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阿 三
魯迅在其作品《人話》中設計了這樣一個情節(jié):說是大熱天的正午,一個農(nóng)婦做事做得正苦,忽而嘆道:皇后娘娘真不知道多么快活。這時還不是在床上睡午覺,醒過來的時候,就叫道:太監(jiān),拿個柿餅來!
其實,當讀者看到這里時,多會產(chǎn)生復雜的情緒。比如,有人會認為農(nóng)婦身上充滿了悲劇色彩,僅僅一個柿餅便能滿足其欲望;也有人感覺她愚昧得可愛,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只是在他人勞作時不勞作,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或許還有更多,但無論哪種,在思維的首站,定有著莫名的快樂,而這快樂則跟農(nóng)婦對皇后的想象有關。
那么,皇后到底有著怎樣的隱喻,以至于能成為幽默的源泉。
首先可確認,皇后的生活是愜意的,她無需勞動,可隨時午睡,醒來有人伺候,這種日子令普通女性向往。所以,我們可暫做如下總結:農(nóng)婦的牢騷說到底是對同為女人的命運不公的憤怒。在那一刻,她通過時間(大熱天中午)、人物(太監(jiān))、行為(吃柿餅)這三個符號釋放了個人的不滿。正基于此,由女人所構成的地位差中,等號的兩邊不相等了,我們開始發(fā)笑。
但是,我并不想把提問結束在地位的不等上。我想探討的是,農(nóng)婦對生活的完美想象為何是皇后吃柿餅?柿餅之外明明有更多的食物,比如“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的荔枝,或是慈禧太后鐘愛的八珍糕。
但為何是柿餅?
造成其想象貧瘠的根源就在于,她既缺少目睹皇后日常起居的經(jīng)歷,也沒有閱讀相關書籍了解其飲食的機會。故而,若把親眼所見視為直接經(jīng)驗,書籍閱覽看成間接經(jīng)驗,顯然,她都不具備。
這才是最終原因,她深陷于無知與莽撞的漩渦里。
無獨有偶,《水滸傳》中有個片段跟該情節(jié)極為類似,只不過主角由女性變?yōu)榱四行浴?/p>
宋江在江州潯陽樓題了《西江月》的反詞,被黃文炳看到后抄寫下來,拿給知府蔡九邀功。而蔡九在將宋江打入牢房的同時,寫信給家父蔡京征求意見,并差神行太保戴宗送信。
途中,梁山成員朱貴設計截獲此信,拉著戴宗找智多星吳用商議。
吳用想到的策略是找人模仿蔡京筆跡,寫假書給蔡九,命其暗中押宋江赴東京,梁山好漢在途中解救。
經(jīng)過多方“努力”,他們找到“圣手書生”蕭讓寫假信,書信的私章,則請善刻印的金大堅幫忙。
一個“完美”的營救計劃就此拉開帷幕。
戴宗帶此信回江州復命,本以為天衣無縫,可卻露出了馬腳。
信上印有“翰林蔡京”四字,蔡京平時寫字雖愛此章,可這是給兒子回信,怎能用它?況且,刻此章時的身份與現(xiàn)在已天壤之別,絕無可能蓋此章。
所以,后來發(fā)生什么,讀者也知道了,戴宗被連累入獄。
在此,我們不妨復盤吳用的救人過程:先找人臨蔡京手跡,謊報給其子,然后在押解途中劫宋江,但問題恰恰在此。
模仿筆跡是技術,屬公開的秘密,只要下功夫,作偽并不難??伤秸掠梅▍s是技術之外的隱秘習慣,需熟悉其人其行方能沒有差池。所以,吳用后來醒悟,“翰林蔡京”四字暴露了,但為時已晚。
好,這是真相的全部嗎?假設章用對了,宋江是否就能獲救?
依然不是。
因為在救人計劃中,私章用錯只是錯誤之一,但不是唯一錯誤。換言之,暴露是必然,因為信中還缺蔡京的“花押”。
花押是書家的獨特“簽名”,相當于作品的防偽標志,其功能之一便是反模仿,反抄襲。如宋徽宗為自己設計的花押為“天下一人”,蔡京的花押是筆畫有著特殊順序走勢的獨特造型。宋名家在作品中除有私章外,都配有花押作認定,以確保其真實。而吳用的“回信”中沒有花押,這才是最大的漏洞。
所以,盡管“圣手書生”蕭讓與刻章高手金大堅能依據(jù)在坊間流傳的蔡京“手跡”作偽到以假亂真的地步,但作品是靜態(tài)的,作品外動態(tài)的文化、規(guī)則等他們并不熟知,或是說無法接觸到的部分才是核心。
這不能怪吳用,有些事,沒經(jīng)歷過、見識過,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這也是為何說農(nóng)婦的柿餅與吳用的計策有相同、相通之處的原因。對于世界,個人的經(jīng)驗與知識無論是先天的所得還是后天的所學,都有著天然的局限。
在過去,了解自然的方法只能依靠親身體驗,所謂“格物致知”。而有了火車、輪船、飛機等交通工具后,行動便捷了,足跡可到南極、北極甚至是太空。這時,人的視野與思維相較從前才超越性地被打開。
與此同時,在交通工具之外的傳播媒介讓印刷時代所統(tǒng)治的思想也據(jù)此產(chǎn)生了裂變。農(nóng)耕時期的口口相傳,紙筆傳書的方式被電子化、信息化所取代,知識再也無法如過去那般守著幾本書便可壟斷文化的程度了,它變得愈發(fā)迅速,也愈發(fā)廣泛。
世界在公民的眼中無需再依賴直接經(jīng)驗了,你可能沒去過太空,但通過哈勃望遠鏡傳回的信息可領略宇宙的浩瀚,你可能也沒下至海底,但潛艇所拍攝的圖片足以讓你心曠神怡。技術取代了眼睛,科學解放了腳步。人類一百年所累計的成就超過了前幾千年、萬年。植物學、考古學、社會學、物理學等各個學科的建立,各種研究細化到了狗抖幾次毛能甩干身上的水,為何對他人的錯誤看得比自己清楚都有人在做。
這世界好像沒有難題了,人可以驕傲到只剩外太空值得去探索了。
然而,困擾你內(nèi)心的問題都解決了嗎?當初村婦的柿餅與吳用的失策在今天看來可笑嗎?
