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進梅,王克勤,宋婭麗,張雨鑒,張轉(zhuǎn)敏,潘天森
(西南林業(yè)大學 生態(tài)與環(huán)境學院,云南 昆明 650224)
凋落物作為植物生長發(fā)育過程中的代謝產(chǎn)物,是分解者重要的物質(zhì)能量來源,在調(diào)節(jié)生態(tài)系統(tǒng)能量流動、物質(zhì)循環(huán)及改善森林土壤質(zhì)量方面扮演重要角色[1-2],并不斷進行各種物理、化學和生物等分解作用[3]。Bray 等[4]、王鳳友等[5]研究表明,全球森林的年凋落量范圍在1.6×103~9.2×103kg/hm2,其中枯葉年凋落量占較大比例,變化為1.4×103~5.8×103kg/hm2;其它組分(枝、皮、繁殖器官、葉鞘、動物殘骸等)變化為0.6×103~3.8×103kg/hm2。國內(nèi)許多學者對不同氣候帶的森林凋落物量進行大量研究,包括海南熱帶山地雨 林(7.7×103~9.2×103kg/hm2)[6]、鼎湖山南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9.1×103kg/hm2)[7]、太行山針闊葉林(5.37×103~7.49×103kg/hm2)[8]、安徽肖坑亞熱帶常綠闊葉次生林(7.99×103~8.4×103kg/hm2)[9]、長白山溫帶針葉林(1.7×103~2.4×103kg/hm2)[10]和滇中次生常綠闊葉林(3.04×103kg/hm2)[11],以上研究主要集中在凋落量及分解速率、營養(yǎng)元素和養(yǎng)分釋放上,而不同氣候帶不同森林類型凋落量有明顯差異。探索更具普遍意義的機制和規(guī)律,仍需針對大量不同區(qū)域的各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凋落物進行長期研究。
近年來,對滇中地區(qū)不同林分凋落物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水文效應[12]、群落結構與物種多樣性[13]、生物量與生產(chǎn)力及土壤性狀[14]等方面;而對不同林分凋落物組成、養(yǎng)分歸還及其動態(tài)變化報道較少。鑒于此,本研究以滇中亞高山常綠闊葉林(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CL)、高山櫟林(Quercus aquifolioidesforest,GSL)、云南松林(Pinus yunnanensisforest,YNS)和華山松林(Pinus armandiiforest,HSS)為研究對象,通過對林分凋落物量,C、N、P 和K 養(yǎng)分含量,養(yǎng)分歸還量及動態(tài)變化特征進行研究,得出不同林分類型養(yǎng)分歸還變化規(guī)律,為開展不同林分林地生產(chǎn)力的維持機制和提高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碳匯功能及其生態(tài)恢復提供理論參考。
研究地設在云南省玉溪市新平縣磨盤山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國家定位觀測研究站(101°16′06″~101°16′12″E,23°46′18″~23°54′34″N)。該區(qū)域地處云貴高原、橫斷山地和青藏高原南緣的地理結合部,為云南熱帶南北部的氣候過渡帶,屬于低緯度高海拔地區(qū),具有典型的山地氣候特點。磨盤山海拔1 260.0~2 614.4 m,高差大,氣候垂直變化明顯,干濕分明,具有雨熱同季的氣候特點,屬亞熱帶高原性氣候[11]。年平均氣溫為15℃,最高氣溫33.0℃,最低氣溫-2.2℃,5—10月為雨季,6—8月雨量較集中,年平均降水量1 050 mm。土壤以山地紅壤和玄武巖紅壤為主,局部地區(qū)有黃棕壤分布。該區(qū)森林類型多樣,植被種類豐富,隨海拔的升高呈現(xiàn)出垂直分布特征[15],分布有龍膽草Gentiana scabra、鹽膚木Rhus chinensis、山漆樹Rhus delcvayi、云南野山茶Elsholtzia bodinieri、高山櫟Quercus aquifolioides、云南油杉Keteleeria evelyniane、山合歡Albizia kclkora,地帶性植被為亞熱帶半濕潤常綠闊葉林。
1.2.1 樣地設置
