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平
和大多數(shù)人一樣,與林老師的交往都是因為《當代作家評論》。我記憶里的林老師應(yīng)該也和大多數(shù)人一樣,在中國各個城市之間飛來飛去。他的雙肩包里永遠是看不完的稿子,腦子里永遠是想不完的選題?!帮w”總被林老師的福建話讀成“huī”,大家記得的那個林老師依然在“灰來灰去”。
我第一次在《當代作家評論》發(fā)表的不是完整的論文,只是碩士論文摘要。有一段時間,《當代作家評論》有個小欄目叫“學院傳真”,專門發(fā)和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相關(guān)的學位論文摘要。不記得這個欄目是不是周立民主持的。2001年第5期,我的名字第一次出現(xiàn)在《當代作家評論》上,那么至今已經(jīng)20年,這可以算作和林老師交往的開始吧。這篇碩士論文摘要是批評家汪政推薦的。2002年,我離開原來的工作單位去南京師范大學讀博士,博士論文做的是現(xiàn)代文學方向的選題。本來我做文學批評就比較晚,這樣一來,和文學批評就更是漸行漸遠了。2004年,汪政老師給《當代作家評論》組過一個江蘇作家的研究專題,我寫過一篇《魏微論》。僅此而已,和林老師似乎沒有私人的交集。
轉(zhuǎn)機是在2007年的冬天,應(yīng)該是寒假將至未至。那時候,我已經(jīng)留校工作兩年,同專業(yè)的何言宏和賀仲明老師都已經(jīng)是有影響的青年批評家,我也從現(xiàn)代文學回到了當代文學批評。
2007年,在一列從沈陽到大連行進于北方深冬的火車上,何言宏教授給我打來電話,說他和遼寧師大的張學昕一道,剛剛在沈陽和林老師一起商定,他要給《當代作家評論》做一個新欄目“詩人講壇”。這個“詩人講壇”,呼應(yīng)的是此前《當代作家評論》與蘇州大學王堯教授的“小說家講壇”。至今猶記,想象中北方狂野呼嘯的風聲,和言宏教授擘劃詩歌未來的熱烈。是啊,大家一起做。我后來和林老師交往深了,會時刻感受到他那種能將研究者燒灼起來的熱烈。而那一刻,應(yīng)該正是言宏教授從林老師那兒接過了一把火種。
很快林老師給我派活兒了,是一篇范小青的作家論。我查了一下,這篇作家論發(fā)表在2008年第1期的《當代作家評論》上。后來聽林老師說,這其實是一次考試。范小青是林老師交往很多的作家,他對范小青亦有自己的判斷,他要看我怎么看怎么寫。對文學的事,林老師并不因為熟人推薦,就預(yù)存了信任和寬縱,他要自己看自己去驗證。
這是我們真正交往的開始。這一年我在《當代作家評論》發(fā)表了6篇文學評論。也正是這一年,我開始進入林老師的文學活動圈。為什么不可以是“圈”呢?在我的理解中,只要出于公心,有時候“圈”就是一種態(tài)度,一種價值立場。事實上,林老師的雜志和文學活動都有他的圈,但這個圈不是狹隘的、私利的。
那時,林老師在給渤海大學張羅文學活動。2008年邀請的有小說家阿來、李洱、尤鳳偉、儲福金和詩人徐敬亞、王小妮等。我和言宏教授先到的沈陽。在沈陽,林老師為遼寧詩人宋曉杰和啞地做研討。他們當時都是遼寧有潛力的詩人。這是我們的即便不是第一次,也是第一次印象深刻的初見。之后,我們一起到錦州的渤海大學。這也是“詩人講壇”的第一場,我做了這一場的主持??梢娏掷蠋煹姆湃?。我也就初次見識了林老師文學活動的日常,有文學,也有煙火氣。白日里放談文學,夜晚則是萬物皆可烤的錦州夜宵。大會散了,我、阿來、言宏等隨林老師和嫂子繼續(xù)去了張學昕教授所在的大連。在大連,我見識了林老師和嫂子的無微不至。一個細節(jié):日常閑聊中,林老師和嫂子摸清了每個人的孩子的身高年歲,暗暗給每個孩子準備好一套衣服做手信。也因為張學昕教授,大連在我的記憶里是豐饒的、豪放的。
這之后,和林老師的交往應(yīng)該是許多人都經(jīng)歷過的作為《當代作家評論》的作者和林老師朋友間的日常文學生活。他總是把作者做成刊物的朋友,以至于我在五六年的時間里,幾乎只給《當代作家評論》寫稿子。
說到稿子,也許外邊的人看到的都是《當代作家評論》的熟人老面孔,看不到林老師私下的嚴苛。我自己就被林老師狠狠地教訓(xùn)過。一次因為給《美文》寫專欄,被他狠狠地罵過不務(wù)正業(yè),不好好寫文章。和梁鴻說起,她說她也因為寫梁莊,被林老師這樣狠狠罵過。另一次是金宇澄的《繁花》,林老師做小輯,我交了一篇會議發(fā)言的整理,被退回重寫。
