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秀明,郭嬌云
(河北大學 外國語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2)
中國戲曲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以及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戲曲經(jīng)過數(shù)千年發(fā)展,不斷改進和豐富,形成了百花爭艷的景象。中國戲曲主要分為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和豫劇五大劇種。中國戲曲曾在世界范圍內(nèi)有著重要文化影響力。1852年10月20日,在美國淘金熱的鼎盛時期,中國戲曲就在一所能容納2000名觀眾的美國劇院上演。之后的一個多世紀,中國戲曲幾乎每天都在美國劇院上演。中國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蘭芳是中國戲曲走出國門的代表性人物。梅蘭芳1924 年的日本巡演、1930 年的訪美演出以及之后的蘇聯(lián)訪問演出均獲得巨大成功,將中國戲曲進一步推向世界舞臺中央。然而,即使是藝術大師梅蘭芳,在美國表演之初也頻頻受挫,因為,要想讓美國觀眾看懂中國戲曲,絕不能單憑精湛的表演藝術,還需要根據(jù)受眾進行一定包裝和設計。這其中必不可少的就是各種譯介工作。若想讓國外的觀眾了解中國戲曲的精髓,就得讓他們從語言上獲得直觀理解。因此,劇本翻譯至關重要。
中國戲曲翻譯研究關系到中國戲曲文化對外傳播。然而,當前的中國戲曲翻譯研究和實踐雖在數(shù)量上有所增加,但仍然相對滯后,并且存在不充分、不系統(tǒng)和不全面的問題。首先,中國戲曲有300 多個地方劇種,十多萬部戲曲作品,“然而在這數(shù)量驚人的戲曲作品中,近幾個世紀以來,國內(nèi)外已經(jīng)翻譯為英語的戲曲作品不足百種,不及戲曲作品總量的百分之一”。其次,由于翻譯理論研究不充分,戲曲翻譯中“不足翻譯”“過度翻譯”“過度異化”“過度歸化”等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導致外譯戲曲在翻譯過程中迷失“自我”。最后,國內(nèi)對于戲曲翻譯實踐主要是以楊憲益、戴乃迭、汪榕培、許淵沖等翻譯大家為主,而這些翻譯大家的翻譯著作也主要以《長生殿》《牡丹亭》《邯鄲記》《西廂記》等受眾較多的京劇、昆曲等為主,忽略了傳統(tǒng)地方戲曲翻譯研究,這也是當前戲曲翻譯研究和實踐中亟待解決的突出難題。
由于中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各民族各地區(qū)獨特的文化特點和風俗習慣給中國傳統(tǒng)戲曲增添了地域色彩,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戲曲,比如川劇、河北梆子、山西碗碗腔,陜西秦腔等300 多個劇種。其中,河北戲曲廣為傳唱,深受觀眾喜愛。河北戲曲包括河北梆子、評劇、絲弦、老調(diào)、秧歌、亂彈、哈哈腔等36 個戲曲劇種,無論在戲曲種類上還是在劇目數(shù)量上都名列前茅,對中國戲曲發(fā)展有很大貢獻。
河北戲曲的翻譯研究是中國戲曲翻譯研究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當今河北戲曲的翻譯研究工作并不理想,由此窺見我國地方戲曲翻譯研究的不足。根據(jù)中國知網(wǎng)的相關研究可以發(fā)現(xiàn),對河北戲曲翻譯的研究主要聚焦河北梆子《趙氏孤兒》。《趙》劇是河北梆子的代表作,也是第一部傳播到歐洲的中國戲劇?!囤w》劇在18 世紀的譯介與傳播達到空前盛況,出現(xiàn)了英、法、德等多個譯本。據(jù)史料查證,第一位對《趙》劇進行翻譯研究的是法國傳教士馬若瑟。但是馬譯刪去了《趙》劇中的唱詞,只翻譯了賓白,這種翻譯因未能全面表現(xiàn)中國元曲的特點而廣受詬病。對此,李奭學在《馬若瑟與中國傳統(tǒng)戲曲——從馬譯〈趙氏孤兒〉談起》一文中,證明了馬若瑟不但了解中國戲曲文化,還精通中國語言文化,并對馬譯《趙》劇的翻譯策略作出解釋,以此為馬譯版《趙》劇正名。