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龍,楊清茂,秦 波,尹克寶,陳 浩
(核工業(yè)二一六大隊,新疆烏魯木齊 830011)
布蘭薩拉地區(qū)位于新疆西準噶爾謝米斯臺山的西段,行政區(qū)劃屬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研究區(qū)距離縣城以西約65 km。區(qū)域內已發(fā)現(xiàn)礦產以金為主,比較典型的有哈圖金礦、寶貝金礦、別魯阿嘎希金礦、鴿子溝等金礦床(丁兆明等,1997;申萍等,2017;丁嘉鑫等,2019)。從2010年開始,核工業(yè)二一六大隊在這一地區(qū)開始找礦工作,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找礦成果。目前,區(qū)內已發(fā)現(xiàn)布蘭薩拉金銅礦床(小型)、烏什加嘎衣提金礦床(小型)和數(shù)十處金、銀、銅礦(化)點(楊清茂等,2019)。筆者一直從事該地區(qū)的找礦工作,本文是筆者在地質調查的基礎上,結合區(qū)內已取得的地物化資料進行綜合整理,進行金成礦地質條件研究和控礦因素分析,探討成礦規(guī)律及找礦方向,為布蘭薩拉地區(qū)下一步找礦工作提供依據(jù)。
布蘭薩拉地區(qū)位于西伯利亞板塊和哈薩克斯坦-準噶爾板塊的碰撞部位(何國琦和朱永峰,2006;李玉芹等,2015)(圖1a),是波謝庫爾-成吉斯火山弧在中國境內的東延部分(申萍等,2010),南麓以謝米斯臺斷裂為界與準噶爾盆地毗鄰,北麓以洪古勒楞斷裂為界與塔爾巴哈臺山相望(董連慧等,2010)。
區(qū)域出露地層主要包括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及二疊系(圖1b)。巖性以中酸性火山碎屑巖、火山熔巖組合為主,局部分布有沉火山碎屑巖、碎屑巖等(鐘世華等,2015)。侵入巖發(fā)育有志留紀-二疊紀多個序列,其中以中志留世的二長花崗巖和花崗斑巖最為發(fā)育。
區(qū)域構造以近東西向為主干斷裂,北東東向次之(申萍等,2010;高翔等,2014)。孟布拉克大斷裂是重要的控礦區(qū)域性斷裂,沿北東-南西向貫穿全區(qū),具左形壓扭性質,切割多期次地層、巖體,其多期繼承性活動,控制了區(qū)域的礦產分布(楊文龍等,2014;陳江源,2016),構造兩側派生出一系列“入”字型次級斷層,有利于成礦熱液的運移和富集。
在志留紀時期謝米斯臺處于俯沖背景下的陸緣弧環(huán)境(王璋棋等,2014;龔一鳴和縱瑞文,2015),巖漿活動頻繁,殼幔作用強烈,形成了不同階段、不同類型的巖石組合,為區(qū)內金多金屬成礦提供了必要的巖漿、熱源和物源條件(陳家富等,2010),形成了以布蘭薩拉、烏什加嘎衣提金礦床為代表的石英脈型和蝕變巖型金礦床。
圖1 西準噶爾北部構造分區(qū)(a,據(jù)陳家富等,2010)和區(qū)域地質簡圖(b)①Fig.1 Tectonic zoning map of northern West Junggar(a,after Chen et al.,2010)and regional geological sketch map(b)①1-第四系;2-塔西河組;3-卡拉崗組;4-洪古勒楞組;5-塔克臺組;6-朱魯木特組;7-沙爾布爾組;8-謝米斯臺組;9-二長花崗巖;10-花崗巖;11-蛇綠巖;12-深大斷裂、推測斷裂;13-金礦床(點);14-火山巖型鈾礦床;15-研究區(qū)范圍1-Quaternary;2-Taxi River Formation;3-Kalagang Formation;4-Hongguleleng Formation;5-Takertai Formation;6-Zhulumute Formation;7-Shaerbuer Formation;8-Xiemisitai Formation;9-monzogranite;10-granite;11-ophiolite;12-deep and large fault,inferred fault;13-gold deposit(spot);14-volcanic uranium deposit;15-study spot
