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雯
(河南省修武縣中醫(yī)醫(yī)院中藥房,河南 修武 454350)
2型糖尿病(T2DM)是全身代謝性疾病,占全部糖尿病的90%以上,以慢性高血糖為主要特征,病情遷延難愈,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1]。但目前臨床尚無特效藥物,臨床治療以降糖藥物控制血糖水平、飲食運動干預為主,但療效有待進一步提升[2]。T2DM屬中醫(yī)“消渴”范疇,以痰熱型多見,多由于陰虛燥熱、痰熱互結、脾氣虛弱所致,臨床多采用燥濕化痰、理氣健脾等治療措施[3]。本研究用加味柴胡溫膽湯聯(lián)合針刺輔治T2DM效果較好,現(xiàn)報道如下。
共122例,均為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我院收治的痰熱型T2DM患者,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常規(guī)組和試驗組各61例。常規(guī)組男32例,女29例;年齡42~75歲,平均(61.52±6.62)歲;病程2~9年,平均(4.36±1.07)年;合并癥為高血壓19例,高脂血癥10例,脂肪肝5例,冠心病6例,高尿酸血癥3例。試驗組男31例,女30例;年齡43~76歲,平均(62.34±6.71)歲;病程2~10年,平均(4.47±1.12)年;合并癥為高血壓20例,高脂血癥9例,脂肪肝6例,冠心病7例,高尿酸血癥2例。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西醫(yī)診斷標準:符合《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中相關診斷標準[4];空腹血糖(FBG)≥7.0mmol/L,餐后2h血糖(2hPBG)≥11.1mmol/L;均伴有多食、多飲、多尿、體重減輕癥狀。
中醫(yī)診斷標準:符合痰熱型。主癥為腹部脹大、形體肥胖、口渴口干、飲水量多、喜冷飲、脘腹脹滿、易饑多食,次癥為大便干結、心煩口苦、小便色黃,舌質淡紅苔黃膩、脈弦滑。
納入標準:①符合西醫(yī)診斷標準、中醫(yī)診斷標準;②依從性較好;③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1型糖尿??;②重癥高血壓;③對本研究藥物過敏;④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或血液系統(tǒng)功能障礙;⑤精神或認知障礙無法配合治療;⑥合并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
兩組均用常規(guī)干預治療。給予常規(guī)降糖藥物治療,口服鹽酸二甲雙胍片(湖南爾康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3020277)0.25g,日3次;進行科學規(guī)律飲食,制定適當運動計劃,控制血糖水平。
試驗組加用加味柴胡溫膽湯聯(lián)合針刺治療。①加味柴胡溫膽湯:柴胡10g,黃芩10g,制膽南星10g,枳實15g,法半夏15g,竹茹15g,茯苓15g,澤瀉15g,萊菔子15g,玉米須15g,黃連6g,陳皮6g。加水600mL,水煎取汁300mL,分早晚2次溫服,日1劑。②針刺:雙側太淵穴、解溪穴、三間穴、合谷穴、豐隆穴、曲池穴,兼脾虛濕阻加陰陵泉、豐隆、氣海、中脘,兼胃腸實熱加內(nèi)庭、天樞,兼腎氣不足加支溝、關元、照海、太溪,兼肝郁氣滯加曲泉、太沖、期門、俠溪。用29或30號毫針,手法為平補平瀉法,得氣后留針30min,日1次,每周5次。
兩組均連續(xù)治療12周。
治療前、治療12周后中醫(yī)證候積分,包括腹部脹大、形體肥胖、口渴口干、脘腹脹滿4個方面,每個0~6分,總分0~24分,分數(shù)越高表示癥狀越嚴重。
治療前、治療12周后血糖水平[FBG、2hPBG、糖化血紅蛋白(HbAlc)],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沈陽萬泰醫(yī)療設備有限責任公司)測定。