朱姝以《趙》劇外譯為例,對脫離源文本的刪譯、轉(zhuǎn)譯和改編是否還屬于翻譯范疇這一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囤w》劇之所以成為中西交流史上“東學西用”的成功案例,呂世生將其歸結為“源語文本經(jīng)文化調(diào)適導向的翻譯與改寫實現(xiàn)了與目的語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源語文本的中國傳統(tǒng)價值觀得到升華”。這一觀點的提出要求譯者在進行文化輸出時要遵從目的語文化的主流意識和審美標準,才能真正將源文本與目的語文化進行融合,最終實現(xiàn)文化交流的目的。盡管《趙》劇在外譯方面取得巨大成功,但是仍存在突出問題,即其譯本多為轉(zhuǎn)譯,未能以中文原劇本為翻譯的源文本。因此,多數(shù)的譯本不能完全表達出原作的韻味和其中的文化特色。除《趙》劇的翻譯之外,河北戲曲的翻譯研究尚未有其他進展,待學者們繼續(xù)探索。
總的來說,河北戲曲翻譯工作至今仍然是一個亟待開采的“金礦”。在李正栓教授編譯的《河北戲曲名劇選譯》這本書出版之前,近些年來,對河北戲曲的外文翻譯實踐與研究寥寥無幾。正如李正栓教授在《前言》中指出的那樣“雖然河北戲曲成就很大,劇目生產(chǎn)和演出在全國名列前茅,但目前英譯研究與實踐極少”。因此,《河北戲曲名劇選譯》的出版是對河北戲曲傳承發(fā)展的一次歷史性突破,為后續(xù)河北戲曲的翻譯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河北戲曲名劇選譯》是河北省外語屆翹楚李正栓教授領銜翻譯的著作,2020 年9 月由河北大學出版社出版。該書為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中國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下的河北戲曲英譯研究與實踐》的項目成果。李正栓教授是河北戲曲的資深愛好者,同時也對西方戲劇特別是莎士比亞戲劇頗有研究,且具有大量的翻譯實踐和研究基礎。因此,在戲劇翻譯方面,李正栓教授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河北戲曲名劇選譯》這部譯著中選譯的河北戲曲名劇均為經(jīng)典中的經(jīng)典,能夠充分展現(xiàn)出河北戲曲藝術的精髓和獨特魅力。在原河北省戲劇家協(xié)會主席劉仲武的建議和全程指導下,李正栓教授選取了四個河北經(jīng)典劇種中極具代表性的四部經(jīng)典劇目作為翻譯對象。這四個經(jīng)典劇目分別是:河北梆子《寶蓮燈》,評劇《胡風漢月》,老調(diào)《潘楊訟》,絲弦《空印盒》。下面將對這四個劇目和劇本進行簡要介紹。
河北梆子于2006 年經(jīng)國務院批準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河北梆子以河北省名命名,可見梆子劇種在河北的影響力。鼎盛時期,河北梆子戲班幾乎遍布河北各地?!秾毶彑簟肥呛颖卑鹱又械慕?jīng)典劇目,創(chuàng)作于20世紀50 年代末,講述了沉香劈山救母、孝行天下的故事。該部劇自問世便一炮打響,紅遍了大江南北,其高超的藝術性和倡導的思想曾經(jīng)得到毛澤東主席的高度認可和贊揚。60多年過去了,這部劇仍然很受群眾歡迎。選譯的《寶蓮燈》劇本由河北省青年躍進劇團改編。
評劇也于2006 年經(jīng)國務院批準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是中國戲曲五大劇種之一。評劇形成于河北唐山一代,至今仍在華北地區(qū)和東北三省流行。評劇《胡風漢月》是一部經(jīng)典歷史劇,用新的視角重新演繹了蔡文姬和左賢王忠貞不渝的愛情故事。2002 年,該劇由河北石家莊評劇青年團團長劉秀榮領銜主演,獲得巨大成功,獲得戲曲界各類大獎,成為了河北省經(jīng)典文化名片。譯著選譯的《胡風漢月》劇本由石家莊市評劇院青年評劇團改編。
保定老調(diào)歷史悠久,是河北省的經(jīng)典劇種之一,于2008 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老調(diào)《潘楊訟》主要講述了忠臣楊家將和奸臣潘洪之間善惡較量的故事,展現(xiàn)出了楊家將忠心為國,心懷正義的愛國主義情懷。譯著選譯的《潘楊訟》為河北省著名劇作家劉谷、方崢于1959 年創(chuàng)作的經(jīng)典劇本。