研究區(qū)內地層出露較為單一,以早志留世謝米斯臺組(S1x)為主,見有小面積橢圓狀的晚泥盆-早石炭世洪古勒楞組(D3C1h),局部為第四系(Q)覆蓋(圖2)。早志留世謝米斯臺組分為第一巖性段(S1xa)和第二巖性段(S1xb),第一巖性段在研究區(qū)北東地區(qū)大面積出露,第二巖性段在研究區(qū)中部和西北部出露,各巖性段間呈整合接觸。該地層為一套碎屑巖-中酸基性火山巖沉積建造,由于經受了多期熱-構造運動,普遍發(fā)育有劈理化及糜棱巖化變質作用,巖性以凝灰?guī)r、晶屑凝灰?guī)r、安山巖等為主(楊清茂等,2020)。
研究區(qū)位于區(qū)域性斷裂-孟布拉克斷裂北西側,構造復雜。斷裂構造主要發(fā)育近東西向、北東向、北西向三組斷裂,其中以近東西和北東向斷裂為主要構造格架,主斷裂與地層走向大致平行,控制著區(qū)內侵入巖和地球化學場的分布。北東向和北西向次級斷裂分布廣泛,沿主斷裂呈羽狀排列,是主要的容礦構造和導礦構造(楊清茂等,2020)。褶皺構造在北部和中部發(fā)育。地貌上表現(xiàn)為負地形,洪水沖溝,被第四系殘坡積物覆蓋,構造扭轉和交匯處是主要的成礦部位。
研究區(qū)內侵入巖十分發(fā)育,主要為華力西中期到晚期超基性巖、次輝石閃長巖、角閃輝長巖、次花崗巖類和正長巖等巖漿侵入。巖性從基性到酸性皆有出露,其中以酸性巖體分布最為廣泛。主要的侵入體包括研究區(qū)北部的布蘭薩拉巖體、南部的烏什加嘎衣提巖體和東南角的波爾托復式巖體等。巖性以正長花崗巖、二長花崗巖、花崗閃長巖等為主。巖體之間零星分布有小巖株、巖脈及巖枝,巖性主要為花崗閃長巖、二長花崗巖、閃長巖、英安巖等。多期次的巖漿侵入活動為熱液活動提供提供了動力,同時還是成礦物質的重要來源。在侵入巖和圍巖的接觸帶附近均有不同程度的金礦化顯示,進一步反映出區(qū)內金成礦與酸性侵入體關系密切。
圖2 布蘭薩拉地區(qū)地質簡圖Fig.2 Geological sketch map of the Bulansala region1-早志留世謝米斯臺組第二巖性段;2-早志留世謝米斯臺組第一巖性段;3-晚泥盆世-早石炭世洪古勒楞組;4-中志留世花崗巖;5-中志留世花崗閃長巖;6-中志留世花崗斑巖;7-閃長巖脈;8-輝綠巖脈;9-石英脈;10-實測斷層及推測斷層;11-金礦(化)點;12-銅礦化點;13-金銀銅礦化點;14-金銅礦化點1-second lithologic member of Xiemisitai Formation,Early Silurian;2-first lithologic member of Xiemisitai Formation,Early Silurian;3-Late Devonian-Early Carboniferous Hongguleleng Formation;4-Middle Silurian granite;5-Middle Silurian granodiorite;6-Middle Silurian granite-porphyry;7-diorite vein;8-diabase vein;9-quartz vein;10-measured and inferred fault;11-gold(mineralization) spot;12-copper mineralization spot;13-gold,silver and copper mineralization spot;14-gold and copper mineralization spot