治療前、治療12周后空腹血清胰島素(FINS)水平,并計算胰島素抵抗指數(shù)(HOMA-IR)、胰島素敏感指數(shù)(InISI)、胰島β細胞功能指數(shù)(HOMA-β)。其中HOMA-IR=FBG×FINS/22.5,InISI=1/(logFBG+logFINS),HOMA-β=20×FINS/(FBG-3.5)。
治療前、治療12周后血脂水平[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采集空腹靜脈血5mL,以3000r/min的速度離心10min,離心半徑為8cm,分離得到血清;采用GPO-PAP法測定血清TC、TG水平,采用終點法測定LDL-C、HDL-C水平,試劑盒購自山東博邁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兩組不良反應包括惡心、嘔吐、頭暈、心悸。
用SPSS22.0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三多一少癥狀消失,中醫(yī)證候積分降低大于70%為顯效。癥狀體征明顯改善,中醫(yī)證候積分降低30%~70%為有效。癥狀體征未改善,中醫(yī)證候積分降低小于30%為無效。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分,±s)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后 t P試驗組 61 19.14±1.98 8.51±0.98 37.580 <0.001常規(guī)組 61 18.85±2.02 12.45±1.42 20.177 <0.001 t 0.801 17.836 P 0.425 <0.001
兩組治療前后血糖水平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糖水平比較 (±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糖水平比較 (±s)
組別 例 FBG(mmol/L) 2hPBG(mmol/L) HbAlc(%)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試驗組 61 8.42±0.68 5.69±0.52 13.82±1.36 7.68±1.09 8.56±0.89 6.12±0.58常規(guī)組 61 8.31±0.72 7.10±0.58 13.43±1.28 8.54±1.12 8.71±0.92 7.05±0.65 t 0.868 14.137 1.631 4.298 0.915 8.338 P 0.387 <0.001 0.106 <0.001 0.362 <0.001
兩組治療前后胰島素相關指標比較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胰島素相關指標比較 (±s)
表4 兩組治療前后胰島素相關指標比較 (±s)
組別 例 FINS(μU/mL) HOMA-IR InISI HOMA-β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試驗組 61 13.78±2.69 8.23±1.21 5.16±0.87 2.40±0.51 -5.87±0.58 -2.71±0.45 56.02±6.25 75.16±7.24常規(guī)組 61 13.86±2.75 10.93±1.98 5.12±0.82 3.45±0.68 -5.95±0.61 -3.41±0.54 57.63±6.42 60.72±6.75 t 0.162 9.088 0.261 9.468 0.742 7.778 1.403 11.394 P 0.871 <0.001 0.794 <0.001 0.459 <0.001 0.163 <0.001
兩組治療前后血脂水平比較見表5。
表5 兩組治療前后血脂水平比較 (mmol/L,±s)
表5 兩組治療前后血脂水平比較 (mmol/L,±s)
組別 例 TC TG LDL-C HDL-C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試驗組 61 6.33±0.89 4.87±0.62 2.32±0.54 1.31±0.37 2.92±0.72 2.08±0.42 0.90±0.13 1.06±0.18常規(guī)組 61 6.46±0.92 5.32±0.73 2.43±0.51 1.72±0.43 2.81±0.78 2.43±0.63 0.87±0.15 0.98±0.14 t 0.793 3.670 1.157 5.645 0.809 3.610 1.180 2.740 P 0.429 <0.001 0.250 <0.001 0.420 <0.001 0.240 0.007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見表6。
