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洪琴
《莊子》一書通過奇幻譎詭的想象來表現(xiàn)其駭俗思想,被視為先秦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極具文學價值。據(jù)《漢書·藝文志》記載,《莊子》原有五十二篇,而今流傳于世的郭象注本則僅有三十三篇,其中內(nèi)篇七,外篇十五,雜篇十一。寓言成語指的是由寓言故事轉(zhuǎn)變而來的成語。有些寓言尤其是古代寓言,因其富含高深的哲理,它們的暗諷話語及教訓故事往往會被壓縮成一個固定詞組而流傳下來,這就形成了寓言成語。據(jù)統(tǒng)計,《莊子》一書中共有108條寓言成語,分別分布在不同的篇章之中,其中《逍遙游》《養(yǎng)生主》《秋水》中的寓言成語占半數(shù)之多,耳熟能詳?shù)脑⒀猿烧Z有鵬程萬里、莊周夢蝶、庖丁解牛、君子之交等。老子和莊子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莊子在繼承并發(fā)展老子思想的基礎(chǔ)上,提出了諸多有別于儒家、法家等其他哲學思想派別的獨到思想。《莊子》蘊含了莊子極為豐富的思想,在精神上,莊子主張“逍遙”思想,他認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逍遙自得,應該去追求絕對的精神自由,而非物質(zhì)享受與名聲地位;在政治上,他主張“無為而治”思想,“仁義”和“法治”是枷鎖,應該追求返璞歸真;在哲學上,他提出“道”是客觀真實的存在,把“道”視為宇宙萬物的本源,講天道自然無為……
一、《莊子》寓言成語所暗含的莊子思想
(一)鵬程萬里—“逍遙”思想
鵬程萬里出自《逍遙游》:“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毕鄠?,鵬鳥能飛萬里路程,故常用鵬程萬里比喻前程遠大。
《逍遙游》作為《莊子·內(nèi)篇》的第一篇,比較集中地體現(xiàn)了莊子追求“逍遙”的人生觀。莊子哲學思想的主要特色就是“逍遙”思想?!板羞b”指的是一種不受外界約束、精神絕對自由的境界。這則寓言故事突出表現(xiàn)了大鵬展翅高飛、神奇不凡、努力追尋更加廣闊的精神境界的情境,不僅展現(xiàn)了大鵬的壯美力量,還表現(xiàn)出作者對自由的向往和追求。大鵬這一意象給人們提供了一片可供自由思考的廣闊空間,人的思維如脫韁的野馬,可自由奔馳,無所羈絆,而人本身也可活得瀟灑自在,不受外界束縛,可以無欲無求,逍遙地馳騁在這廣闊的天地之間。
鵬程萬里是鼓勵人們不局限于眼前,要追求遠大的前程,追求更廣闊的天地,眼前的困難是暫時的,志存高遠,方能實現(xiàn)自我的超越。與此同時,鵬程萬里也是希冀,要心存希望,即使目前受到俗世的牽絆,精神上也應該追求逍遙自由,相信萬事皆有可能。許多學子因為成績不好選擇輕生,夫妻因為利益糾紛大動干戈……在這個物欲橫流的年代,需要“逍遙”這束智慧之光照亮人們被名利遮住的心靈,擺脫思想上的困境,走向逍遙的人生境界。
(二)莊周夢蝶—“齊物”思想
莊周夢蝶出自《齊物論》:“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常用于比喻生命變幻無?;蛱摶玫氖录?/p>
《齊物論》作為《莊子·內(nèi)篇》的第二篇,主要表達了莊子的“齊物”思想?!洱R物論》即齊萬物之論,“齊物”指的是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是平等的,人與動物沒有什么區(qū)別,也沒有什么正確與錯誤的區(qū)別。這則寓言其實講的是莊周與蝴蝶之間的相互幻化。在莊子看來,無論他“物化”成蝴蝶還是蝴蝶“物化”成他,皆可淡然處之。
莊周夢蝶所蘊含的“齊物”思想體現(xiàn)了莊子灑脫的人生觀,他認為生死不過是形式的轉(zhuǎn)化,所以要持樂觀的態(tài)度來面對一切紛繁復雜。這種“齊物”思想也提供了一種新的啟示,即善待他人生命與自然就是在善待自己。對大自然資源的過度開采導致我們的地球已經(jīng)負重累累,長此以往,自食惡果的將會是人類自己。南昌紅谷灘殺人事件、杭州殺妻分尸案、襄陽女童被殺案件……這種種漠視他人生命的真實案件使得人心惶惶,剝奪他人生命也是自我墮落的過程。
(三)材大難用—“無用之用”思想
材大難用出自《逍遙游》:“吾有大樹,人謂之樗。其大本臃腫而不中繩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規(guī)矩,立之涂,匠者不顧。今子之言,大而無用,眾所同去也?!痹馐悄芰婋y以用于小事,后常用于形容懷才不遇。
由上述惠子對莊子所說的一番話可以看出,惠子認為,樗十分臃腫而且無法用繩墨進行改造,連小枝也極其卷曲,看起來是無用的。而對于莊子而言,“今子有大樹……逍遙乎寢臥其下,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他覺得樗的大而無用,正好使得其免受斧斤的砍伐而得以生生不息。此外,他十分贊許樗有著潛在的濃郁的物性之美,十分向往這種生命本真的律動與美好。
材大難用背后的“無用之用”思想暗示我們,世間任何事物的功用都不是以人的想法作為標準,萬物都有其存在的理由,也有其發(fā)揮作用的地方,可能不是利于人或者他物,也有可能是利于其自身。如今諸多研究生因為要廣泛閱讀書籍而覺得苦不堪言,也覺得看書所獲得的知識在當下不能立馬產(chǎn)生效益,也就是說“無用”,知識不像新學得的某項技能一樣,能夠依靠它直接產(chǎn)出作品,收獲利益。但是,“無用之用,方為大用”,日積月累,所讀的那些“無用之書”,會逐漸提升你的思維,開闊你的眼界。
(四)庖丁解?!盁o為”思想
庖丁解牛出自《養(yǎng)生主》(《莊子·內(nèi)篇》的第三篇)?!扳叶槲幕菥馀?,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響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背S糜诒扔鹘?jīng)過反復實踐,掌握了事物的客觀規(guī)律,做事得心應手,運用自如。
莊子的“無為”思想主張尊重自然規(guī)律,順物而為,是對老子“無為”思想的繼承?!盁o為而治”則是莊子的主要政治思想。庖丁解牛的法寶總結(jié)說來便是“依乎天理、固其自然”,也就是要遵循事物內(nèi)在的規(guī)律。反之,如果庖丁沒有遵循規(guī)律,他也達不到目無全牛的境界。“無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要以特定的方式、方法去做事,而“無為而治”也不是說不“治”,而是說不能完全依靠禮法、律例來約束人們的自由,應該順應人的自然本性,以人為本。
庖丁解牛警示我們,對自然規(guī)律要有敬畏之心。在中國,拔苗助長式教育讓孩子們倍感疲倦,大多孩子的周末沒有娛樂,只有補課。教育應當遵從孩童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不應唯成績論,減少甚至剝奪孩子的課外活動時間,違背孩童成長的客觀規(guī)律,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是有害無益的。拔苗助長終會泯滅孩子的天性,造成教育的“瘸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