研究區(qū)內的金礦礦化類型主要為石英脈型和蝕變巖型,前者以烏什加嘎衣提金礦床為典型,后者以布蘭薩拉金銅礦床為典型。其礦床成因與火山噴發(fā)和巖漿侵入活動關系密切(李玉芹等,2015;申萍等,2015)。根據(jù)金礦化特征和礦體的空間分布特征,區(qū)內金礦化大致可以分為兩類:①產于巖體、巖株內外接觸帶的金礦化(圖3a);②產于構造破碎帶及次級裂隙帶內的金礦化(圖3b)。其成礦特征分述如下:
圖3 布蘭薩拉地區(qū)金賦礦位置示意圖Fig.3 Schematic diagrams of gold bearing location in the Bulansala regiona-接觸帶成礦;b-構造破碎帶成礦;1-安山巖;2-花崗巖;3-輝綠巖;4-硅化;5-構造角礫;6-斷層;7-構造裂隙帶;8-金礦體a-contact zone mineralization;b-structural fracture zone mineralization;1-andesite;2-granite;3-diabase;4-silicification;5-structural breccia;6-fault;7-structural crack zone;8-gold ore body
(1)產于巖體、巖株內外接觸帶的金礦化:研究區(qū)北部的布蘭薩拉金銅礦床屬于此類。礦區(qū)發(fā)育謝米斯臺組火山角礫巖、凝灰?guī)r和晚志留侵入花崗閃長巖體,北東向構造(F6)穿過將布蘭薩拉巖體切穿。在巖體的南、北接觸帶各發(fā)育一條金銅礦脈帶(①號和②號)。礦體主要賦存于巖體外接觸帶圍巖中的石英脈中,部分地段中酸性巖脈兩側強硅化圍巖中也可見到規(guī)模較小的金礦化體(圖4),一般延伸很不穩(wěn)定。
含礦石英脈規(guī)模一般較小,多呈網(wǎng)脈狀、細脈狀,眾多脈體穿插于圍巖地層中,疊加褐鐵礦化、綠簾石化、孔雀石化、硅化等蝕變而形成礦化蝕變帶,為典型蝕變巖型金礦化。與金成礦關系最為密切的蝕變?yōu)楣杌?、綠簾石化及褐鐵礦化等(李惠等,1999;俞炳等,2020;張兵強等,2020;崔霄峰等,2021),部分賦礦巖石中可見到孔雀石化,此類礦石金含量通常較高。
礦化特征:①號帶位于布蘭薩拉巖體南側接觸帶,因巖體侵入而形成的蝕變帶長約3 km,寬5~15 m,蝕變帶由石英脈、糜棱巖及蝕變安山巖、安山玢巖、晶屑凝灰?guī)r組成,金礦化主要賦存于石英脈中。金礦體厚0.58~2.58 m,延伸10~100 m,總體產狀:傾向320°~340°,傾角75°~80°,與礦帶走向一致,金品位1.3~6.17 g/t;②號礦帶位于巖體北側,蝕變帶穿過巖體和地層,長約1000 m,寬10~40 m;地表含金石英脈露頭斷續(xù)出露,礦體總體產狀:傾向320°~340°,傾角75°~78°,構造控礦作用明顯,礦體厚度0.97~2.94 m,長10~50 m,金品位1.21~32.72 g/t。
此類型金礦化中??梢姷桨樯你~礦化,品位一般<2%,厚度最大可達8 m,但礦體的連續(xù)性不好,呈透鏡狀或“巢狀”,可見到原生金屬銅。
圖4 布蘭薩拉金銅礦床地質簡圖Fig.4 Geological sketch map of gold and copper deposits in the Bulansala region1-志留紀謝米斯臺組;2-花崗閃長巖體;3-輝綠巖脈;4-石英脈;5-金礦體;6-推測斷層;7-斷層及編號;8-蝕變帶;9-產狀1-Silurian Xiemisitai Formation;2-granodiorite;3-diabase vein;4-quartz vein;5-gold ore body;6-inferred fault;7-fault and number;8-alteration zone;9-occurrence
