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葉紅 周秋良
(1.中南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3;2.湖南城市學院人文學院,湖南 益陽 413000)
所謂“華語兒童電影”,主要是指在使用漢語方言制作的,適合兒童精神需求,滿足兒童欣賞特征和理解能力,主要提供給兒童,也提供給家庭共賞的影片,包括兒童故事片、動畫片、科幻片、兒童紀錄片等。華語兒童電影始于五四思想解放時期中國兒童文學的萌芽,隨著兒童的發(fā)現(xiàn)和重視,先驅者們開始關注兒童存在的獨立意義,并積極地通過自己的童年,反思兒童的特殊需求與渴望,作為精神文明發(fā)展到一定程度的兒童電影也應運而生。自1922年第一部兒童電影故事片《頑童》拍攝以來,華語兒童電影走過了近100年的歷史。綜觀兒童電影百年歷史,學界圍繞此主題展開了多角度多層次的探討。在敘事研究層面,以對某一時期某一類型兒童電影(如戰(zhàn)爭、成長等)和具體某個國家兒童電影(如美國、伊朗、印度等)的敘事特征、敘事特色、敘事策略、敘事風格、敘事模式或敘事藝術的微觀深入分析為主。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伴隨經濟全球化的出現(xiàn)和逐步深入,各種文化交融交鋒日益頻繁,大眾文化隨之席卷全球。電影作為一種文化藝術,具有跨文化傳播的強大輻射力和影響力。文化走出去既是全球化視野下多國對話和交融的重要策略,也是提升國家軟實力的重要途徑。全世界兒童具有共通的心靈。在當今全球化語境下,華語兒童電影無疑是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戰(zhàn)略組成部分,在傳播中華文化、講述中國故事、推動不同文化間的交流交融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由此,本文嘗試在全球化背景下,從敘事方式、敘事內涵和敘事理念三個層面來闡述華語兒童電影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拓展其跨文化傳播的影響力。
游戲是指主體在物質滿足的基礎上,以獲得娛樂為主要目的,追求一定精神需求的互動參與行為。游戲性是兒童電影創(chuàng)制的主要美學品格。沒有游戲精神的張揚,兒童電影藝術就喪失了其吸引觀眾和消費者的引線。因為游戲是兒童的天性,通過游戲,兒童獲得娛樂和認知世界的方式。兒童作為兒童電影創(chuàng)制的主要參與者和價值實現(xiàn)的主要評定者,兒童的日常生活、思維、審美、天性等都是兒童電影創(chuàng)制應考慮的因素。美國兒童電影之所以能夠風靡全球,坐穩(wěn)票房消費市場,制勝法寶之一在于電影在時空設置、兒童形象塑造和情節(jié)建構上都張揚著游戲精神。頑童、冒險、奇幻、想象、荒誕、擬人、夸張等游戲化的氛圍營造方式深深地吸引著消費者,符合兒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誠然,家長帶孩子觀看電影就是為了從中尋找快樂,獲得情感共鳴,啟迪思考,所以“游戲性”應成為兒童電影藝術生產者恒定的美學追求。
全球化的浪潮把世界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網織進了一個巨大的市場。市場和資本裹挾著異質文化和迥異的價值觀沖擊著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文化,并以一種無形的力量對全球的文化現(xiàn)實進行改寫。全球文化進入后現(xiàn)代主義征象的消費文化中。視覺、影像的密集涌現(xiàn)成為消費文化的最顯著的特征,電影、電視則成為影像視覺最有效的動態(tài)載體。然而,華語兒童電影在全球化的沖擊下,并沒有在全球市場上凸顯其消費娛樂的主導地位;中國兒童電影市場處于被以美國為主的兒童電影蠶食鯨吞的困境中。如:2019年對近幾年中國動畫電影票房排行榜統(tǒng)計中,前五名中只有一部為國產。究其原因,應和兒童影視創(chuàng)作所依托的敘事方式、創(chuàng)作理念和美學傳統(tǒng)有很大關系,而首當其沖的應屬“游戲精神”在兒童電影創(chuàng)制中不可或缺的地位。
