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草堂書院揭幕儀式暨四川省杜甫學會第二十一屆、中國杜甫研究會第十屆學術年會綜述

2021-11-11 15:29:13
杜甫研究學刊 2021年2期

賈 兵

2021年4月27-30日,由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四川省杜甫學會、中國杜甫研究會共同主辦的 “ 草堂書院揭幕儀式暨四川省杜甫學會第二十一屆、中國杜甫研究會第十屆學術年會 ” 在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召開,來自復旦大學、南京大學、四川大學、西南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等6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150余位學者參與此次會議。會議由草堂書院開幕儀式和學術年會兩個環(huán)節(jié)組成。開幕儀式上,草堂書院名譽院長葉嘉瑩、袁行霈先生分別以視頻、文本致辭。學術年會由年會致辭、主題發(fā)言、小組討論和閉幕式組成。

本次會議共收到論文104篇,主要圍繞以下議題展開研討:

一、杜甫生平及行蹤遺跡研究

本次會議對杜甫壯游、李杜相會、杜甫長安、兩川夔峽詩歌及生活作了大量探討。胡永杰《杜甫 “ 快意八九年 ” 新解——兼談杜甫壯游期的起點和終點》認為杜甫 “ 快意八九年 ” 當為開元二十年(732)杜甫21歲始游吳越至開元二十八年(740)29歲時歸居東都、筑土婁莊之間的壯游之事。鄺健行《舊調(diào)重彈:李白、杜甫開元年間初會確實證據(jù)——〈昔游〉詩中 “ 少年 ” “ 是時 ” 的時間坐標》以《昔游》中的 “ 少年 ” “ 是時 ” 補證李、杜初會于開元年間,區(qū)別于李白、杜甫初會于唐玄宗天寶三載(744)的主流觀點。劉鋒燾《從杜甫的詩作看其長安時期心態(tài)之變化》梳理了天寶五載(746)至乾元二年(759)杜甫長安14年的生活,并認為這些經(jīng)歷改變了他的人生、心態(tài)、詩歌創(chuàng)作,促使他走向民間、走向現(xiàn)實人生,走向 “ 詩圣 ” 。

在分析杜甫流寓生活時,注重其心態(tài)變化。楊勝寬《 “ 窮途愧知己,暮齒借前籌 ” ——杜甫在嚴武幕府的心境、處境與作為》通過考察認為杜甫辭幕嚴武,非正史及諸多注家所說不滿嚴武未能善待故人所致,其選擇辭幕,心態(tài)復雜,同僚不和、鮮有作為及向往自由閑適生活是其誘因,而起決定作用的則是杜甫的獨特個性。魏景波《杜甫流離兩川時期的漂泊體驗與身份重建》認為杜甫流離兩川時期的詩歌在關注現(xiàn)實的 “ 外視角 ” 之外,反省自身的 “ 內(nèi)視角 ” 逐漸凸顯;詩人由世亂為客引發(fā)的飄泊意識,以及自我審視帶來的身份認同與重建,成為此期詩歌的重要主題。劉詠濤《杜甫在川生活與其交友之關系》認為探究杜甫在川生活與其交友的聯(lián)系有利于更好地了解杜甫晚年在川生活和創(chuàng)作,從而加深對杜甫、杜詩的整體認知。孫啟祥《論杜甫流寓生活的浪漫色彩》認為杜甫及杜詩的浪漫,不光體現(xiàn)在詩人中青年時期,在老年流寓西南、江南時仍有反映;杜甫浪漫的詩人思維,是其在動蕩中仍能頑強生活的動力,但也對其終身漂泊、愈行愈難的悲苦歷程起了催化作用。

此次會議還注意分析杜甫的仁愛、博物、俠義等精神。祁和暉《黃河長江攜手滋養(yǎng)育成充滿人間大愛的中華詩圣杜甫》認為杜甫生平以仁愛為懷,并用一生踐行仁愛;其仁愛品格源于杜氏家訓傳統(tǒng),青年時代漫游黃河、長江中下游名城、名勝的經(jīng)歷以及杜甫仕路不暢等三大動力源。高昱《杜甫巴蜀詩作中的博物視野——兼論杜甫的博物情懷》認為杜甫的巴蜀詩歌蘊含著獨特的自然物候以及豐富的博物學內(nèi)容,體現(xiàn)了他對于天人關系、物我關系以及物物關系的思索,并進一步探究其成因。龍占明《從杜甫的交友之道看杜甫的俠義精神》通過杜甫同李邕、李白、鄭虔、房琯生死不渝的友誼,分析杜甫的俠義精神,認為杜甫 “ 為俠所累,亦為俠所興 ” 。

