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上將楊得志雖是軍事干部,卻有著比較高的政策水平,創(chuàng)造了“十三車糧食換一個軍”的奇跡,按他的話說,吃的就是“政策飯”。
1941年秋,冀魯豫邊區(qū)發(fā)生旱災,軍民生活十分困難,許多人家開始挖野菜、吃草根。一天,邊區(qū)弄到一批糧食,冀魯豫軍區(qū)司令楊得志命令一旅旅長朱程帶隊前去押送。
運糧部隊路過清豐縣宋村時,附近據(jù)點里的高樹勛頑軍突然沖出來,蠻橫地把50多車糧食全部截走了。楊得志得知后,命令朱程帶著部隊把宋村團團圍住,頑軍才把糧食交了些出來,但還是扣了13車。朱程趕回司令部,一見到楊得志就嚷道:“這樣不行,還是得打……我們天天吃草根,不可能把糧喂他們?!?/p>
高樹勛原是國民黨新八軍軍長,1940年底,他和孫良誠密謀,殺了大軍閥石友三,奪了國民黨第三十九集團軍總司令的職位。這雖是頑軍內(nèi)部的權斗,但殺了搞反共摩擦最厲害的石友三,對邊區(qū)抗日斗爭有利。隨后經(jīng)過楊得志等人做工作,高樹勛還為抗日做過些有益的事情。
高樹勛不是嫡系,很難得到蔣介石的信任,因此,楊得志對他一直采取既聯(lián)合又斗爭的策略。所以這次,楊得志決定“先禮后兵”,將13車糧食送給了對方,高樹勛對此很是感激。楊得志與高樹勛講統(tǒng)戰(zhàn),高樹勛卻得寸進尺,派兩個團連夜占領了邊區(qū)中心地區(qū)的清豐縣的東北莊。
忍無可忍,楊得志決定反擊,帶人包圍了東北莊,佯攻兩天兩夜,就是不攻進去,引誘高樹勛派兵增援。第三日拂曉,高樹勛果然調(diào)集4個主力團趕來增援。在激戰(zhàn)中,楊得志部隊斃敵600余人,俘敵200余人。獲悉消息,高樹勛抹著眼淚,半天說不出話;楊得志得知己方部隊也傷亡250多人,氣得發(fā)誓“要剝高樹勛的皮”。
不久,日軍重兵包圍高樹勛部,以武力威逼他投降當偽軍。高樹勛不從,結果這一仗打得天昏地暗,高樹勛部損失5000人。蔣介石不聞不問,坐山觀虎斗。
危急時刻,楊得志出于民族大義,不念舊惡,派出兩個旅出擊,掩護高樹勛撤退,又把其殘部送過隴海鐵路。八路軍收聚的高樹勛部失散人員和槍支,楊得志也全部送還。臨別時,高樹勛讓人捎話給楊得志:“八路軍對我仁至義盡,從今往后,我決不和八路軍打仗。”
1945年的邯鄲戰(zhàn)役中,高樹勛又和八路軍對陣。但很快,他就在劉伯承的說服教育下兌現(xiàn)諾言,率部起義,成為解放戰(zhàn)爭中最早起義的國民黨高級將領之一。事后,楊得志說:“13車糧食換一個軍長起義,丟了芝麻撿了西瓜呀。政策工作不可小看,有時比打仗還管用呢?!?/p>
(摘自《兵團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傳奇將帥紀實》 陳冠任 著 中共黨史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