在華語兒童電影的創(chuàng)作歷程中,審美游戲精神缺乏。一直以來,華語兒童電影主要采用現(xiàn)實主義的手法,故事題材以戰(zhàn)爭敘事、農村敘事、兒童成長和教育敘事為主,它貫穿兒童電影創(chuàng)作的各個歷史時期。首先,戰(zhàn)爭敘事兒童電影通過塑造一個個兒童小英雄的形象,對血與火鑄就的革命歷史進行謳歌和贊頌,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樂觀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如《小兵張嘎》(1963)、《小號手》(1973)、《白龍馬》(1981)、《二小放牛郎》(1992)、《小小新四軍》(2008)、《神勇小飛虎》(2020)等;其次,農村敘事題材電影也是華語兒童電影創(chuàng)作的熱點。電影聚焦鄉(xiāng)村,或展示農村與城市的二元對立,或從悲憫、溫情的視角勾勒農村留守兒童的生存現(xiàn)狀和內心情感。如《飛來的仙鶴》(1982)、《幸福的兔子》(1990)、《半碗村傳奇》(2001)、《留守孩子》(2006)、《太陽花籽》(2010)、《樹上有個好地方》(2019)等。兒童電影自誕生之日起就擔負起兒童教育和成長的重任,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教育、親情教育、苦難教育、學校教育、善惡美丑價值觀教育,教化思想濃厚是華語兒童電影的特色。由此可見,華語兒童電影以兒童擔任主角,從兒童的視角出發(fā)表現(xiàn)成人的價值取向,兒童擔當了政治意識形態(tài)的發(fā)聲筒,成為社會現(xiàn)實書寫的思考者,成了道德教化和改良的代言人。顯然,這些兒童電影創(chuàng)作在敘事方式上嚴重違背了兒童自然的天性,背離了大眾電影藝術首先應該滿足消費者和觀眾的審美娛樂心理。所以,現(xiàn)實的情況顯示:長期以來,每年創(chuàng)制的華語兒童電影(包括兒童動畫電影),只有半數左右能夠進入院線放映并參與市場競爭,更不用說全球化市場角逐了。這種暗淡的情勢顯然和產業(yè)語境下的文化全球化進程不相符合。
兒童電影作為兒童觀眾與成人創(chuàng)作者之間對話的媒介平臺,儼然已成為全球兒童文化與兒童精神表達的主要場域之一。雖然不同時代、不同國別、不同文化間有著鮮明的生命個性和精神氣質,但是基于人類種族存在意義上的生命力展示意識的共性卻可以跨文化跨國界而共存。游戲精神就是人類生命力釋放的共性精神,能夠跨越文化的阻隔而實現(xiàn)心靈的相通。另外,由于兒童群體本身的局限性,兒童電影的選擇和消費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成人價值觀在特定語境下的發(fā)現(xiàn)和照亮。全球化進程下科技飛速發(fā)展,對物質文化的不斷追求和占有擠壓了精神追求的時間和空間。身體的辛勞和心靈的疲倦讓人們沒有了對價值和意義思索的欲望,更需要的是游戲所帶來的娛樂和消遣。所以,全球化下的華語兒童電影應把握好建基于全人類內心世界的游戲共通精神。因為追求娛樂、追求游戲不僅是兒童,也是成人的天性。從藝術的起源來看,人類游戲經由自然發(fā)展,演變而成藝術,這也從起源上解釋了人類追求娛樂的本能性,因為兩者本來就具有整一性。