杜甫的行蹤遺跡遺存成為本次會議的重點關注對象,天水、利州、梓州、成都、夔州、潭州等處的遺跡皆有所涉及。劉雁翔《天水南郭寺杜少陵祠及其相關碑刻綜述》對今南郭寺、杜少陵祠現(xiàn)存《重建南郭寺記》碑、《改建南郭寺東禪院為杜工部祠記》碑、《老杜秦州雜詩》碑及據(jù)初拓本新刊 “ 二妙碑 ” 等4通碑刻進行輯錄考述。王飛《〈五盤〉小考》根據(jù)祝穆《方輿勝覽》、王象之《輿地紀勝》《蜀中廣記》、嚴耕望《唐代交通圖考》等文獻論著,認為五盤嶺即七盤嶺,唐時當位于梁州、利州交界地段,可以俯瞰江水。王超《梓州杜甫遺跡考》認為明人在牛頭山營建草堂、懷杜亭以志紀念;清乾隆年間,本地官員于草堂寺旁建立文峰書院,后來者又據(jù)明人杜甫故宅之說更名為 “ 草堂 ” ,并奪寺名,重新 “ 廓清 ” 了杜甫梓州故居——潼川草堂寺——草堂書院的傳承脈絡。龔寧《杜甫行蹤遺跡考——江油篇》考察了江油匡山書院、小匡山讀書臺、李白紀念館、涪江河堤、豫江友誼園等歷史遺跡和當代文化工程。米昊陽《明清浣花草堂的歷史變遷與文學書寫》認為杜甫居住草堂期間的創(chuàng)作及其精神品格賦予了草堂隱逸和忠君愛國的文化內(nèi)涵,成為后世士人題詠或修繕草堂的強大動力,圍繞草堂開展的憑吊和雅集活動構(gòu)成了明清兩代浣花草堂文學書寫的主要內(nèi)容。李霞鋒《成都杜甫草堂古代碑刻再考》對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館藏清李翔云撰書《丙戌人日游工部草堂》詩碑,清唐頻年撰書、唐我辰摹錄《游宴草堂,感成七言近體六章》詩碑,清吳克讓撰、唐應瑩書《浣花草堂附祀黃涪翁陸放翁記》,近代張駿摹繪、張樹勛題名《詩圣杜拾遺像》碑,佚名撰書《謁杜公祠》詩碑5通碑刻一一考述。李君鑒《夔州大雅堂考》從大雅堂由杜甫兩川夔峽詩得名談起,考證夔州李襄于1147年創(chuàng)建 “ 夔州大雅堂 ” ,并先于丹棱大雅堂刊刻杜甫夔州詩。彭愛國《瀼西的特點與位置考證》認為杜甫夔州詩中的瀼西宅及瀼西果園在白帝城東的東瀼水之西,具體位置應該是在土地嶺東南山腰。張昌龍《杜甫夔州寓所及住宅考》認為杜甫云安寓所在云陽老縣城武裝部一帶;客堂與西閣、草閣、江閣、江邊閣可能實為一處,在白帝城觀音洞一帶;杜甫夔州草堂在草堂果園一帶;杜甫的東屯在現(xiàn)草堂河大橋附近,由三峽工程蓄水前的大、小歐家灣和上壩組成。曾亞蘭《〈黃本驥集〉題杜論杜及杜甫鑿石遺跡相關文獻述略》認為鑿石浦少陵草堂是湖湘最早興建紀念杜甫的遺址之一,黃本驥及其他湘籍詩人學者謁鑿石工部草堂詩及相關遺存文獻,為杜詩學研究鑿石浦杜甫行蹤遺跡提供了寶貴史料。

二、杜詩研究

本次會議對杜詩總量、散佚情況有所總結(jié)。劉明華《以宋本為核心的杜詩篇目總量探討》對杜詩篇目總量進行統(tǒng)計分析,杜詩傳世主體為二王本之正文,后世陸續(xù)增補詩40余首;但在二王本正文中的杜詩,之后的宋本杜集也有20余首未被收錄;杜詩總體變量基本在補遺作品的認定取舍間波動;分門本、分類本和劉批本形成了清本和當代杜集的基本格局,當下認可的杜詩應在1455首。佐藤浩一《杜甫的早期詩歌是散佚還是廢棄》通過對諸家關于杜甫早期詩歌散佚還是廢棄論點的分析,認為現(xiàn)存杜甫詩集按年代順次排列可以作為散佚原因的引證。