(2)產于構造破碎帶及次級裂隙帶內的金礦化:此類金礦化分布較為廣泛,研究區(qū)內目前發(fā)現(xiàn)的60%以上的金礦點都屬于此種類型,如烏什加嘎衣提金礦床、清得特金礦點、烏西金礦點、蘭西金礦點等,其中以烏什加嘎依提金礦床最為典型。
烏什加嘎衣提金礦床位于研究區(qū)的東南角,經過近幾年的工作,初步劃分出了①號和②號兩個金成礦帶。①號礦帶(群)含33條金礦體,總體走向78°,寬40~120 m,延伸1.15 km,與NEE向斷裂構造展布方向一致的石英脈含礦。礦體長16~155 m,厚0.46~60 m,沿傾向礦體延伸20~71 m。礦體產狀以北東東-南西西走向、傾向南為主,部分近東西走向、傾向北,傾角75°~87°。含礦巖石為灰白色次生石英巖,金品位1.15~21.90 g/t。②號金礦帶(群),寬4~50 m,延伸450 m,自西向東寬度由窄變寬,地表呈帶狀。走向近西向(與東西向的斷層一致),傾向北,傾角75°~80°。圈定金礦體3條,礦體較長、厚度一般,品位較高。礦體長15~151 m,厚度0.29~1.28 m,品位5.21~24.79 g/t。
此類金礦化絕大多數(shù)屬于石英脈型,賦礦石英脈分布于層間構造破碎帶內,石英脈規(guī)模相對較大,寬1~5 m,長10~60 m,沿走向及傾向一般都較為穩(wěn)定。但同一條石英脈不同地段的含礦性差別很大,高品位地段可達100 g/t及以上,但在其相距僅有數(shù)米的另一地段只有數(shù)克噸甚至是不含礦,這一現(xiàn)象充分體現(xiàn)出了區(qū)內石英脈型金礦化的分散性和不均一性。
上述的兩類金礦化并非獨立出現(xiàn),常出現(xiàn)共同控礦的現(xiàn)象,如巖體接觸帶圍巖中常發(fā)育多組賦礦的次級構造,構造破碎帶深部可見到隱伏的花崗閃長巖、英安巖、花崗巖等酸性侵入體,在此類侵入體的周邊易形成富大金礦體(圖5)。因此認為,構造破碎帶和巖體二者具有相輔相成、共同控制成礦的作用。
圖5 烏什加嘎依金礦床20號勘探線剖面圖Fig.5 Profile of No.20 exploration line in Wushijiagayi gold deposit1-謝米斯臺組第二巖性段:晶屑凝灰?guī)r、凝灰?guī)r;2-花崗閃長巖;3-構造破碎帶;4-次級裂隙;5-金礦體;6-硅化;7-礦體編號(品位/真厚度);8-鉆孔及編號1-second lithologic member of Xiemisitai Formation crystal tuff and tuff;2-granodiorite;3-structural fracture zone;4-secondary crack;5-gold ore body;6-silication;7-ore body number(grade/true thickness);8-drilling hole and number
根據(jù)賦礦層位及蝕變特征等,研究區(qū)內的金礦石可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較為典型的石英脈型礦石,石英脈呈網(wǎng)脈狀穿插發(fā)育于地層中,脈體兩側的巖性發(fā)生強硅化,脈體呈煙灰色,蝕變以褐鐵礦化、綠簾石等為主,此類礦石常產于構造破碎帶內(圖6a);第二類屬于蝕變巖型,含金石英脈多呈碎塊或角礫狀,蝕變十分強烈,普遍發(fā)育強褐鐵礦化、孔雀石化等蝕變,局部可見到黃鐵礦和黃銅礦顆粒,礦石中可見到孔雀石化作為膠結物將石英角礫固結的現(xiàn)象(圖6b),此類礦石在巖體接觸帶附近較為常見。