德國康德、席勒、斯賓塞等哲學家都認同藝術與游戲在追求審美娛樂上的相通性,兩者都標志著生命力的暢通和自由,是生命個體的精力過剩和能量消耗行為。兒童文學家班馬明確兒童的“頑”即“玩”。可見,兒童是“游戲精神”的最真實體現(xiàn)者,游戲更是內化為兒童的一種生活方式。家長帶孩子進入影院觀影就是精力過剩后的精神需求和能量消耗,是行為選擇后的外在生命快樂體現(xiàn)。電影藝術和其他純藝術有著本質的區(qū)別,因為音樂、舞蹈、繪畫、雕塑等藝術形式可以是單個人的興趣愛好和自我的思想表達藝術,可以自我欣賞。但是,電影作為一種大眾審美藝術,它追求的是大眾的消費娛樂,如果沒有觀眾和消費者,就無法生產下去。所以,華語兒童電影生產者應該意識到,電影中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觀的傳遞應該在張揚游戲精神的方式下,潤物細無聲。兒童不應在說教式的觀影中獲得認知,而應該是在寓教于樂的游戲氛圍中獲得愉悅和對生活的認知。
華語兒童電影作為跨文化交流的平臺和意義載體,在傳播中華文化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電影敘事內涵指電影的故事內容,包括人物和思想。講述什么樣的故事對電影的成功與否起著關鍵作用,因為故事是吸引觀眾和消費者的靈魂。文化全球化帶來前所未有的異質文化碰撞和入侵,雖然全球化下多元文化呈現(xiàn)趨同和價值認同的趨向,但是深層價值觀和意識形態(tài)的差異卻無法讓不同文化間達到完全的同質,文化的隔閡和西方文化霸權主義決定了文化交流和互鑒的不可通約性。在此背景下,正確審視我們所處的時代語境,堅守自己的民族文化顯得尤為重要。
全球化消費浪潮下,影視的消費娛樂功能被放大,觀眾銀幕前的凝視和欣賞遮蔽了影視文化的社會文本屬性,而更多地被解讀成了一種消費行為。所以,華語兒童電影作為一種商品,要保持其商品的價值和使用價值,必須擁有參與全球市場的文化競爭力,才能讓消費者心甘情愿買單;同時,兒童電影作為一種文化文本,要想打動和吸引觀眾,必須有自己鮮明的文化個性,而提高文化競爭力并彰顯文化個性的有效路徑在于拍攝具有鮮明文化烙印的電影作品。在敘事方式上,華語兒童電影可以借鑒國外兒童電影的娛樂和游戲元素,但是在故事情節(jié)設置和創(chuàng)作上,拍攝立足本土文化、制作具有中國味道的兒童電影才是根本。兒童的精神需求折射出一個時代語境下的大眾精神需求。全球一體化背景下兒童的喜好通常具有相通性,具有民族同源性的華語社群更是具有相通的情感和心理。華語兒童電影曾為了迎合海外市場,而忽視了本土特色。比如,2015年上映的我國首部原創(chuàng)3D動畫電影《魔比斯環(huán)》,雖然影片在視覺沖擊上令人驚異,但是因為忽視中西文化差異,拋棄傳統(tǒng)文化中的豐富資源,故事情節(jié)既得不到海外市場的認可,也得不到國內觀眾的青睞,而落得票房慘敗。所以,華語兒童電影創(chuàng)制應植根本土文化,在獲得華語消費主場認同的基礎上,再輻射海外觀眾,拍攝彰顯中華文化精神內核的故事,創(chuàng)制打動人心的作品。
首先,神話、寓言、傳說等古典文化都可為華語兒童電影創(chuàng)作提供素材。中華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積累和沉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影像以直觀呈現(xiàn)的方式可讓兒童更多地了解歷史,傳承文化精髓。華語兒童電影創(chuàng)作從20世紀下半葉開始嘗試從中國古典文化中挖掘題材,比如,《大鬧天宮》(1961)、《女媧補天》(1985)、《紅孩兒大話火焰山》(2005中國臺灣)、《哪吒之魔童降世》(2019)等,這些電影或改編自中國神話,或在古典文學的基礎進行加工創(chuàng)意,它們都是華語兒童電影立足本土的“尋根之作”。