宋代杜詩注本已出現(xiàn) “ 分門本 ” ,故以題材作為考察角度由來已漸。吳振華《試論杜甫的詠雨詩及其文化意蘊》認為杜甫是詠雨詩的集大成者,其筆下的雨境是一個以 “ 雨 ” 為中心的意象群聚, “ 雨 ” 與杜甫悲酸愁苦的一生如影隨形,其詠雨詩表現(xiàn)了杜甫民胞物與的仁者胸襟,具有詩史性質(zhì)。諸佳怡《杜甫以藥入詩的詩學研究》認為杜甫開拓了藥類名物以藥食意象入詩的特點,并從題材內(nèi)容改變了藥類名物的書寫方式,豐富了詩歌內(nèi)涵。孫尚勇《論杜甫的〈大雅〉文學思想》認為杜詩與《大雅》的關系亟待重新思考,在樊晃、蘇軾兩人的深刻思考基礎上,綜合杜甫在詩中的表達,得出其以《大雅》為詩之極則的,從而領會 “ 法自儒家有 ” 的深切義涵。魏耕原、張萍《杜詩對美與丑的顛覆與互動》認為杜甫在審美上能搋下外表的華袞而揭示內(nèi)在丑惡,通過對美與丑的顛覆,形成以美為丑與以丑為美的多維的審美觀念,把自然美和人生的殘缺合融,從客觀的丑陋發(fā)現(xiàn)美。彭燕《杜甫與謝靈運》認為杜甫在語言、結(jié)構(gòu)、精神三方面學習謝靈運;而之所以學謝的外在理由是杜甫早年曾到會稽拜謁其遺跡以及謝靈運自身的詩學成就,內(nèi)在理由為杜甫意識到自己與謝靈運都是權力的反抗者。杜甫憂國憂民、憐憫蒼生的大情懷是其超越大謝詩境,集大成之根本所在。

杜詩與藝術的關系,尤其是與繪畫、書法的關系成為研究重點。張家壯《論杜甫的藝術精神——以杜甫題畫詩為中心》對杜甫題畫詩中所呈顯的審美內(nèi)涵進行重新勘探,深入辨析杜甫題畫詩產(chǎn)生的社會歷史情境,對杜甫藝術精神的形成作整體動態(tài)的考察;并借重中唐以后的文獻記錄考稽杜甫藝術精神在后期封建社會審美道路中的去向與定位,把握杜甫藝術精神的整體價值。趙辛宜《杜甫題畫詩中的三重形象》認為杜甫使題畫詩成為一種獨立的題材,通過動詞的運用、借鑒 “ 傳神 ” 與 “ 寫照 ” 等藝術手法,塑造了畫中形象、創(chuàng)作者形象、觀賞者形象;體現(xiàn)了藝術批評從作品到創(chuàng)作者內(nèi)心的轉(zhuǎn)向,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蘇軾、黃庭堅等人的題畫詩創(chuàng)作,是唐宋時期藝術精神開拓的重要表現(xiàn)。李鵬飛《少陵翰墨無形畫——杜甫以詩為畫的技法及詩畫一律的思維》認為杜甫的日常興趣、社交生活、藝術能力與鑒畫眼光等,是影響其詩畫一律的思維和以詩為畫技法的主要因素;在文本表現(xiàn)上,杜甫通過句法的意象設色以及造型、透視等章法手段,將詩人廣闊的情感經(jīng)驗融入文本,極大拓展了畫境空間而獲得了藝術超越。桑盛榮《杜詩與顏字的審美互同性》認為杜詩、顏真卿書法作為盛唐氣象的集大成者,共同體現(xiàn)了盛唐文藝的巔峰;兩者在反映現(xiàn)實的力度、作為諫書乃至審丑趨向的互通性方面,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藉此回應蘇軾及以后學者提出的文學與書法融通性,展示盛唐文藝的審美特征。袁書會《再論杜詩文化的多樣性——以唐代藝術中的 “ 馬 ” 的形象建構(gòu)為中心》從唐人運用不同藝術形式來創(chuàng)作昭陵六駿的藝術實踐過程中,探討當時雕塑、繪畫和詩歌等不同藝術形式在杜詩創(chuàng)作中的作用,體現(xiàn)杜詩中多彩的文化內(nèi)涵。

關于杜詩、杜句的具體探究仍屬關注的重點。徐希平《 “ 西山白雪三城戍 ” ——杜甫〈野望〉詩旨及首句異文再考》結(jié)合各種杜集版本、歷史文獻和杜詩內(nèi)證等相關材料,認為杜甫《野望》 “ 西山白雪三城戍 ” 之 “ 三城 ” 當為松、維、保州,非指 “ 三年 ” “ 三奇 ” 。郝潤華、蘇朋朋《杜甫〈杜鵑行〉的擬人化書寫及其寓意》認為杜甫受到鮑照影響,將杜鵑擬人化處理,以委婉的筆觸批評肅宗之不孝,對玄宗晚年境遇表示出同情與惋惜,同時對玄宗倉皇出逃、拋棄宗室的行為也表示出不滿,在對杜鵑的吟詠中寓有深沉的寄托,凸顯了杜甫 “ 詩史 ” 的現(xiàn)實意義。李寅生《〈石壕吏〉主題意義另解》認為《石壕吏》的主題是通過安史之亂中一個夜晚發(fā)生的一起事件,揭示戰(zhàn)爭中底層百姓災難深重的現(xiàn)實,表達了詩人關心國家命運、渴求叛亂早日平定的意愿。羅寧《杜甫〈幽人〉及〈昔游〉(昔謁華蓋君)考論》通過對《幽人》創(chuàng)作背景的考察,認為此詩作于乾元二年。李利軍《杜甫〈避地〉詩真?zhèn)渭跋的昕急妗犯鶕?jù)唐代史實和杜甫行跡,并以相關杜詩為證,認為《避地》當是杜甫在廣德元年冬往來梓州、閬州間所作。