表6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例(%)
近年來,隨著生活方式及飲食習慣的改變,T2DM發(fā)病率呈逐漸升高趨勢,病因為胰島β細胞功能衰竭,胰島素分泌障礙,且胰島素抵抗會導致血糖水平升高,是T2DM的主要特征。目前臨床治療方案中無短期痊愈方案,發(fā)病后需對血糖進行長期控制,穩(wěn)定病情。
臨床常采用多種降糖藥物進行干預治療,能減少多糖降解,減慢腸道對糖類物質的吸收,并控制飲食減少葡萄糖的攝入,通過合理科學運動降低血糖水平[5]。中醫(yī)認為,病機為運化失司、升降受阻、聚濕生痰、脾失健運、痰熱互結,應以清熱化痰、理氣健脾為主要治則[6]。常規(guī)干預基礎上用加味柴胡溫膽湯聯(lián)合針刺治療,結果顯示試驗組總有效率高于常規(guī)組,治療12周后試驗組中醫(yī)證候積分低于常規(guī)組,F(xiàn)BG、2hPBG、HbAlc水平低于常規(guī)組。加味柴胡溫膽湯方中柴胡、黃芩清熱化痰、和解少陽、疏利三焦,陳皮、法半夏燥濕化痰、降逆行氣,黃連、竹茹清熱化痰,萊菔子行氣泄?jié)幔讓嵪党?、降氣導滯,茯苓、玉米須、澤瀉健脾滲濕。諸藥合用,可攻補兼施,外可疏散邪熱、和解少陽,內(nèi)可疏利三焦、宣通內(nèi)外,且具有清利濕熱、燥濕祛痰、理氣健脾之效[7]。同時根據(jù)辨證施治原則進行針刺,其中太淵、三間、解溪三穴合用,能清泄兩經(jīng)之熱,通調腑氣;豐隆穴通脾胃二經(jīng),針刺可健脾理氣,為治痰要穴;而針刺合谷穴可清泄陽明之郁熱,曲池穴是表里雙清之要穴,能清外之風熱,瀉內(nèi)之邪火,從而共同發(fā)揮清熱化痰之功效。因此,加味柴胡溫膽湯聯(lián)合針刺治療T2DM痰熱型能共同清熱理氣,降低中醫(yī)證候積分,控制血糖水平,療效明確。同時,胰島素抵抗、胰島β細胞受損是T2DM的重要病理機制及生理基礎,貫穿T2DM發(fā)生發(fā)展的始終,因此改善胰島素抵抗、保護胰島功能是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結果顯示治療12周后試驗組FINS、HOMA-IR、InISI小于常規(guī)組,HOMA-β大于常規(guī)組。原因為柴胡溫膽湯內(nèi)服配合針刺外用能發(fā)揮協(xié)同作用,共同減輕糖毒性、脂毒性,減輕胰島β細胞受損程度,提高胰島素敏感性,改善胰島素分泌,有助于血糖水平的平穩(wěn)控制。
另外,血脂代謝紊亂是T2DM發(fā)生動脈粥樣硬化的重要危險因素,而胰島素抵抗導致胰島素生物調節(jié)障礙同為脂代謝紊亂的重要環(huán)節(jié)。T2DM血糖水平明顯升高,肝脂肪酶活動明顯增加,會加快富含TC、TG、LDL-C的顆粒脂解,導致血脂水平明顯升高。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12周后試驗組TC、TG、LDL-C水平低于常規(guī)組,HDL-C高于常規(guī)組(P<0.05)?,F(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柴胡溫膽湯中有效成分能增強胰島素敏感性,降低血糖水平;并通過調節(jié)血脂水平改善血流動力學,從而提升機體免疫力,促進病情恢復[8]。而針刺能調和氣血,舒經(jīng)通絡,刺激阻塞脈絡,促進血液循環(huán)恢復正常,調節(jié)血脂代謝。研究結果表明加味柴胡溫膽湯聯(lián)合針刺能明顯改善T2DM脂代謝紊亂。另外,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無差異,表明中藥治療不會增加不良反應,安全性較高。
綜上所述,加味柴胡溫膽湯聯(lián)合針刺治療T2DM痰熱型療效顯著,能改善臨床癥狀,能降低血糖、血脂水平,改善胰島素分泌,提高胰島素敏感性與胰島β細胞功能,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