絲弦也具有悠久的歷史,隨著不斷的發(fā)展,逐漸形成了東、西、南、北、中五路流派。其中石家莊絲弦為“中路絲弦”,于2006 年經(jīng)國務院批準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是非常稀有的民間戲曲。絲弦《空印盒》是石家莊絲弦劇團的看家戲,講述的是何文秀懲奸除惡,勇敢和黑惡勢力斗智斗勇的故事。譯著選譯的正是石家莊市絲弦劇團演出的《空印盒》劇目。
總的來說,這四部劇目弘揚的都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美德,展現(xiàn)了中華民族最核心的傳統(tǒng)價值觀。在全球化大背景之下,我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些展現(xiàn)中華兒女親情孝道、忠貞愛情、保家衛(wèi)國、正義果敢優(yōu)良品質(zhì)的經(jīng)典劇目應為世界所共享。正如河北省文聯(lián)副主席、省戲劇家協(xié)會副主席兼秘書長賈吉慶在為該部譯著所作的序言中強調(diào)的那樣,“親情、愛情、家國情,以及行走于世的正義、正直,不僅是中華民族追求的真善美,更是世界各國共同倡導的正能量……這四部劇所蘊含的精神是普世的,是不同地區(qū)、不同種族的人民所共有的,是可以引起所有人思想共鳴的”。因此,《河北戲曲名劇選譯》的出版對推動河北戲曲對外傳播,弘揚河北戲曲文化和中華民族核心價值觀具有積極推動意義。接下來,本文將對《河北戲曲名劇選譯》具體翻譯內(nèi)容進行述評。
戲曲不僅具有文學性,還兼顧表演性,這也正是戲曲翻譯的難點所在。在戲曲的翻譯上,《河北戲曲名劇選譯》追求譯文通俗質(zhì)樸的同時保留了原戲曲的韻味。譯者采取異化和歸化相結合,歸化為主,異化為輔,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的翻譯方法,且遵循忠實對等的翻譯原則。全書譯文注重交際和可表演性,并且在傳達戲曲思想內(nèi)容的同時,兼顧英語讀者的閱讀習慣。下面將從劇名、稱謂語、文化負載詞、唱詞等方面對《河北戲曲名劇選譯》展開簡單述評。
首先,對劇名的翻譯。由于書中選取的幾部戲曲均為初次翻譯出版的劇目,因此沒有可以沿用或參照的翻譯版本。在劇名的翻譯上,譯者沒有結合戲曲劇目的具體內(nèi)容進行歸化意譯,而是保留了原戲曲劇目的風格,采用了較為穩(wěn)妥的直譯和異化的翻譯方法。例如:第一個劇目《寶蓮燈》被譯為“Lotus Lantern”,第二個劇目《胡風漢月》譯為“The Hu Wind and the Han Moon”,第三個劇目《潘楊訟》譯為“Pan-Yang Lawsuit”,第四個劇目《空印盒》譯為“Empty Seal Box”。這種翻譯方法在最大程度上確保了譯文的“信”,保證了譯文的準確性,同時也保留了戲曲的原典性和本真性。
其次,對稱謂語的翻譯。譯者在對書中涉及到的稱謂進行翻譯時,大多采用了直譯歸化的翻譯方法,盡量去靠近英文讀者所處的文化和表達習慣,在英文中找對等詞。例如,對宮廷劇目《潘楊訟》和《胡風漢月》中職位稱呼的翻譯,譯者將“萬歲”譯為“Your Majesty”,“王爺”和“千歲”譯為“My Lord”,“娘娘”則直接譯為“Queen”,“將軍”譯為“general”。在《寶蓮燈》中,譯者將“官人”譯為“husband”,將“娘子”譯為“wife”,或者是譯為較為親昵的“darling”,將“嬌兒”和“兒”譯為“son”。中國文化中有復雜的稱謂語系統(tǒng),但是英文中就相對比較簡單。例如:選譯劇目中表示“丈夫”的詞有“官人、夫君、相公”等多種表達,而這些稱謂在英文中只有一個對應的表達——“husband”。這種直譯歸化的譯法,有利于英語讀者對劇本的理解。
再次,對文化負載詞的翻譯。文化負載詞指的是某一文化獨有,且在譯語文化中找不到完全對應詞的詞匯。《河北戲曲名劇選譯》一書中每個劇目都涉及到了有關中國文化負載詞的翻譯。譯者在翻譯這些詞匯的時候,多采用意譯或音譯加括注的翻譯方法。比如,在劇目《潘楊訟》中,有關中國文化中“陰曹地府”中的“牛頭”“馬面”的翻譯,譯者采用了“直譯加注”的辦法,譯為“ox head and horse face(devils in animal forms)”?!芭n^”和“馬面”是中國文化特有的詞匯,如果不加注的話,不清楚此文化背景的英文讀者可能就不能準確地領會其中的深層含義,達不到了解中國文化的目的。再如劇目《胡風漢月》中,提及了“師妹”一詞,譯者也采用了音譯加注的翻譯方法,將其譯為“shimei(junior sister apprentice)”這種譯文保留了中國文化中最獨特的成分,有利于英文讀者體會原汁原味的中國文化表達。