阮麗萍《杜詩 “ 北渚凌清河 ” 異文辨正》通過還原盛唐時期古大明湖、歷下亭、濟水以及歷下古城附近的水文環(huán)境及人文景觀,考證 “ 北渚 ” 與 “ 濟水 ” 以及 “ 清河 ” 之間可能存在的關系,認為當從錢注作 “ 凌青荷 ” 。張起《關于杜甫〈三絕句〉 “ 會須上番看成竹 ” 之疑》認為《三絕句》是寫給新君唐代宗,向代宗表述心跡,以期還朝輔佐新君,其中 “ 上番看成竹 ” 即是指詩人希望回去 “ 上番 ” 守護新君。付振華《杜甫 “ 讀書破萬卷 ” 小考》根據(jù)杜甫的家世和交游狀況,推測杜甫應有條件讀到五六千卷書;參照古人關于讀書的種種記載,推測杜甫三十年間大概只能讀書兩三千卷。趙國慶《杜甫寄高適詩 “ 聞君已朱紱 ” 解》認為 “ 聞君已朱紱 ” 指的是至德二載(757)高適除諫議大夫再度服緋。朱雨婷、段莉萍《〈秋興八首〉其二中 “ 伏枕 ” 一詞意義辨析》認為《秋興八首》其二之 “ 畫省香爐違伏枕,山樓粉堞隱悲茄 ” 中 “ 伏枕 ” 一詞,蘊含著臥病與無眠雙重意蘊。

值得注意的是,以杜詩反映唐代文化往往是研究切入點之一。姜卓、喬萌惠《從災異、騎戰(zhàn)文化釋杜甫 “ 鐵馬汗常趨 ” 》對杜甫 “ 鐵馬汗常趨 ” 進行解讀,認為使事三說均有不妥,而虛用說可根據(jù)相關史實、文學淵源進一步充實。張宗?!墩?“ 舅甥和好應難棄 ” 》認為杜甫的 “ 涉蕃詩 ” 對唐玄宗黷武開邊、惡化唐與吐蕃的雙邊關系,以及吐蕃背棄舅甥大義進行了猛烈批判;這一進步主張與儒家 “ 大一統(tǒng) ” 思想及今天所倡導的 “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 是相融相通的。

杜詩與地域文化的關系成為近年來的熱點問題之一。陳江英《杜甫隴右詩中的唐代西北邊郡印象》認為杜甫隴右詩頻頻出現(xiàn)有關少數(shù)民族及其服飾、歌舞、樂器等詞匯以及胡舞、白題、羌女等風物意象,蘊含多元文化氣息,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代西北邊郡多民族文化的交融與繁榮。溫虎林《杜甫同谷詩地域文化敘論》認為杜甫同谷詩有鮮明的氐羌文化、寺院文化、龍鳳文化等地域文化特征,同時《萬丈潭》《鳳凰臺》等詩借同谷龍鳳文化抒發(fā)個人困苦與國家危難之情,具有獨特的藝術審美價值。劉曉鳳《文化交流視野下的杜甫及其詩歌一—兼談杜甫與南方絲綢之路》認為在文化交流全面而深入的時代背景中成長起來的杜甫,其詩作廣泛關注廣闊社會生活,蘊含大量描寫不同地域的文化習俗和來自域外的宗教、人物、藝術等,尤其是寓居巴蜀創(chuàng)作的詩歌反映了南方絲路的重要信息。潘殊閑《杜甫筆下的成都公園城市》認為杜甫是成都公園城市生態(tài)之美的見證者與歌頌者、建設者與受益者。

杜文也受到關注,尤其是從文體、文藝批評的角度加以評鷲。吳懷東《杜甫〈雜述〉〈秋述〉文體形態(tài)及其源流考論》認為杜甫為文自覺尚古,開唐代古文運動之先聲,其《雜述》《秋述》淵源于先秦諸子文及后起的 “ 對問 ” “ 設論 ” 。孟祥娟《杜甫喪挽文管窺》集中考察杜甫現(xiàn)存六篇喪挽文,認為杜甫寫作時將 “ 禮 ” 的標準和原則貫穿始終,并深受張說的影響。吳中勝《中國文章學視野下的杜甫文章論》認為有必要轉(zhuǎn)換視角,從中國文章學的視野回歸文章本位,重新衡量杜甫文章。

