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熙
(湖北省武漢市直屬機關曙光幼兒園 醫(yī)務室,湖北 武漢 430010)
3~6歲的幼兒處于健康成長的關鍵時期,良好的飲食行為會為幼兒成長提供重要物質基礎。現(xiàn)今,父母教養(yǎng)方式的好壞直接影響幼兒進食行為,呈正相關性[1]。具體來說,幼兒的飲食行為主要包含飲食獨立性、進食速度、選擇食物、進食量、營養(yǎng)攝入等問題,若父母在日常生活教養(yǎng)中未能采取合理有效的教養(yǎng)方式,極易造成幼兒養(yǎng)成不良飲食習慣,進而影響其健康成長[2]。基于此,本文就此探討在3~6歲的幼兒中各年齡段、各教養(yǎng)方式的不同效果。
1.1 一般資料。研究選自湖北省武漢市直屬機關曙光幼兒園2019年2月至2021年3月75名家長在3~6歲幼兒的飲食行為進行資料回顧,依據教養(yǎng)方式進行分組,即小班組、中班組和大班組各25名。小班組男12名,女13名,年齡3~4歲,平均(3.5±0.11)歲;中班組男13名,女12名,年齡4~5歲,平均(4.5±0.14)歲;大班組男13名,女12名,年齡5~6歲,平均(5.50±0.16)歲。組間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均衡可比。
1.2 方法。民主組:在食物選擇、進餐獨立性還有進餐熟練度、速度等方面,家長普遍以幼兒為主體,充分體現(xiàn)幼兒低位,提出相應飲食要求。專制組:由家長決定幼兒攝入食物的類型,要求進餐速度、控制餐桌行為等,若幼兒遇到不喜歡吃的食物時,家長也會提出強制要求。溺愛組:無論幼兒吃多少都給與表揚,并沒有對幼兒的飯量提出過多要求。
1.3 觀察指標。①觀測三組幼兒飲食行為在年齡上差異,采用《兒童飲食行為量表》進行評定,內容包括進食速度、獨立性、不良進食習慣、外因性進食和主動進食能力,計分制,1~5分,分值越高表明進食行為越佳[3];②比較父母文化程度對幼兒進食影響,文化程度包括高中及以上、大專和本科及以上,采用父母問卷量表,內容依照《兒童飲食行為》情況進行評估,分值越高表明飲食行為越差;③就幼兒偏食率、衛(wèi)生習慣差和營養(yǎng)攝入不足率進行分析。
1.4 統(tǒng)計學分析。實驗采用SPSS 22.0測評。計量用()表述,組間t值檢驗;計數用(%)表述,組間χ2檢驗,P<0.05顯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飲食行為評分對比。見表1可知,相比中班和小班,大班的進食速度、獨立性、外因性進食和主動進食能力均顯著上升,而不良進食習慣顯著減少,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幼兒飲食行為在年齡上差異比較分析表()
表1 幼兒飲食行為在年齡上差異比較分析表()
分組 n 進食速度 獨立性 不良進食習慣 外因性進食 主動進食能力大班 25 2.22±0.56 2.05±0.77 2.14±0.64 2.47±0.42 3.41±0.65中班 25 2.78±0.67 2.18±0.81 2.39±0.67 2.59±0.49 3.79±0.67小班 25 2.93±0.79 2.24±0.88 2.59±0.70 2.67±0.54 3.57±0.68
2.2 父母文化程度對幼兒進食影響。見表2可知,相比大專、高中及以下父母文化程度教育下,本科及以上的幼兒其進食速度、獨立性、外因性進食均提高,而不良進食習慣和主動進食能力相比則較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2 三組父母文化程度對幼兒進食影響比較分析表()
表2 三組父母文化程度對幼兒進食影響比較分析表()
文化程度 n 進食速度 獨立性 不良進食習慣 外因性進食 主動進食能力高中及以下 25 2.54±0.62 2.58±0.71 2.51±0.79 1.57±0.59 3.73±0.69大專 25 2.75±0.72 2.60±0.65 2.36±0.67 1.67±0.57 3.86±0.71本科及以上 25 2.83±0.65 2.65±0.61 2.42±0.69 1.80±0.62 3.68±0.64