試驗樣地分別設于研究站內(nèi)的常綠闊葉林、高山櫟林、云南松林和華山松林4 個林分內(nèi),通過實地踏查,在每個林分選取的3 個20 m×20 m的標準樣地隨機設置3 個1 m×1 m、離地面高度50 cm(孔徑為1 mm)的方形凋落物收集器進行凋落物的收集。各林分的具體情況見表1。
1.2.2 凋落物的收集與處理
自2018年2月到2019年1月,每月下旬收集落在收集器上的凋落物。將收回的凋落物分成凋落枝、凋落葉后裝入信封袋,在65℃恒溫條件下烘干至恒重后稱量,用于計算凋落物各組分的凋落量。雨季收集到的凋落物,要先將凋落物放置在通風避光處進行陰干處理,再放入烘箱烘干至恒質(zhì)量。
1.2.3 凋落物養(yǎng)分元素測定方法
采集的凋落物分別采用重鉻酸鉀-外加熱硫酸氧化法(GB 7657-87)、半微量凱氏定氮法(LY/T 1269-1999)、鉬銻抗比色法(LY/T 1270-1999)及火焰光度法(LY/T 1270-1999)測定有機碳(C)、全氮(N)、全磷(P)、全鉀(K)含量。
1.2.4 數(shù)據(jù)分析及計算
采用Microsoft Excel2010 和SPSS22.0 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整理和統(tǒng)計分析。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法(One-way ANOVA)和最小顯著差異法(LSD)進行各月數(shù)據(jù)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較(α=0.05)。
凋落物養(yǎng)分年歸還量計算如下[15]:
式(1)中:La為凋落物年歸還量;Lij為第i月第j組分的凋落物量(kg·hm-2);Cij為第i月第j組分凋落物的養(yǎng)分含量(%)。
2.1.1 不同林分凋落組分及總量年變化特征
凋落物組成主要包括枝、葉、皮、果以及碎屑物等,取樣過程中因皮、果和碎屑物等占較小比例(0.54%~0.72%),因此并無統(tǒng)計在內(nèi)。由表2可以看出,不同林分年凋落枝、凋落葉量分別為54.52~93.70 和342.41~673.71 kg/hm2,占總量的10.87%~13.92% 和86.08%~89.13%,凋落葉量為凋落枝的6.28~8.20 倍。4 種林分凋落枝、葉和總量均以CL 最高,年凋落總量的大小依次為CL>YNS>HSS>GSL,CL 與YNS 無顯著性差異(P>0.05),CL 分別為GSL 和HSS的1.93 和1.31 倍。
表2 不同林分凋落組分及總量年變化特征?Table 2 The annu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litter components and total amount in different forest kg·hm-2
2.1.2 不同林分凋落組分及總量月動態(tài)變化特征
凋落物組分、數(shù)量在各月的分布存在顯著差異(圖1)。由圖1a 可以看出,凋落枝量呈單峰型變化,均在2月最高,不同林分大小依次為CL(32.18 kg/hm2)>HSS(28.95 kg/hm2)>YNS(25.55 kg/hm2)>GSL(15.54 kg/hm2)。因研究區(qū)滇中亞熱帶磨盤山四季劃分不明顯,本研究將12 個月劃分為干濕兩季,5—10月為濕季,11—4月(第2年)為干季[16]。根據(jù)干濕兩季劃分,不同林分類型凋落枝量均表現(xiàn)為干季(31.92~66.69 kg/hm2)>濕季(16.48~18.21 kg/hm2)。
由圖1b 可以看出,4 種林分凋落葉與凋落枝相比均較高,CL 和YNS 呈雙峰型變化,GS和HSS 呈單峰型變化,5月凋落葉量(65.17~153.58 kg/hm2)占全年凋落葉的19.03%~30.40%。CL、YNS 和HSS 凋落葉與凋落枝相同,同樣表現(xiàn)為干季(179.43~298.48 kg/hm2)>濕季(172.26~229.16 kg/hm2);而GSL 則相反,表現(xiàn)為干季(108.47 kg/hm2)<濕季(168.77 kg/hm2)。