三、杜詩接受研究

在杜詩接受方面,本次論文關注到杜甫與諸多作家的繼承關系,如劉壎、 “ 吳門書派 ” 、錢謙益、仇兆鰲、杜堮、汪仲洋、廢名、馮至等。沈如泉《劉壎學杜淺論》認為劉壎一生崇杜、學杜,其詩作受到杜甫明顯影響,他通過人際往來、詩文相贈、詩社年會、面晤筆記、作序題跋等構(gòu)建起來的文學研習鏈條及傳播圈,也值得觀察分析。劉重喜《 “ 吳門書派 ” 筆下的〈秋興八首〉及其經(jīng)典的建立》勾稽以祝允明、文徵明為中心的 “ 吳門書派 ” 對《秋興八首》的書寫脈絡,尤其是其書寫影響到錢謙益,這對此詩經(jīng)典化的最終確立起著重要作用。毛婷婷《仇兆鰲〈杜詩詳注〉中杜詩異文的 “ 江南色彩 ” 》認為仇兆鰲《杜詩詳注》中的新增異文以南宋至明末清初時期的 “ 江南 ” 地區(qū)的作家作品為主,可能是受 “ 江南 ” 地區(qū)的 “ 新儒學 ” 思想的發(fā)展影響;這種影響不僅表現(xiàn)在仇兆鰲的詩歌理論上,也對仇兆鰲選擇杜詩異文產(chǎn)生指導作用。占如默《杜堮 “ 手抄 ” 杜詩文底本辨析》認為杜堮 “ 手抄 ” 杜甫各體詩文時具有明確的分體意識,所抄杜文底本為《讀書堂杜工部文集注解》,杜詩底本為康熙欽定《全唐詩》,反映出他對兩種杜集的學術價值的判斷。張?!锻糁傺髮W李杜初探》對清代詩人汪仲洋學習李杜、修建李杜祠堂進行了考述。

莊逸云《廢名的杜詩研究探賾》認為廢名對杜詩真實性的強調(diào)、對杜詩自然質(zhì)樸特質(zhì)的稱賞,對杜詩具體詩藝的分析,對杜甫性格和思想的認識不乏真知灼見。王元忠《杜甫的馮至存在》認為戰(zhàn)爭導致的流離經(jīng)歷和苦難感受,讓馮至認同并發(fā)現(xiàn)了杜甫存在的意義,并成為其學術研究的對象,這對于重新思考新舊詩間關系有一定的學術意義。

“ 詩史說 ” 是杜詩接受史上出現(xiàn)的重要論題之一。賈兵《詩、史互動下的歷史書寫與詩學闡釋——以杜詩與唐史為中心》以《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鑒》為例,聚焦杜詩與唐史的關系,對詩史關系進行反思,由此更為理性地認識 “ 詩史互證 ” 。王猛《 “ 詩史說 ” 在元代的演化與經(jīng)典化》以元朝為時間范疇,勘察 “ 詩史說 ” 的演化過程,進而探析其經(jīng)典化的思潮脈絡,對元代杜詩學相關理論在文學傳統(tǒng)演進中扮演的角色進行定位與梳理。

杜詩的域外傳播與接受也是此次會議的一大亮點。朝鮮半島、日本、北美、越南的杜集傳播與接受皆有所論及。劉婧《朝鮮內(nèi)府本〈纂注分類杜詩〉的成書及版本》對朝鮮內(nèi)府本《纂注分類杜詩》的成書及其版本系統(tǒng)加以考論。王紅霞《朝鮮文人柳命天次韻杜甫節(jié)令詩探析》考察了朝鮮文人柳命天次韻杜甫節(jié)令詩的情況,其影響體現(xiàn)在柳命天詩歌創(chuàng)作中對杜甫節(jié)令詩內(nèi)容的接受,也體現(xiàn)在他遭遇人生的低谷期時產(chǎn)生出與杜甫同是天涯淪落人的精神共鳴。劉潔《語場轉(zhuǎn)換與精神重塑:論日本五山僧人中巖圓月的杜詩接受》通過考察中巖圓月對杜詩家國精神及其文學敘事的接受、轉(zhuǎn)換和融合等問題,進一步探索杜甫文學在五山文壇中的接受及精神重塑,認為義堂周信、虎關師煉、中巖圓月等人對杜詩節(jié)義精神及其家國敘事在日本文化中的接受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張學芬《邵傅〈杜律集解〉及其在日本的流變》對邵傅《杜律集解》的刊刻時間及成因、在日本的流變以及價值作了考述。周?!侗泵罎h學界杜甫研究的當代取向與發(fā)展趨勢——以〈九家讀杜〉為中心》對田曉菲編纂《九家讀杜》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加以梳理,由此總結(jié)出近年來北美漢學界杜甫研究的新方面、新方法和新方向,并對其中的一些問題和誤區(qū)加以批評。劉玉珺《越南阮朝古典目錄中所見的杜集》對越南阮朝的古典目錄中著錄杜集及杜詩選本加以敘錄分析。

