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丹燕
【摘要】本研究通過對小學科學名師的隨堂觀課和課例錄像的個案研究分析,發(fā)現(xiàn)名師的教學特點有以下五點:穩(wěn)定的課堂儀式和有效的課堂常規(guī)管理、吸引學生的課堂導入和形式多樣的教學方式、兼顧群體與個體的提問和恰當?shù)姆答?、一定時間的教學組織和指導到位的操作活動、開發(fā)利用課程資源和先進的教學手段。建議普通教師可嘗試根據(jù)這五個教學特點努力拉近與名師的距離。
【關鍵詞】小學科學;名師;個案研究;教學行為
一、研究背景
2017年,教育部發(fā)布的《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對科學教師的自身素質和專業(yè)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總結和反思名師的教學行為,能為普通教師優(yōu)化自己的教學行為提供實踐性的參考建議,促進其提高教學專業(yè)智慧,滿足當前小學科學教師專業(yè)化的需要。
二、概念界定
本研究中課堂教學行為指的是在小學科學課堂上小學科學名師的教學的行為,包含其學生“學的行為”。在本研究中的名師特指在小學科學的學科領域中起著引領示范的領頭羊作用、被廣大師生和家長贊譽、教學和科研成績卓著的一線的優(yōu)秀教師。
三、研究對象與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取個案研究法和課堂錄像分析法對研究對象進行研究,而選擇的名師研究對象涂教師,是一位擁有近30年教齡的一線科學專職教師,是小學科學專業(yè)高級教師,也是廣州市科學科中心組成員,其執(zhí)教的多個課例獲得國家、省、市級獎勵。
四、研究結果與分析
1.基于隨堂觀課的質性研究
課堂隨堂觀課20多節(jié)后筆者發(fā)現(xiàn)每一節(jié)課的上下課儀式是涂教師的課堂必不可少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上課的儀式不僅是課堂教學的開始的標志,更重要的一點是作為一種特殊符號,它影響著課堂后繼的教學過程和最終的教學效果。這一課堂儀式幫助涂教師更好地駕馭課堂。除了上下課的儀式,涂教師還會通過一些小口令提醒學生坐姿端正,舉手手勢告訴學生可以舉手發(fā)言等。
同時,涂教師很重視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也很善于設計課堂導入的內(nèi)容,其課堂導入的方式豐富有趣,有針對性和啟發(fā)性。如,在《水生植物》一課中,涂教師拿出真實的水葫蘆吸引住了學生的目光;在《輪軸的秘密》一課的導入中,涂教師請兩位力氣懸殊的學生玩比力氣的游戲導入新課;在《抵抗彎曲》中,涂教師通過播放學生熟悉的本校內(nèi)有橫梁的建筑圖片導入等。
課堂上及時有效的反饋是涂教師課堂的一大特點?!鞍眩ɑ卮饐栴}的)機會優(yōu)先給會傾聽的同學”,引導學生學會傾聽;及時地表揚小組具體做得好的地方,讓其他小組也能規(guī)范操作;當學生用數(shù)據(jù)來說明自行車為什么比走路快時,教師夸道“有工程師的潛質”。這些具體的評價提高了學生課堂的積極性,也形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
新課標中提到“教學過程中合理使用課程資源將會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和質量,也會提高教學活動的水平?!边@一點在涂教師的課堂上充分體現(xiàn)。課前,涂教師聯(lián)系教材與生活,開發(fā)教具與學具,如,準備了砂紙,給學生們刮菜葉,模擬蝸牛吃東西,更加具象化;甚至把自己的單車也搬上講臺,讓學生們學習自行車上的機械知識;涂教師也會設計制作微課,利用微課資源進行教學;使用PHET仿真程序網(wǎng)站的軟件開展虛擬實驗教學等。
2.基于錄像課例的量化分析
本研究選取了四節(jié)錄像課例根據(jù)小學科學教與學行為分類系統(tǒng)進行分析。四節(jié)課例都采用了先進的教學手段,其中,《點亮我的小燈泡》《種子發(fā)芽實驗》《擺的研究》都運用了虛擬實驗軟件教學,而《測量水的溫度》則運用了溫度傳感器進行實驗。
(1)教師的教學行為
課堂中教師的行為分為四類,分別是發(fā)起的行為、觀察的行為、應答的行為和不當行為。在本研究的視頻中不當行為為0,因此,不在圖中列出。而發(fā)起的行為又細分為講解與示范、提問和教學組織;觀察的行為指觀察與傾聽;應答的行為細分為各類反饋和個別指導。
