達的時候,正逢學生睡午覺,學校的大門緊閉。陳毅走到校門口,傳達室的張老伯探出頭來。
“老同志,我看我的孩子來了,請行個方便吧?!标愐阈χf。
張老伯指著墻上掛的規(guī)章制度說:“現(xiàn)在是午休,不會客。”學校的領(lǐng)導一再交代門衛(wèi)的工作很重要,一定要按制度辦事,這位1935年參加革命的老同志是牢記在心的。
陳毅的秘書走上前說:“首長從上海來北京參加會議,會后馬上就要回去。只有中午這一點空閑時間,請照顧一下首長?!?/p>
張老伯笑了:“這里學生的家長大多數(shù)都是首長,要是照顧起來,制度還有什么用?”
“這位首長是陳……”秘書的話只講了一半就被陳毅擋住了。
就這樣,陳毅硬是沒有看到孩子,開完會后就返回了上海,但他對育英學校的安全管理很是滿意。
學校少先隊活動時有幾個必不可少的呼號:“準備著,為實現(xiàn)共產(chǎn)主義事業(yè)而奮斗!”“時刻準備著!”這些呼號的語句,脫胎于老校園中影壁上朱德為育英學校的題詞。這座影壁,見證了育英學校的三次變化。
第一次是在1953年。朱德非常關(guān)愛少年兒童,盡管他的孫輩都不在育英學校上學,他仍曾多次來育英視察、聽課。在育英的新校園竣工落成之際,名譽校長楊尚昆邀請朱德來學校參觀并為學校題詞。后來,學校將朱德的題詞“準備著,為實現(xiàn)共產(chǎn)主義和祖國的偉大事業(yè)而奮斗”鐫刻在校門內(nèi)的影壁墻上,這形成了新校園中獨特的一景,也見證了育英學校第一次建設(shè)高潮結(jié)束,正式成為一所美麗的花園式學校。
第二次是在1978年。樊明德校長1978年到任育英學校,重建影壁成為他通過撥亂反正使學校各項工作走上正軌的重要舉措之一。影壁則見證了育英學校的再次騰飛。
1980年開始并持續(xù)了20多年的“五四”學制改革實驗,曾使得育英學校領(lǐng)全國課程改革之先河。影壁上鐫刻的毛主席給育英學校的題詞“好好學習”,再次激勵育英學子發(fā)憤圖強。
第三次是在2014年。作為育英學校第三次校園環(huán)境建設(shè)高潮的重要項目——校史廣場的建筑之一,影壁再次復建。它見證著育英學校傳承紅色基因,為黨育人,為國育才,踏上新的征程。
一代代的兒童長大了,一屆屆的育英學子成才了,這所學校將永遠這樣寧靜、沉穩(wěn)地矗立下去。它在時光中堅守了初心,見證了真情,也踐行了教育的真義。它將永遠美麗,也將繼續(xù)為社會培養(yǎng)文明、優(yōu)秀的建設(shè)者和接班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