在杜詩傳播與接受的過程中,宋代尤為重要,本次會議從總體的角度予以關照。王燕飛《宋人讀杜詩:一卷杜詩揉欲爛,詩卷一開明病眼——以〈全宋詩〉為中心考察》通過對《全宋詩》的考察,認為宋人讀杜和論杜、評杜、注杜是有機聯(lián)系不可分割的,通過學習杜甫詩藝與人格,從而錘煉自己的人格和詩格,最終形成宋代 “ 千家注杜 ” 的繁盛局面。左漢林《論宋人學杜的階段性及其特征》認為北宋初期、中期、后期分別是學杜的初始期、廣泛影響期及藝術繼承期;而南宋前期是學杜的高潮期,成就最高,是以詩存史期。

在杜詩接受史上,杜詩具有的教化功能成為官方大力提倡杜詩的重要原因。有清一代,杜詩的教化功能得以凸顯。陳圣爭《〈唐宋詩醇〉中的杜詩接受探論》認為《唐宋詩醇》所選杜詩為六家之最,這源于該書秉承乾隆帝 “ 以忠孝論詩 ” 的詩學觀念而將杜詩打造成衡量古今詩歌的最高標桿,同時也與乾隆二十二年在科舉考試中加入試律詩后該書的廣泛傳播有關。吳穹《 “ 賦得 ” 杜詩:教化之功與應試之途》認為清代乾隆后科舉試律考官偏愛杜詩,以杜詩為題傳達著統(tǒng)治者的教化精神,影響了士人對詩圣品格的尊崇及自身人格的塑造;同時試律詩確有 “ 尋題太密 ” 的缺陷,不過在考察杜詩傳播與接受時,它的價值應該得到足夠的重視。

如何學習杜詩、闡發(fā)杜詩是歷代注家關注的重要問題。汪欣欣《杜律選評本的編次體例與詮釋理念的建構(gòu)》認為元代杜律選評本重分類,明代分類與編年并舉,清代以編年為主,并吸收了分類本的批評內(nèi)容。周金標《論清代杜詩注釋的成就和特點》認為清代是杜詩注釋的鼎盛期,清代杜注呈現(xiàn)以仇注為界分為兩個階段、深入細密、學風正、交流廣四個特點,其成就集中體現(xiàn)在史實、主旨、音韻和藝術四個方面。張志烈《萬漉千淘只為真——關于杜詩文本學習的思考》認為杜詩是杜甫文化精神的藝術化表現(xiàn),其內(nèi)在精神與外觀形式是密不可分的整體,只有理解詩藝造詣的高度,才能深刻體會理念、道德、精神的高度。杜詩的成就源于杜甫讀書破萬卷的博學深思精神、集大成的融會貫通精神、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chuàng)新精神。管遺瑞《〈杜律解〉之體例及其他》對所撰《杜律解》的緣起及體例作了回顧。

四、杜集文獻研究

宋代杜詩文獻是本次會議的重點研究方向。黃珊怡《宋本〈杜工部集〉卷目芻議》認為宋本《杜工部集》每卷卷目所題寫作品總數(shù)、羅列作品數(shù)量及每卷正文實際所載作品數(shù)量之間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宋本《杜工部集》卷目對正題有諸多改動,如對正題注出的異文進行選擇和取舍、對正題重新分題或并題等,比較衲配版本間的細節(jié)差異還可捕捉編者對杜詩接受、杜集編纂的態(tài)度。林日波《南宋杜詩注佚著四種考述——兼補周采泉先生〈杜集書錄〉》對四種南宋杜詩注佚著加以考述,兼補周采泉《杜集書錄》之闕。張其秀《宋刻本〈門類增廣十注杜工部詩〉考論》認為《門類增廣十注杜工部詩》早于《分門集注杜工部詩》,是最早刊載 “ 偽蘇注 ” 者,是考察 “ 偽蘇注 ” 來源及演變的重要文本,其與郭知達《九家集注杜詩》并非簡單的注家增減關系,而是分屬于不同的版本體系。王繼甫《杜詩 “ 遣興 ” “ 雨 ” 等題目組合情況溯源》認為杜詩中以 “ 遣興 ” “ 雨 ” 為題諸詩,其源頭或自二王本系統(tǒng),或自黃鶴本系統(tǒng);而黃鶴本對其后的杜集影響很大,以至于大多忽視了二王本原貌。馬旭《宋代集注本對杜甫詩自注的運用》認為宋代杜詩集注本對杜甫自注進行改造利用主要有四種方式:直接摘錄自注,并標明 “ 公自注 ” 、 “ 甫自注 ” ;將自注冠以他人名字;對自注進一步闡釋,以便后人理解;將自注加以改造入題目,或入詩句下的注文。

