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水巴人
一夜好覺,晨醒的大同人,以什么早點犒勞轆轆饑腸呢?似乎想也不用想,去吃刀削面。
同樣以面食出名,太原的面排在前面的是剔尖兒和揪片兒。一大片糊狀面,攤在青花盤里,用蘸過水的筷子撥面,一下一下,像是擺動著胳膊跳舞。盤里的面快撥入鍋,仿佛“面樹”上剔下的一般,細(xì)細(xì)溜溜,是為剔尖。
大同的面,居首位的一定是刀削面。一大坨揉好、醒好又勁道的面團,擱在木托兒上,用特制的片狀削刀,對準(zhǔn)面團兒,瞄準(zhǔn)大鐵鍋,上灶師傅擺手揚臂,龍飛鳳舞,好像絕世武林高手舞出一團劍花。雪白的削面打著旋兒飛落下來,飄入翻著水花兒的白湯之中,再打幾滾兒,伸入大笊籬左一撈右一顛,起鍋,面成。
好的刀削面標(biāo)準(zhǔn)不低:不粗不細(xì),不長不短,一根成型削面,中間略鼓,兩邊低凹,明顯能看出削刀走過的鋒痕。只有這樣的面吃起來才掛味,才有嚼頭,才對得起大同人品面的味蕾。刀削面被列作全國十大面條之一,有人說最早起源于元代。
大同刀削面條型漂亮,薄厚適中。一碗撈上來,盛入亮刷刷的黑瓷大碗中,看著就很舒服。其贏人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澆頭。豬肉或牛肉用老湯吊味、熬制,成品之后的賣相肉呈或縷或丁或塊,肥不膩,瘦不柴。油亮的肉湯里又鹵制著肉丸、肉條、豆腐干、熟雞蛋......一碗面出鍋,掌勺師傅在汪著油的臊子盆里一撇一捺,肉香、蛋香、豆香潤著面香,這刀削面,能不好吃嗎?
太原剔尖面的澆頭,也很講究。進(jìn)面店里坐定,伙計端上面的同時,會推一輛小車過來,車上擺列著葷的素的澆頭:小炒肉、炸面醬、西紅柿炒雞蛋、海帶黃花豆腐條兒 ……澆頭多了,也有麻煩,這么多的東西,全擱在面里,味道很容易“走”到一邊兒去。當(dāng)然,喜歡來一口的食客,倒是不怕澆頭多。
有一年在蘇州的一家面館,見一位老先生先叫了一碗陽春,澆頭放在另一只碗里,鹵的油亮的玉蘭片香菇片混著烤麩。老先生篤悠悠地抿一口老酒,來一筷子澆頭。吃的差不多了,才拉過面碗,瀟瀟灑灑地“過橋”——余下的澆頭連湯汁,碗挨著碗澆 入面中 。大同的削面館里很少看到抿酒的食客,是隨面的澆頭不夠下酒也未可知。
刀削面在大同遍布大街小巷,但鮮有能夠真正做成麥當(dāng)勞肯德基那樣的連鎖店。北京天津一帶,挑出幌子經(jīng)營刀削面的,亮明的招牌往往是“山西刀削面”。論理這不能說不對,但是,我總覺得,大同有云岡石窟,有北岳恒宗,有華嚴(yán)禪寺,那么,大同刀削面這個名號,也該響當(dāng)當(dāng)理直氣壯地叫出去。
再回到夢醒之后的早點選擇來——正宗的刀削面吃法是:點一碗面,加一蛋、一豆干、一肉丸(不考慮減肥者必再加一肉條),加碧綠芫荽和青綠蔥花,夾一碟兒面館送贈的腌酸菜,拌入油辣子,調(diào)入香醋,再跟灶上要一二瓣生蒜,哎呀呀,香氣撲鼻呀,開吃!
選自《大同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