4 種林分凋落總量與凋落葉月動態(tài)變化特征一致(圖1c),表現(xiàn)為CL(767.41 kg/hm2)>YNS(742.44 kg/hm2)>HSS(586.98 kg/hm2)>GSL(396.94 kg/hm2);峰值均出現(xiàn)在5月,不同林分大小同樣依次為:CL>YNS>HSS>GSL;最低值為10 或3月,僅占全年凋落總量的2.31%~3.96%。CL、YNS 和HSS 總量同樣表現(xiàn)為干季(232.79~365.17 kg/hm2)>濕季(214.78~311.18 kg/hm2);而GSL 則相反,表現(xiàn)為干季(140.40 kg/hm2)<濕季(197.08 kg/hm2)。不同林分兩兩間除GSL 與HSS 差異性極顯著(P<0.01);其余表現(xiàn)為差異性顯著(P<0.05)。
圖1 不同林分凋落枝(a)、凋落葉(b)及總量(c)月動態(tài)變化特征Fig.1 Monthly dynamic changes of litter branches (a),litter leaves (b) and total amounts (c) in different forests
2.2.1 不同林分凋落物各組分年平均養(yǎng)分含量
4 種林分養(yǎng)分含量均為凋落葉高于凋落枝,不同養(yǎng)分含量則均表現(xiàn)為C>N>K>P(表3)。C 含量除GSL 外,其他林分類型的凋落枝和葉無顯著差異(P>0.05);N 含量的凋落枝和葉則在CL 和GSL 表現(xiàn)出顯著性差異(P<0.05);P 和K 含量在4 種林分類型下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凋落枝中,C和N含量均為HSS 最高(462.24和6.67 g/kg),CL 的C 含量(434.55 g/kg)和YNS 的N 含量(4.22 g/kg)最低;不同林分類型中P 和K 含量趨勢一致,均表現(xiàn)為:GSL>CL>HSS>YNS。凋落葉中,C 含量以GSL 最高(506.26 g/kg),HSS 最低(469.21 g/kg);N、P、K 含量則均表現(xiàn)為CL>GSL>HSS>YNS。
表3 不同林分凋落物組分年平均養(yǎng)分含量特征Table 3 Characteristics of average annual nutrient content of litter components in different forests g·kg-1
2.2.2 不同林分凋落物各組分養(yǎng)分含量月動態(tài)變化特征
由圖2~5可以看出,CL、GSL、YNS 和HSS 凋落枝和葉C、N、P 和K 含量隨著時間的推移呈波動性變化,無明顯變化規(guī)律,均未達到顯著水平,凋落枝范圍分別為416.94~490.95、2.37~10.07、0.31~0.71 和1.45~5.98 g/kg,凋落葉范圍分別為446.75~566.05、2.37~16.24、0.21~0.86 和1.46~6.32 g/kg。CL 與GSL 凋 落枝和葉C 含量差異性極顯著(P<0.01),其余林分兩兩之間均無顯著性差異;4 種林分凋落枝N含量均無顯著差異性,凋落葉為YNS 與HSS 差異性極顯著(P<0.01),其余林分兩兩之間均無顯著差異性;GSL 與CL 凋落枝和葉P 含量差異性極顯著(P<0.01),YNS 與HSS 凋落枝、HSS與CL 凋落葉差異性顯著(P<0.05),其余各林分間差異性均無顯著差異性;GSL 與CL 凋落枝和葉K 含量差異性極顯著(P<0.01),YNS 與HSS 凋落枝、HSS 與CL 凋落葉差異性顯著(P<0.05),其余各林分間差異性均無顯著差異性。
圖2 不同林分凋落枝(a)、凋落葉(b)C 含量月動態(tài)變化特征Fig.2 Monthly dynamic changes of C contents in litter branches (a) and litter leaves (b) of different forests
圖3 不同林分凋落枝(a)、凋落葉(b)N 含量月動態(tài)變化特征Fig.3 Monthly dynamic changes of N contents in litter branches (a) and litter leaves (b) of different forests
2.3.1 凋落物養(yǎng)分年歸還量
從表4可以看出,4 種林分養(yǎng)分歸還量總體上均表現(xiàn)出C>N>K>P,C、N、P 和K年歸還量均表現(xiàn)為CL>YNS>HSS>GSL,且凋落葉高于枝。凋落枝中,N 歸還量以HSS 最高(0.55 kg/hm2),表現(xiàn)為HSS>CL>YNS>GSL;C、P、K 則以CL 最高,均為CL>HSS>YNS>GSL。凋落葉中,C、N、P、K 歸還量均以CL 最高,GSL 最低,C、K 歸還量大小為CL>YNS>HSS>GSL,N、P 歸還量大小為CL>HSS>YNS>GSL。