圖6 布蘭薩拉地區(qū)金礦石特征Fig.6 Or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Bulansala regiona-石英脈型金礦石;b-蝕變巖型金礦石a-quartz vein type gold ore;b-alteration rock type gold ore
2.5.1 礦物組成
金礦石由石英、方解石、綠簾石、綠泥石、褐鐵礦、方鉛礦、銅藍、孔雀石、黃鐵礦、絹云母、石榴石、自然金、銀金礦等12種礦物組成(王元元等,2018)。自然金在礦石中呈包裹金的形式存在,呈不規(guī)則粒狀,主要包裹于黃鐵礦和褐鐵礦中。常常數(shù)個顆粒結合在一起,少數(shù)顆粒金包裹于脈石中。呈金黃色,強金屬光澤,高反射色率,均質性,低硬度,輕壓有延展性,表面具擦痕。呈渾圓粒狀、角粒狀,以渾圓粒狀為主。粒度為微細粒,一般0.005~0.020 mm(圖7a)。
黃鐵礦是礦石中最主要金屬礦物,也是最主要的載金礦物。黃鐵礦呈他形粒狀,分布透明礦物之間,沿碎裂隙有褐鐵礦化,粒度0.02~0.10 mm(圖7b)。在礦石中,黃鐵礦多呈浸染狀分布,有少量呈細脈狀分布,含量為1%,局部可達5%。
圖7 布蘭薩拉地區(qū)自然金和黃鐵礦鏡下特征Fig.7 Microscopic characteristics of natural gold and pyrite in the Bulansala regiona-金礦物鏡下特征;b-黃鐵礦鏡下特征a-microscopic characteristics of gold;b-microscopic characteristics of pyrite
2.5.2 結構構造
研究區(qū)內的金礦石結構主要包括自形-半自形晶粒結構、交代殘余結構、假象結構和它形結構。礦石構造包括脈狀構造、蜂窩狀構造和膠狀構造三種類型,具體特征分述如下:
結構:①自形-半自形晶粒結構:部分黃鐵礦呈自形針狀或粒狀結晶體顆粒分布;②交代殘余結構:黃鐵礦被褐鐵礦交代呈殘余狀分布;③假象結構:褐鐵礦交代黃鐵礦并保留其晶形;④它形結構:部分黃鐵礦、赤鐵礦集合體呈它形粒狀集合體,稀疏分布。
構造:①脈狀構造:自然金、褐鐵礦、石英等呈脈細脈狀、網(wǎng)脈狀分布;②塊狀構造:礦石呈致密塊狀,黃鐵礦、褐鐵礦等呈粒狀、集合體分布于石英中;③蜂窩狀構造:礦石中黃鐵礦等硫化物被氧化淋濾流失,形成一些孔洞;④膠狀構造:褐鐵礦呈同心紋層狀分布。
目前尚未發(fā)現(xiàn)區(qū)內金成礦對地層或巖性具有選擇性,但客觀存在部分地層中金較為富集的現(xiàn)象。區(qū)內水系沉積物測量的結果顯示,志留系地層中Au、Pb、Cr、Ni、Be、Co、As、Mo、Cu、V、Zn等元素區(qū)域濃集系數(shù)K0>1.2,其中Au的濃集系數(shù)>1.5,處于明顯富集分布狀態(tài)(文加喜等,2016)(表1)。故認為,研究區(qū)內的志留系地層有可能為成礦熱液形成提供了宏觀條件,例如流體從地層中萃取金元素而形成含礦熱液、為賦礦熱液富集沉淀提供化學障等。
表1 布蘭薩拉地區(qū)水系沉積物元素背景值統(tǒng)計表(文加喜等,2016)
研究認為,區(qū)內金礦(化)點受控于孟布拉克大斷裂的第二級次級構造。孟布拉克大斷裂從研究區(qū)的東南部穿過,沿北東-南西(50°~65°)方向延伸約40 km為區(qū)內的導礦構造,控制和限定了帶內金礦的分布及產出。在斷裂的兩側派生出眾多第一級北東向次級斷裂,而后又派生出北北東向和近東西向第二級次級斷裂,金礦化多數(shù)賦存于第二級斷裂。其中,北北東向(35°~50°)構造控礦為主,近東西向控礦構造為輔,不同方向構造交匯部位更利于成礦(陳衍景等,2007)(圖8)。
圖8 布蘭薩拉地區(qū)控礦構造示意圖Fig.8 Schematic diagram of ore-controlling structures in the Bulansala region