元、明、清杜詩文獻得到進一步探索。劉曉亮《日本內(nèi)閣文庫藏 “ 集千家注 ” 系列杜集三種考述》對日本內(nèi)閣文庫藏明許自昌??尽都Ъ易⒍殴げ吭娂?、元建安廣勤書堂刊本《集千家注分類杜工部詩》、元西園精舍刊本《集千家注批點杜工部詩集》進行考辨,并加以評點。譚詩瑤、孫紀文《唐元纮〈杜詩攟〉考述》從文獻角度對唐元竑其人及其作品《杜詩攟》的基本情況進行研究,梳理唐元竑生平及其家世淵源,介紹《杜詩攟》概況,并分析其評注體例與特色。孫微《朱鶴齡〈杜工部詩集輯注〉的發(fā)軔——以〈秋日讀書寓園成《杜詩辨注》述懷一百韻〉為中心》通過對南京圖書館藏徐樹丕《杜詩執(zhí)鞭錄》收錄《秋日讀書寓園成〈杜詩辨注〉述懷一百韻》的考察,斷定《杜詩辨注》為《杜工部詩集輯注》的初稿。龍偉業(yè)《吳梯〈讀杜姑妄〉平議》認為吳梯反對 “ 虛贊 ” “ 穿鑿 ” 而又不免此弊;主張 “ 以杜解杜 ” ,強調(diào)文本互證;懷疑精神強烈,又喜標新立異,雖有創(chuàng)見,亦多曲解;屢因 “ 避聲病 ” “ 避復 ” 而輕改杜詩;獨拈出 “ 老樸 ” 二字為 “ 杜本色 ” “ 杜勝人處 ” 。張諾丕《依題為解與詩章凝聚——〈杜解傳薪〉的建構(gòu)式解讀》認為趙星海注杜特別注重對詩歌法、律的探求,因而其對杜詩制題、煉章也有著特別的關注,并由此形成了 “ 依題為解 ” 和 “ 詩章凝聚 ” 兩種注解特點。耿建龍《評注結(jié)合:〈辟疆園杜詩注解〉對杜詩文學本質(zhì)的把握》認為顧宸通過評注結(jié)合這種靈活的詩歌解讀方式,討論了杜詩詩法的整體觀念和杜詩章法具體表現(xiàn),闡發(fā)了杜詩中忠君愛國的士人擔當和民胞物與的生命意識,從而兼顧了對杜詩文學本質(zhì)的把握。

五、中國古典詩歌相關研究

李杜、白杜對比研究是近年來較為經(jīng)典的作家比較研究論題。本次會議相關論文涉及李杜賦文、李杜與絲綢之路、李白形象、詩王問題、杜韓關系等。葛景春《李白〈大鵬賦〉與杜甫〈雕賦〉比較研究》認為李白的《大鵬賦》脫胎于道家,但表現(xiàn)主旨為儒家的進取意識;杜甫的《雕賦》基本上是儒家剛正忠勇精神的表現(xiàn)。馬昕《明前期臺閣詩學與〈詩經(jīng)〉傳統(tǒng)》勾稽明前期臺閣詩學對《詩經(jīng)》傳統(tǒng)的吸納,為復古詩學的出現(xiàn)奠定了基礎。胡可先《李白、杜甫與絲綢之路》對李白、杜甫與絲綢之路的關系進行了探索,重點探索了 “ 胡姬酒肆 ” 、西域風光等問題。丁震寰《由仙人到逐客——論杜甫前后贈懷李白詩中的李白變化》對杜甫贈懷李白詩進行分析,認為以永王李璘事件為界,前期杜甫筆下的李白以仙人形象出現(xiàn),詩歌整體風格清新俊逸;后期杜甫筆下李白以逐客形象出現(xiàn),暗含自傷身世之情;杜甫筆下李白形象及詩歌的變化,既體現(xiàn)了時代政治對詩人、詩風的影響,也暗含著時代整體的詩風發(fā)生變革。尹玉珊《酒隱與成仙:李白 “ 酒德 ” 建構(gòu)與 “ 酒仙 ” 形象的形成》分析了李白飲酒詩中的 “ 酒隱 ” 與 “ 成仙 ” 理論建構(gòu)、李白的酒名與 “ 謫仙人 ” 的封號、杜甫的《飲中八仙歌》與李白 “ 酒仙 ” 形象的定型。陳才智《誰是詩王——白樂天還是杜子美》認為 “ 詩王 ” 的冠冕應屬杜甫,源出《云仙散錄》 “ 詩王本在陳芳國 ” ,并援引明清詩人以 “ 詩王 ” 指稱杜甫用例17處,而未有以 “ 詩王 ” 代指白居易的用例。莫瓊、劉曉萱《明人論杜韓與明末清初詩學轉(zhuǎn)向》認為明中后期的 “ 貶杜 ” 與 “ 學韓 ” 打破了前七子對杜甫的絕對尊崇,尤其是錢謙益以杜韓并稱,促進了明末清初詩學由宗唐向唐宋并重的重要轉(zhuǎn)向。