圖4 不同林分凋落枝(a)、凋落葉(b)P 含量月動態(tài)變化特征Fig.4 Monthly dynamic changes of P contents in litter branches (a) and litter leaves (b) of different forests
圖5 凋落枝(a)、凋落葉(b)K 含量月動態(tài)變化特征Fig.5 Monthly dynamic changes of P contents in litter branches (a) and litter leaves (b) of different forests
表4 不同林分凋落物組分年養(yǎng)分歸還量Table 4 Annual nutrient return amount of litter components in different forests kg·hm-2
2.3.2 不同林分凋落物養(yǎng)分歸還量月動態(tài)特征
CL 和GSL 凋落枝C 歸還量月動態(tài)變化呈單峰型變化規(guī)律,YNS 和HSS 呈雙峰型(圖6),2月歸還量為7.51~15.15 kg/hm2,占全年養(yǎng)分歸還量的29.95%~36.84%。GSL 和HSS 凋落葉C 歸還量月動態(tài)變化呈單峰型變化規(guī)律,CL 和YNS 呈雙峰型,5月C 歸還量為29.33~69.65 kg/hm2,占全年C 歸還量的17.41%~29.63%。CL 和GSL凋落葉C 歸還量差異性顯著(P<0.05),其余林分兩兩之間均為極顯著(P<0.01)。
CL 凋落枝N 歸還量月動態(tài)變化呈多峰型變化規(guī)律,GSL 和YNS 呈單峰型,HSS 呈雙峰型,2月歸還量為0.06~0.18 kg/hm2,占總歸還量的24.60%~32.87%。CL 凋落葉N 歸還量月動態(tài)變化呈多峰型變化規(guī)律,GSL、YNS 和HSS 呈單峰型,5月N 歸還量為0.79~1.65 kg/hm2,占總歸還量的16.21%~40.15%。HSS 和GSL 凋落枝差異性顯著(P<0.05),HSS 和YNS 無顯著差異性,其余林分兩兩之間均為極顯著(P<0.01);GSL 與YNS 和HSS、HSS 和YNS 凋落葉差異性極顯著(P<0.01),其余林分兩兩之間均無顯著差異性(圖7)。
圖7 不同林分凋落枝(a)、凋落葉(b)N 歸還量月動態(tài)變化特征Fig.7 Monthly dynamic changes of N return amount in litter branches (a) and litter leaves (b) of different forests
CL、GSL 和YNS 凋落枝P 歸還量月動態(tài)變化呈單峰型變化規(guī)律,HSS 呈雙峰型,2月歸還量為0.01~0.02 kg/hm2,占總歸還量的32.05%~44.98%。CL 和GSL 凋落葉P 歸還量月動態(tài)變化分別呈多峰型和雙峰型變化規(guī)律,YNS 和HSS 呈單峰型,5月歸還量為0.05~0.11 kg/hm2,占總歸還量的21.59%~35.61%。4 種林分凋落枝、葉差異性均表現(xiàn)為極顯著(P<0.01,圖8)。
圖8 凋落枝(a)、凋落葉(b)P 歸還量月動態(tài)變化特征Fig.8 Monthly dynamic changes of P return amout in litter branches (a) and litter leaves (b) of different forests
CL、GSL 和HSS 凋落枝K 歸還量月動態(tài)變化呈單峰型變化規(guī)律,YNS 呈雙峰型,2月歸還量為0.09~0.16 kg/hm2,占總歸還量的37.18%~47.41%;CL 和GSL 凋落葉K 歸還量月動態(tài)變化呈多峰型變化規(guī)律,YNS 和HSS 呈無規(guī)則變化,9月歸還量為0.32~0.67 kg/hm2,占總歸還量的12.96%~21.91%。HSS 與其他3 種林分凋落葉均無顯著差異性,其余各林分間差異性均表現(xiàn)為極顯著((P<0.01),圖9)。
圖9 不同林分凋落枝(a)、凋落葉(b)K 歸還量月動態(tài)變化特征Fig.9 Monthly dynamic changes of K return amount in litter branches (a) and litter leaves (b) of different forests
