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美
在平時的學習中,高中生往往只閱讀單篇文本,一次只讀一篇文章,只探究一篇文章的主題。這是難以促進其全面發(fā)展的。作為高中語文教師,我們要注意引導學生閱讀群文,培養(yǎng)他們的綜合能力。在開始教學之前,我們可以整合教材中的文本,選擇合適的議題,挑選合適的文本,關(guān)注文本之間的相似性、相關(guān)性、互補性等,為開展群文閱讀教學作準備。接下來,筆者就以《老王》《品質(zhì)》《汪大娘》《苦惱》為例,分享一下自己的教學經(jīng)驗。
一、展示群文,引導學生感知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在開始教學之前,筆者圍繞“底層的光芒”這一議題挑選了四篇文章,分別是《老王》《品質(zhì)》《汪大娘》和《苦惱》。不難看出,這四篇文章講述的都是處于社會底層的那些平凡人的故事。在教學中,我將這四篇文章整合在一起,將其投放到多媒體大屏幕上,要求學生閱讀這四篇文章,感知其中的人物形象。
《老王》《品質(zhì)》《汪大娘》《苦惱》這四篇文章中既有散文又有小說,既有中國作品又有外國作品,作品中的人物,既有相似點,也有不同點?!独贤酢肥且黄⑽?。作者以“我”與老王的交往為線索,回憶了與老王相處的幾個片段,刻畫了一個窮苦卑微但心地善良、老實厚道的“老王”的形象,表達了“我”對不幸者的關(guān)心、同情和尊重?!镀焚|(zhì)》是一篇小說。小說以工業(yè)壟斷對手工業(yè)作坊的沖擊為背景,客觀地描述了手工業(yè)者的生存危機,贊揚了鞋匠格斯拉恪守職業(yè)道德,寧可餓死也不肯偷工減料的高尚品質(zhì),表現(xiàn)出對底層勞動者的尊重。《汪大娘》是一篇散文。汪大娘是一位出身卑微、地位低下、生活困苦的勞動者。在利益的面前,汪大娘秉承自己的良知和正直的人格,只做她自己。《苦惱》是一篇小說,小說中的姚納是一個鰥居的老者,他痛失了兒子,無盡的悲傷籠罩著他,他一心想跟別人談談自己才去世不久的兒子,以減輕內(nèi)心的傷痛,可是人們都不屑一顧,他只好把滿腹心事說給小馬聽。作者借此表現(xiàn)出處于社會低層的小人物的悲哀,反映出當時社會的黑暗。
這些作品都展現(xiàn)了“底層人物的光芒”。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文章,感知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填寫下面的表格。
我班的學生是這樣填寫的:
之后,教師可以適時提問,帶動學生思考分析。比如,教師可以這樣提問:“如果要為這四篇文章重新定一個議題,大家能想出哪些好題目呢?”有的學生認為“人性之光”很合適,有的學生認為“直面苦難人生”也不錯。
二、布置任務,引導學生理解作品的主題
在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引導他們深入解讀每一篇文章,思考它們之間的共性與差異,理解作品的主題。為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教師可以布置一些探究任務,讓他們在閱讀的過程中思考問題。
在引導學生閱讀《老王》《品質(zhì)》《汪大娘》《苦惱》時,我布置了這樣一個任務:
探究底層人物的人性之光。
老王、格斯拉、汪大娘、姚納都是“不幸的人”。但是從他們的身上,學生都能看到“人性的光輝”。
以“老王”這個人物形象為例。老王只有“一輛破舊的三輪車”,他住在“荒僻的小胡同”,還“瞎掉了一只眼”,他是“單干戶”,是“失群落伍”的人,是一個“老光棍”,大腦還“不靈活”。老王是一個實實在在的以勞力為生計的人,對有知識的人總懷有一種別樣的敬仰之情。這種情感中沒有一絲的功利色彩,全然是發(fā)自他的內(nèi)心深處的。老王才在行將就木之際,還將自己都舍不得吃的雞蛋和香油拿出來送給“我”。然而,他的苦心卻被“我”誤解。他真心實意地做著一切自己認為該做的事,并沒有真正意識到心與心的距離是如此的遙遠。這種距離,是他難以縮短的。在這一生中,他只知道本分地做人,老實地做事。盡管命運對他如此的不公,但他還是安分守己,堅守自己的道德底線,展現(xiàn)了底層人物的人性之光。作者通過刻畫老王這一人物形象,呼吁讀者應該多關(guān)心那些不幸的人。
綜上所述,教師應該采用合適的方法,引導學生閱讀群文,把握其中的人物形象,探究作品的主題。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啟東市呂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