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奧運會田徑比賽8月1日,中國飛人蘇炳添以9秒83的成績輕松進入百米決賽,并打破了亞洲紀錄,他也成為首位闖進奧運男子百米決賽的中國人。
和其他選手相比,蘇炳添的先天條件并不優(yōu)越。田徑圈公認短跑的黃金身高為1米80到1米85,而蘇炳添和身邊的選手比起來,只能算小個子。賽場上的佳績,完全得益于他的拼勁兒,以及他和他的團隊對科學精神的遵循。
早在前幾年,蘇炳添已經(jīng)成了中國最出色的短跑運動員之一。2007年,他將個人最好成績提高到了10秒45;2008年,又改寫到了10秒41,但此后他的成績一直沒有提高。而且,常年的訓練比賽,帶給他一身傷病。2009年,他有一次做力量練習不知哪里不對,第二天睡醒以后,發(fā)現(xiàn)自己躺著起不來了,需要別人拉著才能起來。這種狀態(tài)一直持續(xù)了三個多月,他看著別人訓練,自己很想練,但沒法兒練,那段時間很痛苦,但最后還是挺過來了,他選擇留下來,繼續(xù)突破。
短跑一直被認為是挑戰(zhàn)速度的極限。蘇炳添覺得,人不應(yīng)該給自己設(shè)限,而要看看能不能逼自己做出新的成績。突破自我極限的方法很簡單,就是好好訓練。“有時你在特別累、特別無聊、特別枯燥的時候,你想一想自己的目標,那就不累了?!毕胍?,就需要一直嘗試打破自己的節(jié)奏,哪怕是0.01秒,背后都是千難萬難,是精雕細琢,是全力突破。2014年,他以偶像劉翔為參考,調(diào)整了起跑腳;2018年,他改變了擺臂動作,嘗試改善腳掌落地后的發(fā)力——那時,他已經(jīng)29歲了。
如今,除了短跑運動員,蘇炳添還有一個身份——暨南大學副教授,他還曾利用國家隊休整時間回校,教學生們熱身與短跑的技術(shù)。在深圳大運中心備戰(zhàn)東京奧運會期間,他甚至還在寫自己的博士論文。
蘇炳添說,等完全退役之后,他將會在暨大任教,“比起做教練,我更喜歡當一名老師”。
“不要活在紀錄里,要為破紀錄而活?!边@句話就像他的人生寫照。被稱為“神”的他,迷人的不只是他在賽道奔跑的身影,還有那永遠追求更好的自己的樣子。
素材運用
中國體育代表團中,無論初出茅廬的少年,還是身經(jīng)百戰(zhàn)的老將,無論是獨自上場,還是團隊拼搏,他們的身上,都閃耀著永不放棄、為夢想堅持、為祖國拼搏的豪情與信念。拼過就無悔,回望他們走上奧運賽場的每一步,都值得人們送上掌聲和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