森林凋落物是植物在其生長發(fā)育過程中的代謝產(chǎn)物,是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物質(zhì)循環(huán)和能量流動的一個重要方面[5]。環(huán)境(如海拔、溫度以及降水量等)、林分(如林分類型、林分密度、林齡等)以及人為因素(如施肥、采伐等)均會導致森林凋落量的差異[17]。本研究中,滇中亞高山4 種林分年凋落量大小依次為:常綠闊葉林(767.41 kg/hm2)>云南松林(742.44 kg/hm2)>華山松林(586.98 kg/hm2)>高山櫟林(396.94 kg/hm2),小于湖南亞熱帶針闊混交林(3 260~4 300 kg/hm2)[18]、長白山溫帶山地森林(3 840 kg/hm2)[10]以及海南尖峰嶺熱帶山地雨林的凋落物量(7 690 kg/hm2)[6]。以上研究區(qū)分別處于湖南省森林植物園、長白山自然保護區(qū)和海南島西南部尖峰嶺熱帶山地雨林,氣候類型分別屬于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溫帶大陸性山地氣候和低緯度熱帶島嶼季風氣候區(qū),收集器尺寸不同(3 m×4 m、1 m×1 m 或70.7 cm × 70.7 cm),收集的凋落物包括枝、葉、果、花和未能分離的枝葉細小碎屑等,因此本研究采集的年凋落物量與上述研究區(qū)差異較大。4 種林分溫度及降水等氣候環(huán)境因素一致,海拔范圍均在2 100~2 230 m之間,通過對4 種林分年凋落總量與林分密度、海拔作相關分析,R2分別為0.343 2 和0.993 8,說明年凋落物量與海拔顯著相關;同時,各林分類型群落組成不同,導致光合作用效率、生態(tài)位分化差異,進而形成不同的生產(chǎn)力水平,如常綠闊葉林(16年生)結構復雜、樹種多樣性豐富,其生物量(347.41±30.36 t/hm2)均高于云南松林(24年生)(63.11±12.41 t/hm2)和高山櫟林(16年生)(10.37±2.53 t/hm2)[19],這可能是導致不同林分年凋落物量差異較大的重要原因。
4 種林分凋落枝量月動態(tài)變化無統(tǒng)一規(guī)律,這可能是由于每月收集的凋落枝來源于樹上的死枝,而降水量、風速和最大降水量等氣候因素可能會直接導致凋落枝掉落[20],與物候無直接聯(lián)系。凋落葉量月動態(tài)變化呈單峰型或雙峰型變化,主要受到氣溫、降水以及林分樹種生態(tài)學特性的綜合影響[20,21]。CL、YNS 和HSS 總量表現(xiàn)為干季(232.79~365.17 kg/hm2)>濕季(214.78~311.18 kg/hm2);而GSL 則相反,表現(xiàn)為干季(140.40 kg/hm2)<濕季(197.08 kg/hm2),但最高值均出現(xiàn)在5月。4種林分月凋落總量受控于凋落物葉的動態(tài)變化,與凋落葉量動態(tài)變化一致,隨氣候因子的變化而呈明顯的季節(jié)變化,峰值同樣均出現(xiàn)在濕季初期(5月:70.93~165.38 kg/hm2)。而李潔冰[18]研究亞熱帶楓香林(Liquidambar formosanaforest)、樟樹林(Cinnamomum bodinieriforest)、馬尾松林(Pinus massonianaforest)以及樟樹-馬尾松混交林(mixed forest)的峰值則分別出現(xiàn)在10月(1.22 t/hm2)、8月(0.58 t/hm2)和11月(0.77 和1.23 t/hm2)。這是由于該研究區(qū)在湖南省森林植物園,氣候?qū)儆诘湫偷膩啛釒駶櫦撅L氣候,四季劃分明顯,凋落物具有明顯的凋落節(jié)律,秋季凋落量明顯高于其它季節(jié);而本研究區(qū)為云南熱帶南北部的氣候過渡帶,屬亞熱帶高原性氣候,雨熱同季,干濕季劃分明顯,5月為該區(qū)林分換葉季節(jié),此時有較多老葉脫落,且樹種萌發(fā)大量新芽,進入雨季后降雨增多,各林分按其生態(tài)學特性進行新陳代謝,高溫高濕也可能會顯著增加凋落物量。
本研究中,4 種林分凋落物組分中凋落枝和葉占總量的百分比均不同,但均以凋落葉為主體,所占比例高達86%以上,表明凋落葉在林分凋落物量中占關鍵地位。這與濱海沙地尾巨桉人工林[22]、亞熱帶樟樹林[23]、河南雞公山自然保護區(qū)典型林分[24]、中亞熱帶不同森林[21]等研究結果一致。引起這種凋落枝、葉出現(xiàn)差異的原因可能是不同林型中森林植物器官凋落的時間和數(shù)量主要依賴于林分組成樹種的生物學特性和氣候條件[10],并與當?shù)貧夂驐l件、凋落物收集的方法以及樣地布設位置有關[7]。
