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慶月
春日播種,秋天收獲,這是自然的。
記得臧克家說過:生活是詩的土壤。生活越深,表現(xiàn)力越強。
我以此自勵,也去激勵著身邊的戰(zhàn)友。
我也將它當作一把尺子去丈量自己的所有作品。
我有一段值得驕傲的青春,自己的經(jīng)歷的確可稱得起一首勵志的長詩,而每個詞語,就是我五年來,穿著橄欖綠色的衣服,留在西北大地上的腳印。
這里有沙漠、有雪山、有遼闊和寂靜。來到連隊后,我喜歡趴在窗臺上看藍透的天空,云朵慢慢融化的樣子。傍晚了,可以聽見天空黃昏似的呼吸,而沙暴驟起時,天空一片渾黃,遠處的巴丹吉林沙漠始終是太陽的世界,風的家。
我知道,西北是屬于詩歌的。
生活的也是這樣,有時澄靜碧藍,有時混亂不堪。然而,寂靜,只是暫時的休憩,每天我們以萌出的姿勢盡量上升,耐力長跑、舉重……肌肉里滾動著渴望強大的血液,我們沒有停下一刻的臥倒、匍匐、瞄準……
的確,軍營的熔爐里出純綱,我必須要努力地鉆進鋼鐵內(nèi)部。同時,我在西北找到了“自己的詩”。軍營的生活,將我的思想和人生觀定型,教會我用一雙最嚴肅的眼睛去看人生、用最敏感的心去感受生活、以強烈的熱情去擁抱生活。我一直為自己慶幸,特殊的軍旅經(jīng)歷賜予了我一些戰(zhàn)友,這對于我詩歌的創(chuàng)作有著很重大的關(guān)系。我的每一首詩,他們都是第一位讀者,哪首好,哪首壞,哪個句子好,哪個詞欠火侯,他們說的恰合我心。他們是我最忠實的讀者、知音、批評者。
詩歌,共鳴是相當重要的。
但是詩人如果單純是詩人,就太局限了,詩人必須深入歷史,深入戰(zhàn)爭,談起那些偉大而悲壯的往事。我想,想起那些革命志士,思考那些舊事,也是想人生的問題。
我覺得用詩寫人敘事,不是它的長處,詩不論長短,應(yīng)以抒情為主。這些作品大多都是我在夜晚中完成的,寫完之后,總覺得不滿意,一直想去修改。并且,我習慣在回憶的黑白影像里寫作,同一件事經(jīng)過了時間的浸泡,感悟肯定會有所不同,有些時候我都不認為我是在創(chuàng)作,而是重新生活于過去了。
我喜歡這樣的寫作,我有我的想法。
我探步在自己的道路上,像別的朋友們探步在他們的道路上,我相信只要肯認真切實地、自發(fā)自信地向前走,條條道路都可以抵達。但是生活的道路是沒有終點的,詩的道路也是。生活的利刃并不會鋸斷我們的理想和青春,有時候靜下心來認真想想,寫詩歌為了什么?青春是什么?
我認為,詩歌和青春一樣,就是奮斗,追求卓越。
就是真摯的愛,全身心的去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