尤其2019年上映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堪稱華語兒童電影的巔峰之作,國內票房突破50億,票房成績僅次于《戰(zhàn)狼2》,總票房排行榜位居華語電影第二。影片在澳大利亞上映也取得了不錯的口碑,受到國外觀眾的喜愛。兒童電影能取得如此喜人的成績,這和敘事內涵密不可分。該片由中國神話故事改編而來,在前作《大鬧天宮》《哪吒鬧?!贰段饔斡浿笫w來》等基礎上進行顛覆式的創(chuàng)新,既保留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因子,也加入了讓不同年齡層次受眾易于接受并產生共鳴和感動的生命經驗和時尚元素,是講好中國故事、輸出中華文化樂于奉獻、勇于擔當價值取向的典范。同時,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也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國外電影創(chuàng)作者,比如美國迪士尼動畫電影《花木蘭》(1998)和美國好萊塢夢工廠電影《功夫熊貓》(2008)就是采用中國元素作為題材的典型代表。可見,在華語兒童電影拍攝的敘事內涵選擇上,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我們并不缺乏好的敘事,缺少的是對精彩敘事的挖掘與創(chuàng)作。
其次,當代兒童文學作品也是華語兒童電影進行創(chuàng)意改編的題材寶庫。自五四時期兒童文學誕生以來,尤其是新時期迎來了中國兒童文學的春天,涌現(xiàn)了一大批優(yōu)秀的兒童文學作品,以及獲得國際大獎并譯成多國文字的兒童文學作品。兒童文學作品基于兒童獨特的敘事視角,通過兒童的生活經歷和心路歷程講述了一個個引人入勝的故事,折射社會意識形態(tài)、價值觀和傳統(tǒng)美德。電影以兒童文學作品為劇本,這兩種不同藝術形式相結合,可以在人類主體的主觀再闡釋下迸發(fā)出新鮮的活力,通過直觀的故事化視聽滿足兒童的審美需要和心理訴求。新中國成立后,華語兒童電影不斷從不同體裁兒童文學作品這一豐富的資源中尋找題材,如兒童戰(zhàn)爭題材《雞毛信》《小兵張嘎》,兒童當代風貌《花兒朵朵》《小鈴鐺》,童話題材《寶葫蘆的秘密》,兒童科幻故事《小太陽》《霹靂貝貝》《郵票旅行記》和兒童成長小說故事《草房子》等都是創(chuàng)造性再闡釋下的文學藝術到影像藝術的改編。但是,令人遺憾的是,迄今為止,兒童文學改編的電影還沒有一個典型的人物形象進入我們的日常生活話語中。而美國華納兄弟影片公司根據英國作家J.K.羅琳同名小說改編的《哈利·波特》卻是成功的典型范例,影片中的經典話語以及服裝、玩具等一系列衍生品都成為經典深入人心。《哈利·波特》的成功與魔法故事母題的運用以及對歐洲經典文化內涵的傳承密不可分。“故事之所以是故事,并不單由其形式決定,而是由敘事形式與敘事闡釋語境之間的復雜的相互作用所決定的?!币虼?,融入全球化體系中的華語兒童電影文學改編應該努力尋求本土敘事與大眾話語的契合,找到縫合民眾文化心理的最佳表達路徑,在故事文本和故事語境之間架起想象與現(xiàn)實溝通的精神橋梁。
在當前歷史語境下,華語兒童電影同樣承擔著參與世界兒童精神建構的使命。兒童電影要在世界舞臺上傳播當代中國價值,在敘事內涵上仍須與中國古典文化和當代兒童文學作品等結合,進行深度創(chuàng)造和改編,從兒童的視角和人類共通的心靈出發(fā),通過影視講述并引發(fā)深層次共鳴的中國故事。
