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浩
平遙李氏以武興族,北宋、金、元,世傳為侯,子承孫繼,武將文臣輩出,成為汾州府乃至山西地區(qū)當(dāng)時最顯赫的家族之一?!镀竭b縣志》(康熙四十六年八卷本)載:“古陶諸賢,自周卿士而下,若裴、若杜、若梁、若李,忠孝文武、光重枌榆者,蓋指不勝屈也,沒而不朽,其在斯乎!后人君子觀九原而嘆息,思哲人之如在,則斷隴荒丘,高山仰止,皆吾師也?!薄镀竭b縣志》(光緒年)載:“宋、金、元之間,此邦號為極盛,英才崛起,如李帥彥哲、梁五路安定、杜沁帥。父子兄弟祖孫爵列公侯,冠蓋節(jié)鉞,勛名燦然,一時鼎力,起家率多武貴,或亦山高水長,地氣使然,非偶也?!?/p>
北宋末年,平遙李氏六世祖李彥哲遷入平遙城內(nèi)西南宣化坊,累官兵馬大元帥,以大夫禮葬平遙縣治西南梁趙村,周圍120余畝,石人、石虎、石羊、石望柱、石過門,各對成行,載入《山西通志卷一百十四·人物十四·汾州府·宋》。七世祖李柔,世襲元帥。八世祖李延,世襲元帥。九世祖李珂,世襲元帥。十世祖李宴,世襲元帥,援陜有功封左丞相,又推為盟主。十世祖李居敬,賜進士出身,參與出資建平遙縣金莊文廟,載縣志。十一世祖李郁,賜進士出身,元時仕至朝列大夫,參與出資建平遙縣金莊文廟,載縣志。十一世祖李思溫,賜進士出身,元時仕至工部尚書,誥授光祿大夫,贈柱國,謚“忠靖公”,載縣志。十一世祖李思齊,陜國公,配五路萬戶、元行都元帥平遙梁瑛之女,載縣志。十二世祖李仁,蔭襲祖職,誥贈光祿大夫。十二世祖李伯新,賜進士出身。十三世祖李光甫,元時仕至尚書,誥授榮祿大夫,載縣志。十三世祖李達達,元時仕至冠州長官,配元肅政廉訪使梁天翔之孫女,載縣志。前述列祖主要居于平遙縣城內(nèi)。
十三世祖榮祿大夫李光甫生三子。明代洪武年間,長子李景幹由城內(nèi)縣治西南宣德坊遷往梁家堡;次子李景廉由城內(nèi)遷往冀壁鎮(zhèn)(今橋頭村);三子李鳳皋由城內(nèi)東南宣教坊遷往岳壁村。十四世祖李鳳皋,賢良方正,明朝初年蒙薦舉,擢本省榆社縣尹,時有政聲,為平遙岳壁村李氏始祖。十五世祖李震,李鳳皋獨子,誠齋先生,善德信佛,預(yù)知死期,生五子,此后子孫繁盛,枝繁葉茂。十六世祖李辯,行三,以子頤貴,敕贈承德郎,敕封鞏昌府通判,妻梁氏贈安人。
明清兩代,平遙岳壁李氏治《書經(jīng)》《詩經(jīng)》者眾,成為當(dāng)?shù)乜婆e世家,舉人、監(jiān)生、歲貢、廩生、生員、義官等不知凡幾,明代舉人計四名,出現(xiàn)了如名宦溫州府同知李頤、兗州府通判李穎、巴縣知縣李潤、在薩爾滸戰(zhàn)役中殉國的副將李應(yīng)選等官員。
平遙李氏從元至清,曾進行過修建家廟、修宗譜、修祖墳等宗族建構(gòu)活動,明代弘治年間、清代道光年間更是達到了宗族組織化建設(shè)的高峰,平遙李氏家廟、宗祠可考的共計有六座,分別為:岳壁中截李氏家廟(縣級文保單位)、梁家堡李氏宗祠、河南滑縣李氏宗祠、城內(nèi)李氏宗祠、曹家堡李氏宗祠、蘇封村李氏宗祠,現(xiàn)僅存岳壁中截李氏家廟。明代弘治七年(1494),十七世祖李穎、李頤奉旨在岳壁村中截建李氏家廟,賜準(zhǔn)朱紅門廊,前門樓掛有“奉天敕命”之牌,兩祖分別建“蟾光坊”“文奎坊”牌樓一座,素有“文官下轎,武官下馬”之說。清代道光二十一年(1841)辛丑五月,族人出資又新置地址,進行重修擴建,增設(shè)了東西廊坊,占地面積660平方米。岳壁南新堡占地60畝,由清代監(jiān)生李玉亮、李玉白、李玉和、李玉美四兄弟出資修建,具有很高的民俗文化研究價值。清代李光廷、李常德、李常淳、李錫五、李典五、李申蔚等三四十人官居六品至二品,形成了家族化的官商體系。平遙城內(nèi)李氏宗祠原址在城內(nèi)縣治西南,關(guān)王廟東,路北,由城內(nèi)舊支十七世祖公才、公倫、公德、公信、公秀兄弟五人之五支子孫合伙營建。
因古陶李氏世代為官,王公侯世襲爵位,出帥入相,父子、兄弟、祖孫相繼,人才輩出,興旺發(fā)達,遂平遙民間有“李半朝”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