2.3 三組幼兒教育方式的不合理性分析。見表3可知,溺愛組和專制組間的教育方式不合理性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民主組的幼兒其偏食率、衛(wèi)生習慣差和營養(yǎng)攝入不足率低于專制型和溺愛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3 三組幼兒教育方式的不合理性比較分析表[n(%)]
3.1 嚴格遵循幼兒飲食行為發(fā)展規(guī)律。幼兒飲食行為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及穩(wěn)定性,作為父母,現(xiàn)階段首當其中的便是準確把握好幼兒的飲食習慣及特點,遵循其飲食行為其獨特性和穩(wěn)定性,從而培養(yǎng)幼兒飲食健康習慣[3]。本研究結果表明,相比中班和小班,大班的進食速度、獨立性、外因性進食和主動進食能力均顯著上升,而不良進食習慣顯著減少,P<0.05。其中,因外因性進食是幼兒飲食行為中常見的一個問題,處于發(fā)展階段的幼兒各項相為準則還未形成,且心理獨立性相對較弱,從而易受到進餐環(huán)境的影響。為此,父母在教育期間,可根據幼兒自身偏好為其構建一個良好的飲食環(huán)境,購買餐具時,讓其自主選擇,構建幼兒同飲食環(huán)境間的情感聯(lián)結;同時父母也可在烹飪上多加選擇,兼顧色香味俱全;同時組織家庭聚會,受同伴榜樣效應,提高幼兒的自主進食性。此外,受性格和年齡特定差異,年齡越小的幼兒,其飲食行為極易受各種因素影響,相較男孩,女孩受進餐環(huán)境的影響較大。這是因女孩反應閾低,對周圍的環(huán)境更為敏感,且隨著年齡增長,幼兒主動進食能力明顯提升,不良飲食習慣顯著減少[4-5]。追其誘因,在于4歲以后的幼兒其大腦前額葉快速發(fā)展,執(zhí)行能力增強,進而能夠更好控制自身肌肉的活動性,達到充分鍛煉和發(fā)展,使得幼兒使用餐具更為靈活自如。心理層面,幼兒氣質會出現(xiàn)改變,生物節(jié)律趨向規(guī)律性,自身注意力分散減弱,集中穩(wěn)定性提升,為此,父母可采用一定策略,如針對女孩進食量較少問題,父母可多帶孩子運動,適當增加運動量,從而促進進食[6-7]。
3.2 民主性教養(yǎng)的優(yōu)勢。相比專制型和溺愛型進食對獨立進食產生負性情緒,民主型教養(yǎng)方式對食物選擇更加積極,因在民主型家庭中,父母多半是以雙方意見為依據進行約束,包括父母和幼兒對食物的選擇共同商討決定[8]。該方式對幼兒選擇食物方面具有一定的主動權,體現(xiàn)幼兒的自主性,尊重幼兒在家庭中的地位,進行引導。有研究指出,絕大多數父母在飲食行為教養(yǎng)中采取民主型教養(yǎng)方式,一定程度激發(fā)幼兒自主選擇的同時,確保幼兒正確選擇適合的食物,同時保障營養(yǎng)的攝入??傊?,采用該方式不僅能夠提升幼兒對選擇食物興趣的同時,幫助幼兒培養(yǎng)良好飲食習慣,達到膳食均衡,促進健康成長[9]。對進食速度影響,因民主型的教養(yǎng)方式可促進幼兒對進食的積極性,進而一定程度上減少幼兒抗拒進食、進食過慢或過快的問題,培養(yǎng)良好進食速度,改善幼兒飲食行為,確保正常飲食。而這樣做不僅可有效避免過度飲食導致的肥胖現(xiàn)象或是進食過快、過慢造成的營養(yǎng)不均衡等問題;還能培養(yǎng)衛(wèi)生飲食的習慣,保證飯前飯后洗手[10]。試驗結果指出,相比大專、高中及以下父母文化程度教育下,本科及以上的幼兒其進食速度、獨立性、外因性進食均提高,而不良進食習慣和主動進食能力相比則較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衛(wèi)生飲食率和進食規(guī)律性高于溺愛組;偏食率、衛(wèi)生習慣差和營養(yǎng)攝入不足率低于溺愛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采取民主型教養(yǎng)對3~6歲幼兒的飲食行為效果顯著,且年齡較大的幼兒其進食速度、獨立性、外因性進食等顯著上升,臨床價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