兒童電影中“兒童本位”是指電影創(chuàng)作者在創(chuàng)作中以兒童這一特定群體作為觀賞主體的意識和觀念。法國思想家盧梭在《愛彌兒·論教育》中提出,“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應當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確立了“兒童本位”的起源。在中國,五四時期,隨著兒童的發(fā)現(xiàn),兒童作為獨立生命個體的意義開始凸顯。兒童生命形式、兒童內在精神、兒童獨特價值和兒童社會地位越來越得到欣賞和肯定;同時,作為人類生命初始階段的兒童,無論是從個體層面上來說,還是從民族意義上來說,都是最無差別性,最具有共性的。這一點也得到了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的證明,“古代人的思想和現(xiàn)代兒童含隱著的世界觀之間有相似之處”,認知結構“概念化的模式是恒常不變的,這種模式至少在兒童中是和歷史文化條件無關的”。因此,在全球范圍內尋求普遍意義上人的共性成為可能。兒童電影因以兒童為主角和主要受眾,是兒童生活樣式的延伸,在彰顯人類原初的共同性和普遍性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由此,華語兒童電影立足兒童本位的敘事理念,接近兒童本然的生命狀態(tài),在全球化語境下為搭建人類對話平臺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兒童電影藝術的主要價值在于,在人可塑性最強的階段,以影像的生動方式為兒童觀賞者提供了超越現(xiàn)實的世界圖景和人生成長的各種理想模型。經典兒童電影的魅力總是能夠恒久地產生并激發(fā)基于人類共同經驗感知的情感,并在真摯的原始情感狀態(tài)中體驗審美的愉悅,如《小鬼當家》中小孩的勇敢和智慧、《愛麗絲漫游記》仙境般的虛與實和小女孩愛麗絲的勇敢和責任擔當、《哈利·波特》中的奇幻和冒險、《夏洛特的網》中可愛小豬的自救、《瘋狂動物城》中真善美的描述和傳遞,等等。這種共有的審美情感可以超越民族、文化的阻隔而進入全球性視野的探討中。從共有的人類情感和審美感受來說,創(chuàng)制兒童本位電影,就應該體現(xiàn)諸如游戲、冒險、成長、英雄、奇幻、幽默、真實、善良、美等以兒童為中心并符合兒童情境的特質。兒童情境不以功利、價值來束縛自己,而是以本真的態(tài)度感知世界和體驗世界。人與世界之間沒有對立,只有萬物之間的和諧相融。這種和諧統(tǒng)一的狀態(tài)應該是全球化進程下人類追求的理想目標。所以,兒童電影的“兒童本位”與全球化語境同構。
全球化語境下華語兒童電影如何立足“兒童本位”的敘事理念呢?第一,華語兒童電影創(chuàng)制者放低姿態(tài),和兒童進行平等交流和對話。由于成人和兒童認知上的差異,打破并超越成人創(chuàng)制和兒童欣賞之間的隔膜是電影藝術成功的關鍵。首先,抓住兒童的心理特征,了解現(xiàn)代兒童的精神需求。如:《熊出沒》系列七部電影,從2014年開始上映起每年占據春節(jié)檔在影院播放,一直以來有著不錯的口碑。其關聯(lián)作品包括:從2012年開始發(fā)行的《熊出沒》系列動畫;2013和2014年雖沒有在影院播放,但是在央視少兒頻道播出的兩部賀歲片,方特大型游樂場等。它有別于《哈利·波特》系列、《小鬼當家》系列、《喜洋洋與灰太狼》系列等再生性續(xù)集作品形式,而是以關聯(lián)性的敘事框架,系列獨立的故事策略,滿足觀眾和消費者的連鎖期待和互補體驗?!缎艹鰶]》系列影片產業(yè)的成功,首先在于電影出品方放棄居高臨下的姿態(tài),關注童心,抓住目標受眾的心理,憑借其夸張、幽默的魅力和不斷創(chuàng)新,從人物形象、人物語言、故事情節(jié)、技術制作、畫面效果、電影寓意等方面獲得各個年齡層次的喜愛,遵從兒童本位與家庭本位并行,成為家長愿意為孩子購票進入影院觀看的合家歡電影。其次,小敘事,小架構,從日常小事著眼,貼近兒童生活實際。