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充閭
山中
王維
荊溪白石出,
天寒紅葉稀。
山路元無雨,
空翠濕人衣。
一接觸此詩句,眼前便立刻攤開一幅略帶凄清意味的絕美的山水畫:時屆初冬,緊傍著崎嶇曲折的山路,源出秦嶺的這條清淺的荊溪蜿蜒穿過,由于秋老天寒,雨水稀少,潺潺的細流中露出一處處白石粼粼,看去澄瑩可愛。而嵯峨陡峭的山巒在西風的勁吹下,這里那里,搖動著小巧燈籠般的稀疏的紅葉。水中粼粼的白石與巖前灼灼的紅葉相互映襯,十分醒目。
這首小詩以詩人山行時所見所感,描繪了初冬時節(jié)的山中景色。宋代大詩人蘇軾,對于王維此作有如下的稱贊:“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卑盐褰^《山中》視為王維“詩中有畫”的范例。
一般的初冬景色中,水瘦山寒,霜風掠地,總是予人以蕭瑟、凋零之感;而在王維筆下,卻是蕭條中蘊涵著生意,凄清里閃現(xiàn)出耀眼的靈光,在充分展示視覺上的藝術快感的同時,令人產(chǎn)生對美好事物的珍重與流連和對剛剛逝去的芳華的遐思與聯(lián)想。
但詩人的妙筆并未止于此,接下來又另翻新意,在空明蒼翠的山色上做起了文章。一般來說,在晴明無雨的條件下,山色再怎么青翠,也不會濕人衣服的;這里的“空翠濕人衣”,顯然指的是視覺轉(zhuǎn)為感覺、觸覺的一種審美的復雜意境。它所依憑的是,林深葉翠,云煙縹緲,寒涼濕潤,水汽氤氳,人行其間,如同被一層空蒙的翠霧籠罩,這樣作用于心靈上,便會微微感到細雨濕衣似的涼意,生發(fā)出一種空靈超妙、似真似幻的詩性感覺。
我們還可以找出唐代另一位詩人張旭的七絕一起來讀:“山光物態(tài)弄春暉,莫為輕陰便擬歸。縱使晴明無雨色,入云深處亦沾衣?!倍咭粚懚?,一寫春山,卻異曲同工、各極其妙,都展現(xiàn)出藝術之美的動人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