并不如此。
村婦對美好生活的想象跟今天你對美好生活的想象沒有差異,不同的是,你可能把柿餅換成了鮑魚、海參、冬蟲夏草等更為高級的食材。本質上而言,許多人仍沒有走出身體的局限,吳用對蔡京花押的無知依然是今天許多人的無知,享受著技術革命的大眾,沒有因為媒介的發(fā)達而得到更多的知識,沒有因為交通工具的多元而走遍世界。
靈魂受困肉體的悲劇始終在繼續(xù)。
所以,讀書才重要,知識才重要,理解先人的困境才重要。因為,局限的意義在于提示著你在經(jīng)驗之外,盡管獲得信息的渠道在增加,認識世界的思維在轉變,對待社會的態(tài)度有變化。但接下來,很悲觀的事實,關于自省方面的結論同將浮出水面:很多時候,人越是閱讀,越是實踐,越是能通過一種肯定的手段看到知識的無限。
這個結論會讓你變得沉默,變得寡言,甚至變得絕望。
當你用簡單思維對待眼前之物時,你會被一朵花、一場雪所感動;當你用科學的思維對待世界時,你會看到眼前均是幾何圖案與對稱圖形;而當你用藝術的觀念看待像物時,構圖、光線、色彩等則占據(jù)了思考的全部。一個人窮盡所有的智慧,局限依舊在糾纏、拉扯,告誡你仍有不足。你無法看到生命的全部,自然的全貌。古老的命題“人從哪里來,到哪里去”還沒解決。靈魂到底有多重,大象能否塞進火柴盒,銀河是否真能落九天……
你對著鏡子問,鏡中的你,是否是你?
如果用絕對運動觀點,每一秒,每一毫秒,當你眨眼一次再睜開時,鏡中的你就衰老了。身體中的細胞有在新生,有已死亡,眼前的那個你早已跟眨眼前的不是同一人了。只不過,我們在抵觸這種絕對的運動,忽略這種變化。
那么,你對自己還自信嗎,感覺自己能戰(zhàn)勝狹隘嗎?當我們得到了相當?shù)闹R后,回過頭發(fā)現(xiàn)這個知識是在告誡你是如此膚淺。
你將采取怎樣的行動?
這大概便是我敘述到這里的問題了,即便通過學習了解到自己無知,也要繼續(xù)去探索。猶如爬上山頂不能摘到月亮,但起碼離太空近了幾尺。
對于大多人數(shù)來說,終其一生可能都毫無建樹,但并不妨礙多去體驗生命,介入生活,完成自我的提升。
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曾對遙遠的未來做了這樣的預測:“任何人都沒有特殊的活動范圍,可以在任何部門內(nèi)發(fā)展,社會調(diào)節(jié)著整個生產(chǎn),因而使我有可能隨自己的興趣今天干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獵,下午捕魚,傍晚從事畜牧,晚飯后從事批判,這樣就不會使我老是一個獵人、漁夫、牧人或批判者……”
這同時也是馬克思的建議,無論社會發(fā)展到何種階段,去體味不同的生活與人生,仍是不可或缺的嘗試。
當然,這種體驗首先是身體層面的,在精神層面需更為開闊的方式,比如康德在《實踐理性批判》的結尾中說:“有兩樣東西,人們越是經(jīng)常持久地對之凝神思索,它們就越是使內(nèi)心充滿常新而日增的驚奇和敬畏:我頭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前者從我在外部感官世界中所占據(jù)的位置開始,并把我身處其中的聯(lián)結擴展到世界之上的世界、星系組成的星系這樣的恢宏無涯,此外還擴展到它們的循環(huán)運動及其開始和延續(xù)的無窮時間。”
所以,盡管窮盡生命,我們只能在一城一地周旋,但完善心靈,仰望宇宙的欲望,卻從不因腳下的局限而自我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