如:豆瓣評分高達9.2分的伊朗兒童電影《小鞋子》,采用的敘事結構沒有遵循常規(guī)的開始、發(fā)展、高潮、結局的線性發(fā)展模式,也沒有采用故事情節(jié)互為因果的大團圓式封閉敘事模式,而是以循環(huán)的敘事結構,展現(xiàn)小主人公渴望得到一雙鞋子的真實內心。電影制作擺脫了傳統(tǒng)的說教和規(guī)訓式的成人俯視視角,而是以平視的眼光,從兒童自然、真實的生活中挖掘人性的純真。第二,華語兒童電影創(chuàng)制者應該放眼世界。全球化大潮下,人類共處于一個命運共同體之中。華語兒童電影作為一種藝術和一種媒介,同樣肩負著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使命。兒童是人類的起始,兒童的發(fā)展決定著人類未來的發(fā)展。兒童電影作為當代兒童精神文化消費的主流產品之一,其中的敘事元素對兒童價值觀的塑型起著重要的作用,其最終目的是在獲得快樂消遣的同時,收獲思考和成長?!皟和疚弧崩砟钣捎谳^少受到各類規(guī)則和價值的約束,自帶人類心靈相通的原初性,以生命自身內在的精神獲得情感的共鳴。所以,基于“兒童本位”的兒童電影更易跨越歷史、信仰、意識形態(tài)的界限和藩籬,以共通性的思想更快、更廣地贏得世界不同膚色、不同民族觀眾的共情。因此,尋求全球關注、增強人類普適的文化觀是華語兒童電影走向世界、進行全球化傳播的有效途徑。如德國一個10分鐘動畫短片《我們是下水道里的海盜》,通過講述三只老鼠乘坐孩子們放在水上的紙船去旅行,紙船時而被人類亂扔的煙蒂燒著,時而被人類丟棄的垃圾撞翻,從而告訴孩子要愛護環(huán)境,保護地球。由此啟示,華語兒童電影創(chuàng)制者的作品在滿足本土受眾認可的同時,不應只試圖以奇觀化、陌生化的影像取悅異域觀眾,而應以世界兒童的視角,把夢想、感恩、環(huán)境、和平等全人類關注的問題,以及親情、友情、責任、勇氣、苦難等人類共通的話題,通過兒童電影敘事表達出來,并把獨具中華特色的文化精神涵蓋其中。
華語兒童電影作為媒介平臺傳播的一種藝術形式,是世界電影文化藝術的有機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文明的重要表征,是折射和輸出中國文化、價值觀和意識形態(tài)的鏡與窗。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不斷提升,在全球化語境下,華語兒童電影有必要加快融入世界電影產業(yè)化競爭體系之林。因此,華語兒童電影應積極調整敘事主題的選擇,不斷提升兒童電影話語生產和傳播的能力,努力尋找基于本民族歷史語境和世界文化融合的最佳路徑,實現(xiàn)突破本土文化認同到國際化傳播的由內向外的轉化和升級。首先,游戲性不僅是全世界兒童的共性特征,而且是全人類的共通精神。張揚游戲精神,是華語兒童電影抓住大眾娛樂消遣心理,獲得電影藝術作品審美認同,保證消費者票房消費的根本。其次,影視作品都會通過人物形象、故事情節(jié)、題材選擇等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傳遞本民族的價值取向。因此,依托本土文化,從中國古典文化和現(xiàn)當代優(yōu)秀兒童文學中尋找素材,參與兒童精神建構,將助推華語兒童電影的跨文化傳播力和影響力。另外,童真、童心為全球化下的人類生命個體和生命整體提供了更多的共性特征。立足“兒童本位”敘事理念,通過與兒童平等對話和交流,或以兒童的喜聞樂見為參考,或以放眼世界的審美為對象,拍攝具有全球普適意義的兒童電影,對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有著不可替代的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