我和林老師的交往已經(jīng)是他做《當代作家評論》主編最后的幾年了。林老師肯定也意識到他和《當代作家評論》之間的聚會終將散場。但他對中國文學的熱力是需要散發(fā)的。2010年之后,林老師在江蘇常熟開辟了他的新戰(zhàn)場?,F(xiàn)在回過頭看,林老師的這次南下,既因為江浙滬有他的許多舊友新知,更因為地方官員的“蠱惑”。而后者的“蠱惑”,直接導(dǎo)致林老師將他畢生的藏書、手札等等都搬到了沙家浜。因為離得近了,幾乎和林老師一兩個月就能夠見上,我能夠感覺到林老師儼然夢想成真的愉悅和活力四射。確實,常熟理工學院的領(lǐng)導(dǎo)許霆、傅大友和丁曉原等解放了林老師的潛力,他在這個學校做雜志做講壇,不亦樂乎啊。多少國內(nèi)一流學人因為林老師來到了常熟,而新創(chuàng)的《東吳學術(shù)》也生生地被林老師做成了一流刊物。然而,往往是好景不長,時移勢易,物非人非,不知道林老師在沙家浜那些書、那些字安好否?我隱約還記得,蘇州大學范培松老師曾經(jīng)多么反對他把畢生收藏搬到沙家浜。
林老師生病以后,居家整理一些資料,他在微信朋友圈說到我參與的《東吳學術(shù)》“學術(shù)年譜”。這個“學術(shù)年譜”在《東吳學術(shù)》開欄之前,我們在林老師家邊的賓館有過一次徹夜長談。林老師是想在南方安放自己的下半生的。他在蘇州園區(qū)邊的小鎮(zhèn)買了房,可是他最后還是回到了北方沈陽,回到了這個給他快樂和不快樂的城市。林老師還說到了他和云南大學李森教授的認識,他將此列為我的一大“貢獻”,我惶恐,不知能不能領(lǐng)受。李森教授其實是他的老朋友《作家》主編宗仁發(fā)的作者,林老師要做長春詩人任白的研討,問我喊誰合適,我推薦了李森教授??梢钥隙ǖ氖牵颇侠ッ?,又是他最后的學術(shù)戰(zhàn)場。事實上,錦州、常熟和昆明,只要能夠做他的文學事業(yè),哪兒都是林老師熱愛的地方。
念及云南昆明,已經(jīng)是林老師的轉(zhuǎn)折時刻。2013年,林老師和他的《當代作家評論》,深愛過,散了,結(jié)束了。最后一個活動,是圣誕節(jié)前后吧?去了很多人,給幾個批評家頒了獎。至此,我也有八年沒有給《當代作家評論》寫稿子了。
2014年春天,我在日本早稻田大學訪學時,曾邀請林老師和嫂子去日本走走。我沒有意識到我們相處的快樂時日已經(jīng)那么珍貴。日本風景是美的,我們相聚是美的。在東京,林老師執(zhí)意要請南京朋友成秀虎在日本留學的女兒吃很貴的烤肉。后來林老師和成秀虎也成了好朋友。林老師和我?guī)讉€做藝術(shù)的朋友都成了好朋友,尤其是宜興做紫砂的張正中,一直到現(xiàn)在依然不離不散。這是令人欣慰的,因為我的幾個朋友,林老師說起宜興,總是非常愉快。再說那次日本之行,朋友的朋友,日本書法家菊山武士全程陪著我們走了京都和奈良,甚至去了很少中國人知道的日本傳統(tǒng)的制墨作坊。我不知道,為什么從東北旅行社出境的,每到一個住宿的地方都要蓋一個章回去交差。每次,林老師讓人家蓋那個章,都會孩子一般天真地笑著。也是在京都,因為要做任白的活動,林老師給李森打電話。也就是打完電話之后,我忽然看到,林老師從椅子上起身的腿腳不太靈便。當時嫂子說,這樣已經(jīng)有些日子了。
這次回國后,王堯教授帶林老師分別在蘇州和上海的醫(yī)院做了檢查和診斷。然后,林老師也做了自己的選擇。這一年元旦,我們在蘇州還有一次聚會,張新穎從上海、張學昕從大連、我從南京過來,加上在蘇州的王堯和葉彌等朋友,快吃飯時吳俊也匆匆從南京趕來,還帶了一盒他夫人做的泡菜。這以后,林老師去云南多了,一住數(shù)月,和大家見得少了,這樣聚會的熱鬧當然更少。再之后,林老師的消息就是輾轉(zhuǎn)各地去治病了。
這幾年,和林老師在南寧、沈陽還有可數(shù)的幾次見面。眼見得那個“灰來灰去”的林老師成了被輪椅推著的林老師,成了靜默而不能言者。最近的一次,在沈陽林老師家,他掙扎著要用手機連上電腦和我說話,但在他家的一個小時,他努力能打出的就是我的名字。我知道,他的心里,依然住著一個想鼓勵我甚至罵我的林老師。
好久沒見林老師了。聽說這半年,他都是在醫(yī)院度過的。春夏時準備經(jīng)大連去沈陽,營口疫情波及沈陽。上個月20號準備從南京飛沈陽,因為疫情,出不去。我看到閻連科老師在沈陽和林老師的照片。也許,至今,林老師的那些朋友都有一個美好的愿望:林老師好起來,忽然“灰”到他們的城市,出現(xiàn)在他們中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