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軍
俗話說“知足常樂”,可是古今中外反其道而行之者卻不在少數(shù)。究其原因,大概是因為知易而行難。嘴上隨時可說,但心上此關(guān)難過?!肚f子·則陽》中講了一個“蝸角之爭”的故事,“有國于蝸之左角者,曰觸氏;有國于蝸之右角者,曰蠻氏。時相與爭地而戰(zhàn),伏尸數(shù)萬,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說的是蝸牛的兩個觸角上分別居住著兩個國家,左觸角名觸氏,右觸角名蠻氏,它們經(jīng)常相互爭奪土地,連年爭戰(zhàn),伏尸遍野,血流成河,勝者一方追殺了半個月才撤兵而回。
想象之大膽,聯(lián)想之奇特,內(nèi)涵之豐富,寓意之深刻,真令人拍案叫絕。才多大點兒地方,多大點兒利益,卻能掀起滔天巨浪,原因何在?其實,不論大小,只要它的物欲在膨脹,貪念在瘋長,就不會有一日的平靜。故而哲學(xué)家老子才嚴肅告誡:“罪莫大于可欲,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弊飷簺]有大過放縱欲望的了,禍患沒有大過不知足的了,過失沒有大過貪得無厭的了。一個“貪”字,其禍大焉。
春秋時期的智伯對土地永不滿足,他先強迫韓康子割讓一塊封地給他,接著又逼魏桓子割地。這兩家都向智伯低了頭,這使他的野心進一步膨脹,又要求趙襄子割讓土地。趙襄子不肯,智伯便脅迫韓、魏兩家一同討伐趙襄子。忍無可忍的趙襄子最終與韓康子、魏桓子聯(lián)合起來,共同滅了智伯。
唐朝的元載是對權(quán)勢和財富很貪戀的人。作為一朝宰相,可謂位極人臣,可他卻不知足,更不知止。他獨攬朝政,排斥異己,植黨營私,貪財納賄,別墅冠絕百官,府邸艷姬如云。唐代宗念其任相多年,不忍看他不能善終,于是單獨召見,苦口勸誡,可他仍執(zhí)迷不悟,終至傾覆,不只全家賜死,還連累父祖,被開棺棄尸。
據(jù)《新唐書》記載,抄沒其家產(chǎn)時,僅價格昂貴的胡椒就有八百石,經(jīng)過測算,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64噸,這些胡椒即使他全府上下天天吃,也要吃上若干年。清人丁耀亢對此十分不解,他說:“人生中壽六十,除去老少不堪之年,能快樂者四十多年耳。即極意溫飽,亦不至食用胡椒八百石也。惟愚生貪,貪轉(zhuǎn)生愚。黃金雖積,不救燃臍之禍,三窟徒營,難解排墻之危,事于此儕,亦大生憐憫矣?!币痪湓?,這是個可憐又可悲的愚蠢之人啊!
俄羅斯有一篇著名的童話《漁夫和金魚的故事》,我國也有一篇影響極為廣泛的“人心不足蛇吞象”的傳說,主題都是一個,即“禍莫大于不知足”。古今中外無數(shù)的教訓(xùn)證明,貪得無厭,永不知足,永不知止,不但會一敗涂地,甚至還可能丟掉身家性命。
當(dāng)然,對此有著足夠清醒的智慧之人也不少,莊子就苦口婆心地勸誡道:“鷦鷯巢于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蹦觿t說:“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彼宄笕逋跬?,特作《止學(xué)》,告誡世人水滿則溢、月圓則缺,凡事別走極端,要懂得適可而止。在人生的大舞臺上,懂得知足、知止或許沒有什么輝煌的成就,但至少不會身敗名裂。清人曾國藩一生奉行“花未全開月未圓”的原則,他常說:“人生之善止,可防危境出現(xiàn),不因功名而貪欲,不因感極而求妄。”
明代胡九韶是個明白人,他的家境并不富裕,但卻很感恩上蒼賜給的清福。妻子笑他:“三餐都是菜粥,哪里談得上是清福?”胡九韶正色說:“生在太平盛世,沒有戰(zhàn)爭兵禍;全家人都有飯吃,有衣穿,不至于挨餓受凍;家中沒有病人,監(jiān)獄中沒有囚犯,這不是清福是什么?”
需要指出的是,知足知止,并非抱殘守缺、不思進取的同義語。我們在提高自身素質(zhì)和修養(yǎng)上,就該不懈攀登,永不止步;在學(xué)習(xí)上,就要日日新,又日新,天天向上;在工作上,就要勇于爭先,永不滿足。知足知止,也并非要做清教徒、苦行僧,只是在“欲得”這個問題上,不能太過,要有知止當(dāng)止的意識,否則人的私欲就會無限膨脹,就會急功近利、不擇手段,最終害人害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