此外,《河北戲曲名劇選譯》的四部劇目中涉及大量的典故、諺語和成語,譯者在處理這種文化負載詞的時候多采用直譯意譯相結合的方式,并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歸化性調(diào)試,重在展現(xiàn)文本的交際功能和表達人物思想。例如:典故“舉案齊眉”(譯為:Meng Guang lifts the tray to her eyebrows to her husband),“牛郎織女”(譯為:The Weaving Maid and the Cowherd has become a good legend);諺語“樹高千丈,葉落歸根”(譯為:No matter how tall a tree is,the leaves must return to its root),“騎驢看賬本,走著瞧”(譯成:let’s wait and see);成語“神通廣大”(譯為:infinite magic power),“壯志凌云”(譯為:high aspirations)。這種翻譯方法可以從一定程度上減少英語讀者因?qū)ξ幕撦d詞的疑惑而影響理解文本意思的現(xiàn)象。
最后,對唱詞的翻譯?!逗颖睉蚯麆∵x譯》的劇目中均含有唱詞,其中劇目《寶蓮燈》和《胡風漢月》中的唱詞最多,并且其中的段落唱詞多押尾韻,中文讀起來朗朗上口。但是這也給譯者的翻譯工作增加了難度。因此,對于很難完美呈現(xiàn)原文韻律的唱段,本書譯者選擇表意為先,使譯文讀者清楚地理解原文表達的意思和傳達的情感,做到“功能對等”,即,使譯文讀者在讀譯文時產(chǎn)生和原文讀者讀原文時相同或類似的感受。下面一段唱詞摘選自劇目《寶蓮燈》第一場“仙配”:
眾仙女:(唱)仙山層疊聳九天,
啊,
暮鐘朝罄漾云端。
翠嶺盡染三春艷,
鶯歌燕語曉風傳。
呀,
霎時間瘴霧復彌漫,
猿啼松嘯遍山間。
Fairies:(sing)The mountain overlaps and reaches into the Ninth
Heaven,
Ah,
The clouds overflow with matin bells and vesper chimes.
Verdant mountains are dyed by colorful vernal beauty,
Vernal breeze spreads singing orioles and twittering
swallows.
Oh,
In a split second the miasma pervades the mountain again,
Apes’wail and pines’roar overfill the mountain.
這個唱段主要描述了華山早春時的景象。在描寫上,生動形象,寥寥數(shù)字就使“仙山”的景象躍然紙上。在形式上,中文每個句子押尾韻,讀起來朗朗上口。譯者以詩譯唱,不盲目追求押韻而刻意修改原文意思。通過使用overlap,reac h,overflow,dye,spread,pervade,overfill 一系列英文動詞,從很大程度上將原文的“仙山”生機勃勃的景象展現(xiàn)了出來。整個唱段的翻譯用詩化語言展現(xiàn)原文節(jié)奏,表意全面準確,忠實原文,語義通順,使譯文讀者在閱讀時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河北戲曲名劇選譯》是對河北戲曲翻譯研究和實踐的積極探索,是中國戲曲文化“走出去”的一項重要成果。該部譯著選譯的原文是四部代表河北經(jīng)典劇種的經(jīng)典劇目,這些劇目展現(xiàn)了中華兒女親情孝道、忠貞愛情、保家衛(wèi)國、正義果敢的優(yōu)良品質(zhì)和中華文化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具有多樣性、經(jīng)典性和普世性,可以展現(xiàn)河北戲曲文化的精髓。該部譯著中的譯文充分體現(xiàn)了譯者對河北戲曲的精準理解,忠實通順,朗朗上口;在盡量保留譯文韻律的同時,清楚地傳達出了原戲曲的內(nèi)涵和情感,具有良好的交際效果?!逗颖睉蚯麆∵x譯》的出版是對國家關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和中國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的積極響應,對河北戲曲文化對外傳播具有開創(chuàng)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