從圖1和圖2的總體上看,教師發(fā)起的行為占一節(jié)課的總時長的比例較大。其中,教學組織行為占了較多的比例,主要原因是教師這四課都使用了新技術,需要花費較多的時間幫助學生熟悉操作。圖2中觀察與傾聽行為也占了較大的比例,體現(xiàn)了學生為主體的科學課堂,教師將更多的時間用在師生互動或留給學生探究和思考上。從圖3中可以看到由于每節(jié)課的實驗的操作和核心概念的難度不同,因此,教師三類講解示范行為的時間也不同。
從表1可以看出,除了《擺的研究》一課,因為是第二課時,學生之前已經(jīng)對擺有一定的了解了,教師對學生群體提出更高的要求,會對群體多提一些理解性的問題;在《點亮我的小燈泡》中由于教師希望引導學生對小燈泡做更細致的觀察,因此,對學生個體提出了較多的事實性問題外,教師在提問上對群體多提事實性的問題,而理解性問題則多針對個體提出。同時,筆者結合圖2觀察行為的數(shù)據(jù)和視頻觀察發(fā)現(xiàn),在提問后教師留下充足的時間等待學生的發(fā)言,關注學生的狀態(tài)和發(fā)言情況,以對其發(fā)言作出及時的反饋或糾正。
圖4結合視頻看,教師在學生回答問題時常面帶微笑,用贊賞的眼光給予學生肯定反饋,沒有出現(xiàn)無反饋的情況。而三種反饋類型出現(xiàn)的順序有以下幾種:三種反饋單獨出現(xiàn);接受學生觀點再擴展其想法后再次接受其觀點給予肯定;直接擴展學生想法再接受其觀點給予肯定;當沒聽清學生的回答或不明白學生的表達時,教師會先探明學生的想法,然后或接受學生的想法,或擴展學生的想法。
(2)學生的學習行為
學生的課堂學習行為如表8所示,其中與任務無關的行為沒有在視頻中出現(xiàn),因此,沒有在表中列出。
從圖5可以看到,學生聽講與觀看的行為和操作活動的行為比例較高,說明教師對學生操作活動的重視,結合實錄看,教師指導學生耐心、細致、到位。其次是當眾表現(xiàn)與小組匯報的行為,教師通過提問學生個體、請學生當演示實驗的小助手和每次的實驗后的小組匯報給學生當眾表現(xiàn)的機會。這三種行為的時間分布比例再一次地體現(xiàn)了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而討論行為出現(xiàn)兩次,閱讀的行出現(xiàn)了一次,主動提問行為也出現(xiàn)了一次。其它的學習行為主要是師生間上下課的儀式和學生到附近的小組自由觀摩學習。結合圖5和文字實錄可以看出,學生在科學課堂中的學習方式豐富,這也從側面體現(xiàn)了教師形式多樣的教學方式。
五、結論與建議
通過對涂教師(代表不了所有名師)的個案分析,筆者認為,普通教師可以從以下細節(jié)拉近與名師的距離。
1.穩(wěn)定的課堂儀式和有效的課堂常規(guī)管理。上下課儀式讓學生有明確的時間觀念,及時調整自己的狀態(tài),做好學習新課的準備。教師與學生達成約定形成有效的課堂常規(guī)管理,幫助學生在平時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吸引學生的課堂導入和形式多樣的教學方式。精心設計的導入,從一開始就引起學生的注意。通過回答問題、小助手幫助教師演示實驗、自己操作實驗、小組上臺展示等多種機會參與課堂,當學生對某項活動失去興趣點前,又有另一種形式的活動可以參與,使學生對科學的學習有興趣。
3.兼顧群體與個體的提問和恰當?shù)姆答仭=處熗ㄟ^提問群體問題,既可以掌握大體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對于某一概念的理解程度,也可以讓大部分學生參與進課堂。而對個體的提問,則滿足了部分學生更高水平的學習需求。在恰當?shù)臅r間給予恰當?shù)姆答伳軌蚴箤W生的學習動機得到提高。及時有效地反饋既可以使學生感到教師的重視和鼓勵,也可以促使其積極地發(fā)言,從而讓教師根據(jù)學生的情況設計更多有意義的問題,形成一個良性循環(huán),使教學更好地進行下去。
4.一定時間的教學組織和指導到位的操作活動。小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在學習新知識和新的操作方法時,需要教師花費一定的時間進行組織教學,以確保學生有足夠的時間能夠切切實實地理解教師的表達,學會準確的操作實驗。只有學生理解和操作到位了,課堂教學才有效。
5.開發(fā)利用課程資源和先進的教學手段。教師可以利用身邊一些易獲取、成本低的材料制作教具和學具。取得家長的認可與支持,通過家校合作,形成濃厚的學科學氛圍。而網(wǎng)絡提供的虛擬實驗軟件等資源豐富教師的教學活動,也使一些現(xiàn)場難以探究的活動得以進行。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2]史宏杰.社會學視角下小學課堂教學中的儀式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2.
[3]張軍霞,丁朝蓬.小學科學課堂教學行為的研究與分析——以16節(jié)公開課為例[J].課程·教材·教法,2014(34):72-78.
責任編輯? 劉? 勇? 美術編輯? 李澤文