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識《廣西文學》,是在二十年前的春天。
那時,我從遙遠的江西來到廣西天峨投資,指望能在天峨干出一番事業(yè)??墒?,天不遂人愿,幾個月過去,不僅錢沒有賺到,還欠了一大筆債。
我像一條“流浪狗”,蜷縮在一條名叫堯里的山溝里,等待機會把本錢撈回來。等待的日子漫長又孤獨,無聊之時,我常常望著屋外發(fā)呆,看細雨潺潺打在門前的芭蕉樹上,看云霧繚繚繞繞飄過遠處的山峰。更多的時候,我是看書,先是看從家鄉(xiāng)帶來的書,其中有《宋詞三百首》?!皦衾锊恢硎强停簧呜潥g?!薄按夯ㄇ镌潞螘r了,往事知多少?!弊x著李煜的詞,傷感像暮色一樣漫上來,彌滿心扉。
帶來的書看完了,無書可看,我便想到去縣城的圖書館借書。一天中午,早早吃過午飯后,我走上了出溝的山路,前往縣城借書。山路靜謐得可以聽見自己的呼吸聲,腳步移動揚起的黃土沾在鞋子、褲腳上,灰撲撲的。
走到龍灘大橋候車處,路標顯示,到縣城是十二公里,想想自己有的是時間,便選擇了繼續(xù)步行。走在公路上,春風微微吹著,太陽掛在空中,笑容綻開,木棉花在春風呼喚下,展開了殷紅花瓣。一路走走看看,不停拭去臉上流淌的汗水,抵達圖書館,正好是下午上班時間。二樓,一排排書柜上站滿了書,散發(fā)著油墨清香。辦好了借書證,工作人員告訴我,一次可以借兩本。我挑來選去,借的是《收獲》和《廣西文學》。
我居住的工棚沒有電燈,無數個不眠之夜,我點亮油燈,捧著《廣西文學》,閱讀到深夜。夜風從門板縫隙里吹進來,圍繞煤油燈跳動、閃爍、搖擺,為了不讓火苗熄滅,我用雙手護住燈。書是精神食糧,填充著我的饑渴。在閱讀中,所有的空虛與寂寞、迷惘與孤獨、傷感與無奈,都逃得沒了影蹤。
通過閱讀,我的視野漸漸開闊,知道廣西有東西、鬼子、凡一平等著名作家,知道他們的故鄉(xiāng)都是河池。尤其是東西,當我知道他的家鄉(xiāng)谷里居然就在紅水河對面的一個山坳里時,才感覺原來我離“文學”如此之近。是不是我也可以寫作呢?這個念頭像火花一樣在腦海里閃現,但很快又被“癩蛤蟆想吃天鵝肉”這盆冷水澆滅。
當“把本錢撈回來”的愿望像肥皂泡一樣破滅以后,我傷心地離開了堯里溝,在縣城租了一家門面做生意維持生計。在縣城去圖書館更方便了。每期《廣西文學》剛上架,還沒有裝訂,不能外借時,我就坐在館里閱讀,我偏愛的是散文,“重返故鄉(xiāng)”“微塵如燭”“廣西散文新銳”都是我喜歡的欄目。讀著作家們筆下的故事,我有不少收獲。在這些作品里,印象最深的是石麗芳的散文《夢里不知身是客》,她用平實的語言,講述她的生活與工作,還有她對工作的認識以及對生活的理解。她寫到一個細節(jié),在異鄉(xiāng)的大街上看到一輛客車上寫著“平樂”,駛出城市,駛向故鄉(xiāng)時,她柔柔的鄉(xiāng)愁被觸動了,感傷隨之而來,不禁發(fā)出“夢里不知身是客”的感慨。讀到這里,我的眼睛酸澀了,不禁想起我的人生境遇,想起這些年漂泊的風風雨雨。
都說寫作都是從模仿開始的。2012年暑期,我前往廣東做了一個月暑假工,回到天峨后,模仿石麗芳的敘述手法寫了一篇散文《夢里花落知多少》,那時,正好《天峨文藝》創(chuàng)刊,我便投稿了,幾個月后,編輯告訴我,這篇散文已被采用。又過了兩三個月,拿到目錄有我名字的刊物,我忽然感覺到,失之桑榆,收之東隅,雖然沒有賺到錢,命運卻為我打開了另一扇門。
隨著發(fā)表作品的增多,我的野心膨脹了,不再滿足在“內部交流”的刊物里露臉,我渴望能像大雁一樣,越飛越高,沖上《紅豆》,沖上《廣西文學》。
《廣西文學》《紅豆》《南方文學》是廣西三家純文學刊物,我最先沖上的是《紅豆》,而《廣西文學》成為我可望而不可即的仰望。
我曾經設想過無數種上《廣西文學》的辦法,比如,上“內刊選粹”,我身邊的幾個文友都是在縣級刊物發(fā)表后而選上《廣西文學》“內刊選粹”這個欄目的,可是在2018年,這個欄目取消了,這條路被堵死了。后來,我又想通過改稿班登上《廣西文學》,可惜,兜兜轉轉幾年,終是沒有機緣參加《廣西文學》舉辦的改稿班。我還想通過主題征文比賽上《廣西文學》,可是,投了幾次征文稿都是泥牛入海。我漸漸明白,寫作好比是爬山,越往上走,道路越難走。
