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思伊
提到山東大學,年輕一代可能難以想象這所大學曾經的輝煌,那是在上世紀30年代和50年代,它的崛起和衰落都與時代有關,但它的符號意義不止在此。
我選取幾個片段:1949年9月,華崗因病滯留青島,其間被邀請給山大師生講“社會發(fā)展史”,這是他和山大交往的開端。他的女兒華丹坡回憶,華崗原本要去中央做統(tǒng)戰(zhàn)部第一副部長或教育部黨組書記,但當時山大和華大合并,形勢復雜,革命年代的獄友向明上門請求他留下,華崗“沒有表態(tài)”。幾天后,周恩來親自打電話給他,言辭懇切,他才答應。1955年,華崗突然被捕,山大連續(xù)三天召開他的批判大會,他坐在角落里,全程低頭,一言不發(fā)。山大的畢業(yè)證上,原本有華崗、陸侃如和童第周三個人的名字,陸、童是副校長。華崗先被抹去,到1957年陸侃如被打成右派,他的名字也不見了。
70年代,劉光裕負責《文史哲》復刊,第一期就破了征訂紀錄,沒想到很快“后院起火”,內蒙古軍區(qū)兩個戰(zhàn)士給編輯部寫信,批評復刊號中的一篇文章《宋江形象淺析》是“為林彪翻案”。編委會主任李鎮(zhèn)驚慌失措,立刻在全校開批判大會,發(fā)動全校師生批宋江。劉光裕從“功臣”成了“罪人”,很快離開編輯部,回到省委寫作組。
經濟大潮下,山大歷史系的“創(chuàng)收”在校內是知名的。系主任帶頭鼓勵老師們辦培訓班,提成很高,這一時期很多老師“下海”。其中最知名的一位數次創(chuàng)業(yè)失敗,系里還一度為他搞過募捐,后來因參與盜墓被抓,轟動一時。90年代,山大文史系曾人員寥落,老先生去世,青年教師流失,斷了學脈。后人不得其解。一種說法是,老先生不愿意帶學生,怕被斗,先生之間“關系也很壞”,這屬于“歷史遺留問題”,但對一個系的影響深遠。
一所大學的命運,最重要在人,這是山大的符號意義所在。
38/2021 總第1016期
@人類觀察員:時逢山大120周年校慶,祝母校越辦越好,實現強校興國的目標。
中國新聞周刊編輯部微博
http://weibo.com/inewsweek
《中國新聞周刊》? 官方微博
http://weibo.com/chinanewsweek
業(yè)務能力一般……從未樹立真正理想信念……從未對黨忠誠老實……呵呵……這樣的“敗類”是如何“身居高位”的????(@強識博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