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倡文
據(jù)記載,白居易自小體弱多病,青年時代又因家境貧困而長期流浪,雖29 歲考中進士,但一生仕途坎坷不順,以至于年方四十就發(fā)白齒落,未老先衰。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先天條件不太好的人,卻活到了74 周歲。那么,白居易又是如何養(yǎng)老的呢?從他的詩作《狂言示諸侄》中能看出一些端倪。
白居易在詩中寫道:“人老多憂累,我今婚嫁畢?!币簿褪钦f,我已給子女操辦完婚姻大事,他們的事我就不再憂心操勞。他接著寫道,自己是“心安不移轉(zhuǎn),身泰無牽率。所以十年來,形神閑且逸”。
孔子在“君子有三戒”中講,“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也就是人老了,血氣跟不上了,就不能像年輕時那樣去拼事業(yè)、賺金錢了,否則就會傷身。白居易嚴格落實孔子的教誨。他在詩中寫道:“況當垂老歲,所要無多物。一裘暖過冬,一飯飽終日。勿言舍宅小,不過寢一室。何用鞍馬多,不能騎兩匹?!币馑际钦f,上了年歲了,穿衣不冷就行,吃飯能飽就中,睡覺有個床鋪就好,出門有個車坐就行。公元832年,60歲的白居易為元稹撰寫墓志銘,元家給他潤筆費達六七十萬錢,他全數(shù)布施于洛陽香山寺。白居易的這種看淡身外之物的思想,很符合當代所提倡的極簡主義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就是控制徒增煩惱的精神活動,簡單生活,從而獲得最大的精神自由。
白居易是一個非常容易知足的人,他在詩中寫道:“如我優(yōu)幸身,人中十有七。如我知足心,人中百無一。”人們常說,知足即幸福。我們由此推斷,知足的白居易的內(nèi)心世界肯定是幸福美滿的,這樣的人豈有不長壽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