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提高鮮棗貯藏保質期,試驗選取采后鮮棗貯藏期發(fā)生的侵染性病害青霉屬為研究對象,用幾種低殘留的化學藥劑來篩選對青霉屬的抑制效果。結果表明,ASM對青霉屬具有很好的抑制效果。
關鍵詞:鮮棗;青霉菌;抑制效果
鮮棗維生素C含量充足,是我國優(yōu)良的水果品種,但在貯藏期病害嚴重,這嚴重制約著棗業(yè)的健康、可持續(xù)發(fā)展。由細菌病原和真菌病原及其復合侵染引起的采后病害是鮮棗腐爛的重要原因。通過采用物理、化學或生物的方法誘導果蔬的抗病性已成為控制或減輕鮮棗采后病害的新手段。
1.1 材料與設備
試驗材料:鮮棗。
試驗試劑:硅酸鈉、氯化鈣、硝普鈉、過氧化氫、苯丙噻重氮、PDA培養(yǎng)基。
1.2 試驗方法
1.2.1病原菌的分離與純化。挑取發(fā)病后的棗果,切取其發(fā)病組織4~5平方毫米,無菌水沖洗后用70%酒精浸泡30秒,移至1%次氯酸鈉溶液浸泡1分鐘,取出用滅菌水沖洗3遍,移至普通PDA培養(yǎng)基上28℃培養(yǎng)。待長出菌落,根據(jù)菌落形態(tài)、顏色等分別挑取菌落轉接于PDA培養(yǎng)基28℃培養(yǎng),采用單菌落分離法純化培養(yǎng),4℃保存。
1.2.2純化菌種形態(tài)學鑒定。鏡檢確定病原菌的種類,鑒定到屬。鑒定結束挑取青霉屬病菌制成菌懸液,滴1滴于PDA培養(yǎng)基上,28℃恒溫培養(yǎng)72小時,備用。
1.2.3化學藥劑對青霉屬的抑菌效果初篩。用直徑為13毫米的打孔器在青霉屬的平板菌絲體上切取菌餅,接種到0.5%(v/v)的化學藥劑的培養(yǎng)皿中央,設定3個平行,不含藥劑的PDA平板為對照,28℃培養(yǎng)。當對照的菌體長至培養(yǎng)皿邊緣時,用十字交叉法測量菌落直徑。抑菌率計算公式:
抑菌率(%)=(對照菌落直徑-處理菌落直徑)/(對照菌落直徑-原菌餅直徑)×100% 1.2.4較好效果化學藥劑對青霉屬菌絲生長的影響。PDA培養(yǎng)基高壓滅菌后冷卻至60~80℃時,加入無菌水配置的化學藥劑,藥劑含量分別為0.125%、0.250%、0.375%、0.500%(v/v),不含藥劑的PDA平板為對照,將菌餅接種到培養(yǎng)皿中,28℃恒溫培養(yǎng)5天后,測定菌落直徑,計算抑菌率。以抑菌劑有效成分含量的對數(shù)值(x)與菌絲生長抑菌率的機率值(y)計算獨立回歸方程及EC50(抑菌率為50%時所需化學藥劑的有效濃度)。
1.2.5 數(shù)據(jù)分析。采用 Microsoft Excel 2010統(tǒng)計分析、Origin 8.0繪圖。
2.1 幾種化學藥劑對青霉屬的抑菌效果
從表1可得過氧化氫和苯丙噻重氮對青霉屬病菌的抑制率均達到90%以上,硝普鈉的抑菌效果次之,硅酸鈉和氯化鈣對青霉屬的抑制率較低。過氧化氫、硝普鈉和苯丙噻重氮處理間差異顯著(p<0.05)。綜上,挑選苯丙噻重氮藥劑進行下一步試驗。
2.2 不同濃度的苯丙噻重氮對青霉屬的抑制效果
如圖1所示,苯丙噻重氮處理能有效抑制菌屬菌絲的生長,且抑制效果明顯。在0.125%(v/v)濃度下,抑菌率高達74%,當濃度為0.5%(v/v)時,青霉屬菌絲的生長幾乎被完全抑制。
化學藥劑對青霉屬的抑制率與藥劑濃度呈正相關,以抑菌劑有效成分含量的對數(shù)值(x)與菌絲生長抑菌率的機率值(y)計算獨立回歸方程及EC50。苯丙噻重氮的回歸方程為:y=7.3809x-19.3560,擬合度達到96.53%,說明方程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可行性。依據(jù)方程計算得出青霉屬有效抑制的生長濃度 EC50為0.20%。
從本次試驗中發(fā)現(xiàn),病棗果實中分離鑒定得到的主要病原菌青霉屬病菌是棗果霉腐病的主要發(fā)病菌株,不同化學藥劑對青霉屬病菌的抑制試驗表明,苯丙噻重氮能明顯抑制菌絲生長,且當EC50為0.20%時對病果青霉屬的抑制效果顯著,藥劑殘留危害最低。鮮棗采收后儲藏加工可考慮采用0.20%的苯丙噻重氮來提高其保質期。
■作者簡介:孟文芬(1993.6-),女,碩士在讀,從事草地生態(tài)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