區(qū)內出露多個晚志留世巖體,在巖體接觸帶附近、巖體內部均發(fā)現(xiàn)了隨構造穿插發(fā)育的含金石英脈,說明金礦形成的時間較巖體侵位時間晚。兩者的成因聯(lián)系表現(xiàn)為:巖漿在上升侵位過程對圍巖造成破壞而形成斷續(xù)分布的破碎帶,后期含礦氣液沿破碎帶上升過程中遇到化學障冷卻形成載金石英脈,從而形成工業(yè)金礦體。另外,區(qū)內隱伏巖體和規(guī)模較小的酸性巖枝的接觸帶附近往往形成富大礦體,對金礦的指示意義較大(圖9)。
圖9 布蘭薩拉地區(qū)金成礦有利部位示意圖Fig.9 Schematic diagram of favorable locations for gold mineralization in the Bulansala region
金成礦與侵入巖及構造關系十分密切,多期次的巖漿構造活動為含金熱液活動提供了動力及容礦空間(馮立忠等,2017;韓珂等,2019)。根據(jù)區(qū)內金礦化蝕變特征和規(guī)律認為,區(qū)內的金礦化為后生形成,金礦的形成與侵入體存在成因聯(lián)系,形成時代初步判斷應在早泥盆世-晚石炭世。
研究區(qū)內的絕大多數(shù)金礦化發(fā)育于早志留世謝米斯臺組地層中,賦礦巖性有石英脈、硅化凝灰?guī)r、硅化安山巖等,其中,以蝕變石英脈及煙灰色石英脈為主要賦礦巖性。該地層金元素背景值高,存在局部富集的現(xiàn)象。
區(qū)內構造對金成礦的控制作用十分明顯,北東向孟布拉克斷裂是最大的控礦構造,目前在該斷裂的南北兩側均發(fā)現(xiàn)了不同程度的金礦化,推測其為導礦構造。金礦化定位于其第二級次級斷裂中,其中以北北東向和近東西向構造是主要的成礦、容礦構造。不同方向構造交匯、層間節(jié)理、裂隙發(fā)育地段作為重中之重。
研究區(qū)分布有5個規(guī)模較大晚志留世巖體,巖株、巖枝、巖脈等更是不計其數(shù),目前在巖體接觸帶附近、中酸性侵入體邊緣都發(fā)現(xiàn)金礦體,部分位于構造破碎帶邊緣的中酸性小侵入體成礦環(huán)境更為優(yōu)越。另外,規(guī)模較大構造破碎帶深部發(fā)育的隱伏巖體是重要的“攻深找盲”目的層。
圍巖蝕變與金成礦關系密切,礦脈圍巖蝕變類別繁多,其中以硅化、綠簾石化、孔雀石化、褐鐵礦化、碳酸鹽化等最為常見,從礦體中心向外側呈現(xiàn)由強逐漸到弱的組合特征。其中強硅化、孔雀石化可作為直接的找礦標志。
土壤地球化學測量是通過研究土壤中元素的分布和變化規(guī)律,圈定與成礦有關的地球化學異常來達到找礦目標(王磊等,2013;楊笑笑等,2018;董一博等,2019;王占彬等,2019;楊永春等,2019)。本次研究通過對Au元素地球化學數(shù)據(jù)處理,結合最新的找礦成果認定,區(qū)內Au元素異常暈與金礦點高度套合(圖10)。多數(shù)礦點位于異常暈圈內或其邊緣,對金成礦具有直接的指示意義。研究區(qū)的Au-2、Au-4異常暈位具有異常暈范圍大、異常值高的特點,暈圈位于巖體的邊部,多條北東向構造穿過暈圈,暈圈內已發(fā)現(xiàn)數(shù)十個金銅異常點,受地形條件所限,工作程度很低,建議作為重點開展下一步工作。
圖10 布蘭薩拉地區(qū)金元素異常圖Fig.10 Gold anomaly map of the Bulansala region1-銅礦化點;2-金礦(化)點;3-金銅礦(化)點;4-銀銅礦(化)點;5-金銀銅礦(化)點;6-異常暈及高值點;7-金異常編號;8-區(qū)域性斷層;9-實測斷層及推測斷層1-copper mineralization spot;2-gold(mineralization) spot;3-gold and copper(mineralization) spot;4-silver and copper(mineralization) spot;5-gold,silver and copper(mineralization) spot;6-abnormal halo and high value point;7-gold anomaly number;8-regional fault;9-measured and inferred fault
