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湖
語文課程一方面具有語言、文字的學習與運用的工具性特征,另一方面又具有提高學生思想素質以及道德修養(yǎng)的人文性特征,對于學生正確價值觀的樹立和情感態(tài)度的養(yǎng)成具有重要的、積極的導向作用。在小學課程設置中,語文學科占有最多的比例。因此,探討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立德樹人這一根本性任務,就具有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立德樹人根本性任務滲透存在的問題
受學校忽視在學科教學中滲透立德樹人這一根本性任務、家庭教育情感缺失影響學生思想素質與道德水平發(fā)展,以及教師在學科教學中滲透立德樹人根本性任務的教學技能不足等原因的影響,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立德樹人根本性任務的滲透存在以下三方面的問題。
1. 立德樹人內容挖掘不足。
小學語文統(tǒng)編教材選編的文本文質兼美、內容豐富,具有人文陶冶作用。但部分語文教師對教材立德樹人的內容挖掘不足,容易將語文課變成枯燥的政治說教課,語文政治化傾向嚴重。另外,小學語文統(tǒng)編教材是以單元主題形式編排的,同一單元內的文本的主題雖相同,但側重點不同,這就提高了對教師整合教材內容的要求。不少教師對教材內容整合不足,導致了對立德樹人的滲透內容混亂。
2. 立德樹人滲透方法不當。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不少教師對立德樹人的滲透方法不當,只將教學重點放在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層面,忽略了對其人文性層面的教學,造成了對所選文本思想道德方面教學內容的缺乏。具體表現(xiàn)在方法單一,不少教師往往采用結尾總結式、說教式等方法,對課文中所說的道理直接出示,沒有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性和生活經(jīng)驗,無法讓學生積極參與探索。
3. 立德樹人滲透途徑單一。
有關立德樹人的內容分散于教材的各個組成部分中,這就要求教師要加強對《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教材及學情的分析和研究,將立德樹人的滲透途徑多樣化。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不少教師將滲透途徑只集中于課文教學這一部分,忽視了教材其他部分對學生進行立德樹人教育的作用。同時,也忽視了將課內教學有效遷移至課外,忽視了語文課程與社會生活的聯(lián)系,沒有重視社會實踐活動對立德樹人根本性任務的促進作用。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立德樹人根本性任務滲透的方法
1. 挖掘立德樹人內容。
(1)深度挖掘教材。小學語文統(tǒng)編教材采用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雙線并進的結構方式進行單元編排,人文主題明確體現(xiàn)了立德樹人根本性任務的滲透點。在教學時,應在深度挖掘教材的基礎上,結合每單元的人文主題,對立德樹人根本性任務的滲透點進行準確定位,進而實現(xiàn)滲透。如統(tǒng)編教材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人文主題是“家國情懷”,編選此單元文章,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意識,提高學生的愛國情懷。
(2)加強聯(lián)系生活。語文與生活關系密切,在實際教學中,應加強語文學習與社會生活的聯(lián)系,拓寬立德樹人根本性任務的滲透領域,讓滲透富有趣味性,同時也為課堂注入活力。如統(tǒng)編教材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美好品質”、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多彩童年”、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童年往事”中的文本,分別通過對人物美好品質的描寫和對童年生活的回憶,體現(xiàn)了追求“友善”的主題。在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進行學習,有助于學生“友善”價值觀的樹立。又如,統(tǒng)編教材三年級下冊略讀課文《我不能失信》一文的主題在于“誠信”,可以讓學生聯(lián)系實際生活,說說誠信的重要性。通過立德樹人根本性任務的滲透,能促進學生培養(yǎng)誠信的美好品質。
(3)課內遷移課外。為拓寬學生的思維,在教學中,應將立德樹人根本性任務融入由課內向課外延伸的過程之中,并在課外展開實踐。這樣,既促進了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又達成了立德樹人的根本性任務。在教學中,精讀課文傳授方法,而在學習略讀課文和在進行課外閱讀時,則可將從精讀課文中學習到的方法加以拓展運用。
2. 豐富滲透方法。
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立德樹人根本性任務時,在遇到難理解、較抽象的內容時,可以利用微課、視頻、圖片等直觀形式進行演示,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如文本中對周總理愛國情懷的描述較抽象,為幫助學生理解,可以利用視頻播放“十里長街送總理”來渲染氣氛,讓學生從中體會人們對周總理的敬愛之情,從中滲透愛國情懷。在教學中,教師還應抓住課文的動情點,把握時機進行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情境設置。一方面,調動學生參與想象、聯(lián)想的積極性,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另一方面,借助情境,讓學生真切感受蘊含其中的人文內涵,實現(xiàn)德育教育。如在教學統(tǒng)編教材六年級上冊《橋》一文時,可以播放山洪暴發(fā)的視頻來渲染氣氛,更好地烘托出老支書忠于職守、一心為民的共產黨員形象。在教學中,為滲透立德樹人根本性任務,教師還應采用靈活多變的方法,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課外實踐活動是學生進行探究學習和自主學習的重要途徑,開展課外活動有利于提高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同時也可在活動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如在教學統(tǒng)編教材四年級上冊《爬山虎的腳》一課時,可以組織學生在課外活動時去公園等地尋找爬山虎,并記錄爬山虎的生長情況,促進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同時也提高學生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3. 尋求多樣滲透途徑。
(1)滲透于寫作教學中。如前所述,在由課內向課外遷移之時,可以通過課外實踐讓學生動手、動腦,讓學生用心觀察和體悟,從而寫出富有真情實感的習作。如統(tǒng)編教材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是愛國主題,可以“我愛祖國”為主題展開寫作教學,激發(fā)學生對祖國、家鄉(xiāng)、學校的熱愛之情。
(2)滲透于口語交際教學中。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為突出口語交際的重要性,編排了“口語交際”板塊。教師可以通過這一板塊的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能力,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如三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口語交際:勸告”,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溝通和交往能力,符合和諧社會需求。在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養(yǎng)成正確的行為習慣,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3)滲透于綜合性學習中。綜合性學習環(huán)節(jié)的設置有助于提高學生探索實踐的能力,拓寬學生的視野,也有助于對學生進行合作、分享的品質教育。如三年級下冊“中華傳統(tǒng)節(jié)日”的綜合性學習,一方面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學生進一步了解傳統(tǒng)文化,加深學生熱愛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情懷。
總而言之,小學語文學科作為立德樹人根本性任務滲透的主要陣地,教師應深入挖掘教材中立德樹人的內容,努力創(chuàng)新滲透方法,拓寬滲透途徑,從而促進學生正確價值觀的樹立和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清市龍山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