借助出土墓志重新考訂傳世文獻是當前學界的熱點方法之一。查屏球《藍田崔氏莊之 “ 崔氏 ” 考——墓志與杜甫母系新證》對照《宰相世系表》、新出墓志及王維集中的旁證,認為崔氏山莊應是駙馬崔恭禮后人崔興宗居處,杜甫母系極可能是崔民幹一支。杜甫在藍田崔氏二詩關于重陽宴集之事表明其在華州任參軍時,亦將家室寄放于藍田崔氏處,投依舅族,是杜甫戰(zhàn)亂時特有的生存方式。王偉《何邕墓志與杜詩新證》據(jù)新出《何邕墓志》對杜詩系年進行考證,認為乾元三年春,杜甫作《憑何十一少府邕覓榿木栽》時邕任溫江尉;上元二年四月,何邕因功遷扶風縣丞,杜甫《贈別何邕》即作于此際。陳冠明《蘇源明年譜——〈杜甫交游年譜〉之五》對蘇源明行實加以詳細考索,頗具參考價值。

唐詩聲韻、唐詩話、唐代服飾文化、明代復古思潮、書院文化等論題也為本次會議增添了豐富性。吳淑玲、韓成武《〈廣韻〉〈集韻〉與唐詩聲韻研究——以杜詩為例》認為《廣韻》注音釋義頗詳,《集韻》特點是擴大了個體漢字的韻部,當今研究唐詩的聲韻,應以《集韻》為主,參考《廣韻》,方能夠獲得更加準確的結(jié)論。肖硯凌《論唐詩學中的唐詩話》對唐詩話的概念、唐詩話的來源書目、唐詩話的輯錄標準進行了分析。張思茗《從〈新唐書〉對文士傳記的改寫看唐宋忠義觀念的變遷——以杜甫及儒士為中心》認為《新唐書》為有忠節(jié)表現(xiàn)的唐代文士作傳時多有美化,對杜甫、蕭穎士等儒士生平事跡的采選與剪裁均顯示出這一傾向,這種觀念的轉(zhuǎn)變肇端于安史之亂后,杜甫身上兼具忠義思想的新舊元素,其所言 “ 物性 ” 已開作為一種心性的 “ 忠 ” 之先河。汪輝秀《淺議中晚唐時期巴蜀女性服飾》認為中晚唐時期巴蜀女性服飾主要有上襦下裙的襦裙裝、花釵禮服、胡服及女著男裝等樣式。張月《張綖詩學思想與明代復古主義思潮》認為張綖詩學思想呈現(xiàn)前后轉(zhuǎn)變的特點,并從南北文學地域傳統(tǒng)、親人名儒的影響、革易前轍傾向等方面論述其與明代復古派之關系,其基于格調(diào)論的詩學思想對把握復古思潮下江左文人詩學思想具有重要意義。鄧洪波《中國書院的性質(zhì)類型與等級》認為書院是一種獨立于官學與私學的新的教育制度,同時也是一個涉及不同教育領域的教育組織。

值得感念的是,時值《杜甫研究學刊》創(chuàng)刊四十年之際,周裕鍇《草堂人日我歸來——寫于〈杜甫研究學刊〉創(chuàng)刊四十年之際》回憶了自己、學生、師友與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杜甫研究學刊》、四川省杜甫學會的綿長深情。聶大受《敏銳的眼光開闊的胸襟——〈杜甫研究學刊〉予天水杜甫研究會之情懷》深情回顧了天水杜甫研究會與《杜甫研究學刊》的深厚情誼。楊理論《卌年歌未絕,異域有知音:略論〈杜甫研究學刊〉的國際學術視野》從杜詩譯介及其研究、杜詩的域外流傳、闡釋與接受和域外學者的杜甫及杜詩研究三方面論述《杜甫研究學刊》的國際學術視野。

本次會議論文不僅在內(nèi)容上十分豐富,在研究內(nèi)容、方法和理念上,也有不少值得借鑒之處。比如,對杜甫文賦的研究反映了當前學界對杜甫詩歌以外作品的密切關注;注重從文獻的角度,深度還原杜詩,尤其是注意吸收宋人對文本的尊重態(tài)度;而對杜甫心態(tài)、心境的勾勒,借助合理的想象,對于我們把握杜詩的本意,頗具參考價值;將杜甫置于整個唐代文化的大背景之下,充分發(fā)掘他與時代的深刻聯(lián)系。與會點評專家還提到此次會議既有詩學考證,也有宏觀考究,符合蜀學傳統(tǒng);老師帶學生參會、轉(zhuǎn)益多師的指導方法值得肯定;新問題、新方法、細讀文本對于已經(jīng)具有較深研究基礎的杜詩領域仍大有可為。

井研县| 韩城市| 拉孜县| 达孜县| 禄丰县| 冕宁县| 重庆市| 措勤县| 酒泉市| 华安县| 冕宁县| 泰宁县| 平利县| 朝阳县| 达日县| 莱芜市| 章丘市| 习水县| 江川县| 天长市| 东山县| 河间市| 吉林市| 聊城市| 资兴市| 会东县| 京山县| 湘阴县| 五常市| 桃园县| 临洮县| 崇州市| 承德县| 雷波县| 芷江| 汝南县| 伊金霍洛旗| 共和县| 五家渠市| 林口县| 栖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