(1)研究區(qū)內金礦分為石英脈型和蝕變巖型金礦化。根據(jù)金礦化特征和礦體的空間分布特征,金礦化主要產于侵入體內外接觸帶、層間破碎帶及主斷裂的次級裂隙帶內。
(2)區(qū)內巖漿-構造活動頻繁,中酸性侵入體分布廣泛,后期經歷了多次構造活動,在侵入體與圍巖之間、地層內部、侵入體內部形成眾多規(guī)模不等的壓性-壓扭性斷裂,其中北東向斷裂是成礦的關鍵因素,其兩側派生的次級斷裂是礦體的主要賦存位置。
(3)與金成礦密切相關的蝕變包括硅化、孔雀石化、褐鐵礦化、綠簾石化、碳酸鹽化等。其中強硅化、孔雀石化可作為直接的找礦標志。
(4)區(qū)域內Au元素地球化學暈圈與已知礦點高度套合,具有直接的成礦指示意義。建議圍繞Au-2、Au-4異常暈、巖體周邊、構造的交匯處、密集裂隙帶發(fā)育地段開展下一步找礦工作。
[注 釋]
①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質調查院.2013.中華人民共和國區(qū)域地質調查報告(1/250000 鐵廠溝幅.L45C002001)
[附中文參考文獻]
陳家富,韓寶福,張磊.2010.西準噶爾北部晚古生代兩期侵入巖的地球化學、Sr-Nd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質意義[J].巖石學報,26(8):2317-2335.
陳衍景,倪培,范宏瑞,Pirajno F,賴勇,蘇文超,張輝.2007.不同類型熱液金礦系統(tǒng)的流體包裹體特征[J].巖石學報,23(9):2085-2108.
陳江源,江民忠,常樹帥.2016.新疆雪米斯坦火山巖型鈾礦成礦條件及遠景預測[J].鈾礦地質,32(4):206-215.
崔霄峰,張宇,李肖龍.2021.內蒙古喀喇沁旗安家營子金礦蝕變及其分布研究[J].地質與勘探,57(1):1-13.
丁嘉鑫,韓申,黃柏誠.2019.西準噶爾地區(qū)造山型金礦床時空分布、成礦動力學背景及模式[J].地質論評,65(6):1440-1461.
丁兆明,魏春生.1997.新疆西準噶爾金礦成礦域礦床成因及礦床模式[J].地球科學(中國地質大學學報),22(2):171-176.
董連慧,馮京,劉德權,唐延齡,屈迅,王克卓,楊在峰.2010.新疆成礦單元劃分方案研究[J].新疆地質,28(1):1-15
董一博,焦建剛,劉凱,任濤,董彩盈,裘雨錦.2019.土壤地球化學測量在南秦嶺夏家店金礦劉家峽測區(qū)的應用[J].地質與勘探,55(5):1202-1213.
馮立忠,于明海,楊冰,張德賢.2017.新疆托里縣別魯阿嘎希金礦床地質特征、控礦因素和找礦標志[J].黃金,38(12):15-26.
高翔,魏俊浩,付樂兵.2014.西準噶爾托里卡拉崗組火山巖地球化學特征及其構造意義[J].地質科技情報,33(5):16-24.
龔一鳴,縱瑞文.2015.西準噶爾古生代地層區(qū)劃及古地理演化[J].地球科學(中國地質大學報),40(3):461-484.
韓珂,楊興科,楊龍偉,張健,李斌,阮仕琦,安樂,高云峰.2019.構造-蝕變巖相填圖方法在南秦嶺漢陰黃龍金礦中的應用[J].地質與勘探,55(4):939-954.
何國琦,朱永峰.2006.中國新疆及其鄰區(qū)地質礦產對比研究[J].中國地質,33(3):451-460.