凋落物分解是養(yǎng)分歸還的主要途徑,構成了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生物地球化學循環(huán)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2]。本研究中,4 種林分類型凋落物養(yǎng)分含量均表現(xiàn)為C>N>K>P,原因在于C 是葉片合成有機物質(zhì)的主要原料,N 是合成葉綠素組成的主要元素,其需要較多的C、N 來維持其生長和代謝[25];同時,植物為了保存自身的養(yǎng)分,在凋落前會將P 和K 轉(zhuǎn)移到其他器官,進而減弱養(yǎng)分的流失[26],這可能是導致本研究中P 和K 含量較低的原因;此外,K 在凋落物內(nèi)較易淋失,本研究區(qū)雨季較為集中,受高溫和降雨影響凋落物的淋溶作用也就越強烈,K 較容易被淋洗而損失。
本研究中,4 種林分凋落物養(yǎng)分歸還量同樣表現(xiàn)為C>N>K>P,與凋落物養(yǎng)分含量的大小規(guī)律一致,這與長白山4 種森林類型[10]、福建省南平市杉木人工林[27]、濱海沙地尾巨桉人工林[22]以及南亞熱帶海岸沙地不同林分[28]的研究結果一致。不同林分C、N、P 和K年歸還總量表現(xiàn)為常綠闊葉林>云南松林或華山松林>高山櫟林,均低于四川盆地常綠闊葉林[29]、桂西北喀斯特次生林[30]等。凋落物養(yǎng)分歸還量月動態(tài)變化呈單峰型、雙峰型、多峰型或無規(guī)則變化,凋落枝和葉最高值分別出現(xiàn)在2月或5月,其動態(tài)變化與凋落量變化趨勢總體相同,受凋落量以及養(yǎng)分含量的共同影響。作為凋落物養(yǎng)分歸還量的主要組分,凋落葉中的養(yǎng)分元素歸還趨勢同樣可以大體反映凋落物養(yǎng)分歸還總量動態(tài),兩者趨勢相同。
綜上,常綠闊葉林與其他林分相比年凋落物量和養(yǎng)分歸還量均較高,周轉(zhuǎn)期短,物種多樣性豐富,群落結構穩(wěn)定,具有較普遍的適應性,較快的凋落物分解周轉(zhuǎn)能更好地進行養(yǎng)分歸還,維持土壤肥力能力較強。因此,保護常綠闊葉林,研究控制其他各林分凋落物變化的機理,對開展該區(qū)域人工林、次生林和地帶性植被的持續(xù)經(jīng)營管理和提高整個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碳匯功能和生態(tài)恢復具有深遠意義。此外,凋落物養(yǎng)分歸還與土壤養(yǎng)分的關系密不可分,而本研究暫未對土壤養(yǎng)分和凋落物養(yǎng)分歸還之間存在何種關系進行闡述,因此,有關土壤養(yǎng)分對凋落物養(yǎng)分歸還的影響有待后續(xù)深入研究。
1)滇中亞高山常綠闊葉林、高山櫟林、云南松林和華山松林年凋落物量為396.93~767.32 kg/hm2;凋落葉占凋落總量比值高達86%以上,枝僅占10.87%~13.92%;4 種林分凋落枝、葉及總量月動態(tài)變化呈單峰或雙峰型變化規(guī)律,凋落物總量最高值出現(xiàn)在5月。
2)C、N、P 和K 養(yǎng)分含量無明顯變化規(guī)律;4 種林分養(yǎng)分歸還量為常綠闊葉林>云南松林或華山松林>高山櫟林,凋落葉養(yǎng)分歸還量大于凋落枝,不同養(yǎng)分歸還量大小順序為C>N>K>P,C、N、P 和K 歸還量分別為193.57~359.37、3.18~6.51、0.25~0.49 和1.86~3.41 kg/hm2。
3)4 種林分C、N、P 和K 歸還量月動態(tài)變化呈單峰型、雙峰型、多峰型或無規(guī)則變化規(guī)律,受凋落量以及養(yǎng)分含量的共同影響,凋落枝和葉歸還量峰值分別出現(xiàn)在2 和5月。
4)常綠闊葉林年凋落物量和養(yǎng)分歸還量均較高,保護常綠闊葉林,研究控制其他各林分凋落物變化的機理,對開展該區(qū)域人工林、次生林和地帶性植被的持續(xù)經(jīng)營管理和提高整個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碳匯功能和生態(tài)恢復具有深遠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