我想,我是一只“小麻雀”,或許永遠飛不到《廣西文學》的高度,但我又想,事在人為,只要努力,什么事情都可能成功。于是,從2019年起,我不再滿足于去圖書館借閱了,自己也訂了《廣西文學》《散文選刊》《紅豆》等刊物,通過加大閱讀量來拓寬視野,提高寫作水平。
2019年秋天,我得到一個學習機會,南寧文學院在南寧舉辦散文培訓班,《紅豆》邀請我參加。從邊遠山區(qū)來到首府,呼吸著文學的空氣,我隱隱約約感覺到,我與《廣西文學》的距離近了。
兩個月后,河池市第二十屆銅鼓山歌藝術節(jié)在南丹舉行,我與同事帶領山歌手去南丹參賽。在丹泉廣場,正好遇見《廣西文學》編輯一行人來采風,在文友宋先周引薦下,我和韋露老師相識了。韋老師很隨和地說,我知道你,你給我們投過稿。韋老師這樣一說,我釋然了,明白了自己的作品沒有得到垂青,是還沒達到刊物發(fā)表的要求,而不是像之前聽說的刊物編輯從來不在公共郵箱里選稿。
日歷翻到庚子年,誰也沒有料到,這年是從疫情防控開始的。我宅在辦公室,更專心地寫作。
春風伸出溫柔的小手,撫紅紅水河畔的木棉花之際,我完成了散文《天涯淪落人》的寫作。這篇長達萬字的散文,我該投給誰呢?經過斟酌,我還是投到了《廣西文學》的散文郵箱。就在我以為這次也會了無消息時,信箱里收到了韋老師的回復,她問我,你寫的這個故事情節(jié)離奇,是你真實的故事嗎?我愣住了,一時不知該怎樣回答。掂量一番后,我如實告知,是真實的,但是一個是我親身經歷的,另外一個是朋友講述給我的,我把這兩個故事糅合在一起了?;貜桶l(fā)出后,我既期待又怕失望。不安中,我悄悄咨詢南丹的一位女文友,她說,韋老師看好你這篇了,需要了解創(chuàng)作背景,你就等好消息吧。果然,幾天后,韋老師打來電話,在電話里她指出我文章的不足之處,隨后又加我微信,指導我如何修改。
《天涯淪落人》修改好后,在“廣西散文看臺”這個欄目推出了。后來,韋老師又說起我之前投進“脫貧攻堅”征文郵箱的散文《且聽風吟》。說你這篇散文寫得不錯,很切合主題散文的要求,但還有提升的空間。面對突然而至的驚喜,我遵從韋老師的修改意見,第一稿,我自己感覺修改得很好,韋老師閱讀后,又鼓勵我說,有幾個地方,還可以修改得更好一些,改得好有可能送散文欄目頭條。經過多次修改后,再發(fā)給韋老師,她終于說,可以了。聽到韋老師這句話,我長舒了一口氣。
那段時間,我和韋老師的微信交流記錄,林林總總有上千條,我全部保留了,那些話,充滿了溫暖,見證了《廣西文學》編輯對一位基層寫作者真切的關懷與厚愛。亦師亦友的韋老師,不只是談我的稿件,也談了很多文學與寫作的話題,她鼓勵我、引導我,期待我能在文學路上一步一個臺階越走越遠。
正因為有《廣西文學》諸多悉心指導作者的編輯老師,《廣西文學》才越辦越好,基層作者的寫作才會越來越有信心。
從最初的閱讀者到現在的寫作者,文學改變了我的命運。2018年,我在加入廣西作家協會后,應聘到縣文化館做文學創(chuàng)作輔導員,輔導群眾的文學創(chuàng)作。這份工作令我的創(chuàng)作素材更加豐富,創(chuàng)作視野更加開闊,文學理想更加高遠。
庚子年初夏,鹿寨縣文旅局與《廣西文學》編輯部聯合組織了一次采風活動,我受邀參加。在這次采風中,我又見到了親切的韋老師。那天,走在香橋國家森林公園彎彎曲曲草木葳蕤的小徑上,韋老師目光炯炯地對我說,我們現在生活在最好的時代,每一份才華和付出都不會被埋沒和辜負……那一刻,我感覺到有一束光,照得心里亮堂堂的。
后來,天峨、鳳山兩縣的文學青年成立了一個文學組織,叫“布柳河青年創(chuàng)作會”,這群95后、00后的年輕人,懷揣著文學的夢想,抱薪取暖,踏歌而行。我在輔導中也告訴他們——我們現在生活在最好的時代,每一份才華和付出都不會被埋沒和辜負,只要我們努力堅持,夢想總會發(fā)光的。
擎著《廣西文學》給予我的那束光,我想我也可以做一個傳遞光的人,去溫暖和照亮許許多多像我一樣的文學追夢人。
【盧致明,生于20世紀70年代,江西大余人,現居廣西天峨縣。廣西作家協會會員。有散文作品在《廣西文學》《紅豆》等刊物發(fā)表?!?/p>
責任編輯? ?韋 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