李惠,張文華,劉寶林,王敬臣,郭瑞棟.1999.中國主要類型金礦床的原生暈軸向分帶序列研究及其應用準則[J].地質與勘探,35(1):32-35.
李玉芹,聶秀麗,王學貞,梁啟軍,蘇士星,劉福運.2015.新疆準噶爾盆地西北緣布蘭薩拉金銅礦地質特征及找礦方向探討[J].黃金科學技術,23(6):17-22.
劉軍,王樹嶺,李鐵剛,楊艷,劉福興,李生輝,段超.2018.遼寧省五龍金礦床成巖成礦年代學及同位素地球化學特征[J].礦床地質,37(4):712-728.
申萍,周濤發(fā),袁峰,潘鴻迪,王居里,Seitmuratova E.2015.環(huán)巴爾喀什-西準噶爾成礦省礦床類型、成礦系統(tǒng)和跨境成礦帶對接[J].巖石學報,31(2):285-303.
申萍,沈超遠.2010.西準噶爾與環(huán)巴爾喀什斑巖型銅礦床成礦條件及成礦模式對比研究[J].巖石學報,26(8):2299-2316.
申萍,潘鴻迪,周濤發(fā).2017.新疆西準噶爾金銅鉬成礦作用[M].北京:科學出版社:6-7.
王章棋,江秀敏,郭晶,徐飛,鄧欣,張倩,李解,牛啟營,羅照華.2014.新疆西準噶爾謝米斯臺地區(qū)發(fā)現(xiàn)早古生代火山巖地層:野外地質學和年代學證據(jù)[J].大地構造與成礦學,38(3):670-685.
王元元,尹松,楊清茂,張葉軍,楊延平,文加喜.2018.西準謝米斯臺烏什加嘎衣提一帶金礦地質特征研究[J].新疆地質,36(2):227-232.
王磊,朱永峰.2013.西準噶爾齊III金礦礦床地質和地球化學研究[J].新疆地質,31(4):295-305.
王占彬,宋賀民,馬慶,謝志遠,李寶飛,王凱.2020.河北省懷安縣朱家洼礦區(qū)地球化學特征與找礦方向[J].地質與勘探,56(1):102-112.
文加喜,尹松,王星.2016.新疆烏圖順金礦地質特征及成因[J].現(xiàn)代礦業(yè),11(11):158-160.
楊文龍,Mostafa Fayek,李彥龍.2014.西準白楊河鈹?shù)V床螢石及流體包裹體特征[J].新疆地質,32(1):82-86.
楊笑笑,羅先熔,鄭超杰,劉剛,譚奇,覃金寧,祝兵.2018.衡陽盆地北緣國慶礦區(qū)土壤地球化學特征及找礦方向[J].地質與勘探,54(4):762-771.
楊永春,李元家,何建平,張建華,周馳翔,呂建良.2017.土壤地球化學測量在馬鬃山公婆泉東金礦的應用[J].地質與勘探,53(4):715-730.
楊清茂,王元元,楊延平.2019.西準噶爾灰綠山西三岔溝金礦點的發(fā)現(xiàn)及地質意義[J].新疆地質,37(1):71-74.
楊清茂,楊文龍,王毛毛,秦波,尹克寶,張雷,韓振,尹松.2020.西準謝米斯臺巖漿熱液蝕變型金礦氫氧硫同位素特征及成礦意義[J].新疆地質,38(4):476-481.
俞炳,曾慶棟,夏凡,邱海城,李建平,解麗強,陳顯玉,于寶申.2020.遼寧五龍金礦構造疊加暈研究[J].地質與勘探,56(5):898-914.
鐘世華,申萍,潘鴻迪.2015.新疆西準噶爾蘇云河鉬礦床含礦巖體地球化學和年代學[J].礦床地質,34(1):39-62.
張兵強,楊清毫,趙富遠,譚禮金,肖成剛,王石華.2020.貴州西部峨眉山玄武巖區(qū)金礦賦礦層位及礦石特征-以盤縣架底金礦為例[J].地質與勘探,56(6):1145-1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