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楠 于明鑫 傅柏權 馬麗珠 齊 琳
(沈陽城市建設學院土木工程系,遼寧 沈陽110167)
新時代背景下,社會經(jīng)濟結構已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對于人才的需求也發(fā)生了較大轉變,尤其注重人才實踐能力的考核。工程教育背景下,各中職院校應積極轉變思路,尤其要注重學生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同時還注重其社會責任感的培養(yǎng),讓他們通過幾年的在校學習,逐步成長為綜合素質高的社會有用之才。
作為土木工程專業(yè)及機械工程專業(yè)的基礎課程——理論力學,其所面臨的最大教學難題就是研究理論聯(lián)系工程基礎的科學方法。學好理論力學這一課程,是工科院學生實現(xiàn)從理論邁向實踐的基礎。該學科的核心就是對于力學理論基礎知識的學習。同其他力學課程相比,理論力學因存在較弱的工程問題特性,它所研究的最基礎問題就是力學的基本理論及一般方法;同時,該學科還具備嚴密的工程邏輯推理特征和對工程問題高度抽象性的特征,因此,在課程教學中往往只注重學生工程思維能力及建模能力的培養(yǎng);作為其他力學課程學習的基礎,學好理論力學是學好所有力學課程的紐帶,它是力學課程基礎向實踐邁進的關鍵一環(huán),而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學質量的良好程度會對學生后續(xù)學習其他類課程產(chǎn)生較大影響。
上文提到,理論力學與數(shù)學、物理等學科聯(lián)系緊密。因此,該課程學習中,學生對于很多抽象定理、定律的理解同數(shù)學、物理一樣吃勁,推導出關聯(lián)性定義、概念也存在較大困難,因此,在學習中,80%的學生都會逐漸喪失學習興趣,缺乏自主鉆研的動力,最終造成課程學習效果不佳。結合理論力學教學實踐來看,還存在其他一系列問題嚴重制約著課程教學質量的提升。第一,理論力學教材內容編排時,大多是以“靜力學—運動學—動力學”順序編排。雖然這一編排方式已考慮到了的教材的完整性,但靜力學部分中的平面力系與物理課程內容重疊,很多學生在學習此章節(jié)時,習慣性延續(xù)慣性思維,運用舊方法處理理論力學中各類新問題,造成在解析許多復雜問題時出現(xiàn)思路不清晰、方法不得當?shù)葐栴};第二,為了能使學生都能夠熟練掌握理論力學中的一些原理方法,在完成課堂教學后,教師應布置給學生一定量的作業(yè)習題,讓他們通過習題演算加深對理論力學的理解,然而,由于很多學生在課后不愿意再額外增加學習時間,或因自身學習任務較重,沒有更多的時間完成課后習題,造成驗算練習不足而使課程內容掌握度不高;第三,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新課程改革的提出,要求當代教師必須要在教學實踐當中突出學生主體地位,教師僅在課堂上充當引領者角色,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究,掌握教師所要教授的知識要點。然而,從當前我國許多中職院校理論力學課堂教學實際狀況來看,很多教師仍然無法徹底擺脫傳統(tǒng)“填鴨式”的教學方法,過分突出了教師的主體地位,而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整堂課都是學生聽、教師講,嚴重限制了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另外,這種教學模式下的課堂氛圍必將是沉悶、枯燥的,學生自然就會逐漸喪失學習動力,降低學習興趣;第四,忽視了學生個體差異性。對于工科專業(yè)生來而言,他們所接觸的大多數(shù)知識和環(huán)境都很陌生,因此,他們所接受的教學模式也略有差異,同學與同學間的差異性就很大,在接受新知識的能力方面也就存在較大差異。基于此,教師必須要認清這個事實,尊重學生個體差異的存在,在進行知識授教時,因人而異,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采取分層教學,以達到提升他們學習積極性、提升學習效率的目的。
通過理論力學課程書籍可以發(fā)現(xiàn),不同出版社的課程教材都大同小異,都存在題目不夠新穎的問題,這一問題的存在顯然無法適應社會發(fā)展需求。例如,在靜力學部分中的物體受力分析章節(jié)教學時,仍是以傳統(tǒng)的借助簡單的梁、球體、墻壁進行物體受力情況講解,僅涉及到淺層的問題,且枯燥乏味,學生很難提起學習興趣。
為了能使學生快速掌握理論力學的基本原理與方法,除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細致講解外,還應該注重課后的輔導、答疑。為學生答疑是改善師生關系的關鍵途徑,通過答疑,教師不僅能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及課后作業(yè)完成情況,從而能夠針對不同學生制訂不同教學方案,及時為他們進行查漏補缺、彌補課堂講授不足,以進一步提升教學質量。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不要只專注于學生知識能力的培養(yǎng),而是要促進其綜合素質的提高。在進行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加強教育實踐,讓學生通過教育實踐實現(xiàn)“鞏固知新”目標。另外,教師一定要尊重學生個性化發(fā)展。學生的能力水平參差不齊,如果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采用統(tǒng)一的教學方法,能力水平高的學生自然能全部領會,而那些能力水平弱的學生就會一知半解、不知所云,因此,教師可根據(jù)學生層次不同擬定分層授課目標,保證每位學生都有所獲。
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是教師講,同學們聽,但這與新課程改革要求是不相符的,不利于學生主觀能動的發(fā)展,更不利于學生學習質量的提高。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當代教師應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及個體差異性,在教學實踐當中運用全新教學理念指導教學,豐富教學模式,對于國內外科學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進行借鑒,然后再根據(jù)本班學生實際狀況選擇合適的教學模式,實現(xiàn)多樣化教學。例如,在課堂教學實踐當中,充分利用小組合作學習、情景教學、實踐教學等新型教學方法,在促進學生個性化發(fā)展的同時,提升整體教學質量。
總而言之,新課程改革為中職院校教學帶來了機遇,同時也給當代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在這一背景下,教師必須改變思想觀念,擺脫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束縛,做到與時俱進,應用全新的教學方法促進學生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